- 注册
- 2005-04-23
- 帖子
- 6,195
- 反馈评分
- 407
- 点数
- 191
- 性别
- 男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与水东第一个传教士家族的遭遇[/FONT]
[FONT=宋体] ---写在2012年平安夜到来之际[/FONT]
[FONT=楷体]陈贞/文[/FONT]
[FONT=宋体]据历史书记载,1807年9月7日,英国青年马礼逊搭乘美国货船“三叉戟”号登陆广州,是第一个开始在中国传教的牧师。
虽然中西文化有所不同,但儒家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上帝就是爱的基督教教义是一致的。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外国传教士关心民生疾苦,为平民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为社会做了许多公益事业,中国人意识到信教的意义,只有在爱中才能找到欢乐,只有在爱别人中才能找到生活,当一个人体会到爱时,才能生活得幸福,当一个人有信仰时,生活才有了崇高的目标,所以基督教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信教者日益增多,其教堂纷纷在全国各地建了起来。作为基督教传入广东的第一站更是如此,电白水东那两座教堂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原位于水东妈庙塘边的那座是天主教堂 ,负责教堂日常管理的是水东人李如初 ,该教堂属于广东北海县天主教区领导,法国神父每隔一段时间来一趟。这个天主教堂有一个大厅,原来周围很空旷的,人们在很远的地方能望见那个从屋顶竖起来的高高十字架,平时有个霞洞籍教师崔汉坤借用这座教堂开办私塾,不用给租金的。
为了与外国牧师搞好关系,崔老师常带领就学孩童参与祷告活动。信天主教的信徒,过身后,有的尸体就停放在教堂,搞完宗教仪式后再抬走,如李如初的父亲灵柩就是停在那座教堂的。水东解放街医生李广的爷爷也是天主教徒,其爷爷逝世那天,家门口来了一班人按天主教仪式为死者举殡 ,一群水东大人、小孩去围观。
原位于电白县人民政府驻地范围,外国教会还在那儿设立了一家配备医护人员的西医院,医院是一座两层西式楼屋,屋顶竖起一根红色十字架 ,一些受益的老水东对于洋人悬壶济世一事仍印象深刻 ,感今怀昔 。
家住忠良街的老水东琴金笑吟吟 ,说 :“小时候 ,我感冒 ,去过那家医院 ,医生为你看病,给你药物 ,不收钱的 。”
原电白电信局线路班班长黄冠玉动情地提起了在旧社会一件难忘的事,多少年过去了,仍然让他如沐春风,对我说:“ 好应哟,做细侬仔时 ,我常到教会医院一带玩,好跳好舞,跌了一跤,脚筒受伤出血,皮肤白皙,秀气又年轻,身着白大褂,头戴白色燕尾帽的女护士抱起我放到病床上躺下,很细心帮我涂擦红汞药水,不计报酬。”
琴黄两人还和许多的水东小孩子到该医院接受过免费种牛痘。
这里我要重点提到的是基督教水东福音堂与“杏和” 张逢春家族的渊源 。
该教堂位于水东解放街(过去叫车仔街)。民国期间,张逢春受广州外国教会的派遣,来水东主持修建基督教福音堂,并吸纳教徒,他是第一个到电白的“马礼逊”,早期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大都是出生于家境相对殷实的水东人。
金发碧眼的男牧师、女传教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广州下到水东墟传播上帝的福音,为了吸引嘴馋的儿童们,以增加教堂的人气、热闹,培养未来的教徒,这名高鼻子的牧师采取了向小孩子派发糖果的手段,果然,那些平时难得尝到糖味的憨态可掬的小孩个个凫趋雀跃,高兴地围拢过来,每次都把教堂挤得水泄不通.....
解放前,吴里家和欧华家都住基督教水东福音堂附近。
吴里回忆牧师派发糖果给儿童们的情景时说:“ 外国人头毛金黄,骨架粗大,鼻子钩钩,眼睛碧绿,每次来水东教堂,都准备一些糖果发给细侬仔。我也去排队领过糖果,排队排着很长。个个细侬仔都欢喜死,饿食。”
欧华说:“一次,我和其他细侬仔在泥下弹玻珠,水东福音堂的嬷嬷身穿黑服装,头上披黑帽盖,走近我们,用黎话跟我们说话,我们有些害怕。嬷嬷很靚,肤色白,够高、够大。”
那时,水东水运发达,火船呜呜响,大洲岛、三洲岛海域常泊满船只,百商云集,人来人往,张逢春别具慧眼,在打理教堂的同时,发现了商机----此时的水东还没有人开设照相馆,于是与胞弟张逢九在车仔街西面购置了一块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地皮,建三层楼屋一座,二楼起为居所,一楼用于为顾客拍照,这就是当时水东远近闻名的照相馆----杏和。
那时的铺号不像现一串冗长的名称 ,去杏和就是去照相馆 ,“杏和”----一条很有文化底蕴的商业名称。初,使用的是一台三角架的大型相机,需把头伸入一块深黑色厚布内人工调焦、曝光、喊1、2、3 提醒顾客装出表情,手捏胶球完成拍摄。张氏兄弟俩有个远嫁南洋印度尼西亚亲姐,她关照弟弟 ,特意从海外带回一台当时世界上制造技术引领未来的德国产新闻记者高级专用相机送他们 ,这台相机操作方便,配有三角架,可自动拍摄,成像质量更高,给张家带来了许多财源,这家族自此过上了优裕的生活。
1950年,电白县公安局仅凭张家兄弟与外国牧师、胞姐正当来往的海外关系,就认定哥俩诬为谍报人员,说相机是窃取军事、政治情报的活动工具。此前,有好心人透露风声,说县公安局要来抄家,悄悄暗中通气张家尽快转移匿藏财产,但胆小怕事的张家大人在惊慌失措中只取出几件不值钱的衣服,未几 , 其家财细软被搜掠一空。
1951年,电白县公安局判处张氏兄弟俩各五年徒刑,押往树高林密、杂草丛生,毒蛇猛兽出没的雷州半岛徐闻劳改......
兄弟两个是摄影师,职业体面,张逢春的另一身份是传教士,家族安居乐业,和和美美 ,1949年前是许多水东人羡慕、看重的对象,今遭此冤屈, 远近姻亲朋友回避张家 ,人情胜似吴江冷。
哥俩从劳改农场回来后已是1956年了, 被列入黑五类管制,政治上一直受歧视, 过着忍气吞声,没有做人尊严的日子。
一个原本物质生活丰裕、崇尚人文主义的和睦家族由此跌落穷困的谷底,枝折花落,自1950年到1979年在这将近28年的时间内张家大人小孩身心都遭受了严重的伤害。
生前 “用爱心来做 事 , 用感恩的心做人” 的张逢春 过早离世,令人叹惋,后代在其棺内放有一本圣经 ,安息主怀。
张逢春、张逢九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生仰不愧天 ,俯不愧人 ,他们是老水东公认的忠厚长者。
我是2012年上半年才知道张逢春哥俩的坎坷人生的。张逢春兄弟俩刑满出狱后,悉由组织安排到国营电白县人民摄影院工作,后逢精简人员,他们成了精简对象,张逢春、张逢九再次分别被安置入集体单位水东合管会辖下的旅店做服务员、中心台饭店收款员。张逢九给作者印象深刻极了,他戴一副深度眼镜,文质彬彬,不爱搭理别人,作者小时候去那家饭店买过鸭血、鸭粥吃,多次与他打过照面。
毛泽东时代编辑的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基督教是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侵略工具,是对人民进行奴化教育,是麻醉人民群众的精神鸦片。依照这类罔顾客观事实的说法,华人传教士当然就是充当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了。时光如水,拨开人为制造的历史迷雾,国人逐渐对基督教和那些来华传教士有了正确的了解 。
胡锦涛在担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期间曾说 :
“柏格理去世了,在中国一个荒凉的小山村里,留下了他的坟墓,留下了他培育出来的一代中华精英.....
“他传播了科学知识与西方文化,留下了奉献和敬业精神。近百年过去了,至今这个乡村,有的老人居然还能说上几句英语。柏格理用实践告诉人们:进步的科学文化和艰苦创业,可以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胡锦涛的这些话感人肺腑 ,绝不是信口开河的溢美之词。我觉得他抛弃陈旧的意识形态、尊重客观事实,公开颂扬一个去世的传教士实不简单!
2005 年9 月,已升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亲自打电话给第十四任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嘱咐他“一定要去石门看一看,给石门一些帮助。” 钱运录翻山越岭抵达石门坎之后,特意凭吊了柏格理墓地,待行离墓地几米时,他抛开随行人员独自折返,再次在墓前肃立默哀、行鞠躬礼。不久,贵州省财政厅给石门坎下拨了3000万扶贫款。
l905年11月5日,在伯格理的操持下,开办了石门坎“光华小学”,并逐渐建造了配套的宿舍、礼堂、游泳池、运动场,那还是清朝末期。从石门坎光华小学毕业出去的小学生达四千多名。1913年,考虑周详的柏格理从第一批苗族小学毕业学生中选择优秀学生送到成都深造,毕业了,全成为石门坎第一代苗族教师。“此后,这个传统延续下来。从这个过去从没有过现代教育的地方,一批又一批孩子出发到城市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
.....柏格理殁年仅51岁,四面八方的数以万计的贫民、教徒、乡绅、地方官员赶来为其送葬,壮观的场面空前绝后。在他的人格魅力感召下,石门坎地区95%以上的人和周边的平民百姓绝大多数皈依了基督教......
l905年到1949年的45年间,伯格理和他的继任者一共办了115所学校(含光华小学及其分校、一所中学),总计有万名青少年接受了规范的初等教育,数万名当地群众完成了扫盲教育,为苗族、彝族培养出三个博士、一个硕士,100多名本科大学生,几百名初高中生和中专生!石门坎走出过10多个省部级干部、20多个地厅级干部,以及200多个县处级干部,他(她)们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旧中国以伯格理为首的传教士们开办的学校教育,这是历史上破天荒的事情。
200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根据百年前柏格理那段历史制作了三集纪录片《在天那边》,我猜,这应该与胡锦涛对基督教和柏格理的正面看法有极大的关系!《在天那边》每集30分钟,在CCTV《见证·发现之旅》栏目播出,央视画面出现了“真实就是力量”字样,电视片紧扣 “ 用生命爱中国----伯格理 ” 这一主题,围绕着23岁的柏格理离开故国、不远万里到达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云贵高原地区为穷人所做的一切来讲述。
《在天那边》下集的配乐画面出现了柏格理的坟墓、树木、奔向足球场的一群孩子、学校、几段文字:
关于石门坎的成就 , 文献上记载着许多个第一 :
创制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
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小学
培养出苗族历史上和第一个医学博士生吴性纯
中国首创双语教学
开创中国近代男女同校的先河
创办乌蒙山区第一个西医医院
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病医院
建威宁县第一所中学
倡导民间体育运动
建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
乌蒙山区第一个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地方
.......
一个世纪后的石门,当年伯格理种下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在他身旁是追随者的坟墓,许多人选择在百年后永远陪伴他
伯格理的故事仍在流传,在云南山区建起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
为纪念伯格理,伯格理基金会在南京大学捐资建立了伯格理教学大楼
纪录片末尾是个在云贵山区小学任教的戴眼镜的中年男老师对全班学生讲述:
“28年,他一共回他家,去了三次,剩下的时间啊,他都用来照顾我们苗族、彝族这些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他为我们也是办了医院、办了学校,这就是伯格理。他二十几岁,你看,很年轻离开他的父母亲,离开他的家乡,来到我们中国西南山区,把他的一生献给了我们这里的人。"
这位老师的讲述含蓄深远 , 耐人寻味。看完《在天那边》,观众莫不为之动容 ,无以言表。
1949年前,石门坎享有的美誉:
“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
“文化圣地”
“海外天国”
“云的那一边”
石门坎在世界的知名度。海外来信的信封上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字样,信函和包裹均能准确投递 。
柏格理离开红尘98年了,当地人提到柏格理时,仍无比怀念;远在万里的祖国以他为荣,伯格理被誉为欧洲十大杰出传教士,他与他的同仁生前在石门坎一手创办的学校至今还源源不断地得到英国教会的财政支助,英国教会此举简直就是爱屋及乌了 。
随着央视纪录片《在天那边》的播出,每年一批批海内外游客无不怀着朝圣般的心去到石门坎,去寻找民族教育范例石门坎半个多世纪前的辉煌,去感受这位最值得我们人类社会敬仰的人文主义巨匠。2005年9月4日,第十五任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来到石门坎,当天两次瞻仰柏格理墓 ..... 正如中国人为他撰写的墓碑文说的那样 “天人喜爱,万世流馨 。”
柏格理的事迹,连新中国树立的学习榜样雷锋在他面前也黯然失色 , 即使在毛泽东时代 ,雷锋这个政治标本也从未让作者感动过一次 ,特别是他日记写的 “ 对待阶级敌人就要象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 。” 一句让作者心理觉得很不是滋味 。
我喜爱柏格理!他舍己为人,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弱势阶层的人生旅途,引领他们走向幸福!作者为他那颗跨越国界、跨越阶级的爱心,为他的高尚品质、为他为草根阶层所做的一切感动!
柏格理是许许多多在华传教士的缩影。可在以前作者一直都不明白,那些漂洋过海前来中国传播福音的传教士做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公益事业,切实地造福了无数的人民;他(她)们才华四溢,有各种专业知识,年轻的时候就告别故国,离开亲人,怀着满腔热血,以火红的青春、甚至牺牲了生命,为中国的美好未来,积极主动投入工作。
基督教传教士为中国创办了东吴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等名牌高校及无数中学、小学、女子学校、盲校和盲文、聋哑手语学校、医院(含麻风病院)、编辑汉英、英汉字典、创造汉语拼音,带来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纺织技术......
英国乡村医生、基督教信徒爱德华·琴纳发现了一种可预防天花病毒的牛痘,从而拯救了数以亿计的生命;此前,天花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它无情地入侵宫廷、农舍,任何种族、部落、不论年龄与性别,下至平民百姓,上至权贵都逃脱不了天花的侵袭,如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1亿5千万,也祸及旧中国,累计全世界死于此病者高达4亿多!基督教传教士把牛痘疫苗带进了中国,无偿服务穷苦大众,包括水东人,最大程度地,卓有成效地、成功全面地控制了天花病毒的传染、流行!仅凭这点,传教士就可以流芳千古了。
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对全人类的贡献功若丘山 ,我们的主流媒体却从不报道,长期以来刻意回避这一历史事实,令人费解的是还朝他(她)们身上泼脏水,抹黑、否定对方,驱逐牧师、迫害与教会关系密切的教友,关闭教堂!
作者翻阅过一些历史资料,觉得 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时期对待基督教从怀疑、顾虑、矛盾到默许、认可、肯定、支持,其基本上是持开明立场的,没见过有查封教堂、打击牧师、教友的记载,这不仅仅因为蒋介石及其妻子都是基督教徒。
宋美龄 提出要用基督教去改变国人的思想道德、言行、卫生习惯,曾一度在江西发起过融入基督教价值观的新生活运动,近年大陆学者认为,新生活运动提倡改良生活,某程度上仍具积极意义。宋美龄不愧是位高瞻远瞩的女政治家,但随着大陆政权易手,可惜壮志未酬。
宋美龄2003年10月24日于美国纽约去世,海峡两岸,港澳地区,世界主流媒体对她赞誉之声四起:
“ 她影晌了两代美国人,美国人多年来一直把她列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十个妇女之一。她影响了美国领导人做出的决定,并通过这些决定影响全世界。”
“宋美龄是丘吉尔在世上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她的骄矜和妩媚都让人极为心动。”
“宋美龄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宋的一生值得肯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是日发出唁电,高度评价宋美龄女士曾致力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兴盛的历史功绩。
作者要强调的是,宋美龄的学识、教养,气质、对国家的贡献、对人类的怜悯心都远在毛泽东主席的夫人江青之上,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只有西方基督教文化才能孕育出宋美龄这个花容月貌的伟大女性,这个人间极品!她是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人物。
对于基督教,现在大陆官方终于认可了这类说法:“信道者身上能彰显出他们所信生命之道的生命,这种生命最终能够感化他人 ,坚固社会,丰富文化,昌明国家 。” 作者以为这才是公正客观的立场。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马礼逊、柏格理他们那些年代带来的基督教福音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塑造了数以千万计国人的灵魂 。
马礼逊与妻子、两个儿子都长眠在澳门基督教坟场。学贯中西、魁岸、仪表堂堂的马礼逊走了100多年了,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中外出版界用多种文字出版了关于他生平光辉事迹的书籍,澳门人民则以各类形式纪念他,包括音乐、展览、修建纪念中心,并精心保护与他有关的教堂、墓地。
寒暑易节,马礼逊依然感动着人们,一批批的中国人、外国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到澳门基督教墓地凭吊他,他一家的墓头一年四季摆放着各阶层人士敬献的鲜花 。其他雁过留声的来华传教的外国俊男、靓女,历史也记下了他(她)们的光辉历程。
“能够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和伟大,只有虔诚的信仰”------这就是基督教存在的意义,她早已超越了种族、国界,她像充满活力的蒲公英种子随风儿飘向四面八方,蒲公英的花语:无法停留的爱;基督教也是无法停留的爱。屈指数来,基督教传入中国已有206年了。2010年,中国官方《宗教蓝皮书》就大陆基督新教教徒人数总体估计为2305万。
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基督教水东福音堂原是两层西式尖顶洋楼,老一辈住在车仔街的水东人常见到张逢春的母亲每天早晨都去打开教堂的大门,搞卫生清洁,她也是基督教徒,她的丈夫生前也是名基督教徒,去世后葬在广州廋狗岭。
水东福音堂历尽沧桑,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破四旧时被毁损,又被水东居民社占用做办公室,继而房产局接管、彻底拆除、再建,用作它途 。为了要回这座教堂的地产权,新来的传教士高华强、早期的教友,年迈的陈少英、杨景明多次出面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诉,尤赖深孚众望的 , 主持茂名市传播基督教福音的汕头籍苏牧师力争,可谓一波三折,才物归旧主,并争取到上级一笔拨款,现在人们又在原址重建了福音堂。水东人又重新获得了沐浴欧风美雨的机会。
1988年7月,2010年10月,我在上海、广州逗留期间曾多次到基督教堂参观、聆听牧师的声音。不管你对这类宗教持什么立场、观点.....那美妙动听的基督教音乐伴随着唱诗班的歌声回荡在空中,为人们带来了愉悦心情的精神享受,那是一种呼唤和平、化解仇恨、激奋人心的歌声,在场的人们几浮躁此刻也会变得平和,都会为之陶醉,心灵随之升华!
2012年12月24日晚,我在故土第一次与电白一中校友杨向荣参加了水东福音堂教友们过平安夜的活动,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堂温馨友爱的气氛。
在平安夜的活动仪式上 ,作者惊奇地发现了还有一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子集体朗诵赞美上帝的诗歌 ,其中小教友林飞扬来自作者以前曾教过书的水东红旗小学----电白县第三小学 ;来自水东实验小学的杨锦萍和剑壑、彦琪等小教友都给作者很深的印象 。
2012年12月24日深夜 ,象征着美好幸福的 ,百听不厌,抒情的《平安夜》歌声又一次让我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 ,伴随着午夜的清脆的钟声 “ 静享天赐安眠 ” 。
感谢电白县南海下里小学老师吴美的丈夫、中共茂名市委统战部谢振声同志,感谢那些热心的基督教人士为水东人争回了这片精神家园-----电白县基督教水东福音堂 。
Christmas Song Silent Night 圣诞歌曲 平安夜-音乐视频-搜狐视频
[/FONT]
图为作者在水东基督教福音堂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