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警惕网络时代的群众暴力倾向
这样的暴力,无论它在哪一种情形下展现,终归还是暴力,是与善良、友爱的人性不相干的,也是与民主、法治的精神相悖离的
不久前有两件事在网上给人印象很深,一个是海淀职业艺术学校学生辱打老师事件,另一个就是发生在深圳的钱军撞人、打人、逼人下跪这件事。这两件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们痛心疾首,群情激愤,一种深深的疑问困扰着心地善良的人们:他们的良心何在?他们的人性何在?他们所挑战的,不正是我们社会的道德良知和精神底线吗?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在现实中,似乎很少有人出面制止和谴责,看客们或畏于暴力,或囿于私心,总是采取视而不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态度,甚至负有责任的治安管理者,有时竟也冷漠得近乎麻木。似乎只有在互联网上,人们才能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发出代表社会正义的呼声。事实上,这些年,有很多次,都是网民的见义勇为和仗义执言,才使得作恶者受到惩罚,受害者得到公正地对待,公众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是非善恶有了分晓,我们也因此感觉到人性尚存的尊严和道义的力量。
然而,事情也还有另外一面。就像我们在以往一些类似事件中看到的那样,网民们在表达自己正义声音的同时,非理性的情绪也开始蔓延和滋长,仿佛太湖水域的蓝藻一般,迅速发展成轰轰烈烈的“网络讨伐”和人身攻击,并且表现出强烈的暴力倾向。“网络捕头们”将所查获的施暴者资料一股脑地在网络上披露出来。他们的所在单位、学校、家庭住址、手机号码、住宅电话、身份证号码等,都被公诸于众,甚至连亲属与朋友的信息都不能幸免。在海淀艺校学生辱打老师事件中,一些网民还自发地聚集到学校门口,威胁要教训这些身分已被公布的学生,也有网民对钱军发出了死亡威胁,有人发短信给钱军的妻子,让她“等着收尸”,还有网民提出,要到钱军家贴标语抗议示威,更有人要到学校堵劫钱军的女儿。
在这里,我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恐怖景象,唤起我对许多遥远往事的追思。很显然,这样的情景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刻骨铭心。历史告诉我们,这种民众权力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如果缺少理性和法律的制约,很容易转化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这种丧失理性的民众权力,往往刻意夸大自己“符合公众正义”的“合理性”,借以抹去自己参与暴行的罪恶感。这是现代心理学研究所证实过的,只是,很多年来,我们很少对它进行反思和清理,它才得以长久地扎根在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并在气候合适的时候滋长出来,毒化我们的社会和人的心灵。而且,长久以来对“群众暴力”的沉默和放纵,也助长了一种很不健康的“暴民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钱军和海艺几个学生的“暴行”是人性之恶的话,那么,大规模的语言暴力、电话骚扰、“株连九族”似的“以暴易暴”,殃及无辜,难道不是非人性的行为吗?难道因为它的群体性,它的人多势众,就能改变它的无知、愚昧和偏狭吗?这样的暴力,无论它在哪一种情形下展现,终归还是暴力,是与善良、友爱的人性不相干的,也是与民主、法治的精神相悖离的。它所带来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人性的迷失和堕落。
其实,直到现在,对于我们所说的“群众暴力”这种社会现象,仍然很少有人愿意真实地面对。在很多人看来,既然谈论群众是危险的,那么大家宁肯选择回避。因为,群众常常被赋予某种神圣性,群众的选择,群众的意见,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性质,尤其当群众手握“正义之剑”的时候,更容易自恃为“正义的化身”,任何个体都很难与之对抗。在这种情形之下,个体被“群众暴力”所伤害,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当下的“群众暴力”在表现方式上又与历史上的“群众暴力”有所不同。它首先还是一种网络暴力,一种通过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民意”或“民愤”。这种力量是无形的、虚拟的,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足以造成一些个体的“遍体鳞伤”。在这里,网络更像一柄双刃剑。
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依赖于网络表达其意见和意志,网上言论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很重要的舆论形式。因此,应该警惕网络时代可能出现的“大众意见的暴政”。虽然它的意见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一边倒”的舆论氛围,仍然有可能遏制其他不同观点的表达,特别是少数人观点的表达,从而容易使社会陷入“少数人的自由”被多数人所践踏的悲剧。我们的目的,是消除暴力和暴力文化;“以暴治暴”不仅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反而会成为“暴力文化”的响应者。
民主固然是个好东西,但是,假如没有人性的反省和追求,假如人道主义得不到高扬,假如不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依法尊重他人的自由,那么,民主之树是无法健康生长的。(文/解玺璋)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2/14193543.html
这样的暴力,无论它在哪一种情形下展现,终归还是暴力,是与善良、友爱的人性不相干的,也是与民主、法治的精神相悖离的
不久前有两件事在网上给人印象很深,一个是海淀职业艺术学校学生辱打老师事件,另一个就是发生在深圳的钱军撞人、打人、逼人下跪这件事。这两件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们痛心疾首,群情激愤,一种深深的疑问困扰着心地善良的人们:他们的良心何在?他们的人性何在?他们所挑战的,不正是我们社会的道德良知和精神底线吗?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在现实中,似乎很少有人出面制止和谴责,看客们或畏于暴力,或囿于私心,总是采取视而不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态度,甚至负有责任的治安管理者,有时竟也冷漠得近乎麻木。似乎只有在互联网上,人们才能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发出代表社会正义的呼声。事实上,这些年,有很多次,都是网民的见义勇为和仗义执言,才使得作恶者受到惩罚,受害者得到公正地对待,公众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是非善恶有了分晓,我们也因此感觉到人性尚存的尊严和道义的力量。
然而,事情也还有另外一面。就像我们在以往一些类似事件中看到的那样,网民们在表达自己正义声音的同时,非理性的情绪也开始蔓延和滋长,仿佛太湖水域的蓝藻一般,迅速发展成轰轰烈烈的“网络讨伐”和人身攻击,并且表现出强烈的暴力倾向。“网络捕头们”将所查获的施暴者资料一股脑地在网络上披露出来。他们的所在单位、学校、家庭住址、手机号码、住宅电话、身份证号码等,都被公诸于众,甚至连亲属与朋友的信息都不能幸免。在海淀艺校学生辱打老师事件中,一些网民还自发地聚集到学校门口,威胁要教训这些身分已被公布的学生,也有网民对钱军发出了死亡威胁,有人发短信给钱军的妻子,让她“等着收尸”,还有网民提出,要到钱军家贴标语抗议示威,更有人要到学校堵劫钱军的女儿。
在这里,我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恐怖景象,唤起我对许多遥远往事的追思。很显然,这样的情景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刻骨铭心。历史告诉我们,这种民众权力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如果缺少理性和法律的制约,很容易转化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这种丧失理性的民众权力,往往刻意夸大自己“符合公众正义”的“合理性”,借以抹去自己参与暴行的罪恶感。这是现代心理学研究所证实过的,只是,很多年来,我们很少对它进行反思和清理,它才得以长久地扎根在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并在气候合适的时候滋长出来,毒化我们的社会和人的心灵。而且,长久以来对“群众暴力”的沉默和放纵,也助长了一种很不健康的“暴民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钱军和海艺几个学生的“暴行”是人性之恶的话,那么,大规模的语言暴力、电话骚扰、“株连九族”似的“以暴易暴”,殃及无辜,难道不是非人性的行为吗?难道因为它的群体性,它的人多势众,就能改变它的无知、愚昧和偏狭吗?这样的暴力,无论它在哪一种情形下展现,终归还是暴力,是与善良、友爱的人性不相干的,也是与民主、法治的精神相悖离的。它所带来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人性的迷失和堕落。
其实,直到现在,对于我们所说的“群众暴力”这种社会现象,仍然很少有人愿意真实地面对。在很多人看来,既然谈论群众是危险的,那么大家宁肯选择回避。因为,群众常常被赋予某种神圣性,群众的选择,群众的意见,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性质,尤其当群众手握“正义之剑”的时候,更容易自恃为“正义的化身”,任何个体都很难与之对抗。在这种情形之下,个体被“群众暴力”所伤害,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当下的“群众暴力”在表现方式上又与历史上的“群众暴力”有所不同。它首先还是一种网络暴力,一种通过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民意”或“民愤”。这种力量是无形的、虚拟的,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足以造成一些个体的“遍体鳞伤”。在这里,网络更像一柄双刃剑。
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依赖于网络表达其意见和意志,网上言论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很重要的舆论形式。因此,应该警惕网络时代可能出现的“大众意见的暴政”。虽然它的意见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一边倒”的舆论氛围,仍然有可能遏制其他不同观点的表达,特别是少数人观点的表达,从而容易使社会陷入“少数人的自由”被多数人所践踏的悲剧。我们的目的,是消除暴力和暴力文化;“以暴治暴”不仅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反而会成为“暴力文化”的响应者。
民主固然是个好东西,但是,假如没有人性的反省和追求,假如人道主义得不到高扬,假如不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依法尊重他人的自由,那么,民主之树是无法健康生长的。(文/解玺璋)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2/1419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