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唐朝"名将"张士贵是电白人 (2人在浏览)

云雾苍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6-03-02
帖子
755
反馈评分
4
点数
1
《薛仁贵征东之真假白袍小将》内容简介:唐朝,有个有名的将军叫薛仁贵,每当临阵的时候,他总是着白盔白袍,抢在队伍前面,杀敌立功,人们叫他白袍将军。当唐太宗征东时候,薛仁贵从军不久,还只是一个火夫,但一路上却立下了许多功劳,先锋官张士贵是个奸险的人,他欺上瞒下,把薛仁贵的功劳都冒做他的女婿何宗宪的。

那些故事太多了。
流传在麻岗一带的民间传说太多了。主要是说张氏为为贵不仁,发于风水,最后还败于风水。
 
好啊!我们电白人民政府除了打冼太夫人牌之外,还多了一张张士贵牌。除了横扬冼太夫人文化之外,我们还可以横扬张士贵文化。
 
好球
 
怪不得,原来电白水土历史上就出这种人,大到全国闻名的高考案、假鱼粉事件、小到皮包公司不计其数。
 
QUOTE(云雾苍茫 @ 2006年10月18日 Wednesday, 12:10 AM)
《薛仁贵征东之真假白袍小将》内容简介:唐朝,有个有名的将军叫薛仁贵,每当临阵的时候,他总是着白盔白袍,抢在队伍前面,杀敌立功,人们叫他白袍将军。当唐太宗征东时候,薛仁贵从军不久,还只是一个火夫,但一路上却立下了许多功劳,先锋官张士贵是个奸险的人,他欺上瞒下,把薛仁贵的功劳都冒做他的女婿何宗宪的。

那些故事太多了。
流传在麻岗一带的民间传说太多了。主要是说张氏为为贵不仁,发于风水,最后还败于风水。
[snapback]1512616[/snapback]​


有听说,在热水水库的凤鸡岭上,因作恶太多,给官府在鸡(胃的地方,不会打这字)灌了铁水,破了风水.
曾听一现已过世的老前辈说过,破四旧的时候,在七迳给七迳民兵挖掘了张士贵母亲的坟墓,里面尸体完好,没有什么陪葬品,尸体给民兵用竹篾扛回七迳批斗.
 
张士贵(?~656)唐代名将。本名忽 ,祖籍盂县上文村。自幼学武,颇有臂力,箭无虚发,人皆称奇。隋末聚众揭竿起义,后归顺李渊。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国公、勋国公。但在平定辽东时,因其婿何宗宪冒领大将薛仁贵之功被累,降职随军,平辽后始官复原职。唐显庆初年(656)病故,谥荆州都督、陪葬太宗昭陵。《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记。
 
是不是真的电白人呀?乱认亲认戚并不是很光彩的行为.
 
马"洛"垌,就是张氏人清明扫墓,放马吃(洛)了的一垌的庄稼,而出名.张氏的墓在电白,这是有证据.
 
我想,此张士贵非彼张士贵,只同名同姓而已.
我还在河角水库看到过状元庄有恭的祖坟,但下四府状元就只吴川林召棠一个,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他和扬贵妃熟吗?????
 
QUOTE(txn @ 2006年10月18日 Wednesday, 03:21 PM)
我想,此张士贵非彼张士贵,只同名同姓而已.

[snapback]1512958[/snapback]​


这倒是问题.
听说这个有祖墓在麻岗的张士贵,入朝有张氏七十一人,(另有一人也借那个风水当官,风水出了七十二人).连皇帝都怕了.于是国师问他:"你还想更大吗?"张说:"当然啦."于是皇帝决定把张氏家族干掉.
当了解到麻岗人对张氏为贵不仁不后,朝庭使用的方法的破风水.
张氏的风水为凤鸡扑翅.墓(以下省几十关于风水的字)朝庭的国师使人在凤鸡岭对面山上(或旁边)立了许多狗样的石头.(瓦狗).鸡的风水被狗镇着.再加上在某楼朋友TXn说的招数――在鸡(胃的地方,不会打这字)灌了铁水,破了风水.张氏于是败落.

那么这招给电白某些人以启示:发达后一定要把风水管好!
 
这几天正在看《说唐全传》,刚好看到薛仁贵征东这一块,今天就看到这贴了,真是巧。
 
呵呵,风水之言,虚无缥缈啊。
 
冼夫人纪念馆

地址:海口市(原琼山市)新坡镇
  冼夫人纪念馆位于海口市(原琼山市)新坡镇 。冼夫人,广东高州人,南朝高州太守冯宝妻。冼夫人纪念馆里讲述了她曾带兵平海南黎族动乱,后来又奏请朝廷建置崖州,使海南与中原恢复了直接联系。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引进种植技术。发展生产,使当地群众过上太平日子。

  为纪念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黎汉民族团结的功绩,后人在海南省琼山市新坡镇修建了冼夫人庙。

  1989年,冼夫人纪念馆在冼夫人庙旧址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283平方米,造型大方,气势雄伟。冼夫人纪念馆屋顶为重檐式,铺盖金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冼夫人纪念馆的正门上分别镶嵌“巾帼英雄”、“岭南风流”、“千秋懿范”等大匾额,格外引人注目。大厅正殿上,有冼夫人的彩绘,尺寸与真人相仿,身穿袍套,神采奕奕。其前放置香案、八仙桌和落地香炉,两侧陈列古代八种兵器。每年有庙会军坡节活动在这里举行,热闹非凡。

  历史上的北朝冼夫人是海南岛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她不仅是黎族的女中豪杰,而且她还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立了大功。她把脱离大陆六百多年的海南岛,重新结合到统一的国家之中。据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谭其骧教授考证:海南岛归早设立郡县(珠崖、儋耳),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后来由于官吏的暴虐统治,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到了汉元帝初三年罢弃珠崖郡,使海南岛实际上成为“域外之地”。

  冼夫人冼英是岭南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她生于南北朝时期,是广东高凉郡(今阳江一带)人.她的家族“世为南越首领,部落十作万家”(《北史.谯国夫人洗氏传》),她本人15岁时就成为部落酋长。

  当时的罗州(今广东化州县一带)刺史冯融是朝迁派遗的官吏,因“他乡羁旅”,故“号令不行”。冯融只得运用联婚的方法,笼络越人中的上层人物。他亲自登山向冼氏求亲。冼氏少年酋长冼英遂与其子冯宝成婚。从此,“俚人始相率受约束”。冯宝任高凉太守,冼夫人使协助他处理政务,“政令有序,人莫敢违”,人民安居乐业,“蕉荔之墟,弦诵日闻”。

三国时,孙权曾派三万兵马企图在海南岛重新恢复政权,但未能成功。直到隋炀帝大业六年才重新设郡(珠崖、儋耳、临振),中间相隔656年。当时冼夫人就是统一的最大功臣。在西晋之前,黎族尚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到了齐梁之时,才发展为大规模的部落联盟。冼挺就是当明最大的部落酋长,被梁朝任命为首任南滩州士官刺使,冼夫人是冼挺的妹妹,她的丈夫是高凉太守冯宝。冯氏本来面目是北燕的苗族,由于国亡而南迁新会,这个氏族世代游猎,不服管教。冼夫人帮助冯宝施政,不管新疏,只要犯法一律严惩,从此政令有序。

侯景之乱时,冼夫人亲自率兵平不定期。冯宝死后,她又多次领兵平叛,以信义而闻名,陈朝亡,岭南各郡共同拥戴冼夫人,号称“圣母”,海南岛的黎族苗族绵归冼氏管辖。陈高祖曾册封其为谯国夫人,开府授印,调遣六州兵马,她的子孙既是当地的大首领。又是朝廷命官,满门显赫。特别是她的孙子冯盎,跟随隋炀帝征辽有功,官封正三品大将军。冼夫人享年九十岁,死后谥为“诚敬夫人”。到了唐朝,冯盎已是岭南最大的首领,降唐后,赏奴婢万余,地两千里,封大将军、荆州督尉,富贵至极。

  到冯盎的孙子辈开始衰落,他的曾孙就是有名的宦官高力士,高力士的父亲有冯道衡,因贫因而亡,子女离散,幼子被内官高延福收养,所以改姓高。待高力士显贵之后,就把母亲和兄妹都接到了长安,母亲被封为“越国夫人”,父亲被追封为“广州大都督”。唐天宝七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在舟山附近被大风吹到三亚,冼夫人后裔冯崇债派兵四百多人,把他们迎接到家里住了一年,又亲自领兵八百送到崖州。鉴真要在崖州建造寺,冯崇债马上命令农奴们三日之内,每我送来一根圆木,很快就建成佛殿、讲堂、砖塔和一丈六的释迦佛像,可见他的势力、财力有多大。自开元以后,岭南海北的冯氏家族就衰落了,从此,历史上再也没见有什么记载。现在海南省的冼姓、冯姓还有没有冼夫人的后代,则不得而知。

  据《张燕公集赠广州大都督冯公神道碑》所述,冯公群衡死后,“子幼家难,丧礼盖阙”。这冯群衡的独生子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时期鼎鼎有名的太监高力士。武则天镇压冯家的过程中,冯群衡被杀,高力士被 当作俘虏,受阉后送进皇宫充当太监,连姓也被改了。他的姐姐冯缓也被掳至京城,作了一名宫女,后来出家为尼。

>>>>>我要上传冼夫人纪念
 
冼夫人
冼夫人生活于梁、陈、隋三个朝代,是我国闻名的俚族女首领,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一百一十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周恩来总理曾称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巾帼英雄。”
冼夫人出生于阳西程村冼村(隋书∶冼夫人,高凉人也,离城三十里。城指阳江城)①,她一生与阳西关系密切。公元535年她约20岁时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婚后常和冯宝一起处理政事。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阴谋反叛,冼夫人用计从高凉郡治古城(今阳东县大八镇)率众,佯作献礼,往州府(今阳江城),出其不意击败了李迁仕,率兵到达赣石(江西省某地),与陈霸先会师。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死,岭南越族各首领心怀异志,冼夫人忍着丧失之痛,劝服各越族首领。地方安定后,即派儿子冯仆率各首领往京城朝见,陈武帝感激冼夫人的支持,封冯仆为阳春太守。冼夫人写偕冯仆往阳春任职,一住十余年。
陈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冯仆在他权辖范围,他召冯仆往南海,挟之反叛。冼夫人接讯,率兵北上,会合陈师,击败欧阳纥,救出冯仆。陈封冯仆为石龙(今廉江,化州)太守,封冼夫人为高凉郡夫人。
玄德中(公元584年左右),冯仆死。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局势混乱。邻近州县推选冼夫人为主,尊称圣母。隋文帝派总管韦咣下岭南,在南康受阻。冼夫人收到隋将转来陈后主的信,告知陈已亡,让她归顺隋朝,并以扶南犀杖及兵符为证。冼夫人随大势,派长孙冯魂北上迎接韦咣。岭南归入隋版图。隋封冯魂为仪同三司,册封夫人为荣康郡(今织T、石门一带)夫人,小孙冯盎宋康令。
越年冬,番禺王仲宣反隋,诸州跟叛,韦咣战死。冼夫人派孙冯暄带兵救援,冯暄与王仲宣部将陈佛智是好友,故迟缓救援,冼夫人查知大怒,即捕冯暄,改派冯盎率军,盎杀佛智,败仲宣。与隋援军保广州。冼夫人不顾七十多岁高龄,乘骏马,与隋使安抚岭南头领,所到处首领出来拜谒。岭南遂定。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于朝,封冯盎为高州剌史,赦免冯暄,并封暄为罗州(廉江、化州一带)刺史,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设幕府,署长吏以下官属。特准许她调六州兵马,遇非常事可先斩后奏。冼夫人奏请将宋康郡夫人衔转授冯仆妻冼氏,从此,冼夫人经常往来于罗州、宋康、高州之间。
公元601年,番州总管赵讷贪暴无厌,俚族人受不了他盘剥纷纷起来反抗或逃亡。冼夫人派长史张融向文帝揭发赵讷罪状。文帝使人查实之后,将讷处死。隋文帝宣冼夫人招抚反叛。洗夫人奉诏书,往返十余州,谕诸但俚僚首领。在她影响下,各首领安定下来,朝廷得以安定。隋文帝很感激冼夫人,赐夫人临振县(今海南省临高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冯仆崖州总管。冼夫人年事已高,积劳成疾,第二年不幸去世。

. ①注∶阳西属高凉郡西营,从冼夫人弟弟冼挺活动情况看,冼夫人出生阳西极为可能,因为只有在阳西,冼夫人才一方面能认识冯宝;二方面能规劝她弟弟。另,冼夫人生前几次册封,与宋康郡密切,这应以她出生地有关。
 
不敢苟同
 
目前,不管是从史籍记载、还是文物凭据抑或专家论证等,任何一个角度都已确切说明,冼夫人就是当今电白电城山兜丁村人。此前部分人误以为冼夫人是今高州人一方面在于早年电白缺乏宣传,而高州宣传声势很大;另一方面更主要缘于很多人混淆了古今高州及高凉的差别,殊不知,古高州不等于今高州,古高州不是高凉,今高州更不是高凉。
实际上,冼夫人的准确出生地描述,如写郡望,为高凉人;如写今县,为电白人;如写故里,为山兜乡丁村。

(以下转贴部分资料)



1、冼夫人时代的高凉与今高州无关

高州古今的划分及与高凉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古时粤西有个高凉,也知道自古至今有个高州,但对高州古今的不同之处以及与高凉的关系知道的人甚少。下面就高州古今的划分与变迁及其与高凉的关系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高凉的由来
  何谓高凉?《辞海》(89年版)是这样注释的:“高凉,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孙权分合浦郡置,治思平(今恩平北),辖境相当今广东电白、阳江、恩平、阳春等县和茂名市地。西晋移治安宁(今阳江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高州为高凉郡。”可见,高凉一般是指高凉郡。
  那么,历史上的高凉怎么来的呢?据有关史书地志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相当省一级的机构。当时,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一部分(电白、高州、化州、信宜)属桂林郡,南路属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重划岭南郡县,粤西乃属新立的合浦郡的高凉县。高凉县地域为恩平、阳江、阳春、电白、高州(中部以南)、茂名市区、化州、吴川、湛江市区东部等,治所在今阳江市北大八一带。至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东吴孙权分合浦郡设高凉郡和高兴郡,今阳江、阳春东大部及恩平北的圣堂。阳西、阳春西部、高州南部、电白、茂名市区、化州、吴川、湛江市区东部为高兴郡地域,郡治广化(今阳西县城)西晋太康六年(285年),高兴郡并入高凉郡,地域为晋代的高凉郡辖地,郡治乃在阳江白沙。唐武德六年(623年)高凉郡被废,直至唐天宝元年以改为郡,这是最后一次置高凉郡,地域已西移,只辖良德县(武德五年划归高州,地域为今高州的古丁、深镇、大潮、东岸、大井南、曹江、谢鸡、新垌、根子及今电白的霞洞)、电白县(今电白的树仔、电城、爵山、岭门、马踏、望夫及阳西县的新圩、儒洞、沙扒等镇),郡治保安城(连江改名,即今电白马踏禄岳下村)。乾元元年(758年)高凉被废改为高州后,就再也没有恢复郡的建制了。
  二、高州的来
  1、唐贞观二十三年前的高州。
  岭南的州是何时设立的?据史载,东汉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地方政制始为州、郡、县三级。为了笼赂俚人渠帅,把俚区纳入郡县,南朝各代尤其是梁、陈两代统治者在粤西大量增设郡县,向俚帅封官,高州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设置的。据史载,当梁大通中(528年)首置高州,治高凉(今阳江西折沙),辖境相当今恩平、阳江、阳春、电白、高州东南部、茂名市区、吴川东部。原高凉地西部置罗州,地域为今的化州、吴川中西部、廉江、今高州西南部、湛江市区东部及广西博白、陆川、北流县相邻边缘地区,州治化州。此制一直延至隋初,冼夫人就是此时代人,隋大业年(607年),高州被废,至唐武德六年(623年)复置,州治仍在阳江,延至贞观二十三年(646年),高州治阳江达105年。
  2、唐贞观二十三年至民国前的高州。
  据《广东通史》、《旧唐书》载,唐太宗晚年为了削弱粤西冯氏的势力,在贞观二十年冼夫人孙冯盎卒后,于二十三年(649年)撤销高州都督府,把冯氏长期把持的高州地域分开,增置恩州。这样高州减少了恩平、阳江、阳春的地盘,同时又把高州州治从阳江迁往偏僻的山区的良德县,以分散冯冼家族势力。次年,永徽元年(650年)复置潘州。今高州的顿梭以南原茂名县地,吴川东部、电白麻岗以西原南巴县地被分出为潘州辖。高州地域只剩下良德、电白、连江三县(今高州、电白东北、东南部。与后高凉地同)。据清道光《高州府志》载,开元元年(713年),因唐玄宗登基,高力士是其庞臣,便把高州治所迁至高力士祖婆冼夫人故乡的连江县(今电白马踏禄岳下村州府。十四年(1381年)化州(原辩州)也划入高州府,高州府六属自此始。成化四年电白县迁治神电卫(今电城镇),高州府也从电白旧城(今高州长坡)迁治茂名县城(今高州镇)。至清代仍称高州府,建制与明代大致相同,辖地为一州六县、即化州县、茂名县、电白县、吴川县、信宜县、廉江县。
  3、民国以后的高州。
  民国初年(1914年),清代的府、州、厅被废改为道,高州府属高雷道,1920年各道撤消,县直隶省。
  新中国成立后,原高州府地域先后属南路行署、高雷专区、粤西行署、湛江专区(地区),治所已不在茂名城,而是在湛江市。
  1959年3月,茂名市成立,茂名县与信宜县合并,改名高州县,1961年10月,信宜县析出复置,茂名县改名高州县,辖地只是原茂名县三分之二。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制,高州县属于茂名市管辖。1993年冬,高州县改为高州市(县级),这就是现在的高州。
  三、高凉与高州的联系与区别
  1、凉与高州的联系。首先,高州是在高凉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秦始皇设郡县始至东汉末设州,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衙门。南朝梁高州设置时,高州的地域就是西汉高凉县及两晋、隋时的高凉郡的绝大部分属地,其次,在唐乾元元年前的高凉郡,除了南朝梁至隋初之外,其级别是和高州相同的,并几经更迭,时而称高凉郡,时而叫高州。这正是废郡制以后历代社会上还称高州为高凉郡,把高州混同于高凉郡的主要原因。第三、从南朝至唐贞观二十三年前,高凉郡都与高州同设治于阳江,从开元元年至大历十一年,高州与高凉郡同设治于连江县城,这又是人们把高州与高凉郡混同的又一个原因。
  2、高凉与高州的区别。一是高州与高凉郡在南朝梁至隋初是
  不同级别政区,高州管辖高凉郡县。二是年代和建制都不同。隋大业至唐天宝年间的高凉郡屯高州虽然同级,但年代不同,不是并存,而是相互更迭单独建制,在建制上二者也不同。三是高凉郡存在时间比高州短,只有401年,并且设立的时间较早,废制的时间也较早。从西汉元鼎六年设高凉县,东汉末置高凉郡,至唐乾元元年废高凉郡,离今已1239年了。而高州是在南朝梁大通中建置的,贞观末治所从阳江西移后,称制虽然各代有所不同,但高州的地区级建制一直不变,至民国初才被废除,而且高州之名沿用至今不变。因此造成不明历史沿革的人们往往把高州混同于高凉。
  3、综述上所述,高凉与高州,时代不尽相同,建制也不同。今高州与古高州是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政区。古高州不是高凉,今高州更不是高凉,冼夫人时代的高凉与今高州无关。



2、冼太夫人史迹寻踪



  在神州大地上,在我们的茂名市,有一位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中豪杰,这就是周恩来总理所赞誉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太夫人。
  冼太夫人,又称冼夫人,是爱国主义典范。她平叛乱,诛反\,一生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直到晚年,仍以八十之高龄,巡视广州、高凉、儋耳等十余州,惩治贪官,发展生产,保境安民,被朝廷封为“高凉郡太夫人”、“石龙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逝世后,又被谥封为“诚敬夫人”、“慈v太夫人”。粤西及海南一带则尊称为“岭南圣母”。
  那么,冼太夫人是哪里人?迄今为止的史志记载得清清楚楚,考古专家论证得明明白白:公元522年,即我国南朝梁武帝壬寅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太夫人生于高凉郡即今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山兜丁村。她一生经历经梁、陈、隋三朝,隋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享年八十,归葬于娘家一一山兜之原。

  一、关于出生地

  史志记载:
  《隋书》:“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
  《北史》:“谯国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
  明?万历《高州府志》:“电白县冼夫人庙,城北长乐街西巷中。又有山兜娘娘庙,即夫人所生之地。”
  清?雍正《广东通志》:“高州府电白县夫人庙在城北长乐街。一一在山兜,夫人所生之地。”
  清?道光《广东通志》:“高州府电白县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丁村”。
  此外,肯定冼太夫人故里是电白山兜丁村的,还有清?康熙、道光、光绪《电白县志》以及光结绪《高州府志》、民国《电白新志稿》等。
  文物古迹:
  山兜娘娘庙中的《仗义碑》:“钟灵则在神电,卜葬则在山兜。”
  电白霞洞宫庙的《诚敬夫人庙碑铭》(作者崔翼周):“如我郡谯国夫人冼夫人氏者,英诞高凉,伟钟电白,解环质佩,善读阃外春秋,踞洞跨山,世为南越首领。丁村之张事母,善垒言坛。”
  电城北街冼太夫人庙的《重修高凉郡夫人庙碑》载:“冼太夫人生于电”,“夫人以其父若兄,夫若子,皆世世长其为土者”,“电为夫人父母之邦,生长之地,其神无所不之灵爽。”
  电城《大修慈圣寺碑序》载:“隋书夫人产于电,生有功德于斯民,故建城即建祠以祀之》”
  良德冼太庙对联,左联首句:“丁村产女界英雄”。
  马来西亚增江冼太庙楹联:“冼圣母,生长丁村,受封高凉,历事三朝,彪炳功勋昭百世;太夫人,位居离卦,序居中女,名留万古,甘甜雨露荫千家”。
  专家论证:
  明?万历化州才子陈鉴所著《蒋节母吴硕人传》:“我郡列女贤者二十四人,鉴据诸史传,征诸见闻,补遗十人,最著者古良德今电白冯宝妻冼太夫人。”
  清?康熙年间浙江举人赵峒在《题冼庙》诗中说:“神电钟灵是故乡,春秋士女报蒸尝”。(“神电”即“神电卫”今电城镇旧称。)
  清?光绪年间茂名县进士谭应祥(今茂南区人)著的《冼夫人全传》中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于丁村。”
  今人,原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1961年1月14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冼太夫人》一文,称冼夫人是“广东高凉(今两阳县)人。”不久,复信电白县委办公室:“冼夫人的高凉,并非阳江,而是电白”。
  今人,中山大学教授冼玉清曾对族人说:“冼夫人诞高凉,今广东省电白县北十里山兜冰村。”(见吴川《冼氏族谱》,“冰村”为“丁村”误写。)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女人》一书说:“冼夫人是高凉(今广东阳江)冼氏之女。据考,实为广东电白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隋朝故事新编》在《冼夫人》一文中说:“冼夫人是高凉(今广东阳江)冼氏之女。据考,实为广东电白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隋朝故事新编》在《冼夫人》一文中说::“……在她的Q生地(今广东电白县山兜村)及许多地方都有她的墓地或庙宇。”
  此外,今人中山大学教授潘雄、蔡理才、广州社科院副院长杨万秀、华师大教授关履权、湛江地区博物馆馆长阮应祺、阳春地志办主任钟万全、《茂名市志》副主编梁瑞、雷州师专教授王兴瑞等等,也确认电白山兜丁村是冼太夫人故里。
  族谱印证:
  近年来,我们曾多次到高州雷洞村、化州米冼村、吴川马兆村等冼氏聚居地进行考察。这几个地方的《冼氏族谱》明白无误地记载着:他们的共同始祖叫冼祥。唐时,因官中军,由南海迁高凉。宋代,再由高凉迁石龙(今化州)。迁石龙之始祖名达乾。乾后五传,讳道明,明朝永乐中军府,生四子:“长子讳印,成化无年,入籍茂名,派盛雷洞。次子讳沃,入籍电白,派盛旧院。三子祈祖,署来吴(川)。四子讳镳,入籍信宜。”
白纸黑字,今高州市雷洞冼氏之始祖是明朝成化元年迁此居住的冼祖道明之长子冼印,比南北朝时代的冼太夫人晚了800多年。
  联系宋、明、清、民国、历代史志以及文物古迹,专家考证,所谓“冼夫人出生今高州雷洞村”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应予否定。

  二、关于归葬地

  请查看原汗原味的史志记载:
  宋?《太平寰宇记》:“电白县冼氏墓”。
  明《广舆记》:“电白县冼氏墓”。
  明?嘉靖《广东通志》:“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电白县境。”该书修成于嘉靖四十年。即1561年。其时,电白县已于成化四年即1467年迁治神电卫。因此志中所称的“电白县”。就是今天的“电白县”。
  明?万历《高州府志》:“电白县诚敬夫人冼氏墓。”
  对于冼太夫人墓葬地,清乾隆《高州府志》曾提出过“迄无定所”之异议,说“冼夫人墓或在高凉墓岭,或在山兜娘娘庙后,迄无定所,今并存之,以俟有识之君子。”
  为了弄清墓地真假。清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8月,两广总督、《广东通志》监修阮元,曾派修志官员仪克中到高州府及山兜实地查勘。陪同者有电白人、优贡生、韶关府学训导邵芝房即邵咏等人。查勘结论刊在《广东通志》上:“电白县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电白县境。县北山兜娘娘庙后有冼太夫人墓,去城十里,遗址犹存,碑失,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里星重立碑。”
  自此之后,清道光、光绪的《高州府志》、《电白县志》、光绪的《广东通志》及《电白县乡土志》、民国时的《电白县新志稿》都采用仪克中查勘的定论,再没有提出过异议,只是更详实些、具体些:
  如道光《高州府志》:“电白县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五里,山兜娘娘庙后,土名鬼仔城。茔基横直俱四十四丈五尺。碑佚,鉴石P劣檀妫离坟一十八丈。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里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修。”
  再如道光《电白县志》(1862年修):“谯国夫人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土茔周围数十丈,碑佚,P劣檀妗<吻於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碑,曰:隋谯国夫人冼氏墓。”
  又说:“谯国夫人墓旧有碑,已佚。负碑P潦质青白,刻磷甲甚精致,从插扎中断,尚存一半,长三尺,欹埋土中……”、“山兜冼夫人墓,四围短短,颓为高土,土人号鬼仔城。乃当日墓城之垣也。今虽鞠为茂草,而遗址犹存,宽数十丈。土人入内栽植即不利,今任其荒废。相传有守墓户数家,基址亦略可指。”
  可是事隔100多年,今人张某对上述史志结论提出了挑战。他在洋洋洒洒的10多万字的《冼夫人考略》一书中,一会儿说:“高州冯婆岭很有可能是冼夫人的墓地”。一会儿又说:“冯婆岭应是冯宝嘉而不是冼夫人墓”。最后斩钉截铁地说:“冼夫人墓地不是在高州的高凉山,也不是在电白的娘娘庙后,而是在高州城北的冯婆岭。冯婆冼夫人与冯定的合葬墓地。”
  事实如何呢?1996年3月7日,由张某亲自引路,在省考古研究所长、专家古运泉的指导下,对位于高州市长坡镇冯婆岭所谓冼夫人墓进行抢救性开抢,挖出几件陪葬品和一块墓碑,碑曰:冯门朱错墓。从墓葬的结构和出土文物的质地和纹饰考证,专家们鉴定为明代的石室墓葬。此消息登载在1996年3月13日《茂名日报》第一版。
  假的就是假提。至此,张某言之凿凿的所谓“冯婆岭是冼夫人与冯宝的合葬墓地”的断言被无情的事实否定了。
  对比之下,电城山兜娘娘庙后的冼太夫人墓城,虽经1400多年的风去变幻,依然放射出历史的光芒,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瞻仰、朝拜和考察。1995年2月27日,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先生率领文物工作者一行16人前考察。他仔细地看了20000多平方米的墓城,用钢尺量了墓碑座一一P恋某叽纾考研了石质和龟纹。考察过程中,麦英豪先生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我们是怀着十分尊敬的心情到电白考察的。看了那么多有关冼夫人的文物,收获不少,很高兴。这些文物很珍贵,尤其那P潦撬逦铮是与墓葬同时代的东西。P恋某叽绫群愈墓还要大。P灵狙壑大说明墓碑相当大。墓城之大,P林巨及地面宏大的建筑物,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极高,在岭南除了南越王赵陀,唯有冼夫人这么高的封号才能相配。这墓城以及这些文物和史志的记载,联系起来很说明问题。这都是冼夫人墓在此的有力证据。



3、麦英豪山兜之行的效应


  1995年2月27日,广东省著名考古专家麦英豪老先生率先文物工作者一行16人,到位于电白县的电城镇山兜管理区的冼夫人墓城进行考察。
  专家们在冼夫人墓城现场细致地踏勘了方圆2.13万平方米的墓区、近600米长的墓城墙遗迹,搜集、研究分析了散布于墓城区内的各种古代瓦砾和陶片,丈量了原墓碑P恋某叽纾考究了P恋氖质和所刻的龟甲文;又到娘娘庙内研读了原来作小学时被掩盖了、现在才清理出来的、镶嵌于墙上的6块碑记;并指导县、市博物工作者用现代测绘仪器勘测了墓城的规模;然后到电白县博物馆考究了前几年在该墓城区采集到的倒莲花石础、瓦当、狮足、陶片等文物和在霞洞冼夫人后代墓葬出土的墓志铭、铜镜、金钗等文物。
  麦英豪在教授一行此次考察山兜冼夫人墓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的考古科研成果却是显著的,对推动冼夫人研究活动的深入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麦老专程到电白考察山兜冼夫人墓的行为和麦老权威性的讲话再次为山兜冼夫人墓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麦老在考察结束时曾深情地说,我们是怀着对冼夫人十分崇敬的心情到电白来考察的,这次见到有关冼夫人的这么多文物,得到了不少收获,觉得很高兴。他还强调说,这此文物很珍贵,尤其那P粒因为它是隋物,是与墓葬同年代的东西;其余唐、宋、明、清的都有,这说明历代都曾有过维修或重修。P恋某叽绫群愈墓的还要大,榫眼之在,说明原墓碑相当大。此墓城之大,P林巨,及地面宏大的建筑迹象,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极高。在岭南,除西汉南越王赵佗之外,唯有冼夫人这么高的封号方能与之相配。把墓城、文物和史志、地方志的记载联系起来,可证此墓是冼夫人墓。麦老此番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为山兜冼夫人墓的真实性提供了无可置辩的证据。
  2、在麦老考察期间,茂名市、电白县的博物人员联合重新测量了墓地的规模。经实测计算,证实了清光《高州府志》关于山兜冼夫人墓城规模的记载是准确的。该志在“古迹”中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城北十五里山兜娘娘庙后,土名鬼仔城,茔墓横直俱四十四丈五尺,碑佚,鉴石P劣檀妫离坟一十八丈。”以44。5丈计,墓城区面积应为198025平方尺,折合22002.78平方米。今经市、县文博人员实测为123×173(米),面积应为21279平方米,与《高州府志》所记载的仅相差723.78平方米。经查历代《电白县志》都没有“四十四丈五尺”的数字,可见《高州府志》所记载的这个极其宝贵的资料应是府志编纂人员实地勘测所获得的一第一手资料。如果山兜谯国夫人墓不为当时的高州知府等官员和参与个修志的茂名县秀才们所认许,他们在修志时会这样兴师动众地亲临百十里外的山兜墓地来测量,并郑重其事地记入府志吗?
  3、在此次考察中,市博物馆馆长梁农羲整理了山兜娘娘庙内镶嵌于墙上的、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四通碑文。这些碑文记述了几件与冼夫人有关的重要历史实:
  ①山兜娘娘庙的建置时间问题。高州某些人为了否定山兜娘娘庙是冼夫人故里庙,曾数次胡说什么山兜娘娘庙不是冼夫人故里庙,山兜娘娘庙为清道光黄姓、蔡姓人氏所建。然而这些碑文却告诉人们,清康熙、道光年间,黄姓、蔡姓人氏修缮娘娘庙时,于“墓前已有古庙两座”,而梁馆长考证现存的娘娘庙时也证实了“庙的墙体从墙基至1米高处,为砖石结构,隋唐青砖砌体清晰可辩。外墙约1米处以上为明清青砖所砌。”可见,山兜娘娘庙的始修年代应为隋朝,与墓城应为同时所建,后经唐、宋、明、清多次重修。旧庙幸存着根基是不可置疑的。
  ②这些碑文除了歌颂冼夫人“忠勇俱备,才节兼全,勋业著十州,血食绵千祀,实为古今来巾帼中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功绩,还特别强调指出冼夫人“其钟灵则在神电,卜葬则在山兜”、“我冼太夫人坟墓,安厝山兜,历年虽久而P劣檀妫并非荒诞无稽者”的历史事实,再次印证了《高州府志》、《电白县志》等地方志书上所记载的“谯国夫人故里在山兜丁村”、“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山兜娘娘庙后”是准确无误的。

  ③为仪克中的冼墓题诗正了名。在梁馆长整理的四通碑文中有一通为诗碑,刻诗作8首,题材均为“访冼太夫人墓门吊古”。该诗碑的第一首诗便是仪克中所作,诗前有序,序曰:“秋日与郡芝房过山兜访冼氏墓,时奉宪采访金石。”接着便是仪克中的诗,诗曰:
  “会须割据可乘时,娘子军声百代知。却见两方传马鬣,遥思十郡拜娥媚。年深P琉秋草,夜静笙箫讶古词。共说尧天有潜德,阐幽人此赖丰碑。山西平阳  仪克中  墨农”
  仪克中诗后有两首和诗,都是陪同仪克中到山兜“采访金石”的电白县秀才邵咏和邵济所作。邵咏的和诗为;
  “石龙艳说策勋时,遗烈空山猿鸟知。黄土千年犹鼓角,红颜五代胜须眉。草封城垒余残石,烟锁林峦见古祠。才子多情真不忝,秋风徒倚觅荒碑。”
  此诗的“黄土千年犹鼓角”句有一注释,云“土人云:‘己卯秋,特明府正斋张鹾使苞塘树坟碑后,隐隐闻乐音者一月’。”清嘉庆己卯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秋”,正是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冼夫人墓作此诗的见证人。邵芝房,名咏,字子言,芝房为其号,电白县树仔镇莘陂村人,清隆五十七年优贡,他人国子监读书时,授业于太史冯敏昌门下,后出任韶州训导。曾参加道光・《电白县志》纂修。咏博学多才,冯太史称他的诗、文为广东后来之秀。他的著作甚丰,其中《种芝山房文集》被收入《高凉耆旧文钞》、《高雷文献》、《岭南历代文钞》等文集;《广东文征》收入他的文章9篇,是高雷地区文人的著作选编入该书最多者。据碑文记载,仪克中是在道光三年(1822)秋“奉宪采访金石”时(仪克中任《广东通志》采访)而约旧友邵芝房(仪克中虽是山西平阳人,但他在番禺居住,又是道光十二年举人,因此早与邵有来往)一起“过山兜访冼墓”的。面对兜宫古墓,眼看着秋草掩盖下的P粒遥想着千多年前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诗人们怎能控制得住对冼夫人的崇敬之情报呢?“共说尧天有潜德,阐幽从此赖丰碑”便从肺腑中迸发了出来!这便是流传了100多年有的仪克中《访冼夫人墓门吊古诗》。又幸得山兜贡生黄曙光及时(于道光五年春)地把这些诗作刊刻于石上,又镶嵌在娘娘庙的墙中,这样才为历史留下了真凭实据。
  ④由于受到麦老对山兜冼夫人墓考察的启发,电白县一些冼夫人研究工作者,如陈德藻、林木茂、刘国光等也在近期前往位于电城镇西街的明朝所建的冼夫人庙遗址进行考察,终于也搜集到三块碑文。这三块碑文的年代分别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五十四年(1715)和道光二十一年(1814)等。碑文除了用较大的篇幅歌颂冼夫人“知大义,禀朝廷”,使“岭南十余州不罹锋镝”的丰功伟绩及记述冼夫人庙的重修情况外,还着重记述了“冼夫人生于电”,“夫人与父若兄,夫若子,皆世世长其土者”,“电为夫人父母之邦,生长之地”等史实。对冼夫人的故里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历史根据。
  由此可见,麦老先生这次考察山兜的效应是非常巨大的,通过将出土文物与史料、地方志资料相结合,以互相印证的方法,再一次证明了冼夫人出生于山兜丁村,死后葬于山兜之原,是不可置疑的历史史实,冼夫人故里、墓葬的研究导正了航向。



4、冼夫人的故里、生卒年代及存年(节选)

冼夫人是哪里人?《隋书・谯国夫人传》载是“高凉冼氏之女”也。《北史》载是“高凉人也”。《资治通鉴》所记,基本与《隋书》相同。清雍正《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明万历《高州府志》,清乾隆、道光、光绪《高州府志》,清康熙、道光、光绪《电白县志》,民国《电白新志稿》等志书均记她是电白县山兜乡丁村人。阳江新旧县志和旧的《茂名县志》对于上述各志所作的记载,均不表异辞。各地旧的冯氏族谱,亦多是持“丁村人”之说。
湛江博物馆馆长阮应祺(研究员)等三位同志,于1984年第一期《岭南文史》发表了《电白县山兜村冼夫人墓调查》。文章末尾,写道:
我们认为,就目前能见到的资料分析,冼夫人故里在电白山兜乡丁村的说法,有史志记载,有传说和祀冼仪式佐证,不宜轻易推翻。是否可以这样说:冼夫人的籍贯,如写郡望,为高凉人;如写今县,为山兜乡丁村人。
今化州南盛冼庙、高州旧城冼庙等地众多信士还诵的《冼太真经》内有冼夫人“自述”的“高凉是吾先守,丁村系我生身”一句。

……
 
这样的鸟东西如果作为考证历史还可以,如果以为挖一副有名的骷髅出来摆摆我们就有

“文化”了,那简直是狗屁,小豆认为,之所以那么“勤奋”的挖“冼夫人”,只不过是

某些人想借此捞点有水罢了。小豆就不觉得一个跟外县外省人打了几场架的“昨斧婆”的

事迹有什么值得宣扬。
 
QUOTE(化骨绵豆 @ 2006年10月21日 Saturday, 12:26 AM)
这样的鸟东西如果作为考证历史还可以,如果以为挖一副有名的骷髅出来摆摆我们就有

“文化”了,那简直是狗屁,小豆认为,之所以那么“勤奋”的挖“冼夫人”,只不过是

某些人想借此捞点有水罢了。小豆就不觉得一个跟外县外省人打了几场架的“昨斧婆”的

事迹有什么值得宣扬。
[snapback]1516490[/snapback]​



搞什么l旅游经济,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尽一切能使的力量去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夸大或认亲认戚,以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当官的脸上有光,又有喜兴项目搞以中饱私囊,且可以骗得外地人来旅游.全国很多地方都是这样,象海南与雷州及惠州认苏东坡做亲戚,潮汕认韩愈做亲戚,,,,,,其实人家只是被迫流放到那儿而已.假如当时他们有得选择,谁也不想到那些鬼地方去.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