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寻根问祖--电白蔡姓-宋末电城庄垌开基 (1人在浏览)

蔡氏:为电白县第九大姓、马踏镇第二大姓,约占全镇总人口的10%。《电白县志》载:蔡氏之先祖出于周文王,其始祖蔡叔度,是文王的第十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兄弟,被封于今河南省蔡县(上蔡),号“蔡叔”。后周公复封其子胡于蔡国,子孙后裔遂以蔡为姓。
宋景炎年间(1276-1278),福建省莆田人,琼州太守蔡秋俸满回里,,卜居庄垌颖,后分居大登坡、石头袋、咸水、马踏各处。蔡秋涧是为电白蔡氏始祖(葬白花岭),迄今已蕃衍至廿八代,历700多年,后裔遍布省内以及广西省北流、博白等县市。县内则以林头人数量最众。
清雍正年间,蔡氏十三世廪生蔡海光从庄垌迁马踏乡咸水村;蔡连生迁新屋塘,分居海铺、塘尾各村;蔡世簪迁弯塘、竹因歌、各村。通海活。
相传咸水村蔡氏巨富,建有寨墙、寨河,门楼,仿皇城建筑。其后裔与李氏争讼,李氏以“私造皇城、毁拆皇桥、私包尼姑、、殴辱师长”诉至省按察司。蔡氏虽然事先得到密报连夜拆毁“皇城”,却因此而败落。咸水村蔡守朴父子皆中举人,下山村旁有“父子连科墓”遗址。马踏圩内建有祠堂(马踏小学旧地址)。
蔡氏现代名人(副处级或相当副处级以上)有:
蔡兆荣,长山村人,马踏中学高级教师,著名书法家、楹联作家,《马踏风采》主编。
蔡兆明,长山村人,历任中石化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系中国某协会理事,正处级。
蔡润民,长山村人,历任广州军区某部处长,电白县技术监督局长等职务,正处级。
蔡润民,长山村人,中学高级教师。
蔡炳超,长山村人,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任职美国沃尔玛公司。
蔡成雄,坡田村人,历任广珠化工公司总经理,厂长等职务。
此外,老干(离休干部)有蔡德明、蔡景清、蔡景云、蔡景文、蔡良田诸人;革命烈士有蔡胜昆、蔡景祥兄弟。
[snapback]1257643[/snapback]​
[/quote]


大多认识,有些同村。
 
蔡德光,中凤门仔人,电白盐场场长、书记,正处级。
 
QUOTE(锐箭 @ 2006年06月23日 Friday, 02:04 PM)
蔡德光,中凤门仔人,电白盐场场长、书记,正处级。
[snapback]1323657[/snapback]​


好!
 
九里一坊黎槎村

2006-3-16 (西江图片社 徐晓东 航空 摄影)

--------------------------------------------------------------------------------



护村池塘绕全村


黎槎古井


九里之一:仁兴里


一环通一环的巷道


黎槎村俯视图
主要景点:

八卦“迷宫”巷道 黎槎古村的巷道布局理念是八卦状分布,一环一环由山脚向山顶梯级建筑,但每一环又不是全通的环,而是各门楼里的巷道才上环通下环,陌生人进去就很容易被巷道所谜惑,总会有迷路的感觉,窄长的古巷看似相通却已经尽头,看似尽头却还相连。迷宫中,慌不择路之间,当你蓦然惊见雕梁画栋、数百年的灰雕壁画,定会惊叹黎槎祖先的智慧。

“九里一坊”门楼 黎槎古村10座门楼,皆以儒家文化里仁思想命名,分别是仁和里、遂愿里、兴仁里、淳和里、尚仁里、居和里、柔顺里、毓秀里、仁华里、遂德坊,俗称“九里一坊”,各具特色,加之每座门楼都有以门楼名称为内容撰写的楹联,体现了儒家文化里仁思想。楹联用红木刻制,令人赏心悦目。

以水为脉 以屋为墙 以石为基 黎槎村布局是岭南珠三角典型的水乡建筑特色,水在村四周的外围,象瘦西湖绕村一圈。屋作围墙,第一排房屋全部门口向内而的,屋背向外,整座村庄象一间大围屋,也象一座城堡。鹅卵石、黄腊石、花岗岩石除作门楼门口侧用外,全都作墙基,石基上砌着古色古香的青砖。

屋檐底有灰雕、有封火墙(俗称锅耳),绘有鳌鱼尾,是典型明清时期南方民居的建筑风格。

古井 村中有周家井、木井、绍安井、遂德井4口古井。周家井在村口间,位置很高,但四季泉水不竭。这是黎槎最古老的井,是周姓人开挖的,故名周家井。

得名与传说

黎槎古村原先是周姓人居住,故取名“周庄”。

南宋嘉定年间和明代永乐年间,苏姓、蔡姓两个族人从韶关南雄珠玑巷迁至“周庄”。开始苏、蔡两姓人在低洼处择地而居,但连年水灾,屋房经常被洪水淹浸。他们经过周密的计算、堪测,从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以《周易》的八种基本图形,即“-”和“C”的符号形状,把房屋建在一座凤凰形的名叫凤岗的小山岗上。这些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设,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卦形排列,呈圆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暗藏玄机,震慑邪恶,平衡阴阳,使天人合一。日移斗转,日月如梭,周姓人的人口越来越少,渐渐失传,苏、蔡两姓人口则越来越多。苏、蔡两姓族长见凤岗四周环水,按照八卦形状修建布局的一座紧挨一座的条形屋子像木筏一样浮在水面上,于是决定把村名“周庄”改为“黎槎”。“黎”有“众多”的意思,“槎”即“用竹木编成的木筏”,而“黎槎”则是指“众多的木筏”。

为什么黎槎村经常发生水灾呢?这与回龙镇的镇名有关。

传说回龙镇的宋隆河原本驻守着一条勇猛的蛟龙和一只美丽的凤凰。他们龙凤鸾鸣,保卫着回龙,使这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凤凰趁蛟龙上天为百姓施云布雨而悄悄离开,一去不返。蛟龙对凤凰日思夜想,一天,蛟龙终于忍受不住相思的煎熬,长啸一声,寻找美丽的凤凰而去。

蛟龙走后,一条侍机已久的孽龙潜入宋隆河蛰居。孽龙在宋隆河里,掀波翻浪,顿时,惊涛拍岸,岸上田地房屋,淹浸无数……

百姓苦不堪言,抬着丰厚的三牲祭品来到龙王庙虔诚礼拜,祈求蛟龙早日归来降服孽龙。百姓的虔诚,终于感动了美丽而善良的凤凰。凤凰与蛟龙会合,冰释前嫌,回到了宋隆河。

蛟龙与孽龙相遇,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大战三百回合之合,孽龙惨叫一声,最终命丧蛟龙利爪之下。为民除害之后,蛟龙与凤凰决心在宋隆河长相厮守,守护当地百姓。于是,蛟龙变成亘古连绵的山脉,凤凰则幻化成一座凤形的小山岗,即黎槎古村的凤岗。从此,当地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为让后人铭记蛟龙与凤凰的功绩,百姓把小山岗叫作凤岗,当地镇名改为回龙镇,意即蛟龙回来镇邪除恶的意思。

民情风俗

宋隆河流域有一个风俗叫“行村”,又叫“茶果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就是黎槎古村的“茶果节”。

“茶果”是用稻米粉蒸熟的点心。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瘟神(魔怪)作恶多端,经常昼伏夜出吞噬牲畜,施瘟布疫残害百姓。人们为了送走瘟神,制作“茶果”供奉天神,祈求神灵驱除妖魔,保佑人间六畜兴旺,人丁安康。久而久之,形成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三成了全村的供奉日,因用“茶果”供奉神灵,便唤作“茶果节”。

村中的外嫁女在茶果节当日必回家探望父母兄弟。同时顺叫家公家婆随同而至吃茶果。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此风俗一直延袭至今。每年的正月初三,黎槎古村比过年还要热闹,现已发展成为探亲访友的重要节日。
仪式有:放炮(即放鞭炮)。内容:1、全村集资买一串大炮竹燃放,响彻云霄。2、去年生有男丁的家长用竹简装有领奖纸条,放进烟花筒射上天空,竹筒系着一个小降落伞,让竹筒慢慢飘下,让人去抢拾,谁抢拾到奖金就归谁。3、每家每户摆酒宴请亲朋好友,来的亲朋越多,主家越高兴,表示越有脸面。

特色文化

编织花席。黎槎古村的村民勤劳致富,男耕女织的男尊女卑非常明显,这与其祖训受儒家文化的深深烙印有关。村中的男人都以向外求生存谋发展为荣,教育后辈先怀德后怀土,要以德以仁为邻。这些特色在古村“九里一坊”10个门楼的楹联内容可见一斑。村中的女人则主要相夫教子,农闲时编织花席售卖帮初家用。古村妇女,从窈窕淑女到龙钟老妇,无不精通编织花席技艺。走进黎槎古村,在巷道间,榕树头边,池塘畔,你会见到三五成群的妇女盘膝坐在地上,十只纤纤细指灵动地梳弄着一条条细芏在编织花席,丝毫影响不了她们家长里短的喋喋不休。

在椿榕树头、各里门楼前的空地上,摆放着很多大块的黄腊石作“椿芏石”。有时会见到一群少妇站在石上,摆动着身段椿芏。椿芏是要把芏椿到匾而不裂开。首先石要大而平滑,椿柱圆而有一定的重量,椿芏时,先把芏成捆放在椿芏石上,人赤脚踩在芏上,再用双手捧起椿芏柱垂直往芏里椿,椿了几下后,用脚拨转未椿的芏到椿的位置,如此反复上百次。几十斤重的椿芏柱要捧起椿下上百次才能把芏椿好,稍不小心脚指有可能被椿着,非重伤不可。因此,只有熟悉要领后方可椿好芏。

古村概况

黎槎古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位于高要市回龙镇肇江公路旁。黎槎古村呈八卦形状,暗藏洛书河图的玄机,以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即“-”和“C”的符号形状把房屋建在一座凤凰形的名叫凤岗的小山岗上。这些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设,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卦形排列,呈圆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玄机重重,风格独特。整个古村呈大围屋形状,古屋、村道分布走向状似八卦圆形,周边是圆形的护村池塘与环村大道,仅有南北两个出口与外界陆路相通,又具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当你闲庭信步在环村大道上走一圈,可以真切地感觉到整个古村是圆形的,还可以看见10座古朴典雅的门楼。每一座门楼代表一个坊,也就是一个族。每座门楼皆以儒家文化里仁思想命名,分别是仁和里、遂愿里、兴仁里、淳和里、尚仁里、居和里、柔顺里、毓秀里、仁华里、遂德坊,俗称“九里一坊”。

“九里一坊”10座门楼共有10副红木刻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体现儒家文化里仁思想深刻内涵。

你倘若走进其中的一座门楼,徜徉狭长、曲折的巷道,总会有迷路的感觉。窄长的古巷看似相通却已经尽头,看似尽头却还相连。

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儒家文化,黎槎古村祖先以孔子的思想教育后人安居乐业和做人的道理。

据说,黎槎古村初为周姓人士开村,因四面环水,颇具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而原称“周庄”。

南宋嘉定年间(1218年―1224年)和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有苏姓、蔡姓两族人分别从韶关南雄珠玑巷迁至该村。苏、蔡两姓人开始住在村中的低洼处。由于当时没有水利堤防设施,低洼地带常受洪水淹浸,所以他们才纷纷把房屋建于村中的小山岗上。小山岗形状酷似一只美丽的小凤凰,故又名“凤岗”。凤必朝阳,精研儒家文化和周易风水学的苏、蔡两姓村民便选择凤岗的东面或东南面居住,以祈族人丁财两旺,修建房屋时,他们按照八卦形状来修,房屋,村道分布走向状似八卦图形。整个村庄呈大围屋形状,布局精巧玄妙。村民的意愿是希望村庄如八卦一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后是八八六十四卦,最终生生不息……苏姓人靠近周姓而居于东北方,蔡姓人靠近苏姓而居于西北方。从此,苏、蔡两族人口果然不断增加,周姓族人则越来越少,最终渐渐失传。后来,苏姓人氏继承了周姓人氏的所有财产,形成了黎槎村苏姓居东,蔡姓居西的现状。“周庄”之名也被“黎槎村”取而代之。

明清时期,朝廷推行了不少促进生产发展的政策法令,开展了大规模的堤围修筑工程,当时的黎槎村也和西江一带其他的村落一样,开始了加固、更新、发展水利设施。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亦随之不断增加。同时,黎槎村有很多村民飘洋过海,外出谋生。到清朝中后期,他们纷纷回乡兴建房屋,由于从海外回乡建房的人数较多,黎槎村便被当地人称作“华侨村”。

建筑风格

聚族而居,苏姓、蔡姓融合一村。所建的房屋依岗而建,环水而设,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卦形排列,呈八卦圆形分布,一座挨一座,一排接一排,一圈又一圈,一环一环弧形向岗顶分布。最外一圈约有90间房子,门口都往里开,以这一圈的屋墙为整个村庄的围墙,起防御作用,进出则另设门楼。第二圈房子开始门口向外开,每进一圈房子数目递减。村外有一条约一公里长的环村大道,进村要经过环村大道上的10座门楼。

村中的房子是砖木结构,统一的高度,统一用青砖砌墙,巷道看似塞笃实可通的迷宫巷,此乃古时候防土匪的巷道。祖堂建有封火山墙(俗称锅耳)、鳌鱼尾和屋檐口灰塑彩画,体现了明清时期南方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
门楼古朴典雅,连名字和对联都让人感觉到儒雅之风扑面而来。遂愿里的对联是:“遂因盛世太平福,愿在祥和祖德居。”仁和里的对联是:“仁善之心须常有,和亲之德不可无”。淳和里的对联是:“淳风载福,和气致祥”,“淳风丽日桃源胜境,和气睦邻世外佳居”。

黎槎古村特征:一是以水为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也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该村环村大道外围的护村池塘,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既可养鱼,又可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起护村抗敌的防御作用。

二是以屋墙为围。自古以来,人们不论在开村还是建宅,都非常注重村界和宅界。过去人们在比较安全的地方建村,仅立界碑,而在一些容易受贼人滋扰或外族侵犯的地方则建围墙来防卫。黎槎古村既不立界碑,也不建围墙,而是以本村最外围的一层周边房屋临环村大道一侧的外墙作防护墙。 即最外围的一圈房屋的门口都往里开,村民只能从“九里一坊”10座门楼进入。一个家族一个出入门楼,门楼里又分为各自独立的小家;家与家、族与族之间既互相守望,又各自为政,当有贼人来犯,出口大门一关,就可以来个瓮中捉鳖。因此即使是在战争纷乱和社会动荡的时候,这个村仍然能够保持太平,大部分屋子还属当年建造,损坏的并不多。

三是以石为基。该村落的门楼及其附近的房屋和主巷道都是以石为基础。在10座门楼中除“遂德坊”门楼外,多用花岗岩或红砂石砌筑房基;在门楼的内、外巷道上都用咸水石或红砂石铺砌路面。

地方特产

花席。花席是由草科植物芏编织而成,芏可染色,人们多把芏染成青蓝色,红色两种,经过细心编织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吉祥图案。花席的图案常有花篮,双喜等,远近闻名。芏的形状似葱,一年收成一次,收割后晒干使由青变黄白色,染上颜色后编织。花席冬暖夏凉,去褥疮防风湿病等功效,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喜爱,澳州华侨回家必带一些到海外。故高要花席行销海内外历久不衰。

肉鹅。黎槎村村民一直有养肉鹅的传统。这里养出的肉鹅,肉质鲜嫩,肥而不腻,是当地摆酒食用的佳肴。
 

附件

  • 200503250028_14753.jpg
    200503250028_14753.jpg
    70.3 KB · 查看: 235
  • 0603164.jpg
    0603164.jpg
    69.9 KB · 查看: 202
真是个好地方,非常经典.
 
好像在江西?有空去参观一下。
 
QUOTE(bencai @ 2006年06月28日 Wednesday, 02:09 PM)
好像在江西?有空去参观一下。
[snapback]1348489[/snapback]​


广在东高要市的回龙镇黎槎村、蚬岗镇蚬岗村等地有数个神秘的圆形村落,当地人称之为“八卦村”。

  从空中俯瞰,村落的一幢幢房子构成一个个圆圈,结构整齐,地势天成,图案优美。昨天(3月23日),记者到高要走访,发现黎槎村和蚬岗村建村均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建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在高要,还有回龙镇宽郊村、澄湖村、同攸岗村等多个呈圆形、半圆形或心形的村落。先人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村落?是自然而成,还是别有用意呢?入村探访,越走越奇,越问越奇。

  黎槎村屋已有700年历史

回龙镇黎槎村内四边山环水绕,小桥流水,绿树成阴。一幢幢古老的青砖大屋围绕中间的圆心而建,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整条村庄就像一间大屋,一间大屋就成了一条村庄。

  据村民们介绍,该村屋始建于元、明朝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住户以苏、蔡两姓人家为主。最兴旺时,里面住了好几百户人家,达1500-1 600人。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在老村外盖起了新房,陆陆续续地搬走,现仍住老屋的也就屈指可数了。

  黎槎村有条约600米长的环村小路,驾车转一圈,可以感觉村庄是圆的。粗略地数了数,这个圆形村庄最外一圈约有80―90间房。远远望去,房子之间略呈弧形分布。每进一圈,房屋递减。至圆心处,已不构成圆形,而是三角形状。这里也是村中最高处,建有祖厅,是村中办理红白事的地方。这里的圆形村庄与客家大围屋有所不同,后者是封闭的,而这里并不封闭,村道因此呈放射状,有多个路口进村。10个供村民日常出入的门楼:仁华里、仁和里、居和里、淳和里、尚仁里、兴仁里、柔顺里、毓秀里、遂德坊、遂愿里,逐一进入我们的视野。门楼古朴典雅,淳和里的对联是:“淳风载福,和气致祥。”连名字和对联都让人感觉到儒雅之风扑面而来。

  为什么建成圆形村庄?

  一位村中老人说,古时,土匪山贼频频出没,为了拒敌防贼,便于管理,围屋内的房子向内开门,一个家族一个出入门楼,门楼里又分为各自独立的小家;家与家、族与族之间既互相守望,又各自为政,当有贼人来犯,出口大门一关,就可以来个瓮中捉鳖,因此即使是在战争纷乱和社会动荡的时候,这个村仍然能够保持太平,大部分屋子还属当年建造,损坏的并不多。

  另一个面积更大的圆形村落蚬岗村位于蚬岗镇内,建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环村路周长约3公里,住户中李姓占八成多,最兴旺时村里住着1万多人,现在还有数千人居住。这个村四面环水,共有8个出口,传说为诸葛亮的弟子设计建造,又被当地人称为“诸葛八卦村”。村中的老人家说,抗日战争期间,有一队日本鬼子进犯蚬岗村,因为是晚上,分不清东南西北,巷道太多如入迷宫,走了半天又回到了原处,鬼子们惊疑神鬼之力,呆在原处不敢再走动,待天亮后才狼狈撤出,日后不敢再犯。
 
广在东高要市的回龙镇黎槎村、蚬岗镇蚬岗村等地有数个神秘的圆形村落,当地人称之为“八卦村”。
 

附件

  • 200503250028_14753.jpg
    200503250028_14753.jpg
    70.3 KB · 查看: 223
深圳磨坊活动召集

流口水想参加.希望下次再组织自己论坛的坛友参加.

活动发起人: 都市羚羊(个人信息)

活动日期: 2006-07-01 到 2006-07-01

线路级别: 标准级

活动说明:

主题: 探访高要八卦村,溯溪肇庆鼎湖山

1,【目的地简介】
高要:多个八卦村百年防敌坚如城堡,以探访回龙镇的九里一坊之黎槎村为主;
肇庆鼎湖山,前山景区,后山自然,沿溪沟登老鼎清心润肺,运动量适中;

2,【景点介绍】
参见讨论贴。

3,【活动时间】2006年07月01日---07月2日

4,【召集人】都市羚羊(我的活动记录http://www.doyouhike.net/forum/raf_actionlist.cgi?user=51883)

5,【集合时间】 7月1日早上8:50集合,9:00出发

6,【集合地点】 深圳体育馆南门(有雕塑的)

7,【费用预算】 活动FB、门票、住宿等费用由参与的人员AA,每人大概100~200元;搭乘费按磨房建议每人每公里0.30元/公里计,来回500公里左右,活动结束时由搭乘人员交给车主。

8,【人数限制】 3车12人

9,【行车路线】 深圳-广深高速-广州环城-广佛转广三高速-广肇高速-肇庆出口下高速-272省道(肇江公路)-回龙镇-鼎湖山景区-深圳

10,【报名格式】 报名的时候注意填写正确的格式
必须是在磨房正式注册的驴子。
格式(与召集人不熟的人员,请按下面的格式发悄悄话给召集人):
网名/真实姓名/性别/电话/紧急联系电话、联系人/有否保险/装备情况/户外活动时间及经验/出发地区域

对车主要求提供:
网名------性别-----车型-------+X---------提供搭乘位--------通讯设备------出发地区域
例如:行痴------GG-----SAIO---------1人-------手台------福田区

11,【行程安排】
7.1早上9点出发,中午到高要回龙镇,附近找地方午餐,下午探访黎槎村,时间足够还可以看看临近的同攸岗村,或到肇庆市区七星湖休闲FB;晚上到鼎湖山景区入住青年旅社,休息或外出泡吧看球;
7.2上午轻松游鼎湖山景区,午餐后去后山(老鼎)溯溪,大约3~4小时;然后返回深圳;


12,【参加条件】
1、车主及搭乘人员须认同深圳(磨房)车风驴影自驾车队公约的条款并无异议;
2、认同AA制,认可独立自助为主、真诚互助为辅的户外形式;
3、具有一定户外履历,具有自律、谦和、开朗、付出、环保的品质;
4、每项物资装备要求须符合,否则将被劝退;
5、召集人保留选择同行人员的权利,无须质疑或争议;
6、身体健康,不能晕车。

13,【个人装备】 (供参考)
1、双肩背包(背包防雨罩)、头灯、长短袖单衣(白天)、外套(可选)、登山鞋或者运动鞋、凉鞋、泳装、雨具、瑞士军刀、遮阳帽、遮阳镜、防晒霜。
2、个人药品(驱虫水、风油精、创可贴、止血绷带、洗漱用品等)、 相机、摄像机、 对讲机、手机、电池。
3、证件:包括身份证、导游证、学生证、教师证之类。
4、一餐干粮和适量饮料;

14,【特别注意事项】

15,【注意事项】 (供参考)
1、凡报名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赔偿责任领队不承担,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领队声明依法解决,凡报名者均视为接受本领队声明。代他人报名者,被代报名参加者如遭受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领队同样不承担。本领队声明中关于免除领队赔偿责任之约定效力,同样及于本次活动副领队及财务官。如有意外,组织者会尽全力营救,但不承担任何责任,请审慎选择加入;  
2、活动中听从指挥,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倡导自助与必要的互助相结合的户外理念;
3、尽量不携带金属、塑料等不易溶解包装的食品,活动产生的垃圾一律带离,不采摘林中植物,做到“留下的只是你美丽的回忆,带走的只是你的留影和垃圾;
4、所有车辆出发前做好保养维护,检查备胎,灯光,雨刮,电瓶,最好带2套钥匙;
5、遇小雨本次活动照常进行,遇暴雨或台风警告本活动自动取消,请报名参加活动的驴友密切注意本版信息;
6、报名如有事需要退出,请在200X年XX月XX日XX:00以前同时以短信息和悄悄话的方式通知召集人,在此时间以后退出的仍要分担车费;
7、如因外力因素取消召集,将于200X年XX月XX日中午XX:00前通告,不另行通知,请留意。
8、请务必自行购买意外保险。

16,【免责声明】
本活动为非商业目的的网友相约同行活动,凡报名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赔偿责任由发生者本人负责,领队不承担。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活动声明依法解决,凡报名者均视为接受本活动声明。代他人报名者,被代报名参加者如遭受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领队同样不承担。本领队声明中关于免除领队赔偿责任之约定效力,同样及于本次活动副领队及协作,财务人员。如有意外,同伴会尽全力营救,但不承担任何责任,请审慎选择加入。
 
想参加啊,但在广州,没车,只能下次了。
 
蔡姓何来
  来源有二:
  1、出自姓,为黄帝支裔。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氏封于燕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蔡姓分布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燕有蔡泽、齐有大夫蔡朝、楚有大夫蔡鸠、晋有太史蔡墨。这说明今北京、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战国时已有蔡氏居民。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东汉有陈留(今属河南)蔡邕和上虞(今属浙江)蔡邕。汉末,蔡丕任五原(今属内蒙)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一带(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在南北朝时期已有蔡氏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如北魏蔡袭为高平人(今宁夏固原),北齐蔡俊为石门人(今甘肃渭源县西南)。唐初,有蔡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居于漳州、浦州,又迁念都鸿儒屿,其后子孙繁衍,分别迁往龙溪、赤岭及广东广州等地。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华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 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又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蔡姓
蔡姓是以国为姓的。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旦听说后,就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匮粽颍,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历史上的蔡姓名人还有很多,东汉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被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书画;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善诗,通音律,有《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画家蔡斌,善画人物故实,天下标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书法家蔡襄,太师蔡京,均为兴化仙游人;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学者蔡沈,均为建阳(今属福建)人。金朝有文学家蔡松年、蔡。元代有江西农民起义首领蔡五九。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蔡伯贯。清代有画家蔡元有。到近现代,蔡姓更是人才济济,主要有教育家蔡元培;军事家、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蔡锷;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蔡畅兄妹;抗日名将、全国政协副主席蔡廷锴;电影导演蔡楚生等。由此可见,蔡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按人口多寡计算,蔡姓位于中国姓氏排列第44位。
 
姓氏根源----蔡 姓

--------------------------------------------------------------------------------

来源:你好台湾网 (2003-12-18)
颜色: 绝对黑色 深蓝忧郁 草原之蓝 橄榄树绿 灰蓝种族 海洋之蓝 暗夜兴奋 发亮蓝紫 卡其制服 伦敦灰雾 兴份过蓝 卡布其诺 正宗喜红 爱的暗示 红的发紫 黄金岁月 红袍飘飘 紫金绣帖 我不知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正常字体



  上溯黄帝的蔡氏世系
 
  蔡姓来自周代的蔡国,蔡国子孙的开始,以国为氏,可能要比源出吴国的柯氏要晚个二、三十年,因为,当时的吴国是被灭于公元前四七三年.蔡国则亡于公元前四四七年。
  不过,蔡姓自得姓始祖蔡叔度以降的传世及播迁情形,却要比柯姓分明得多,这或许是由于早期的蔡姓是活动于人文荟萃的中原地区,所以有关的谱系记录比较容易搜集的缘故。

  以蔡叔度为一世祖,周代的蔡国在国亡之前总共传了二十三世,六百六十二年,其间的传世情形,明载于「史记」的「管蔡世家」,是这样的:

  二世蔡仲,三世伯荒,四世宫侯,五世厉侯,六世武侯,七世夷侯,八世?侯,九世共侯,十世戴侯,十一世宣侯,十二世桓侯,十三世缪侯,十四世庄侯,十五世文侯,十六世景侯,十七世灵侯,十八世隐太子友,十九世昭侯,廿世成侯,廿一世声侯,廿二世元侯,廿三世齐侯时r蔡国被楚惠王所灭,蔡国的子孙,也自此开始以蔡为氏。

  蔡国被灭之后,子孙大多流散于河北、山东地区,后来很可能就在山东的济阳地区有长足的发展,所以蔡姓的世传郡望,才会是「济阳」,而不是早年蔡国所在地的「河南」。

  从斋侯到汉平帝的前后四百四、五十年间,蔡姓便已经纷纷出人头地,名登史籍的杰出人物很多,像廿八世的蔡泽,曾经在秦国拜相,卅五世的蔡义,也曾出任汉昭帝的丞相,蔡义的侄子,三十六世的蔡千秋,则是汉宣布时备受朝廷敬重的学者,一连串的优异表现,使得蔡氏的声名,远播天下。 蔡千秋的儿子蔡勋,便是南方各地蔡姓家族所奉的河南光州固始开基始祖,台湾的蔡姓,当然也不例外。蔡勋是汉平帝(公元一至五年)时的郡令,王莽篡汉后,仍然要重用他,可是他不愿意,就携带家卷逃到河南固始隐居,成为「济阳」蔡氏的南迁之祖。

  播进到河南后,蔡氏的表现,更为不凡,名气当然也更大──东汉末年名闻天下的大学者蔡邕,便是蔡勋的第六世裔孙。

  不过,目前南方及台湾各地的蔡姓,却跟蔡邕没有直接的血统关系,而是传自他的叔叔蔡质。以族大人众的「青阳派」蔡氏为例,「青阳」始祖蔡辉,便是蔡质的第二十三世裔孙,也就是光州一世祖禁勋的廿八世孙。

  从蔡勋到蔡辉,传世的情形如下:一世蔡勋,二世蔡则,三世蔡笃,四世蔡隽,五世蔡质(其兄蔡梭,为蔡邕之父),六世蔡谷,七世蔡睦,八世蔡德,九世蔡克,十世蔡谟,十一世蔡系,十二世蔡琳,十三进蔡廓,十四世蔡兴宗,十五世蔡撙,十六世蔡颜高,十七世蔡凝,十八世祭君智,十九世察用元,廿四世蔡襄(自蔡用元至蔡襄,中遗四世,仍待考正),廿五世蔡旬,廿六世祭传,廿七世蔡枢,廿八世蔡辉,助青阳始祖。 蔡辉的子孙之所以拿「青阳」为派名,是由于他们的祖籍为「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廿人都青阳市」的缘故。蔡辉本来是莆阳仙游人,于唐懿宗的咸通元年(公元八六○年)到达泉州城南方二十里的青阳开基。

  蔡辉的子孙极为昌盛,后来分衍福建及广东各地,又分支为好多个支派,其中,「鲁庭」、「谦和」、「安海」、「梦菜」等派,都有裔孙「唐山」过台湾,把「济阳」的声誉,不断在这个海岛上发扬光大。

  以下,且以「安海」派为例,说明台湾蔡氏在血缘上的依归。

  「安海」派蔡氏的始祖,是「青阳」始祖蔡辉的第十六世裔孙蔡霞轩。所谓「安海」,也是一个地名,指的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南门外八都安平镇的安海街明义境蔡厝围。他们的来台始祖,是蔡霞轩的五世孙蔡德荣,他于前清的原熙年间渡台,子孙繁衍极盛,目前已经传了大约十代。 根据上述,目前台湾「安海」派蔡氏上下衔接四、五千年的世系,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计算出来:

  ──来台始祖蔡德荣,是「唐山」祖蔡霞轩的五世孙r蔡霞轩则为「安海」始祖蔡辉的十六世孙,台湾目前的一代,既然是蔡德荣的十世孙,当然便是「青阳祖」蔡辉的第二十九世裔孙。

  ──「青阳祖」蔡辉,是河南一世祖蔡勋的廿八世孙,蔡勋则为周初得姓始祖蔡叔度的三十七世孙,显而易见,目前发湾的蔡氏,正企蔡叔度的九十二世裔孙。 ──从黄帝轩辕氏到蔡叔度,总共传了二十代,则迫本溯源,眼前的蔡氏,便是黄帝的第一百一十一世子孙了。
 
蔡姓
一、姓氏源流

蔡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姓,为黄帝支裔。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氏封于燕┄┄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燕有蔡泽、齐有大夫蔡朝、楚有大夫蔡鸠、晋有太史蔡墨。这说明今北京、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战国时已有蔡氏居民。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东汉有陈留(今属河南)蔡邕和上虞(今属浙江)蔡邕。汉末,蔡丕任五原(今属内蒙)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一带(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在南北朝时期已有蔡氏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如北魏蔡袭为高平人(今宁夏固原),北齐蔡俊为石门人(今甘肃渭源县西南)。唐初,有蔡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居于漳州、浦州,又迁念都鸿儒屿,其后子孙繁衍,分别迁往龙溪、赤岭及广东广州等地。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华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又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三、历史名人

蔡 泽:战国时燕人。秦相国,以善辩多智著称。

蔡 伦:东汉宦官。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采9用树
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时称"蔡侯纸"。被后世传为我国造纸
术的发明人。

蔡 邕: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爱好辞章,精通音律。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以定"六经"文字而著称,世称"熹平石经"。而且还是东汉四大
画家(其他为:刘褒、赵岐、张衡)之一。又工隶书,创"飞白"书。

蔡 琰:东汉女诗人,蔡邕之女,字文姬,故又称蔡文姬。博学有才辩,且通音律,
有"才女"之称。以《胡笳十八拍》著称。

蔡 襄:北宋时杰出书法家。工书善画。其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淳淡婉媚,草书参用
飞白法,谓"散草"、"飞草"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
家"。

蔡锡勇:清末洋务派。他受张之洞之命,创办湖北炮厂,织布局,马鞍山煤矿局等。
并精通速记术,将速记应用于翻译,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
 
追本渊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中国姓氏的来历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一、以姓为氏。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三、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四、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五、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东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七、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八、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九、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十、以谥号为姓。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十二、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十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这十几种范围之内。
 
家规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义 ,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 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然系万不得已之事,须郑重,慎经率。各 开后:

大不孝者,出。如骂詈父母、夺产、养之类

大不悌者,出。如骂伯叔、殴辱兄嫂、凌虐弟侄之类

为盗贼者,出。

为奴仆者,出。

为优伶者,出。

为皂录者,出。

妻女淫乱不制者,出。

盗卖祭产者,出。

盗卖荫树坟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告于祖庙,吊齐各谱,削去名字,祠墓不得与祭。但须确有实据,众论佥同,方准出族。如其传影响,总宜容隐。所谓罪疑惟轻,以存厚道。凡有过失,另当酌其轻重,以示罚。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族规十条




以下十条,不过仅举大略。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末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超琼所识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兹所定族规十条,皆幼时闻于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尝不同。故纂而存之,刊之于谱,愿与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遗漏及应添立规条,异日重重刻时,固可增入。

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孝父母

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苟或不孝,禽兽何别。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而好货才防、私妻子,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至于违犯教令,律有明条。凡子孙于父母及父母,骂者罪即绞决;殴则斩决;杀者凌迟处死。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预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酿成枭 ,贻累族人。

和兄弟

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昔人称美。但人家兄弟,当幼小时无不十分友爱。其后之不睦者,大抵因 妻子、争财产而已。抑或此贫彼富,有求莫应,若秦、越人之相视 。同气参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后嫡庶之别,亦属一气所生。骨肉至亲,尚成嫌隙,子孙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从兄弟,尚宜和睦,况在同气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笃友于,则出入怡怡,家风不陨,亦同宗之光矣。

睦宗族

贵贵贤贤,义无偏诎亲亲长长,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尊卑之分,轶然不淆.长幼之情,蔼然相浃。喜则相庆,忧则相吊。贫弱之一 ,富实者宜时周恤之。愚鲁之徒,贤智者 时教导之。总以相扶、相助为念。至干尊长,尤不得与卑幼戏谑,致为有识者所笑。此吾乡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和乡邻

岁时款洽,谊笃比邻;患难扶持,世称会里。我先世以忠厚传家,凡属子孙,务必谦虚乐易,与人无争。不得恃血气以凌人,逞奸诈以滋事,徒害邻里,终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强恃诈,或倚仗族人之势,欺侮乡党者长辈亟戒责。尤宜念睦 任恤之风,实为古道,待人务从乎厚,处世毋涉乎骄。至于修桥、补路、拯溺、救饥、恤寡、 孤、劝善、教不能诸事,凡有益于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长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赖也夫。

教子弟

子弟以读书明理上。为父兄者必延聘名师,慎择益友,俾得朝夕渐摩,学问有所成就。遇则掇科取第,不遇亦不不失为通人。光前裕后之图,计莫逾此。其有资质不能读,及力不能读者,则为农、为工、为商,即佣雇营生,亦属正业。总当责以勤俭,教以安分,令其学为好人,切不可任令游手好闲,习致败坏家声。至于富贵之家子弟,性质即 有琰刘,亦当以师为约束 ,切铁骄养溺爱,终受必家之富。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读也。

戒习染

习俗之坏人子弟,事不一端。其显者则嫖也、赌也、洒也、烟也、而近年尤有入会、结盟等恶习也。江湖无赖随处煽诱,年轻子弟每为所牵。轻则有玷行为,重则显干法纪,其祸不可胜言。 即 轻薄之行,狷利之语,戏谑、骂詈、欺诞 、狂佻,市井 恶少情形,为大雅所深鄙,亦 当引为切戒。至于干预词讼,习以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门之为愈乎。又隶卒贱役,例不准其子孙与考,凡族中子弟虽至贫困,应不准当差。违者黜之勿齿。

奖名节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潜德幽光,岂容湮没.族中如有孝子、悌弟 、义夫、节妇,确有实迹 未经旌奖者,应由族人备录行状,会众覆实,联名举报,或请匾额,或请旌表。斯亦一族与有荣焉之事,不可不知。

慎婚嫁

玉洁冰清,固称佳偶;荆钗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为男配,为女择婚,必须清白之家,门户相当者,方许联姻。不得贪图财物,轻信冰人,不辨薰莸,苟且作合。万一误结朱陈,使日后儿女竟不齿于乡曲,深为可惜。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急赋税

践土食毛,自应输赋;急公好义,岂许逋粮。况国家惟正之供,按季征收,如额而止,先后不免。何苦延挨观望,伺候公庭 ,自取鞭扑耶?凡吾族于本户地丁漕粮各项,须依期投纳。即近年筹饷捐输,亦朝廷万不得已之举,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扰,门户晏如,岂非乐事?至佃田耕种,亦宜早纳年租。荒歉求减,必须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劝导,谕以急公。此所谓国课早完,自得至于乐者也。

族禁六条

以下六条,仅就其大者言之,皆断断不可有之事.又如族中妇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节为贵.然此非可强自他人.惟既经改醮,即非本族之妇,古人所谓"出则与庙绝者"也.虽有子孙,谱中必削其名氏.续修之日,概不许刊入.其余亦概以 族禁 为准.至于乱宗一事,关系尤重.查<< 例 >> 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许择立远房为嗣".又有"于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听从其便"之例.是立嗣,总以同宗为准.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归宗"之律.吾族二百余年以来,尚末闻有此弊端,自当永远为法.如有螟蛉乞养、出自异姓者,虽不能绝其往来,而其名及所后子孙,则概不入谱.嗣后修谱时,务当严守勿易.倘徇情迁就,即属不肖子孙,必遭祖宗阴殛.慎之,志之。

 

禁当差

皂、快、壮各班,门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统名之曰“隶”,例不准考,本族子孙不得充当。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为匪

盗必干诛,窃亦罹罪,诱拐等事,均犯科条,辱宗甚大。族中子孙,不得有犯。违者,预行逐出,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入会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飘、结盟、拈香,皆匪徒所为,显干法纪。族中子孙,不得听其引诱,致罹重咎。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从教

白莲、闻香、灯花等名目,屡奉严禁,皆系妖言,近年尤实繁有徒。或传自远方,或起自内地,总之不可学习、信从。族中子孙,惟宜守孔孟之规,勿为邪说所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出家

释老之宗,流传虽久,而为僧、为道,则已弃父母,何论祖宗。族中子孙,不得甘于削发、易服。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自贱

优伶等诸乐户、生、旦、净、丑、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无论矣。族中子孙,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家谱内容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 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 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 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 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 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 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 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 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 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 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 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 但是, 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 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 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 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 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 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 先人手泽遗墨。
3)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 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 为“风水图”。
4) 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 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 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家谱体例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

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返回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家谱书目


家谱是记载本宗族和事迹历史图籍,它舆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夏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对存世的中国家谱数量仍缺乏完整的统计,家谱目录远非历代遗存的中国家谱的全部,由於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尚有不少藏书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大量家谱未能收入。

据统计,上图现在1949年前的家谱计11700种,近10万册。上图家谱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履盖面较广。上图收藏的家谱履盖全国20个省,以浙江、安徽为最多,其次为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河北、湖北、江西等省,甘肃、贵州、广东较少。浙江的家谱,集中於金华、余姚、上虞、慈溪一带,安徽的家谱,则以徽州地区最为集中。

二是姓氏较多。上图家谱共分328个姓氏。其中以张姓最多,计638种,其次为陈姓622种,王姓524种,吴姓424种,刘姓420种,李姓418种,周姓366种,其他徐、黄、朱、胡、杨姓等均在200种以上。冷僻姓氏有80余咱,如吾、承、寻、帅、危、谌、港、後、平、阳、璩、青、斜、揭等。

三是质量较高。上图收藏的家谱多为清代、民国期间刊本和木活字本,但有200馀种明刊本,不少明刊本家谱中保存着彩绘书像;家谱中还有不少稿本人纂修底本和名人家谱,均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四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上图收藏的家谱,相当一部分是上海开埠後外地来沪发展人士的家谱,如《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家谱》,对於研究上海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至於《合肥李氏宗谱》(1928年修)、《龙溪盛氏宗谱》(1943年修)、《无锡荣氏宗谱》(1935年修)等家谱则以独御的视角揭示了十九世纪後期、二十世纪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发展的轨迹。

由上可知,上图收藏的家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存世家谱中都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数量仅次於上图但质量颇高。

北京图书馆成立於1909年,共有藏书2200万册,是中国国家总书库,馆舍共计17万平方米。北图在创立之初,受梁启超馆长的影响,十分重视家谱资料收藏工作。1928年北图曾致函社会各界,广为徵求家谱。到1950年,馆藏家谱已达348种。在以後土改等历次运动中,北图有识之士按照“人充我取”原则,广为搜集家谱,数量不断增加。为加大整理地方志与家谱的力度,北图於1990年专门成立“地方志与家谱文献中心”,时家谱数量已达3006种。北图收藏的家谱,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很高,颇具特色:

一、收藏家谱覆盖面较广。家谱最多的是苏、浙、浣三省,其次为华中、华南各省,河北、山东、东北地区也有一些,西北地区最少。

二、家谱姓氏较多,共计268姓。超过50种以上姓氏的有12种,王姓最多,有142种,陈姓134种,张姓101种。

三、版本质量较高。宋代有2种,最早为史浩纂《仙源谱》,为内府钞本。元明代有322种。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史部传记类宗谱中的善本,北图几占一半。

四、少数民族家谱有特色。一是用汉文撰写的少数民族谱,计有八旗谱19种,蒙谱2种,皇室谱多种;二是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的家谱,计满文谱21种,蒙、彝、藏文谱11种,均十分珍贵。

湖南图书馆

湖南图馆建于1904年3月,由当时湖南巡抚赵尔巽倡设,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948年5月迁入长沙韶山路新馆,馆舍面积为4.37万平方米。至1990年底,藏书累计316万册,其中古籍95万册,善本为5000部5万册,有宋刻《说文解字》十五卷本,五代刻本《雷锋塔藏经》第卷等珍本。据统计,湖南图书馆收藏家谱1176部,数量仅次于上图、北图。其中《周元公世系遗芳集》(十五卷)、《孔氏祖庭广记》(十二卷)、《丰城李氏族谱》、《重刻蒙潭康氏族谱》等6种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建于1913年,也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馆址合肥无湖路76号,藏书240万册。古籍40万册,善本3121种、30707册,其中元刻《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清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手稿本《频螺暂存稿》、清姚莹撰稿本《康卫纪行》行较为珍贵。至今存世的家谱,徽州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定向省图书馆利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多次到皖南徽州地区采访家谱,遂使安图收藏的家谱不仅数量已达200馀种,而且质量较高,特别是徽州地区家谱颇具特色。安图家谱《王谢世家》(三十卷)、《新安名族志》(二卷)、《汪氏渊源录》(十卷)等31种家谱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其中三分之二为孤本,是收入古籍善本书目中的家谱数量仅次于北图、上图的图书馆。

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位于浙江宁波市。阁主人范钦(1506-1585年),浙江鄞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至兵部右侍郎。范氏生平好学,性喜藏书,收藏日富,乃建阁存置藏书,以“天一阁”命名。所藏以明代地方志、登科录以及乡试、会试、武试录为一大特色。据统计,收藏族谱共403种。其中《皇明恩命录四卷》(明嘉靖九年刻本)、《崇孝录一卷》(明王铣等纂修、明隆庆四年刻)、《庐陵曾氏家乘》(明曾孔化辑、明嘉靖刻本)等11种族谱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吉林大学图书馆

吉林大学图书馆建于1946年,馆址长春市解放大路83号,馆舍2.5万平方米。共有藏书217万册,其中中文书149万册,外文书68万册。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大陆收藏家谱数量最多的学校图书馆。据统计,共收藏家谱816种,而且《古歙方氏宗谱》(六卷)、《重修济阳江氏族谱》(八卷)、《李氏族谱》(三卷)、《锡山周氏宗谱》(四卷)等12种家谱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建于1945年,馆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馆舍1500平方米。藏书70万册,是中国社科院系统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主要是历史专业方面的文献,其中近3万册为古籍善本。宋元明清各朝代徽州地区的契约、文书是其收藏特色。据统计,共收藏家谱980种,是科学研究系统收藏家谱数量最多的图书馆。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仅《罗氏杨干院归结始末》(一卷)家谱收入其中。按理,收入古籍善本书目的家谱似应更多一些。另据该馆《缩微胶卷总目录》谱系卷统计,该馆收藏缩微家谱共2000馀种,主要是明、清、民国时代的家谱。

台湾中央图书馆

中央图书馆1933年筹建于南京,抗日战争时期迁至重订,抗战胜利後迁返南京。1949直迁台北市。馆址初设台北南海路植物园内,因不敷读者、藏书之需,于1978年规划迁建新馆。新馆坐落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赭色7层建筑,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1986年9月落成正式对外开放。

该馆藏书200百万册,其中善本书12000馀部,12万5千馀册。馆藏家谱分藏二处,一为普通图书,约160种,多数为近20馀年编撰出版的平装书籍,收藏在普通书库;一为线装古籍,共27种,其中25种属于善本,均收藏在善本书库。在25种善本中,《石谱卫族考》,系明天顺间著者手定底稿本,《黄氏会通谱》、《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泽富王氏宗谱》、《休宁率口程氏续编本宗谱》为明刊本,《高由奉西陈氏家谱》、《戴氏族谱》为明钞本,质量较高。

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

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位于台北市士林区故宫博物院内,系博物院行政大楼右侧独幢建筑。

该馆以中国历朝善本古籍、清代档案文献闻名于世。为发挥藏品功能,故宫博物院于1996年4月对外正式开放图书文献馆。该馆收藏善本古籍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武英殿刻本、内阁大库等藏书最有名,约有18万册。清代档案,包括p批三摺、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等,逾40万件。丰富的缩微家谱文献是该馆收藏的重要特色之一。台湾《联合报》于1996年3月捐献给该馆的缩微家谱资料,共3132卷,分中国族谱与韩国、琉球族谱两部分,前者计9970种,後者192种,共10162种。中国族谱以汉族为主,也包括少量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族谱。这些缩微家谱的原件,除收藏在大陆各图书档案部门和台湾本土外,主要收藏在日本示洋文库、日本国立会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等单位。该馆是世界上收藏缩微中国族谱数量仅次于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的单位。

台湾中央研究民族学研究所图书馆

民族学研究所图书馆成立于1955年9月,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藏书15.9万册。收藏重点为民族学、社会会学、心理学、台湾研究、宗教天空、华侨研究等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资料。特色藏书为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资料,宗教调查资料,寺庙台帐,土地申告书,古文契书,善本书等。该馆收藏有缩微胶卷1100馀卷,主要是中国家谱的缩微件,约数千种。系台湾地区收藏缩微家谱资料较多的单位。

香港大学图书馆

香港大学图书馆,特别是其中冯平山图书馆(系1931年冯平山先生捐赠给香港大学,共有藏书49万册)是香港地区收藏家谱最多的单位。据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参考谘询组1997年6月编印的《中文族谱目录》统计,香港大学图书馆共收藏家谱原件374种,其中近300种收藏在冯平山图书馆。这些家谱约四分之一为清代、民国时期撰修,1949年以後修的占了四分之三。较珍贵的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作序的《新界大埔坑口号上蒲村林氏族谱》,有明历四十四年(1616年)邱作圣、邱伦泰纂修的《河南堂邱氏族谱》,上述二谱大陆公藏单位没有保存,仅美国保存;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蒲松龄修的《蒲氏族谱》,该谱大陆公藏单位也没有,仅日本保存。此外还收藏缩微家谱300馀种,主要从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等单位复制而来。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建于1948年2月,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永田町,它的前向灰1872年设立属于文部省的帝国图书馆和1890年设立属于帝国议会的贵族院众议院图书馆,两大图书馆的藏书成为国立会图书馆的主要来源之一。国立国会图书馆既为国会服务,也是日本唯一的国立图书馆,是一座兼有为国会进行调查职能的群从性的大型综合图书馆。该馆藏书780万册,是日本最大的公夫图书馆。其特色藏书:审政资料(23万件,为19世纪後期日本近代政治发展中的文献资料和日本近代政治、外交、军事、实业人物的个人收藏品),议会资料(包括日本在内的30个国家的国会议事录和约100个国家的政府公报等重要资料,共45万册),科技资料(25500种外国科技期刊以及专利报告、博士论文等资料),地图资料(39万张国内外的地图),音乐资料(40万张唱片),有关日本的西文资料、古籍图书、亚洲资料等等。

中文古籍、图书、资料约25万册,包括清代的文献、地主志、族谱和图书杂志报纸等。据统计,收藏中国家谱403种,大多为清代、民国期间版本。乾隆以前的刻、钞本共15种,其中明刻本三种,即《武口王氏统宗世谱》(明王铣等辑,隆庆4年刊本)、《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明司马晰辑,万历刊本)、《休宁西门汪氏族谱》(嘉靖刊本),有较高价值。

东洋文库

东洋文库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占地3687平方米,由4幢楼房组成,共计建筑面积7134平方米,是座东洋韦业图书馆。

东洋文库由日本三菱集团岩崎久弥氏于1917年购入澳大利亚人莫理松的藏书後而建立。莫理松于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的政治顾问,由于工作而要与个人嗜好,大量买有关中国的西文书籍,当时颇有名气。东洋文库设立后,以莫理楹的藏书为基础,大量收购包括中国图书在内的亚注各国书籍。1924年,文库下设图书部外,又设立研究部,专事收集图书,出版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普及东洋学知识,以促进日本东洋研究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洋文库因经费困难,成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分馆。

文库共有藏书80万册,其中中国、朝鲜文图书42.5万册,西文书32.5万册。收藏的亚洲资料除中国、朝鲜以外,尚有日本、蒙古、西伯利亚、中亚、西亚、印度、东南亚等,亚洲资料搜集如此集中,不仅日本,在世界上也是无可比拟的。中文藏书中有4000馀种中国的旧地方志,还有20馀本永乐大典、清代元殿试卷以及大藏经等。文库收藏800多种中国家谱原件、500万拍家谱缩微资料,是日本收藏中国家谱原件、缩微件最多的单位。家谱中如明刻《新安程氏统谱》等,质量较高。每种家谱均装在专门的函大部分,保存条件很好。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东洋文化研究所于1941年11月26日创设于东京大学校园内,其宗旨为综合研究东洋文化。创设之初,设有哲学文学史学部、法律政治部、经济商业部三个部门,开展研究工作时,注意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有机结合,古典研究与现代研究共同进行。研究所图书馆内设研究室、书库和办公室。

为了进一步收集有关东洋学的文献信息和为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展文献情报服务,于1966年设立附属于东洋文化研究所的东洋学文献中心,重点收集中国、朝鲜的图书和中国报刊杂志的影印本、阿拉伯语钞本参考文献等亚洲各地的文献报刊,并天展编制古籍目录和中国现代图书目录,调查古籍,举办古籍讲座,出版专书等业务。

东洋文化研究所共收藏中国图书50万册,其中清代经济资料、法制审判资料、音乐书籍、戏剧资料等颇具特色,十分珍贵。据该所《汉籍分类目录》统计,该所收藏的中国家谱有344种(其中部分家谱收在有关专书中,家说原件约有270馀种),大多为清代、民国时期编修的中国家谱,其中《吴兴德孝里潘氏世谱》等9种为明代刊、钞本。

京都大学东洋文献中心

日本京都大学东洋学文献中心成立于1965年4月,附属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该文献中心位于京都北白川,占地4223平房 ,建筑面积2428平房 ,系1930年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利用庚子赔款的经费建成。该文献中心主要负责收集、整理有关东洋学方面的文献资料,供京都大学内外的研究人员利用,并积极开展有关东洋学的文献情报活动。

东洋学文献中心收藏的中国图书约30万册,包括民国时代图书和陶湘珍藏的古籍2.8万册和明代文集、地方志等。此外,尚有龙门、云岗石窟资料10万件、3600件殷代的甲骨文、1万件金石拓本以及民国时代中国各地地图、风土人情照片5万件。其中中国家谱50馀种,和部分中国家谱缩微复制件。出版刊物《东洋学文献类目》。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位于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地址为百老沤大道和西116街。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创办于1901年,是北美收藏东亚文献最旧的图书馆。早在建馆初期就开始收集中文图书,曾接受李鸿章捐赠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现有中文图书40馀万册,大多为历史、哲学与文学书籍。中国的地方志与家谱为该馆的收藏特色,并收有甲骨文。

据有关文献报道,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家谱藏量为全美第一,共有200多部。其实该馆家谱的藏量远远不止这些,其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的家谱。所有家谱文献均按分类排列在某一类目一,中、日、韩家谱集于一处。由于没有编制中国家谱专题目录,确切的中国家谱数量不清楚,估计中国旧家谱的数量约有1000多种,还有不少近20年来该馆不断收到的来自世界各地华人捐赠的新修家谱。中国家谱分别藏在善本书库与普通书库善本家谱多为明代版本,如《藤溪陈氏族谱》等。看上去完整,书品很好,都装有特制的函套。

哈佛燕京图书馆

哈佛燕京图书馆位于美国波士顿剑桥市哈佛大学内,成立于1928年,最初名为中日文图书馆,归属哈佛燕京机构。1965年正式改名为哈佛燕京图书馆。该馆为西方世界收藏东亚文献最多的大学图书馆,藏书达到90万册,其中中文书籍有56万册,居全美第二。该馆收藏中文资料的特色为古籍和地方文献。开馆后,在裘开明馆长的主持下,大量收集中国古籍,主要为宋、元、明、清初贵重刊本。经过多年的采集,现有古籍善本1500馀卷,其中明刻本187部,大多为罕见的孤本。中国地方志是该馆的收藏重点,共有3800多部,其中明刻本有28种,有较高质量。

中国家谱的收集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佛校友在北京采集收购到大量的家谱,绝大部分由哥伦比亚大学东图书馆收藏,少数留存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数量为200馀种,大多为清代,民国的木活字本,包括10馀种钞本、稿本,其中萧山地区族谱居多,明刻本仅1种,为明代程典纂修的休宁《程氏族谱》。200馀种家谱分藏在善本书库和普通书库。

美国国会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位于华盛顿,成立于1800年,建筑面积30馀万平房 ,员工4200,是世界上收藏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世界除中国之外收藏中文图书最多的图书馆。该馆收藏中文资料的历史,可追溯到1869年,是年中国的同治皇帝赠送给美国国会图书馆109部著作共933册,由此开创国会图书馆收藏亚洲文献之序幕,并成为至今世界上收藏亚注文献最丰富的资料库之一。

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成立于1928年,经过多年的收藏采集,现有中文图书75.43万册,古籍与地方史料是其收藏特色,中国古籍善本有2000馀种,其中1500馀种为明刻本;中国地方志约有4000馀种,多为明、清时期刻本;中国旧家谱约有500馀种,大部分已为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所拍摄。

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

犹他州家谱图书馆位于美国盐湖城,为美国摩门教(全称为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下属一文化机构。

摩门教教义十分得视家庭组织,宣扬永恒婚姻,为嫡应广大教徒寻根问祖安抚亡灵的需要,遂于18945年成立家谱图书馆。百馀年来该馆广泛徒世界各地采访、拍摄有关资料,至今,已收藏27.4万册图书、200多万卷缩微复制件,涉及3亿多姓氏,成为一个专门收集各国死亡者档案资料的图书馆。

该馆共收集中国家谱17099种,地方志5043种,东北地区户口册4375册,清代科举资料1293册等。以上资料绝大部分为缩微复制件,在17099种家谱中只有300馀册图书为原件,如清代《伍氏家谱大全》等。尽管该馆收藏中国家谱的原件不多,但其缩微复制件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目前,中国家谱收藏最多的上海图书馆,总数为11700种,其次为国家图书馆,为3006种,中国两家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的家谱原件收藏总数尚不及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的缩微复制件,可见数量之多了。

下面让我们从宏观视野对已经问世的几部家谱总目逐一剖析。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该目录由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该书共收录1949年以前的中国家谱目录14719种。该书对每种家谱按姓氏笔划依次编列顺序号,著录书名与卷数、纂修朝代与纂修人、纂修时间、出版时间、版本、册数、藏书单位以及备注等项目,书后附有“地区索引”和“报送目录单位名单。”这是迄今反映中国家谱收藏状况最重要的一部书目,是全国四百多图书、档案、博物、文化等部门在家谱目录方面开展大协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台湾区族谱目录》

该目录1987年由台湾区姓谱研究社发行。1974年开始,1985年终于完成台湾全省各县市的家谱采访工作。共计拍摄缩微胶卷800馀卷,家谱原件达1万馀种,遂正式出版《台湾区族谱目录》,共收入家谱1063种。每种家谱均列出姓氏、地名、书名卷册数、编者、编印年代、版别、编号、散居地、始祖以及备注等项目,书后附有“姓氏索引”和“区域分布索引”。这是台湾地区最完整的一部家谱目录收录的大多近四、五十年来编修的家谱。《台湾区族谱目录》的问世,充分说明台湾地区人民自古就与大陆有着骨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尽管海峡两岸人为分隔已经五十年,但台湾人民以积极编修家谱的形式反映了他们寻根问祖、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

该目录1983年由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主要收录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收藏的家谱缩微胶卷的目录。犹他家谱学会1894年正式成立家谱学会图书馆,以搜集和保存各国死亡者的资料为宗旨,1938年开始雇100馀人到世界各地采用缩微技术拍摄死亡者的档案资料。目录按姓氏笔画编号排顺序,著录姓氏、地别、书名、卷册数、编者、编印年代、版别、编号、散居地、始祖以及备考等项目,全书共收3140种中国家谱缩微件。书后附“区域分布姓氏索引”和“谱名索引”。该书收录的主要是大陆以外的中国家谱收藏单位的目录,如哥伦比亚大学950种,东洋文库790种,日本国会国立图书馆420种,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种,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200种,香港大学150种,美国国会图书馆120种,哈佛燕京图书馆100种,加州柏克莱图书馆60种,日本京都大学50种,芝加哥大学图书馆50种等。1974年以后,犹他家谱学会派员到台湾,与台湾中华学术院谱学系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深入台湾各县乡镇先后共计拍摄台湾地区家谱一万种。与此同时犹他家谱学会还到大陆,与各地图书、档案部门联系,共拍摄大陆大地区中国家谱数千种。截止1998年统计,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共拍摄保存中国家谱缩微件17099种。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

该书由上海图书馆编纂,200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海图书馆是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单位,号称收藏一万馀种家谱。但由于当时家谱分藏几处,没有及时进行科学的编目整理,因此当1984年国家档案局向全国各地发出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通知时,上海图书馆未能参予,遂使《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缺了一大块。1995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后,加大了历史文献的整理开发力度,1997年底,专门成立谱牒研究中心,专事家谱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上海图收馆聘请复旦大学历史系、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专家,按统一体例,费时两年,终于编纂成这部馆藏家谱提要。与上述三种书目显著不同的是,这不仅是一部家谱书目,而且是一部家谱提要专著。著录项目不仅包括姓氏、书名、编纂者、出版时代、始祖等项目,而且翻阅每种家谱,就名人题跋、名人事迹等内容逐一作了提要,这在中国家谱整理上是件开创性的学术研究编纂工作。该书共计收录家谱11700种,近10万册。书后附有“名人”、“地名”、“堂号”等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近十年来还出过其它一些家谱目录,如山西社科院编《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收录家谱缩微胶卷谱2565种。但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上述四部。这些家谱目录是有重复的,一是原件与缩微件重复,二是原件有复本。常建华先生曾对其核实过的5254种族谱目录作过统计,重复率为40%。如按此比率推算,再考虑到犹他家谱学会收藏的主要是家谱缩微件,扣除复本,则上述四部目录的孤本可能接近三万种。

毋庸置疑,作为根植于中国宗法社会之上的家谱,有着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家谱中宣扬的封建专制思想、商品观念淡薄、缺乏民主意识、封建迷信以及家谱内容攀附显贵等糟粕,必须百行批判。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对家谱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采取不悄一顾的虑无主义态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会对促进学术文化研究、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发挥其特殊作用。

首先是资料价值。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人口与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如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主要是从皖南徽商家谱中寻得的。

其次,家谱具有教代功能。家谱中一般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其中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样、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的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头号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国家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只能是一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只有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新的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奋斗的结昌,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的建设驰必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第三,为寻根认同提供重要资料。寻根认同,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生动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海内外游子过去梦想的寻根谒祖,早已成为现实。特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0月22日澳门回归祖国,洗雪百年民族耻辱,海外华人扬眉吐气,“一国两制”更增强了海内外中华民族子孙的向心力,于是访故里、访故旧、访祖国,掀起了更大的寻根认同热。浩如烟海的家谱资料则为寻根认同提供了保证。香港回归祖国前夕,1997年6月29日,林则徐的第四代到第八代的200多名后裔,从海内外各是赶回家乡福州,举行家祭,追念民族英雄林则徐:“香港回归时,家祭慰英灵”。将林氏后裔联合起来举行这项家祭活动的纽带就是家谱。这就生动地说明家谱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寻根认同、促时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确实有其他资料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可见,进一步开发谱牒资料,是繁荣学术文化的需要,是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需要,也是寻根认同、促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谱碟研究 网上宗祠 宗亲联谊

传统文化 谱文化 姓氏文化

【公告】特别公告 中国家谱网即日起,全面启用mail.jiapu.net邮件系统,请注意更新您的邮件地址收藏夹,另外如果您收到不以此地址结尾的邮件,并冒充中国家谱网,请及时与客服中心联系以确认。谢谢!客服电话:0579-2800828 0579-2050336 0579-2338612 0579-2338613 客服部电子邮箱:service@mail.jiapu.net 市场部电子邮箱:market@mail.jiapu.net 技术部电子邮箱:technic@mail.jiapu.net 2006-5-22 16:26:53

首页 新闻 搜索 家谱总目 谱碟研究 宗亲联谊 姓氏文化 谱文化 客服中心 论坛 生辰八字
家谱知识 追本渊源 取名技巧 传统文化 支付方式 服务方式 服务标准 常见问题 在线咨询 网上宗祠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用户名: 密 码: 新会员注册 忘了密码





[被屏蔽广告]
家谱首页   家谱知识   新闻中心  姓氏文化   常见问题   在线商城   论坛



家谱鉴定

姓氏来源

取名技巧

姓氏字辈

字辈探讨

家谱体例

家谱谱序

家谱产生与发展

家谱历史

家谱谱籍

家谱堂号

家谱名称

姓氏分布

家谱书目

谱牒研究

家谱价值

家规族规

族规十条

家谱内容

姓氏源流

堂号

世系表

家训

家传

艺文著述

家谱图像

名称

谱序

谱例、谱论和目录

恩纶录

典制

墓图、墓志

捐款、领谱名目

派语

余庆录

世系图

序言

氏族文化

后记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家谱书目


家谱是记载本宗族和事迹历史图籍,它舆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夏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对存世的中国家谱数量仍缺乏完整的统计,家谱目录远非历代遗存的中国家谱的全部,由於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尚有不少藏书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大量家谱未能收入。

据统计,上图现在1949年前的家谱计11700种,近10万册。上图家谱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履盖面较广。上图收藏的家谱履盖全国20个省,以浙江、安徽为最多,其次为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河北、湖北、江西等省,甘肃、贵州、广东较少。浙江的家谱,集中於金华、余姚、上虞、慈溪一带,安徽的家谱,则以徽州地区最为集中。

二是姓氏较多。上图家谱共分328个姓氏。其中以张姓最多,计638种,其次为陈姓622种,王姓524种,吴姓424种,刘姓420种,李姓418种,周姓366种,其他徐、黄、朱、胡、杨姓等均在200种以上。冷僻姓氏有80余咱,如吾、承、寻、帅、危、谌、港、後、平、阳、璩、青、斜、揭等。

三是质量较高。上图收藏的家谱多为清代、民国期间刊本和木活字本,但有200馀种明刊本,不少明刊本家谱中保存着彩绘书像;家谱中还有不少稿本人纂修底本和名人家谱,均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四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上图收藏的家谱,相当一部分是上海开埠後外地来沪发展人士的家谱,如《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家谱》,对於研究上海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至於《合肥李氏宗谱》(1928年修)、《龙溪盛氏宗谱》(1943年修)、《无锡荣氏宗谱》(1935年修)等家谱则以独御的视角揭示了十九世纪後期、二十世纪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发展的轨迹。

由上可知,上图收藏的家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存世家谱中都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数量仅次於上图但质量颇高。

北京图书馆成立於1909年,共有藏书2200万册,是中国国家总书库,馆舍共计17万平方米。北图在创立之初,受梁启超馆长的影响,十分重视家谱资料收藏工作。1928年北图曾致函社会各界,广为徵求家谱。到1950年,馆藏家谱已达348种。在以後土改等历次运动中,北图有识之士按照“人充我取”原则,广为搜集家谱,数量不断增加。为加大整理地方志与家谱的力度,北图於1990年专门成立“地方志与家谱文献中心”,时家谱数量已达3006种。北图收藏的家谱,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很高,颇具特色:

一、收藏家谱覆盖面较广。家谱最多的是苏、浙、浣三省,其次为华中、华南各省,河北、山东、东北地区也有一些,西北地区最少。

二、家谱姓氏较多,共计268姓。超过50种以上姓氏的有12种,王姓最多,有142种,陈姓134种,张姓101种。

三、版本质量较高。宋代有2种,最早为史浩纂《仙源谱》,为内府钞本。元明代有322种。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史部传记类宗谱中的善本,北图几占一半。

四、少数民族家谱有特色。一是用汉文撰写的少数民族谱,计有八旗谱19种,蒙谱2种,皇室谱多种;二是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的家谱,计满文谱21种,蒙、彝、藏文谱11种,均十分珍贵。

湖南图书馆

湖南图馆建于1904年3月,由当时湖南巡抚赵尔巽倡设,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948年5月迁入长沙韶山路新馆,馆舍面积为4.37万平方米。至1990年底,藏书累计316万册,其中古籍95万册,善本为5000部5万册,有宋刻《说文解字》十五卷本,五代刻本《雷锋塔藏经》第卷等珍本。据统计,湖南图书馆收藏家谱1176部,数量仅次于上图、北图。其中《周元公世系遗芳集》(十五卷)、《孔氏祖庭广记》(十二卷)、《丰城李氏族谱》、《重刻蒙潭康氏族谱》等6种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建于1913年,也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馆址合肥无湖路76号,藏书240万册。古籍40万册,善本3121种、30707册,其中元刻《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清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手稿本《频螺暂存稿》、清姚莹撰稿本《康卫纪行》行较为珍贵。至今存世的家谱,徽州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定向省图书馆利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多次到皖南徽州地区采访家谱,遂使安图收藏的家谱不仅数量已达200馀种,而且质量较高,特别是徽州地区家谱颇具特色。安图家谱《王谢世家》(三十卷)、《新安名族志》(二卷)、《汪氏渊源录》(十卷)等31种家谱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其中三分之二为孤本,是收入古籍善本书目中的家谱数量仅次于北图、上图的图书馆。

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位于浙江宁波市。阁主人范钦(1506-1585年),浙江鄞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至兵部右侍郎。范氏生平好学,性喜藏书,收藏日富,乃建阁存置藏书,以“天一阁”命名。所藏以明代地方志、登科录以及乡试、会试、武试录为一大特色。据统计,收藏族谱共403种。其中《皇明恩命录四卷》(明嘉靖九年刻本)、《崇孝录一卷》(明王铣等纂修、明隆庆四年刻)、《庐陵曾氏家乘》(明曾孔化辑、明嘉靖刻本)等11种族谱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吉林大学图书馆

吉林大学图书馆建于1946年,馆址长春市解放大路83号,馆舍2.5万平方米。共有藏书217万册,其中中文书149万册,外文书68万册。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大陆收藏家谱数量最多的学校图书馆。据统计,共收藏家谱816种,而且《古歙方氏宗谱》(六卷)、《重修济阳江氏族谱》(八卷)、《李氏族谱》(三卷)、《锡山周氏宗谱》(四卷)等12种家谱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建于1945年,馆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馆舍1500平方米。藏书70万册,是中国社科院系统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主要是历史专业方面的文献,其中近3万册为古籍善本。宋元明清各朝代徽州地区的契约、文书是其收藏特色。据统计,共收藏家谱980种,是科学研究系统收藏家谱数量最多的图书馆。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仅《罗氏杨干院归结始末》(一卷)家谱收入其中。按理,收入古籍善本书目的家谱似应更多一些。另据该馆《缩微胶卷总目录》谱系卷统计,该馆收藏缩微家谱共2000馀种,主要是明、清、民国时代的家谱。

台湾中央图书馆

中央图书馆1933年筹建于南京,抗日战争时期迁至重订,抗战胜利後迁返南京。1949直迁台北市。馆址初设台北南海路植物园内,因不敷读者、藏书之需,于1978年规划迁建新馆。新馆坐落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赭色7层建筑,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1986年9月落成正式对外开放。

该馆藏书200百万册,其中善本书12000馀部,12万5千馀册。馆藏家谱分藏二处,一为普通图书,约160种,多数为近20馀年编撰出版的平装书籍,收藏在普通书库;一为线装古籍,共27种,其中25种属于善本,均收藏在善本书库。在25种善本中,《石谱卫族考》,系明天顺间著者手定底稿本,《黄氏会通谱》、《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泽富王氏宗谱》、《休宁率口程氏续编本宗谱》为明刊本,《高由奉西陈氏家谱》、《戴氏族谱》为明钞本,质量较高。

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

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位于台北市士林区故宫博物院内,系博物院行政大楼右侧独幢建筑。

该馆以中国历朝善本古籍、清代档案文献闻名于世。为发挥藏品功能,故宫博物院于1996年4月对外正式开放图书文献馆。该馆收藏善本古籍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武英殿刻本、内阁大库等藏书最有名,约有18万册。清代档案,包括p批三摺、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等,逾40万件。丰富的缩微家谱文献是该馆收藏的重要特色之一。台湾《联合报》于1996年3月捐献给该馆的缩微家谱资料,共3132卷,分中国族谱与韩国、琉球族谱两部分,前者计9970种,後者192种,共10162种。中国族谱以汉族为主,也包括少量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族谱。这些缩微家谱的原件,除收藏在大陆各图书档案部门和台湾本土外,主要收藏在日本示洋文库、日本国立会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等单位。该馆是世界上收藏缩微中国族谱数量仅次于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的单位。

台湾中央研究民族学研究所图书馆

民族学研究所图书馆成立于1955年9月,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藏书15.9万册。收藏重点为民族学、社会会学、心理学、台湾研究、宗教天空、华侨研究等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资料。特色藏书为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资料,宗教调查资料,寺庙台帐,土地申告书,古文契书,善本书等。该馆收藏有缩微胶卷1100馀卷,主要是中国家谱的缩微件,约数千种。系台湾地区收藏缩微家谱资料较多的单位。

香港大学图书馆

香港大学图书馆,特别是其中冯平山图书馆(系1931年冯平山先生捐赠给香港大学,共有藏书49万册)是香港地区收藏家谱最多的单位。据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参考谘询组1997年6月编印的《中文族谱目录》统计,香港大学图书馆共收藏家谱原件374种,其中近300种收藏在冯平山图书馆。这些家谱约四分之一为清代、民国时期撰修,1949年以後修的占了四分之三。较珍贵的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作序的《新界大埔坑口号上蒲村林氏族谱》,有明历四十四年(1616年)邱作圣、邱伦泰纂修的《河南堂邱氏族谱》,上述二谱大陆公藏单位没有保存,仅美国保存;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蒲松龄修的《蒲氏族谱》,该谱大陆公藏单位也没有,仅日本保存。此外还收藏缩微家谱300馀种,主要从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等单位复制而来。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建于1948年2月,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永田町,它的前向灰1872年设立属于文部省的帝国图书馆和1890年设立属于帝国议会的贵族院众议院图书馆,两大图书馆的藏书成为国立会图书馆的主要来源之一。国立国会图书馆既为国会服务,也是日本唯一的国立图书馆,是一座兼有为国会进行调查职能的群从性的大型综合图书馆。该馆藏书780万册,是日本最大的公夫图书馆。其特色藏书:审政资料(23万件,为19世纪後期日本近代政治发展中的文献资料和日本近代政治、外交、军事、实业人物的个人收藏品),议会资料(包括日本在内的30个国家的国会议事录和约100个国家的政府公报等重要资料,共45万册),科技资料(25500种外国科技期刊以及专利报告、博士论文等资料),地图资料(39万张国内外的地图),音乐资料(40万张唱片),有关日本的西文资料、古籍图书、亚洲资料等等。

中文古籍、图书、资料约25万册,包括清代的文献、地主志、族谱和图书杂志报纸等。据统计,收藏中国家谱403种,大多为清代、民国期间版本。乾隆以前的刻、钞本共15种,其中明刻本三种,即《武口王氏统宗世谱》(明王铣等辑,隆庆4年刊本)、《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明司马晰辑,万历刊本)、《休宁西门汪氏族谱》(嘉靖刊本),有较高价值。

东洋文库

东洋文库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占地3687平方米,由4幢楼房组成,共计建筑面积7134平方米,是座东洋韦业图书馆。

东洋文库由日本三菱集团岩崎久弥氏于1917年购入澳大利亚人莫理松的藏书後而建立。莫理松于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的政治顾问,由于工作而要与个人嗜好,大量买有关中国的西文书籍,当时颇有名气。东洋文库设立后,以莫理楹的藏书为基础,大量收购包括中国图书在内的亚注各国书籍。1924年,文库下设图书部外,又设立研究部,专事收集图书,出版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普及东洋学知识,以促进日本东洋研究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洋文库因经费困难,成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分馆。

文库共有藏书80万册,其中中国、朝鲜文图书42.5万册,西文书32.5万册。收藏的亚洲资料除中国、朝鲜以外,尚有日本、蒙古、西伯利亚、中亚、西亚、印度、东南亚等,亚洲资料搜集如此集中,不仅日本,在世界上也是无可比拟的。中文藏书中有4000馀种中国的旧地方志,还有20馀本永乐大典、清代元殿试卷以及大藏经等。文库收藏800多种中国家谱原件、500万拍家谱缩微资料,是日本收藏中国家谱原件、缩微件最多的单位。家谱中如明刻《新安程氏统谱》等,质量较高。每种家谱均装在专门的函大部分,保存条件很好。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东洋文化研究所于1941年11月26日创设于东京大学校园内,其宗旨为综合研究东洋文化。创设之初,设有哲学文学史学部、法律政治部、经济商业部三个部门,开展研究工作时,注意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有机结合,古典研究与现代研究共同进行。研究所图书馆内设研究室、书库和办公室。

为了进一步收集有关东洋学的文献信息和为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展文献情报服务,于1966年设立附属于东洋文化研究所的东洋学文献中心,重点收集中国、朝鲜的图书和中国报刊杂志的影印本、阿拉伯语钞本参考文献等亚洲各地的文献报刊,并天展编制古籍目录和中国现代图书目录,调查古籍,举办古籍讲座,出版专书等业务。

东洋文化研究所共收藏中国图书50万册,其中清代经济资料、法制审判资料、音乐书籍、戏剧资料等颇具特色,十分珍贵。据该所《汉籍分类目录》统计,该所收藏的中国家谱有344种(其中部分家谱收在有关专书中,家说原件约有270馀种),大多为清代、民国时期编修的中国家谱,其中《吴兴德孝里潘氏世谱》等9种为明代刊、钞本。

京都大学东洋文献中心

日本京都大学东洋学文献中心成立于1965年4月,附属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该文献中心位于京都北白川,占地4223平房 ,建筑面积2428平房 ,系1930年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利用庚子赔款的经费建成。该文献中心主要负责收集、整理有关东洋学方面的文献资料,供京都大学内外的研究人员利用,并积极开展有关东洋学的文献情报活动。

东洋学文献中心收藏的中国图书约30万册,包括民国时代图书和陶湘珍藏的古籍2.8万册和明代文集、地方志等。此外,尚有龙门、云岗石窟资料10万件、3600件殷代的甲骨文、1万件金石拓本以及民国时代中国各地地图、风土人情照片5万件。其中中国家谱50馀种,和部分中国家谱缩微复制件。出版刊物《东洋学文献类目》。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位于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地址为百老沤大道和西116街。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创办于1901年,是北美收藏东亚文献最旧的图书馆。早在建馆初期就开始收集中文图书,曾接受李鸿章捐赠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现有中文图书40馀万册,大多为历史、哲学与文学书籍。中国的地方志与家谱为该馆的收藏特色,并收有甲骨文。

据有关文献报道,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家谱藏量为全美第一,共有200多部。其实该馆家谱的藏量远远不止这些,其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的家谱。所有家谱文献均按分类排列在某一类目一,中、日、韩家谱集于一处。由于没有编制中国家谱专题目录,确切的中国家谱数量不清楚,估计中国旧家谱的数量约有1000多种,还有不少近20年来该馆不断收到的来自世界各地华人捐赠的新修家谱。中国家谱分别藏在善本书库与普通书库善本家谱多为明代版本,如《藤溪陈氏族谱》等。看上去完整,书品很好,都装有特制的函套。

哈佛燕京图书馆

哈佛燕京图书馆位于美国波士顿剑桥市哈佛大学内,成立于1928年,最初名为中日文图书馆,归属哈佛燕京机构。1965年正式改名为哈佛燕京图书馆。该馆为西方世界收藏东亚文献最多的大学图书馆,藏书达到90万册,其中中文书籍有56万册,居全美第二。该馆收藏中文资料的特色为古籍和地方文献。开馆后,在裘开明馆长的主持下,大量收集中国古籍,主要为宋、元、明、清初贵重刊本。经过多年的采集,现有古籍善本1500馀卷,其中明刻本187部,大多为罕见的孤本。中国地方志是该馆的收藏重点,共有3800多部,其中明刻本有28种,有较高质量。

中国家谱的收集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佛校友在北京采集收购到大量的家谱,绝大部分由哥伦比亚大学东图书馆收藏,少数留存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数量为200馀种,大多为清代,民国的木活字本,包括10馀种钞本、稿本,其中萧山地区族谱居多,明刻本仅1种,为明代程典纂修的休宁《程氏族谱》。200馀种家谱分藏在善本书库和普通书库。

美国国会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位于华盛顿,成立于1800年,建筑面积30馀万平房 ,员工4200,是世界上收藏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世界除中国之外收藏中文图书最多的图书馆。该馆收藏中文资料的历史,可追溯到1869年,是年中国的同治皇帝赠送给美国国会图书馆109部著作共933册,由此开创国会图书馆收藏亚洲文献之序幕,并成为至今世界上收藏亚注文献最丰富的资料库之一。

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成立于1928年,经过多年的收藏采集,现有中文图书75.43万册,古籍与地方史料是其收藏特色,中国古籍善本有2000馀种,其中1500馀种为明刻本;中国地方志约有4000馀种,多为明、清时期刻本;中国旧家谱约有500馀种,大部分已为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所拍摄。

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

犹他州家谱图书馆位于美国盐湖城,为美国摩门教(全称为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下属一文化机构。

摩门教教义十分得视家庭组织,宣扬永恒婚姻,为嫡应广大教徒寻根问祖安抚亡灵的需要,遂于18945年成立家谱图书馆。百馀年来该馆广泛徒世界各地采访、拍摄有关资料,至今,已收藏27.4万册图书、200多万卷缩微复制件,涉及3亿多姓氏,成为一个专门收集各国死亡者档案资料的图书馆。

该馆共收集中国家谱17099种,地方志5043种,东北地区户口册4375册,清代科举资料1293册等。以上资料绝大部分为缩微复制件,在17099种家谱中只有300馀册图书为原件,如清代《伍氏家谱大全》等。尽管该馆收藏中国家谱的原件不多,但其缩微复制件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目前,中国家谱收藏最多的上海图书馆,总数为11700种,其次为国家图书馆,为3006种,中国两家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的家谱原件收藏总数尚不及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的缩微复制件,可见数量之多了。

下面让我们从宏观视野对已经问世的几部家谱总目逐一剖析。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该目录由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该书共收录1949年以前的中国家谱目录14719种。该书对每种家谱按姓氏笔划依次编列顺序号,著录书名与卷数、纂修朝代与纂修人、纂修时间、出版时间、版本、册数、藏书单位以及备注等项目,书后附有“地区索引”和“报送目录单位名单。”这是迄今反映中国家谱收藏状况最重要的一部书目,是全国四百多图书、档案、博物、文化等部门在家谱目录方面开展大协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台湾区族谱目录》

该目录1987年由台湾区姓谱研究社发行。1974年开始,1985年终于完成台湾全省各县市的家谱采访工作。共计拍摄缩微胶卷800馀卷,家谱原件达1万馀种,遂正式出版《台湾区族谱目录》,共收入家谱1063种。每种家谱均列出姓氏、地名、书名卷册数、编者、编印年代、版别、编号、散居地、始祖以及备注等项目,书后附有“姓氏索引”和“区域分布索引”。这是台湾地区最完整的一部家谱目录收录的大多近四、五十年来编修的家谱。《台湾区族谱目录》的问世,充分说明台湾地区人民自古就与大陆有着骨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尽管海峡两岸人为分隔已经五十年,但台湾人民以积极编修家谱的形式反映了他们寻根问祖、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

该目录1983年由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主要收录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收藏的家谱缩微胶卷的目录。犹他家谱学会1894年正式成立家谱学会图书馆,以搜集和保存各国死亡者的资料为宗旨,1938年开始雇100馀人到世界各地采用缩微技术拍摄死亡者的档案资料。目录按姓氏笔画编号排顺序,著录姓氏、地别、书名、卷册数、编者、编印年代、版别、编号、散居地、始祖以及备考等项目,全书共收3140种中国家谱缩微件。书后附“区域分布姓氏索引”和“谱名索引”。该书收录的主要是大陆以外的中国家谱收藏单位的目录,如哥伦比亚大学950种,东洋文库790种,日本国会国立图书馆420种,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种,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200种,香港大学150种,美国国会图书馆120种,哈佛燕京图书馆100种,加州柏克莱图书馆60种,日本京都大学50种,芝加哥大学图书馆50种等。1974年以后,犹他家谱学会派员到台湾,与台湾中华学术院谱学系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深入台湾各县乡镇先后共计拍摄台湾地区家谱一万种。与此同时犹他家谱学会还到大陆,与各地图书、档案部门联系,共拍摄大陆大地区中国家谱数千种。截止1998年统计,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共拍摄保存中国家谱缩微件17099种。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

该书由上海图书馆编纂,200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海图书馆是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单位,号称收藏一万馀种家谱。但由于当时家谱分藏几处,没有及时进行科学的编目整理,因此当1984年国家档案局向全国各地发出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通知时,上海图书馆未能参予,遂使《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缺了一大块。1995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后,加大了历史文献的整理开发力度,1997年底,专门成立谱牒研究中心,专事家谱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上海图收馆聘请复旦大学历史系、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专家,按统一体例,费时两年,终于编纂成这部馆藏家谱提要。与上述三种书目显著不同的是,这不仅是一部家谱书目,而且是一部家谱提要专著。著录项目不仅包括姓氏、书名、编纂者、出版时代、始祖等项目,而且翻阅每种家谱,就名人题跋、名人事迹等内容逐一作了提要,这在中国家谱整理上是件开创性的学术研究编纂工作。该书共计收录家谱11700种,近10万册。书后附有“名人”、“地名”、“堂号”等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近十年来还出过其它一些家谱目录,如山西社科院编《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收录家谱缩微胶卷谱2565种。但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上述四部。这些家谱目录是有重复的,一是原件与缩微件重复,二是原件有复本。常建华先生曾对其核实过的5254种族谱目录作过统计,重复率为40%。如按此比率推算,再考虑到犹他家谱学会收藏的主要是家谱缩微件,扣除复本,则上述四部目录的孤本可能接近三万种。

毋庸置疑,作为根植于中国宗法社会之上的家谱,有着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家谱中宣扬的封建专制思想、商品观念淡薄、缺乏民主意识、封建迷信以及家谱内容攀附显贵等糟粕,必须百行批判。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对家谱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采取不悄一顾的虑无主义态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会对促进学术文化研究、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发挥其特殊作用。

首先是资料价值。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人口与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如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主要是从皖南徽商家谱中寻得的。

其次,家谱具有教代功能。家谱中一般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其中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样、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的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头号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国家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只能是一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只有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新的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奋斗的结昌,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的建设驰必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第三,为寻根认同提供重要资料。寻根认同,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生动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海内外游子过去梦想的寻根谒祖,早已成为现实。特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0月22日澳门回归祖国,洗雪百年民族耻辱,海外华人扬眉吐气,“一国两制”更增强了海内外中华民族子孙的向心力,于是访故里、访故旧、访祖国,掀起了更大的寻根认同热。浩如烟海的家谱资料则为寻根认同提供了保证。香港回归祖国前夕,1997年6月29日,林则徐的第四代到第八代的200多名后裔,从海内外各是赶回家乡福州,举行家祭,追念民族英雄林则徐:“香港回归时,家祭慰英灵”。将林氏后裔联合起来举行这项家祭活动的纽带就是家谱。这就生动地说明家谱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寻根认同、促时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确实有其他资料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可见,进一步开发谱牒资料,是繁荣学术文化的需要,是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需要,也是寻根认同、促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友情链接:





:: 更多链接 ::


--------------------------------------------------------------------------------

关于我们 - 制谱业务 - 欢迎投稿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电子杂志 -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设为首页
浙ICP备05037389号 中国・寻根(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家
Copyright@ 2000-2005 JIAPU.NET CHINA-STEMM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站长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