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寻根问祖--电白蔡姓-宋末电城庄垌开基 (7人在浏览)

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内容>>家谱鉴定


中国人历来重视纂修家谱,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私家修谱自宋代兴起,经元、明的发展,至清朝中期达到鼎盛,入民国后仍延绵不断。在历经八、九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家谱在不同的区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徵,这些特徵不仅体现在纂修体例上,而且在版刻、装帧等方面也得到反映。关于家谱纂修体例特徵的论述时有所见,而版刻、装帧特徵却鲜见涉及。究其原因,可以是现存家谱80%以上是清末及民是期间的刻本、木活字本、铅印本及石印本,而其中又以木活字本占绝大多数。
从现存家谱的印刷形式上看,有刻本、钞本、稿本,也有铅印本、石印本,但更多的则是木活字本,这是因为家谱的内容不象其他古籍那样一成不变,一般家变每隔10至30年谋就须续修一次,且篇幅甚多,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木活字本印刷家谱显然要比刻本既便宜又省力得多。尽管木活字本是家谱版本的主流,但由于发区的不同,家谱的印刷形式仍是丰富多样的。
浙江家谱的特徵
浙江是纂修家谱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仅上海图书馆就藏有浙江家谱5092种,占馆藏总种数的2/5以上,居各小之冠。这些家谱分布在全省的64个县市,几乎涵盖全省各处,其中收藏量最集的是沿海地区的海宁、萧山、绍兴、余姚、上虞、宁波及内地的诸暨、浦江、金华、东阳、义乌、兰溪、永康、淳安、衢州、江山等地。
浙江家谱的版本最大特点是套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浙江是套版印刷的发源地,明代时,浙江吴兴的闵刘及、凌蒙初二家用朱墨二色(后来发展为五色)刻印了许多带有批注点评的经史子集四部书及戏曲小说,盛极一时,成为中国印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而“闵刻”、“凌刻”就成了他们套版印刷古书的专有名词。现在浙江家谱虽以木活字本为主,但打破了其他地区域多年来沿用墨印的方法,将朱墨套印普遍使用于木活字本的家谱之中,许多家谱的世系图中人与人间的关系都普遍用套印红线加以连接。
此外,浙江木活字本家谱多四周双边,鱼尾与版心栏线的间隔明显,有较大的缝隙。且有花鱼尾出现,如上述的《余姚梅川徐氏宗谱》就是一例,这在其他地区的谱中较罕见。浙江木少研究院本家谱的体方正,除夹注用小字外,通常始终只用一种字体。
当然,浙江省内的不同区域又有着自身的特色,如宁波地区家谱(包括鄞县、奉化、镇海等)版心处字体不仅粗,而且大而醒目;通谱不用界栏;字与字之间的字距较舒朗;谱的装帧华丽,绢面装帧,配以帛质题签,且绢质包角的,如《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等都相当注重家谱的装帧。
又如浙江中部地区的诸暨、东阳、浦江、义乌、金华,是浙江修谱最为盛行的地区,现存家谱占浙江全省家谱半数以上,几乎每族、每支都有谱,再加上家族庞大,人口密集,有时同地同姓也不是源于一族,即便是同族,但因分支不同也会各自修谱,所以当是已形成定期修谱的习惯,有的仅隔数十年一次。为防止同姓不同宗或同族不同分支的家谱因谱名相似而混淆,同时为下次修谱提供时间上的参考。因此该地区家谱版心普遍镌有修谱年代,这就成为该地区家谱的特徵。如清宣统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诸暨]暨阳嵩山张氏宗谱》版心题“宣统辛亥年续修”就是一例。此外,世系表(行传)中的同辈的人名多以行字大小排列,即按同辈中人的出生先后顺序而不是以传统的辈份长幼排列,例如甲乙二人,按照辈分甲比乙大,照常规甲因先列于乙前,但由于乙早出生于甲,那么在谱中乙的名字就排在甲之前。衢州、江山等地区家谱的版式多呈正方形,即版框高宽几于相等。
湖南家谱的特徵
据199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全国440们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文物商店”收藏的湖南家谱共1511种,而当时未曾完全列入收录范围的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却有2255种之多。现存的湖南家谱主要集中于该省中部的长沙、湘潭、湘乡、宁乡、醴陵等地及北部的平江、岳阳、常德带,按其开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纂修年代较早的家谱多为大本,而清光绪中后期至民国时所修则以小本为多;北部地区的家谱多为大本,而小本在中、南部地区的家谱中较为常见。中部地区的小本与北部地区的大本版刻区别,最为直观的是其开本的大小与版框高阔,可以说是相距甚远,如民国十年存著堂木活字本《宁乡志塘刘氏四修族谱》,属小本范畴。而属于大本范畴的清雍正六年延陵堂木活字本《平江吴氏重修家谱》。两者版框、开本相差近于一倍。其次是版式的差异:小本多四周双边,版心题名多墨体,粗而醒目,修谱年代及修谱次数书于版心偏左处,装订后则列于后半而版心,版心栏线与版框粗细一致,木活字本版框接口处与江苏家谱相同,有些接口相当严密,几乎看不出缝隙。谱中多使用小字,大字仅用于世系图及世系表的人名。其谱例苏式、欧式皆有,苏式谱例除世系表外,其余文字无界栏分割。世系表多为上、中、下三栏。另外,该地区谱多将世系称作“垂丝图”,将世系表称作“齿录”等。而北部地区的大本,多四周单边,一般亦无界栏,近版心处的栏线较明显,字体略大于中部家谱的小本,大字亦仅用于世系中的人名。世系表中有用欧式的,表中妻子姓氏却未与夫名并列,而与般谱同,每册谱很厚重。如上述的《平江吴氏重修家谱》每册书均超过200页。
除此之外,湖南谱中还特别重视墓图,几乎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列了好几卷,并说细描述了墓主、墓的方位等情况描述的非常详尽。如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龙船港李氏大修族谱》中,仅墓衅占了五卷。
江苏家谱的特徵
江苏的家谱《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有2065种,上海图书馆现藏1794种,遍布48个县市面上,主要分布于长东沿岸及其南部较为集中的地区的无锡、常州、镇江、江阴、宜兴、丹阳、常熟、苏州、扬州、泰兴等地。苏北地区相对较少,县市分布也较分散。江苏家谱的体例与浙江家谱略有差异,其世系表欧式多于苏式。其版刻特徵:版框一般宽15-18厘米,高20-32厘米不等;木活字本版框工口不太明显;版心的界栏很细,与木活字大多用仿宋体,产瘦长。
安徽家谱的特徵
现存安徽家谱数量名列浙江、江苏、湖南之后,主要集中在皖南,特别是徽州地区,除此之外,皖北的桐城、合服等地也是家谱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安徽家谱版刻的最大特徵是明刻本的数量处于绝对首位。上海图书巨额现藏明刻本家谱共322种,而其中近300种皆是安徽家谱。《中国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宗谱》著录的明刻本家谱中绝大多数也是安徽家谱。这与“明代嘉靖前后,歙县的刻书工艺急遽发展,出品精良”是分不开的。清代后期及民国间的安徽家谱版刻与浙江、江苏家谱有相类似之处,但也融入自己的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版框较长,多四周双边。版心的界栏线细,亦同江苏、浙江谱,世系的版式分上下二栏,同浙江家谱,但上栏比浙江家谱要窄。
二是版心字体粗而醒目,同湖南谱,大、小字均较方正,有些大了略微偏长,大字的大小接近浙江谱,小字大小、粗细则接近湖南谱。
三是体例特别,许多家谱世系图与世系表合二为一,两者之间只取其一,取世系表的谱多为欧式;表示第几世的字样用黑底白字的长方形花框纹相修饰;世系中表示族中人名时好在名字后冠“公”字,如:元柏公、文景公。
四是纸张较白。
上海家谱的特徵
上海地区的家谱,就版本而言,现存的除成陆较早的青浦、松江、嘉定、崇明等县有刻本、少量的木活字本外,市面上区及以东沿海发达地区则多铅印或钞本。
上海崇明县一江苏南通、海门一带,因地域更为接近,历史上又原隶于江苏,故而其家谱版刻特徵也相类似。主要特点有:基本为刻本,开本较小,每册仅30-40页,很薄,这些刻本大多质量较差,版刻漫漶,大部分不分卷,世系及其简单,纸张泛黄。另外,这些地区的家谱每次修谱的版式、内容均无甚差异,加上不分卷,从而导致在后期的整理中增加了很大的麻烦,整理相当困难。
江西家谱的特徵
江西现存家谱,《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556种,上海图书馆现藏526种,分布较广,所涉县市也较多,共计51个,较为集中的有东部的玉山、广丰,中部及南部的吉安、瑞金,西部的萍乡等地。由于江西谱一浙江、湖南、广东等多个省相壤,因此该省的一些地区也融入了他省谱的特点。以下是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江西东部的玉山、广丰等临近浙江西部,因此,这一地区的家谱与浙江、衢州一带的家谱在各方面基本类传。如民国四年木活字本《[玉山]怀玉贤堂韩氏宗谱》。江西中南部的家谱以民国三十二年木活字本《瑞金北关杨氏七修族谱》较具代表性,该谱四周双边,双鱼尾(较少见),字迹墨色较淡;无世系图,仅有欧式世系表,世系表每册页码是接前一册的尾数,而不是从第一页开始,如第一册世系至一百页,则第二册自101页起计,依次推类,这一点在省其它地区也有出现,小字说明的内容与被说明者名字并排书写,不再降下一格,除儿子名字另起一行外,其他说明项均不换行。
江西西部萍乡等地家谱。萍乡紧临湖南,因此它与湖南中部的小谱已无甚区别。如民国十九年式垂堂木活字本《[萍乡]萍西东桥汤氏三修族谱》,四周双边,边框清析,近版心的栏线粗;序文、传记、墓图等文字每半页9行,行22字,长宽各约0.7厘米,世系图人名大字长宽各约1厘米,说明小字各约0.5厘米,版心书名字体粗而醒目;欧式世系表,说明项降下人名一格写。
广东家谱的特徵
广东家谱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主要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省东部沿海一带,其北部及雷州半岛等地分布很少。《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702种,而上海图书馆仅收集到南海、中山、番禺、顺德、肇庆、佛山、潮州等地谱72种。
广东省家谱的特徵:
一是版本以刻本为多,开本一般不很大,多四周双边。
二是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仿宋体字,大小近江苏谱;另一种为宋体,或方正,或略扁,字体大小接近或稍小于浙江谱,且排列紧密。每半页一般10行11行。
三是体例上,将不同的内容归纳为雅俗共赏的名称立卷。
四是将橘红色的防蠹纸装订谱的封面或扉页。
四川家谱的特徵
四川家谱(包括重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554种,但上海图书馆仅收藏51部,主要分布在成都周围及长江沿岸的23个县市,西部山区未。综观四川家谱,多石印本,罕见活字本。石印本的版式多四周单边,无界栏,少数为黑口,多数家谱的上下不分栏。其世系的编排有些类似于湖南家谱,如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内江]钟氏复周祠谱》,亦将世系图称作“垂丝图”。世系表多采用苏式,表中妻子姓氏与夫名并列,同湖南谱,但它不用表格形式将二者分隔。如,民国十二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新都]温氏佟在祠族谱》,版框不大,四周双边,黑口,世系表用苏式,表中妻子的姓氏用大字,且与其夫并列书写,与湖南谱不同的是,表既不分两栏或三栏,也不用界栏划分,而是直接将内容书于谱中,同于其他地区谱中分栏,就能在上栏中书上该被说明的人与其父的关系,而四川谱不分栏,谱中人名就反映不出这一点,所以有些想得周到些的家谱就将世系图与世系表穿插介绍,如本例中将包系图分拆成每一小支后,即附上这支支系的世系表。
 
你的位置:家谱首页>>家谱知识>> 姓 >>郡望


魏晋以下,统治队级实行“九品官人法”,成各地门阀大姓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寒门被屏弃不齿,称为“庶族”,士大夫矜其门第,每郡显贵的族姓,被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并为当地所仰望。南北朝贵族,郡望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称为“四姓”:东南为吴姓,过江为侨姓,山东、关中为郡姓,代北为虏姓。后魏孝文帝迁洛,按士人等级高下,立为郡姓。凡三世有三公者为膏梁;有令、仆者为华腴;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九卿如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大中大夫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唐、宋重进士科,士皆投牒就试,无流品之分。然唐世犹尚氏族(士族),有士庶之别。太宗曾命撰《氏族志》,颁下诸州,以为依据。当时北方名门望族有崔、卢、李、郑、王等。五代丧乱之后,谱谍散失。宋以后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问。士既显贵,多寄居他乡,不知郡望。唯民间嫁娶名帖偶一用之,如崔氏必曰博陵,卢氏必曰范阳,李氏必曰陇西,郑氏必曰荥阳,王氏必曰琅e或太原,张姓必曰清河,刘氏必曰彭城,赵氏必曰天水,以为观饰,遂至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后世,如称桐城方家、海宁陈家等,乃其馀风遗意。
 
关于庄洞年例的“妆春”,我看过一篇文章,对该民俗的评价很高,不知现在还搞吗
 
QUOTE(HO4A @ 2006年07月01日 Saturday, 11:43 PM)
关于庄洞年例的“妆春”,我看过一篇文章,对该民俗的评价很高,不知现在还搞吗
[snapback]1355483[/snapback]​


庄垌蔡屋年例是很有特色的,民俗丰富,悠久历史!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年例期,在宗祠前搭台演戏,庆贺上元年例;出村游神,祁求平安集福;傍晚举行"跑神"比赛,娱乐又祥和;晚上会有二年一届的"妆春","妆春"和飘色相似,引来很多群众的欢喜,也是年例的重头戏.
QUOTE(徐长卿 @ 2006年06月03日 Saturday, 10:33 PM)
明年有"妆春",欢迎叔孙回来,聚聚!!!
乐叔,我代表全家人欢迎你们!!!

先谢了,有空一定带家人和朋友去看.


QUOTE(徐长卿
我会尽东道主之宜!!!
我QQ4730356
到时找我!!!清茶淡饭话家常,也是人生幸
 
欢迎同宗同祖回来走走,看看,聚聚,本是同根生,四海皆兄弟!!!
 
关于“妆春”的介绍:

在电城镇有一条居住蔡姓人家的蔡屋村,是在宋代的福建人蔡秋润任廉州太守,离任归里路过庄垌时,见此地风土人情甚佳,于是举家由原籍迁居庄垌,并带来祖父蔡济阳塑像,将之供祀于村边的济阳公祠(俗称“妆春宫”),以表后代虔诚之心。后来子孙繁衍,人口增多,便成为蔡屋村。
(待续)
 
清道光年间,蔡秋润后世孙定阴历十五为济阳公祭祀日,每隔两年元宵节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为年例期,在妆春宫前搭台演戏,并举行“妆春”和“扮活剧”(俗称“扮佛弟”)的民俗活动,以表示鞭鞑邪恶,迎接福祥。
(待续)
 
“妆春”是表演者饰扮我国古典小说中斗邪除恶的传奇人物,配以欢快鼓乐游行,以表欢度元宵,驱邪引福,百业兴旺。
“扮活剧”是演员扮演当地道德败坏者其人其事,内容是通奸败俗,欺压良民,侵吞公款之类事儿,通过街头活剧表演揭露,以示斥责丑恶,儆戒效尤。
 
这个和我有关。呵呵。、、、
 
蔡屋村“妆春”“扮活剧”民俗活动,是从蔡族祖尝公款拨钱作为经费,由族中的有威望长者主持,雇佣扮演者,吹鼓手,杂工等人组织表演。
 
各位宗亲:你们好!
我为秋涧公第24世孙,我家家谱为始祖秋涧公生一子竹隐公,是不是弄错了,请各位考证下.各位宗亲知不知道秋涧公在福建是为谁的脉系分支.
 
俺以前清明时候都去拜祭,因为俺外公一定要全部人去。
 
在“扮活剧”演出前的一,二个月,主事人就四出访查,收集民众检举本村和别乡别村发生的丑人丑事,从中挑选民愤较大的伤风败俗事儿,作为当年扮活剧之素材,编成节目后就对扮演者讲清楚演出内容,表演要求,再由扮演者化妆演出
(待续)
 
有没有人整理一下陈氏家族的上去呢.....
真的很期待...
...
 
乐叔 :你好! 我是秋涧公第24世裔孙, 可把你家家谱上传上网供大家研讨交流吗!还有, 我家家谱记载秋涧公生一子竹隐公. 不是生二子. 请乐叔考证下. 乐叔知不知道秋涧公在福建是为谁的脉系分支, 秋涧公的字、号是什么? 我家家谱没记载. 家谱、族谱是涉及自己宗祖问题的,马虎不得。总希望把祖上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追本溯源, 发扬祖德.
 
QUOTE(can @ 2006年11月18日 Saturday, 10:21 PM)
乐叔 :你好! 我是秋涧公第24世裔孙, 可把你家家谱上传上网供大家研讨交流吗!还有, 我家家谱记载秋涧公生一子竹隐公. 不是生二子. 请乐叔考证下. 乐叔知不知道秋涧公在福建是为谁的脉系分支, 秋涧公的字、号是什么? 我家家谱没记载. 家谱、族谱是涉及自己宗祖问题的,马虎不得。总希望把祖上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追本溯源, 发扬祖德.
[snapback]1557303[/snapback]​


我也在请人往福建莆田查找。
 
QUOTE(四中乐叔 @ 2006年11月19日 Sunday, 12:33 AM)
我也在请人往福建莆田查找。
[snapback]1557461[/snapback]​


根据明嘉靖元年(1522年)忠惠公十九世孙抄录的族谱记载:
蔡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封于蔡。从叔度到汉朝的族谱不完整。从西汉居住在陈留的蔡勋开始到现在,这本族谱的记载比较完整。从蔡勋到蔡襄的族系如下:
蔡勋,西汉平帝时任郡令DD曾孙蔡携,为新蔡长DD携生子梭和质DD质生子谷DD谷生子睦,任魏尚书DD睦生子宠和德DD德生子克,克任晋从事郎DD克生子谟,任晋司徒,谥文穆公DD谟生子邹和系,系任晋抚军长史DD系生子琳,任司徒左西属DD琳生子廓和轨,廓任礼部尚书DD廓生子光宗,任南北时的宋待中光禄大夫DD光宗生子顺、约、宾、樽,宾任齐黄门侍郎DD宾生子履,履任礼部郎中DD履生子点,任梁仪曹郎中DD点生子大同、大宝、大业,大业任梁都官尚书DD大业生子允恭,任唐(五代十国时的唐)弘文馆学士DD允恭生子徵,任陈中书令DD徵生子翌,任隋东宫学士DD翌生子知节DD知节生子容巽,任唐职方郎中DD容巽生子文表DD文表生子瓒DD瓒生子广成DD广成生子绍DD绍生子湛DD湛生子钊,任唐散骑侍DD钊生子郊,任主管判官DD郊生子彦礼,彦礼即用元公,累赠唐司空。
从蔡勋至用元公,历31代。历代祖宗中,有生二子或二子以上的,只介绍本支的世系。非本支的,有的是无后,有的因后代繁复,无法介绍。
用元公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2年),从河南固始,同王潮、王审知入闽,居惠安东林。光启元年移居仙游,居住的地点为现在的仙游枫亭镇蔡岭埔。
用元公生子瑾,瑾生四子,长子文轨(赠工部员外郎)为蔡襄的曾祖父,瑾的第四子文辙为蔡京、蔡卞的曾祖父;文轨生二子,长子为恭公(蔡襄祖父,赠工部侍郎);恭公生三子,其中第二子L为蔡襄的父亲,进士,赠刑部侍郎。L公生四子,蔡襄为次子。
 
上溯黄帝的蔡氏世系
文章出处:http://www.t2t-travel.com/travel_j/renwen/cai1.htm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3-11
蔡姓来自周代的蔡国,蔡国子孙的开始,以国为氏,可能要比源出吴国的柯氏要晚个二、三十年,因为,当时的吴国是被灭于公元前四七三年.蔡国则亡于公元前四四七年。
不过,蔡姓自得姓始祖蔡叔度以降的传世及播迁情形,却要比柯姓分明得多,这或许是由于早期的蔡姓是活动于人文荟萃的中原地区,所以有关的谱系记录比较容易搜集的缘故。
以蔡叔度为一世祖,周代的蔡国在国亡之前总共传了二十三世,六百六十二年,其间的传世情形,明载于「史记」的「管蔡世家」,是这样的:
二世蔡仲,三世伯荒,四世宫侯,五世厉侯,六世武侯,七世夷侯,八世侯,九世共侯,十世戴侯,十一世宣侯,十二世桓侯,十三世缪侯,十四世庄侯,十五世文侯,十六世景侯,十七世灵侯,十八世隐太子友,十九世昭侯,廿世成侯,廿一世声侯,廿二世元侯,廿三世齐侯时;蔡国被楚惠王所灭,蔡国的子孙,也自此开始以蔡为氏。
蔡国被灭之后,子孙大多流散于河北、山东地区,后来很可能就在山东的济阳地区有长足的发展,所以蔡姓的世传郡望,才会是「济阳」,而不是早年蔡国所在地的「河南」。
从斋侯到汉平帝的前后四百四、五十年间,蔡姓便已经纷纷出人头地,名登史籍的杰出人物很多,像廿八世的蔡泽,曾经在秦国拜相,卅五世的蔡义,也曾出任汉昭帝的丞相,蔡义的侄子,三十六世的蔡千秋,则是汉宣布时备受朝廷敬重的学者,一连串的优异表现,使得蔡氏的声名,远播天下。
蔡千秋的儿子蔡勋,便是南方各地蔡姓家族所奉的河南光州固始开基始祖,台湾的蔡姓,当然也不例外。蔡勋是汉平帝(公元一至五年)时的郡令,王莽篡汉后,仍然要重用他,可是他不愿意,就携带家卷逃到河南固始隐居,成为「济阳」蔡氏的南迁之祖。
播进到河南后,蔡氏的表现,更为不凡,名气当然也更大――东汉末年名闻天下的大学者蔡邕,便是蔡勋的第六世裔孙。
不过,目前南方及台湾各地的蔡姓,却跟蔡邕没有直接的血统关系,而是传自他的叔叔蔡质。以族大人众的「青阳派」蔡氏为例,「青阳」始祖蔡辉,便是蔡质的第二十三世裔孙,也就是光州一世祖禁勋的廿八世孙。
从蔡勋到蔡辉,传世的情形如下:一世蔡勋,二世蔡则,三世蔡笃,四世蔡隽,五世蔡质(其兄蔡梭,为蔡邕之父),六世蔡谷,七世蔡睦,八世蔡德,九世蔡克,十世蔡谟,十一世蔡系,十二世蔡琳,十三进蔡廓,十四世蔡兴宗,十五世蔡撙,十六世蔡颜高,十七世蔡凝,十八世祭君智,十九世察用元,廿四世蔡襄(自蔡用元至蔡襄,中遗四世,仍待考正),廿五世蔡旬,廿六世祭传,廿七世蔡枢,廿八世蔡辉,助青阳始祖。
蔡辉的子孙之所以拿「青阳」为派名,是由于他们的祖籍为「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廿人都青阳市」的缘故。蔡辉本来是莆阳仙游人,于唐懿宗的咸通元年(公元八六○年)到达泉州城南方二十里的青阳开基。
蔡辉的子孙极为昌盛,后来分衍福建及广东各地,又分支为好多个支派,其中,「鲁庭」、「谦和」、「安海」、「梦菜」等派,都有裔孙「唐山」过台湾,把「济阳」的声誉,不断在这个海岛上发扬光大。
以下,且以「安海」派为例,说明台湾蔡氏在血缘上的依归。
「安海」派蔡氏的始祖,是「青阳」始祖蔡辉的第十六世裔孙蔡霞轩。所谓「安海」,也是一个地名,指的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南门外八都安平镇的安海街明义境蔡厝围。他们的来台始祖,是蔡霞轩的五世孙蔡德荣,他于前清的原熙年间渡台,子孙繁衍极盛,目前已经传了大约十代。
根据上述,目前台湾「安海」派蔡氏上下衔接四、五千年的世系,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计算出来:
――来台始祖蔡德荣,是「唐山」祖蔡霞轩的五世孙;蔡霞轩则为「安海」始祖蔡辉的十六世孙,台湾目前的一代,既然是蔡德荣的十世孙,当然便是「青阳祖」蔡辉的第二十九世裔孙。
――「青阳祖」蔡辉,是河南一世祖蔡勋的廿八世孙,蔡勋则为周初得姓始祖蔡叔度的三十七世孙,显而易见,目前发湾的蔡氏,正企蔡叔度的九十二世裔孙。
――从黄帝轩辕氏到蔡叔度,总共传了二十代,则迫本溯源,眼前的蔡氏,便是黄帝的第一百一十一世子孙了。
 
我也在请人往福建莆田查找。
[snapback]1557461[/snapback]​
[/qu 福建兴化府莆田的,大致为莆阳始祖蔡用元公的派下.
 
QUOTE(四中乐叔 @ 2006年11月19日 Sunday, 12:33 AM)
我也在请人往福建莆田查找。
[snapback]1557461[/snapback]​


福建兴化府莆田的,大致为莆阳始祖蔡用元公的派下.
 
我25世是林头的,我有一手抄本,上面记着是坐癸向丁,现跪求林头蔡姓族谱复印或电子版,有的请加我QQ联系:3905241,或请发我邮箱3905241@qq.com/15986210999@139.com
 

相似主题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