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闲话“崖佬”(客家人) (1人在浏览)

山区崖佬

小学一年级
注册
2006-03-02
帖子
143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我是讲崖的。偶然进入电白同乡论坛,发现不但讲黎的对崖佬不了解,崖佬本身对自己历史文化也不甚了了。因此就自己所知一些客家历史文化“戏说戏说”,只是一些道听途说的流言蜚语,当不得真,风而已!

何谓"客家" (之一)

"客家"是汉族民系其中一支的名称。这支称为"客家"的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

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

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



客家民系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

一个支系。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

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

谓,但并非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客家人以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善于经商理财的经营之道赢得了“中国犹太人”的美誉,一大批

著名客籍工商企业家和政要人物脱颖而出:孙中山、朱德、叶剑英、郭沫若、吴作栋、李光耀…..

他们已成为客家人的骄傲。
 
何谓客家先民 (之二)

客家先民,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民系形成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

客家先民,概言之,本应该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但情况比较复杂。客家人的祖先除当地"客化"的少

数民族之外,都是南迁汉民,但南迁汉人中,不少在辗转大江南北数百年之久,数代之后才迁入闽

粤赣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区,进入客家形成区的南迁汉人有的已经不是离开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

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有的定居于别的民系形成区,成为其他民系的成员。所以如果把客家人

的祖先统称为客家先民,那?quot;客家先民"这一称谓就没有特殊内含,或说概念杂乱,因此必须用

时空加以限制。时间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间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区。也就是直接产生客家的祖先

,方称客家先民。
 
cx.gif
 
何谓客家人(之三)

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员。凡是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

项条件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血统,不要误认为就是汉族血统。因为客家民系包含了“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也就是

说,客家民系是汉族客家先民(主体)与非汉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时期居住孕育区的畲瑶

等少数民族)共同孕育的。所以,客家血统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各族成员血统的总称。文化素质主要

表现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客家认同意识,即是自我承认是不是客家人。鉴别是否客家人的三要

素中,更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素质和自我认同意识,而不是血统。
 
何谓客家后裔 (之四)

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但如果其后辈仍然是客家人,就没有必要冠以"客家后裔",因为客

家人的前辈是客家先民,之所以称其"先民",是因为他还不具备客家人的素质。如此推论,客家后

辈,应是具有客家血统而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人。比如迁离客家社区时间较长,而已

不会讲客家话,自己也不认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儿孙。客家后裔应是现已不是客家人

的客家后辈。若不这样区分,何谓客家人、何谓客家后裔?总不能说,父亲是客家人,儿子就是后

裔,如果儿子仍然是客家人,那又为什么称"后裔"?因为客家民系至今并未终止,如果有一天客家

民系消失了,那么到达其消失之后,客家人的后辈则可称为客家后裔。此说是否合适。尚待进一步

考证。
 
客家名称的由来(之五)

“客家”的字面概念是外来的住户。作为民系的称谓,“家”的含义应是“人”,而不是“户”,

如“店家”、“船家”。“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简称。但是,“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

”而言的外来者,如广府系、福佬系,他们也都是中原南迁的汉人,也是“外来者”,为何又不称

客家?其中缘由还在学界讨论之中。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

,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

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

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

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

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

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

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

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

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 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

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

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

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

,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何谓客家精神(之六)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

气质等词的见解。见智见仁,何词恰切,姑且不论,权以“精神”解说。 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

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

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

,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

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

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

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

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

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

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

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

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

可以归纳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中国客家地区分布(之七)
客家地区习惯称呼是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但至今尚无衡量标准,比如纯客家县,客家人口应占

总人口的多少,非纯客家县,应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总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认定为非纯客家县。所以

只能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随着客家学研究的深入,这种排列将会有些出

入,可能尚有些新发现的客家县还未列上,而不该列上的却列上,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江西:纯客家县市有: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

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非纯客家县市有:赣州、广昌、永丰、吉安

、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岗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

、横峰、鹜源等20个。

福建: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建宁、将乐、泰宁等

11个。非纯客家县市有: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漳平、龙岩、南靖、平和

、诏安等12个。

广东:纯客家县市有:梅江、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

翁源、始兴、南雄、陆河、河源市区、新丰等17个。非纯客家县市有:韶关、曲江、乳源、乐昌、

英德、丰顺、博罗、连南、东昌、惠州、惠阳、惠东、饶平、汕头、揭阳、揭西、潮阳、惠来、普

宁、陆丰、海丰、龙门、深圳、宝安、佛冈、清远,从化、花县、增城、东莞、中山、珠海、斗门

、连山、阳山、广宁、三水、高安、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台山、郁南、封开、罗定、阳春、

阳江、信宜、茂名、廉江、四会、化州、电白等54个。

广西:非纯客家县市: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

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

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绍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县、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

、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

四川(含重庆):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巴县、陪陵、重庆、合江、合

川、沪县、沪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

、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加、西昌、会理等32个。

贵州: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湖南: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来阳、酃县、

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县、宜章等18个。 海南,非纯客家县市:儋县、澄迈、定安、

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台湾: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

台东、台北等13个。

香港与澳门: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陕西: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

纯客家县市。

河南:豫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那些是非纯客家县。
 
世界客家人的分布 (八)

亚洲:

中国 7000万人 印尼 120万人 马来西亚 125万人 泰国 60万人 新加坡 60万人 菲律宾0.68 万人

越南 15万人 缅甸5.5万人 柬埔寨 1万人 印度2.5万人 老挝 0.5万人 沙特阿拉伯 0.22万人

日本1.2万人 文莱0.9万人 巴基斯坦 0.2万人 尼泊尔0.24万人 斯里兰卡0.017万人 科威特0.017万



朝鲜0.1万人 韩国 2万人 土耳其 0.05万人 孟加拉 0.05万人

美洲:

美国 28.4万人 牙买加 10万人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6万人 巴拿马0.5万人

哥伦比亚 0.01万人 危地马拉 0.01万人 多米尼加 0.12万人 加拿大8.1万人

玻利维亚 0.01万人 秘鲁 20万人 巴西 0.24万人 智利 0.12万人

圭亚那 0.6万人 阿根廷 0.05万人 古巴 0.81万人 厄瓜多尔 0.02万人

苏里南 0.41万人 委内瑞拉 0.02万人 墨西哥 0.01万人

欧洲:

法国 3万人 荷兰 0.21万人 俄罗斯 0.12万人 丹麦0.12万人 挪威 0.03万人 英国15.2万人

德国 0.5万人 意大利 0.1万人 瑞士 0.1万人 比利时 0.043万人 葡萄牙 0.05万人 瑞典0.24万人

南斯拉夫0.24万人 捷克 0.01万人 奥地利队0.05万人 冰岛 0.01万人 西班牙 0.02万人 塞舌尔

0.05万人

卢森堡0.02万人

非洲:

马达加斯加 0.02万人 莫桑比克 0.03万人 尼日利亚0.02万人 塞纳里昂 0.006万人

赞比亚 0.006万人 加纳 0.02万人 留尼旺1.8万人 毛里求斯3.5万人

肯尼亚0.01万人 南非2.5万人 扎伊尔0.02万人 安哥拉 0.02万人

大洋洲: 新几内亚.0.12万人 瑙鲁0.12万人 腊色尔 0.12万人 所罗门 0.12万人

澳大利亚4.3万人 新西兰 0.1万人 塔希提 1万人 斐济 0.5万人 马绍尔 0.05万人 西萨摩亚 0.03

万人

以上列的 82个国家,若把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单列,则为85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普遍认同的数

字。但近年也有说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一百有余。总人口有8千多万、一亿左右、1.2亿等不同

数据。按上述数计算,应为8000万左右较为确切。但各有根据,孰是孰非,尚难确定。


一帖一词 [ disappear /'dis?'pi?/ vi.不见,消失 ]


山区崖佬 2006年03月02日 Thursday, 09:33 PM 发表于: #11


幼儿园


用户组: 用户
发表总数: 29
精华主题数: 0
现金: 158 元
存款: 0 元
注册日期: 2006-03-02
用户编号: 16636
性别: 保密



何谓客家话

客家话又叫做客话,或称客家万言,或叫客方言,大体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南

、四川、台湾等7个省、区200多个市县。其中以广东省东部、北部地区,福建省西部地区,江西省

南部地区,即传统上说的闽粤赣交界地区,客家人往得最集中,内有很多是纯客家市县,如梅州市

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紫金、新丰、惠州市、始兴、翁源、和平、连平、龙川、

河源、长汀、连城、清流、宁化、明溪、上杭、武平、永定、宁都、石城、瑞金、于都、兴国、会

昌、安远、寻乌、定南、全南、上犹、南康、大余、崇义。其余纯客家市县(内含还有待于调查核

实的纯客家县)分布在以下省、区的一些地区:广东省的惠阳、惠东、宝安、龙门、佛冈、清远、

从化、增城、海丰、陆丰、东莞、韶关、曲江、英德、南雄、乳源、仁化、连南、连县、阳山、乐

昌等市县,台湾省的苗栗、新竹、桃园、屏东、高雄等市县,江西省的赣县、宁冈、井冈山、永新

、吉安、遂川、万安、泰和、广昌、永丰、铜鼓、修水、武宁、靖安、奉新、高安、万载等市县,

湖南省的汝城、桂东、酃县、茶陵、修县、济阳、平江等市县,广西省的陆海上、博白、合浦、浦

北、防城、钦州、灵山、贵县、玉林、黎塘、宾阳、贺县、钟山、昭平、来宾、桂平、平南、象州

、柳州、蒙山、荔枝浦、阳朔等市县,四川省的成都市(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新

华、小汉、金轮、兴隆)、什邡、彭县、温江(金马河)、双流、新津(兴义)、简阳、仁寿(方

家区)、资中(铁佛、球溪)、威远(石坪)、安岳、富顺、隆昌、泸县、合江、宜宾、广安(花

桥、天地)、仪陇(乐兴、凤仪、大风、双龙、五棚、周河)、巴中、通江(黄宗区)、达县(碑

庙区)、凉山州的西昌(黄联、新河)等于0多个市县的局部地区。
国内外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的一些客话地区,如临高、定安、澄迈、万宁、永安、汕头、

苍梧、长乐、建宁、邵武、顺昌、将乐、泰宁、萍乡、吉水、郴州、宜章等市县以及散布于浙江、

安微等省少数市县的客方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了解。 在海外,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

西亚、婆罗洲以及美洲、非洲等地的华侨、华裔也有不少是说客家话的。


此外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微等省的一些地区的畲族有36万多人,大多也操客家话。

客家话分布的地区如此广大,如此分散,恐怕是跟客家人千百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迁徙流亡有很大的

关系。客家人虽然屡遭战乱、饥荒、械斗等劫难,但他们仍然勇往直前,兴家立业。客家人一般以

家庭、氏族为单位聚族而居,保持着客家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优秀传统,发扬勤劳朴素、勇于开拓

、团结奋进的客家人精神。客家人经常外出谋生,四处闯荡。他们身处异乡,势薄力单,必须加强

内部的团结,而客家话就是维护内部团结的最好手段。正如客家祖训所说:“宁卖祖宗田,不卖祖

宗言”。客家人把不讲客家话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为。客家婚姻习俗,往往以是否会讲客家话作为

讲得来的前提,语言对联姻起了“鹊桥”作用。正是这个习俗,使客家人的后裔顽强地保留客家话

而世代相传,越是侨居国外,就越被强化,即使十代八代,前高祖已迁离客家地区,到了海外或国

内非客家地区,其后裔亦能讲客家话。如孙中山的上祖本是广东紫金客家人,后迁增城,最后迁到

中山县翠亨村,待孙中山出生时,已隔七代。孙中山出生在广府话地区,讲广府话为主,但也不忘

客家话。在革命年代,他遇到广州人来访,讲广府话;遇到客家人来访,就用客家话会话。这是一

个很生动的例证。 家史家话与客家民系

一个民族或一个民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有四要素:地域,社群,语言以及文化风情。其中共同的语言

是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客家话、探讨它的形成对于客家民系的确立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

关于客家话何时形成,近代以至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作了很多探讨,其说不一。最近有位汀州连城

籍(现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任职)年轻学者邓晓华先生对客家方言的形成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邓先生从占有的当今客话材料里归纳若干主要特点,把现今客话音韵与晚唐五代、宋北方语音进行

历史比较,粗略地勾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客家方言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脉络。这里介引几个主

要的论点,以见一斑。

现今客家话轻唇声母字普遍存在文白异读。白读保留双唇音念法,例如古非母字“斧、分”今念[P

-],古敷母字“孵、蜂”今念[P‘-],古奉母字“吠、缚”今念[P‘-],古微母字“巫、望”今念

[m-],它反映客家话保留了唐朝以前的读音。据考证,客家先民从中原第一次迁徙开始于东晋末年

,那时中原轻唇化现象还没发生,所以非母念[P-],敷母念[P‘-],不混;而现今文读非、敷、奉

母字则念[f-],微母字念[V-],这是唐宋以后的读音,那时中原汉语已经产生轻唇音。这些现象可

能反映出客家先民大量的从北方南迁发生在唐末宋初,因此早期客家话字音存在文白异读,它们分

别代表了客家话里的两个音韵层次。

据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研究,晚唐五代还保留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到宋代浊声全部清化,规

律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客家话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大都读为相应的送气音。

例如,“步、别”念[P‘-],“头、道”念[t‘-],“舅、旧”念[K’-]或[t∫‘-]。客家话和中

原汉语在浊音变化上的这种不致,可能是客家话和中原汉语沿首各自不同道路清化。

客家话里古次浊上声字有些白读音今念阴平,例如“马、有、忍”,文读则念上声。这是现今客家

方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最重要的特征。它可能是在脱离中原汉祖语后,客家话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发生的历史音变现象。

据王力先生研究,晚唐五代时,晓、匣母,清浊对立,到了宋代,全浊声母全部消失,匣母并入晓

母。客家话凡晓、匣合口的字,由于受圆唇元音的影响,已由喉音[h-]、[h-]变为唇齿音[f-]、

[v-],有一部分匣母合口字还保留浊音,没有并入晓母,例如“话、滑”念[V-],有一部分匣母合

口字已和晓母合并,念[f-],例如“湖、护”。并入晓母的符合宋代中原汉语的发展规律,保留浊

音的是宋代以前的现象,由喉音变为齿音则是客家话的独立发展。

邓先生指出,客家话的许多音韵特征与晚唐五代、宋代音韵相符,音韵格局介于唐末至《中原音韵

》之间,从而推论,客家方言基本上是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从中原汉祖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演变

而形成的。

上述关于客家话形成的推论,看来是比较科学的。说唐末宋初“从中原汉祖语分离出来”,而且“

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没有敲死一定形成于唐末宋初。这就给客家话的形成以至客家民系的形

成问题的讨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看来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比方,客家话形成的讨论不仅要探讨语音问题,还要进一步对

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不仅要历史地作古今对应古今贯通的探讨,还要进一步把客家先民的支派跟

迁徙的时间、空间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的考察。总之,客家话的讨论初步做出些成绩,客家学的研究

正方兴未艾,我们要多做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把客家学的研究稳步地向前推进。

以上载自http://www.sc-overseasinfo.net/other/nlkjr/kjyy.htm
 
没人顶`我顶!!

不管什么人,大家都是中国人!
 
QUOTE(奶茶-王子 @ 2006年04月10日 Monday, 03:06 PM)
没人顶`我顶!!

不管什么人,大家都是中国人!
[snapback]1069079[/snapback]​




谢谢支持。
 
QUOTE(五人组合 @ 2006年04月10日 Monday, 04:22 PM)
"山区崖佬"了不得,取得这么多资料
[snapback]1069484[/snapback]​




谢谢,资料多来自网上也有朋友提供。只是想让电白人多了解客家人。
 
越来越多的客家学研究者证实,客家话是宋代的国语(官方语言)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教授谭元亨先生指出:客家话保留了中原原住地的古韵、染上旅途风霜,吸收现住地流韵,因此产生大同小异的客家话版本。

有学人指出,粤西崖佬(客家人),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带去保护宋朝小皇帝的最后一支部队约60万人(其中有11万是文天祥北返与元朝谈判时在粤北招募的义军),崖山一战,宋朝灭亡。这批客家人小部分在今台山的赤溪安置下来。今天也繁衍有20多万人;大部流散江湖,沿海边向粤西、广西、海南、越南流散。为铭记崖山战败之耻、也为方便联络,因此他们将自己的语言叫做崖话。
 
客家人,一个模糊的概念。
 
专家一般认为,客家方言保留、沿用许多古语和中州音韵,同时又受到了粤语的影响。不过从客家民系的血缘系统上看,他们仍然与古越民族有较大的血缘关系,另外还有瑶族的加入,其次才是中原汉族的融入,并非是传统的客家研究所认为的北方移民的结果。所以说客家方言与粤语方言的亲缘关系,不都是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交流的结果,而是他们的主要源流都是百越民族。
 
专家一般认为,客家方言保留、沿用许多古语和中州音韵,同时又受到了粤语的影响。不过从客家民系的血缘系统上看,他们仍然与古越民族有较大的血缘关系,另外还有瑶族的加入,其次才是中原汉族的融入,并非是传统的客家研究所认为的北方移民的结果。所以说客家方言与粤语方言的亲缘关系,不都是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交流的结果,而是他们的主要源流都是百越民族。
 
按照迁移规律,迁移是沿着交通要道和河流表逐步迁移的,为什么涯佬那么早就迁过来了,是居住在非交通要道和河流地带,而居住在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土地肥沃的交通要道和河流地带的是广府和福佬民系,是不是涯佬主体是百越民族,然后才是汉民族的融入。
 
不知楼主有没有看过凤凰卫视中文台对客家人的发源地?其实客家人真正是在河南与陕西连接边界的黄河边迁移到福建等地再迁到茂名地区的.
 
客家人的历史及文化很多人都在研究中,我也知道少少。至于说客家人的苦难史和威水史,那真是说也说不完了,客家人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简直无法形容!就是改革开这三十年间,引入和带入的资本就不计其数!我也为自己是客家人“崖佬”而娇傲!就是流入茂名地区的“崖佬”,也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QUOTE(海堤2046 @ 2006年04月12日 Wednesday, 11:57 AM)
专家一般认为,客家方言保留、沿用许多古语和中州音韵,同时又受到了粤语的影响。不过从客家民系的血缘系统上看,他们仍然与古越民族有较大的血缘关系,另外还有瑶族的加入,其次才是中原汉族的融入,并非是传统的客家研究所认为的北方移民的结果。所以说客家方言与粤语方言的亲缘关系,不都是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交流的结果,而是他们的主要源流都是百越民族。
[snapback]1085471[/snapback]​





能把专家的文章帖出来吗?谢谢!
 
QUOTE(海堤2046 @ 2006年04月12日 Wednesday, 12:11 PM)
按照迁移规律,迁移是沿着交通要道和河流表逐步迁移的,为什么涯佬那么早就迁过来了,是居住在非交通要道和河流地带,而居住在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土地肥沃的交通要道和河流地带的是广府和福佬民系,是不是涯佬主体是百越民族,然后才是汉民族的融入。
[snapback]1085533[/snapback]​




关于客家文化的书籍文章不少,著名有有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客家研究导论》。可惜至今都无缘拜读。因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的书。因此不好找,一般图书馆都难以找到。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江金波用的还是影印本。更别说我们普通人了。

罗香林先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从事客家研究最初动因,是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时提出“还我河山,驱除鞑虏”的口号,当时学术界认为孙中山是客家人,客家人是獠、畲,为未开化的种族。因此不能提这样的口号。在罗香林先生努力下,据说将孙中的世系考证到宋代。证明孙中山确是南迁汉人。
因为罗香林先生的努力,学术界第一次了解客家人的历史源流。
 
QUOTE(风云阳光 @ 2006年04月12日 Wednesday, 11:19 PM)
不知楼主有没有看过凤凰卫视中文台对客家人的发源地?其实客家人真正是在河南与陕西连接边界的黄河边迁移到福建等地再迁到茂名地区的.
[snapback]1089899[/snapback]​




凤凰台的报道,其实很简单。《客家源流考》祥细考证了客家人的迁移路线及时间,凤凰台的报道依据大多出自这本书。

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惠州丰湖书院徐旭曾的《丰湖杂记》是最早的文献、成书于清咸丰年间,距今二百年左右。以罗香林为首的学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对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客家学的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陆续有许多人加入这一行列。现在台湾有客家学院,大陆客家研究也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转移到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了客家研究所。带头人可能是谭元亨。此外日本、欧洲都有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学者在。
 
 粤西土客大械斗之前,在嘉庆年间,在粤东博罗、东莞一带,土客械斗,令山河失色,好不容易平息下来。目睹这一悲剧经过,执教于惠州丰湖书院的徐旭曾先生,终于守不住沉默,召集门人弟子说:你是客家,我是客家,我们都是客家,千百年来,我们纵然为饱学之士,却总为土籍侮之为“獠”、“缭簟币晕我们是不开化的种族。我们本自中原来,乃衣冠士族之后,只因千年战乱,才辗转迁徙,到这南夷之地.......徐旭曾滔滔不绝,讲出客家来源、讲到客家语言、风俗、习性种种不同,于是其门人弟子记下其所言。收入和平<徐氏族谱> ,第一次为客家人正名。

  徐旭曾在<丰湖杂记> 中有一段精辟论述: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徽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而从之,寄居各地。迨无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浙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沿途据险,与元兵战,或徒手与元兵搏,全家覆灭,全族覆灭者,殆如恒河沙数。天不祚宋,崖门滔海,国运遂终,其随帝南来历万死而一生之遗民,固犹到处是也;虽痛国亡家破,然不甘为田横岛五百人之自杀,犹存生聚教训复仇雪耻之心,一因风俗语言之不同,而烟瘴潮湿,又多生疾病,雅不俗与土人混处,欲择距内省稍近之地而居之;一因同属患难余生,不应东西离散,应同居一地,声气既无间隔,休戚始可相关,其忠义之心,可谓不因地而殊,不因时而异矣。当时元兵残暴,所过成圩,粤之土人,亦争相向海滨各县逃避,其闽、赣、湘、粤边境,毗连千数百里之地,常有数十里无人烟者,于是遂相率迁居该地焉。西起大庚,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也。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所居既定,各就其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遂别成一种风气矣。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亦自称为客人。……嘉应宋芷湾检讨、又曲江周慎轩学博,尝为余言,嘉应汀州韶州之客人,尚有自东晋后迁来者,但为数无多也。”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