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公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据史记载,唐朝时,武则天悉心选择,任贤数人,崔玄晖为天官侍郎,后任凤阁侍郎,“有清操,为世所重”,在武则天病时上蔬道“太子仁明,足侍汤药,宫禁所关甚重,幸无令外姓出入”,武则天批曰“感卿厚意”。神龙元年,崔玄晖为内史,帮助唐中宗复辟出了大力,武则天又见之,也与语道“他人多因人荐用,惟卿由朕特拔,今与彼同来么?”玄晖道:“这便是报陛下大德呢”当时崔玄晖是为五大臣之一。中宗皇后韦氏听信奸夫武三思谗言,说五大臣恃功专宠,将不利于社稷,于是中宗封这五人为王,阳示尊崇,阴夺政炳,崔玄晖被封为博陵王,后为梁州刺史、均州刺史、白州司马,再后流放古州。五家子弟,年十六岁以上,悉流岭南。
北宋后期,由于金军入侵,宋朝被迫南迁,是为南宋。为了躲避战火,老百姓也纷纷南迁,其中博陵王崔玄晖后代中有一部分人也跟着南迁,首先在江西、福建居住,最后迁至广东惠州、河源一带,又从惠州、河源一带迁至广州曾城。宋理宗时,崔与之(谥号清献公)当上了广东经略安抚使兼广州知府,后来更当上文殿大学士、南海开国公、右丞相兼枢密使。崔与之的父亲叫崔世明,以行医为业,悬壶济世。崔与之是岭南杰出的词人,与张九龄并驾齐驱。2008年是崔与之诞辰850周年纪念日,番禺市政府大势庆祝。清献公之兄焕之公在南海沙头北村沙涌访(今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居住,其有一子名本厚者,取得了“文林郎”的功名,先后当上了广东廉州府灵山县(现为广西灵山县)知县。本厚公解组(退休)后,路经电白,发现神电卫(现电白县电城镇)西海滨渡头村(现旦场镇青福村委会渡头村)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遂居住在这里,名为“崔家园”,本厚公八十一岁生日时,当地乡绅、邻里在祝寿中尊称其为“九九公”。“九九公”为电白崔姓初世祖,因此他的后代就生生息息在电白。到了第五代,吴佐公率崔族人迁到了霞洞。
本厚公对电白最大的贡献是主持修建了谯国夫人冼氏庙(晏公庙),该庙坐落在浮山岭南麓晏公岭上,北枕浮山岭,南面不远处与沙琅江相望,是一块风水宝地,由崔、王两姓共同建造和管理。庙前有一副对联:
左边是:合众心,奉一尊,诚可千古,敬可千古;
右边是:分法相,庇两族,王也万年,崔也万年。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日,崔、王两姓在此庙前面三里处一个叫汉人坡的地方塔上戏台,分别聘请两广著名的粤剧团唱大戏,相互竞赛,看谁的戏台塔得高,戏唱得响。同时举行当地人叫做“走公”的赛跑活动。每年对冼太夫人的纪念活动从正月十六日一直延续到十九日,每当这个时候,南来北往的商人、看客云集这里,看戏的,做买卖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盛极一时。可惜,晏公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陆所进行的“三反五反”浩劫中被烧毁,苏东坡等历代诗人的碑刻也已荡然无存。到九十年代后期当地民间自行筹资,在原址上简单地重修,继续请戴姓人打点,香火四季不绝。
据考证,本厚公的元配黄太夫人其娘家在电白。传说,一天,黄太夫人从娘家探亲归来,途经旦场一个叫生龙的地方,由于太过疲倦,就在路边的树荫处小憩,不知不觉间睡着了,可是这一睡竟成长眠,就此仙逝。其发出的香气吸引了大群蚂蚁过来,这一群蚂蚁把泥土搬到她的身上,拱成了一座墓,这就是“天葬”。黄太夫人坟地所处的云山称为北葛岭,由于有“蚂蚁搬泥”这个这个神奇的传说,当地人把该地叫做“蚁子岭”,这个地方环山抱海,气势磅礴,襟怀开阔,远眺有龙头山峰,取之为“令”,是一块福地。崔族后人每年到春分日都到来举行祭扫活动,到今时,来自电白、廉江、高州、广西博白等地的崔姓人都按时聚集这里,纪念先祖,沟通族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三世祖甫公在科举考试乡试中获得“解元”称号(1273年全省举人考试第一),以后历年历代族人都非常重视读书人。五世祖吴佐公在电城建起了解元祠,每年到秋分时候都举行大祭。明清时期崔姓和王姓在霞洞大村各建起来三十六间半祠堂,在当时电白县乃至整个高州府都极其闻名。大村是崔族文化的发祥地,在电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历史上每年祭祀后牲品留出一半给有功名的读书人,其余部分再按人丁多少平均分配给族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电白县政府迁至该处,借此处祠堂办公,同时电白县中和电白师范也迁至这里,一时人文荟萃,霞洞遂成为电白政治、文化中心。解放后,县政府迁回电城,在该祠堂遗址处设立了电白县第三中学,1981年电三中迁至霞洞果园,这里便成为霞洞中学。
电白崔姓在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有元朝的八世祖则高公、则乾公两兄弟,明朝的十世祖并轲公,清朝的腾云公、翼周公,抗清民族英雄良贾公,当代的文明公,旅港同乡会副会长士治公、全国人大代表真基公等等。纵观之,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奉儒教,在家尽孝,诗礼传家;居官清廉,勤于政事;经商诚信,热心公益。民国时起,一直到现在,当教书先生的特别居多,全县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几乎都有崔姓人在执教。
则乾公,善于书法,两手能书,其颜体柳体功底尤其深厚,古文、诗赋“雄视一时”,并且精通番文(北方少数民族文字)。明朝洪武期间,“北虏”侵犯疆界,当朝皇帝下诏书征集“和番”文章,“举朝默然无人胜任者”。闻旨后,则乾公信手挥毫,“字字锦绣”,一篇优秀文章脱颖而出,经地方官吏呈荐到皇帝手里,皇上看到后,龙颜大悦,特别颁旨引见,赐给进士,封为朝清大夫。
并轲公,初时,其志不求闻达。二十七岁那年,地方悍吏强行到来抓送劳役,闹得村里鸡犬不宁,激起并轲公的一番义愤,细思这班家伙主要是欺负本地没有人才,才敢仗狗人势,横行霸道。于是,发愤学习,但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最后搬到浮山岭上筑起一间书房,称其为“闻天堂”,终年累岁足不出户,闭门苦读,到四十九岁时才下山,明景泰丙子年考上举人,顺天丁丑年考上进士,任江苏苏州府吴县知县,人称“虚堂一镜”。
腾云公,取得副贡功名,被任命为惠来县教谕(县学教官),没有赴任,潜心著述,著有《易观本辞》十卷、《律吕课蕴》二卷、《慊窗教案》、《慊窗家训》各一卷,还著有《经华集》、《新千字文》等书。他曾与邓起峰奉知县蒋善功之命,在电城主持修建了电阳试院,率乡亲在霞洞圩头建起番莳林公庙(纪念从交州偷引番莳种回国的吴川人林怀兰医生),在水东修建了三角庙。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公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据史记载,唐朝时,武则天悉心选择,任贤数人,崔玄晖为天官侍郎,后任凤阁侍郎,“有清操,为世所重”,在武则天病时上蔬道“太子仁明,足侍汤药,宫禁所关甚重,幸无令外姓出入”,武则天批曰“感卿厚意”。神龙元年,崔玄晖为内史,帮助唐中宗复辟出了大力,武则天又见之,也与语道“他人多因人荐用,惟卿由朕特拔,今与彼同来么?”玄晖道:“这便是报陛下大德呢”当时崔玄晖是为五大臣之一。中宗皇后韦氏听信奸夫武三思谗言,说五大臣恃功专宠,将不利于社稷,于是中宗封这五人为王,阳示尊崇,阴夺政炳,崔玄晖被封为博陵王,后为梁州刺史、均州刺史、白州司马,再后流放古州。五家子弟,年十六岁以上,悉流岭南。
北宋后期,由于金军入侵,宋朝被迫南迁,是为南宋。为了躲避战火,老百姓也纷纷南迁,其中博陵王崔玄晖后代中有一部分人也跟着南迁,首先在江西、福建居住,最后迁至广东惠州、河源一带,又从惠州、河源一带迁至广州曾城。宋理宗时,崔与之(谥号清献公)当上了广东经略安抚使兼广州知府,后来更当上文殿大学士、南海开国公、右丞相兼枢密使。崔与之的父亲叫崔世明,以行医为业,悬壶济世。崔与之是岭南杰出的词人,与张九龄并驾齐驱。2008年是崔与之诞辰850周年纪念日,番禺市政府大势庆祝。清献公之兄焕之公在南海沙头北村沙涌访(今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居住,其有一子名本厚者,取得了“文林郎”的功名,先后当上了广东廉州府灵山县(现为广西灵山县)知县。本厚公解组(退休)后,路经电白,发现神电卫(现电白县电城镇)西海滨渡头村(现旦场镇青福村委会渡头村)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遂居住在这里,名为“崔家园”,本厚公八十一岁生日时,当地乡绅、邻里在祝寿中尊称其为“九九公”。“九九公”为电白崔姓初世祖,因此他的后代就生生息息在电白。到了第五代,吴佐公率崔族人迁到了霞洞。
本厚公对电白最大的贡献是主持修建了谯国夫人冼氏庙(晏公庙),该庙坐落在浮山岭南麓晏公岭上,北枕浮山岭,南面不远处与沙琅江相望,是一块风水宝地,由崔、王两姓共同建造和管理。庙前有一副对联:
左边是:合众心,奉一尊,诚可千古,敬可千古;
右边是:分法相,庇两族,王也万年,崔也万年。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日,崔、王两姓在此庙前面三里处一个叫汉人坡的地方塔上戏台,分别聘请两广著名的粤剧团唱大戏,相互竞赛,看谁的戏台塔得高,戏唱得响。同时举行当地人叫做“走公”的赛跑活动。每年对冼太夫人的纪念活动从正月十六日一直延续到十九日,每当这个时候,南来北往的商人、看客云集这里,看戏的,做买卖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盛极一时。可惜,晏公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陆所进行的“三反五反”浩劫中被烧毁,苏东坡等历代诗人的碑刻也已荡然无存。到九十年代后期当地民间自行筹资,在原址上简单地重修,继续请戴姓人打点,香火四季不绝。
据考证,本厚公的元配黄太夫人其娘家在电白。传说,一天,黄太夫人从娘家探亲归来,途经旦场一个叫生龙的地方,由于太过疲倦,就在路边的树荫处小憩,不知不觉间睡着了,可是这一睡竟成长眠,就此仙逝。其发出的香气吸引了大群蚂蚁过来,这一群蚂蚁把泥土搬到她的身上,拱成了一座墓,这就是“天葬”。黄太夫人坟地所处的云山称为北葛岭,由于有“蚂蚁搬泥”这个这个神奇的传说,当地人把该地叫做“蚁子岭”,这个地方环山抱海,气势磅礴,襟怀开阔,远眺有龙头山峰,取之为“令”,是一块福地。崔族后人每年到春分日都到来举行祭扫活动,到今时,来自电白、廉江、高州、广西博白等地的崔姓人都按时聚集这里,纪念先祖,沟通族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三世祖甫公在科举考试乡试中获得“解元”称号(1273年全省举人考试第一),以后历年历代族人都非常重视读书人。五世祖吴佐公在电城建起了解元祠,每年到秋分时候都举行大祭。明清时期崔姓和王姓在霞洞大村各建起来三十六间半祠堂,在当时电白县乃至整个高州府都极其闻名。大村是崔族文化的发祥地,在电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历史上每年祭祀后牲品留出一半给有功名的读书人,其余部分再按人丁多少平均分配给族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电白县政府迁至该处,借此处祠堂办公,同时电白县中和电白师范也迁至这里,一时人文荟萃,霞洞遂成为电白政治、文化中心。解放后,县政府迁回电城,在该祠堂遗址处设立了电白县第三中学,1981年电三中迁至霞洞果园,这里便成为霞洞中学。
电白崔姓在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有元朝的八世祖则高公、则乾公两兄弟,明朝的十世祖并轲公,清朝的腾云公、翼周公,抗清民族英雄良贾公,当代的文明公,旅港同乡会副会长士治公、全国人大代表真基公等等。纵观之,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奉儒教,在家尽孝,诗礼传家;居官清廉,勤于政事;经商诚信,热心公益。民国时起,一直到现在,当教书先生的特别居多,全县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几乎都有崔姓人在执教。
则乾公,善于书法,两手能书,其颜体柳体功底尤其深厚,古文、诗赋“雄视一时”,并且精通番文(北方少数民族文字)。明朝洪武期间,“北虏”侵犯疆界,当朝皇帝下诏书征集“和番”文章,“举朝默然无人胜任者”。闻旨后,则乾公信手挥毫,“字字锦绣”,一篇优秀文章脱颖而出,经地方官吏呈荐到皇帝手里,皇上看到后,龙颜大悦,特别颁旨引见,赐给进士,封为朝清大夫。
并轲公,初时,其志不求闻达。二十七岁那年,地方悍吏强行到来抓送劳役,闹得村里鸡犬不宁,激起并轲公的一番义愤,细思这班家伙主要是欺负本地没有人才,才敢仗狗人势,横行霸道。于是,发愤学习,但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最后搬到浮山岭上筑起一间书房,称其为“闻天堂”,终年累岁足不出户,闭门苦读,到四十九岁时才下山,明景泰丙子年考上举人,顺天丁丑年考上进士,任江苏苏州府吴县知县,人称“虚堂一镜”。
腾云公,取得副贡功名,被任命为惠来县教谕(县学教官),没有赴任,潜心著述,著有《易观本辞》十卷、《律吕课蕴》二卷、《慊窗教案》、《慊窗家训》各一卷,还著有《经华集》、《新千字文》等书。他曾与邓起峰奉知县蒋善功之命,在电城主持修建了电阳试院,率乡亲在霞洞圩头建起番莳林公庙(纪念从交州偷引番莳种回国的吴川人林怀兰医生),在水东修建了三角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