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01-20
- 帖子
- 1,918
- 反馈评分
- 4
- 点数
- 61
如此“控负”是在向舆论监督公开叫板
来源: 新京报
新华社9月17日的一篇报道,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新名词:“控负”。“控负”的含义是“控制对本地区、本部门的负面报道”。报道说,因为有些地方官员感觉“近年来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大”,于是专门成立机构,主要任务是“控制负面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然,在任何一个地方,不出现负面新闻是不可能的,如果能从中吸取教训,修正错误,从源头上防止负面事实的发生,这样的“控负”是应当的,老百姓是认可的。但是,在有些地方,他们是怎样“控负”的呢?
新华社的报道列举了几种方式:为了“控负”,相关人员常常“无可奉告”或干脆不接电话;一旦记者采访的内容有负面的东西,他们便“贴身”跟随,明为“协助”采访,实是干扰采访;在媒体中培养“眼线”,在负面新闻曝光前获得消息,以便有时间动用各种关系去“灭火”;用金钱、贵重礼品收买记者等……
以上种种,大都属于“暗箱操作”,上不了台面。还有一种,是“明”的手段。新华社同日还报道了浙江临海市公开对抗舆论监督的事件。7月4日,新华社报道了临海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惜背债几千万甚至高达数亿元,竞相攀比迁建豪华新校陷入困境的现象。《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和《台州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刊登。然而,该市的一位主要领导公然指责《台州日报》刊载此文是“不负责任”,接着,在市里的统一布置下,当地报纸在头版用整版篇幅以《教育,临海的一张名片―――我市教育发展纪实》为题,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予以回应;当地电视台也挤出黄金时段,长时间宣传临海教育的“辉煌成就”;还要求当地职工对记者采访“不要乱说话”,如果谁把问题捅出去,就要“严肃处理”。
无论是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还是“以本地媒体对中央媒体”的公开对垒,其目的都是想通过各种手段掩盖真相,把舆论监督消弭于无形,其结果,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说,“也许一时掩盖了自己脸上的灰尘和疮疤,却留下了更大的隐患,不仅会害了自己,而且会影响社会公正,甚至毒化社会风气”。
中国目前的舆论监督,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薄弱。正因如此,中央强调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说,要“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进一步扩大”舆论监督,表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离不开舆论监督,接受舆论监督是对政府的刚性要求;目前这些监督还不够,还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对“负面报道”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个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比如对之前SARS的报道,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负面报道。”
的确,判定什么是“负面”,什么是“正面”,标准只能是看这个新闻“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报道正面新闻一样,报道负面新闻也是媒体的职责。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不会在版面上和节目里全部充斥负面新闻,但也不会把所有的负面新闻拒之门外。
对政府而言也是如此,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是正常的。人们不会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政府的成绩;但同样,即使不让媒体不报道,这些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脸上脏了,赶快洗掉是正途,不要只是想到砸碎镜子,这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来源: 新京报
新华社9月17日的一篇报道,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新名词:“控负”。“控负”的含义是“控制对本地区、本部门的负面报道”。报道说,因为有些地方官员感觉“近年来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大”,于是专门成立机构,主要任务是“控制负面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然,在任何一个地方,不出现负面新闻是不可能的,如果能从中吸取教训,修正错误,从源头上防止负面事实的发生,这样的“控负”是应当的,老百姓是认可的。但是,在有些地方,他们是怎样“控负”的呢?
新华社的报道列举了几种方式:为了“控负”,相关人员常常“无可奉告”或干脆不接电话;一旦记者采访的内容有负面的东西,他们便“贴身”跟随,明为“协助”采访,实是干扰采访;在媒体中培养“眼线”,在负面新闻曝光前获得消息,以便有时间动用各种关系去“灭火”;用金钱、贵重礼品收买记者等……
以上种种,大都属于“暗箱操作”,上不了台面。还有一种,是“明”的手段。新华社同日还报道了浙江临海市公开对抗舆论监督的事件。7月4日,新华社报道了临海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惜背债几千万甚至高达数亿元,竞相攀比迁建豪华新校陷入困境的现象。《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和《台州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刊登。然而,该市的一位主要领导公然指责《台州日报》刊载此文是“不负责任”,接着,在市里的统一布置下,当地报纸在头版用整版篇幅以《教育,临海的一张名片―――我市教育发展纪实》为题,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予以回应;当地电视台也挤出黄金时段,长时间宣传临海教育的“辉煌成就”;还要求当地职工对记者采访“不要乱说话”,如果谁把问题捅出去,就要“严肃处理”。
无论是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还是“以本地媒体对中央媒体”的公开对垒,其目的都是想通过各种手段掩盖真相,把舆论监督消弭于无形,其结果,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说,“也许一时掩盖了自己脸上的灰尘和疮疤,却留下了更大的隐患,不仅会害了自己,而且会影响社会公正,甚至毒化社会风气”。
中国目前的舆论监督,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薄弱。正因如此,中央强调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说,要“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进一步扩大”舆论监督,表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离不开舆论监督,接受舆论监督是对政府的刚性要求;目前这些监督还不够,还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对“负面报道”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个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比如对之前SARS的报道,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负面报道。”
的确,判定什么是“负面”,什么是“正面”,标准只能是看这个新闻“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报道正面新闻一样,报道负面新闻也是媒体的职责。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不会在版面上和节目里全部充斥负面新闻,但也不会把所有的负面新闻拒之门外。
对政府而言也是如此,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是正常的。人们不会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政府的成绩;但同样,即使不让媒体不报道,这些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脸上脏了,赶快洗掉是正途,不要只是想到砸碎镜子,这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