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际上对于教育模式的议论非常之多,比如美国模式、芬兰模式、新加坡模式。可能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中国人往往对于他人的教育模式存在浪漫幻想。比如随着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多,和国内对于教育的普遍不满,很多人在说他国教育如何如何。
在美国我发现,你如果跟美国人说美国教育好,大部分人会跟你呵呵。甚至可能说:“你才好呢!你们全国教育都好!” 美国教育非常复杂,不是死铁板一块,相互抵触和矛盾的地方很多。“共同核心标准倡议”(common core)倡议鼓励引入更多标准化测试,反对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在教育方式上,各州之间更是千差万别。即便同一个学区,也有家长对公立学校不满,索性自己在家教育孩子。 我每天都看到Facebook上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争议,比如学生对州测试的不满,家长对学区的不满,貌似一派乱象。到底是谁在“管”美国教育啊?
肯定不是联邦政府。联邦政府的决策,除了立法,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很有限。比如在私立学校,美国政府只能通过联邦贷款项目的力量,发挥极为有限的影响:比如学校不提供防范性骚扰的培训,依据法律规定,联邦贷款项目可以终结。即便通过法律规定下来的政策,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一届之后就可能被完全推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政策就是鲜明的例子。
在很多地方,比如德克萨斯,学区是“独立学区”(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不受联邦几乎任何管束,甚至都不受州教育部门的影响。联邦教育部门胆敢擅入教育的具体事务,比如规定某学区用什么教科书,一定会吵翻天。就连在同一个大学内,系主任都没有办法规定教授用什么教科书。教师的自主权如学术自由的圣地,他人不可擅入。
这种独立,使得一些官方机构对于底层教学往往无计可施。我在俄克拉荷马期间,曾经听到一民间智库公然叫嚣:“如果没法改变一个机构(当时是讨论美国政府的教育政策),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的存在无关紧要。”正因为这种文化的存在,美国的教育部,根本做不成婆婆组织,它几乎成了美国教育者的后援团,有时候都像教师工会组织,工作多属支持和服务性质, 如其网站所示,其工作范围是学生贷款、法律法规说明、教育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发布这些。另外教育部也是财神,还负责发钱,给教育机构和个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基金。
由于教育体系缺乏统管,美国教育有很大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这也往往是其活力的存在。一些高校认证机构,比如美国南方的“南部院校联盟”(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缩写为SACS)才是高校头上真正的紧箍咒。它们才可以认证甚至剥夺学校的资格,SACS感冒,所有人都会打喷嚏。没多少人去质疑它的权威,质疑它就等于质疑自己: 这种组织属“同行”之间的同盟组织,是高校之间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组团自己管自己,如同小区居民自己组建的联防队。 这种做法的基本前提,是只有懂得教育的同行,才有可能判别教育的好坏。从根本上说,这是让专家管教育的思路。
总而言之,美国教育并无来自高层的某主体思想的控制。如果你去问奥巴马的教育政策是什么,美国教育部长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去问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loom)是谁,几乎所有基层老师都知道。真正左右美国教育行为的是这些专家,他们的学说影响力更大。
在民间,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五花八门,这也对应着教育家的百家争鸣。有段时间,“舶来品”的“VARK学习风格论”非常风行,这种学习风格论发明人是新西兰的尼尔・弗莱明(Neil D. Fleming),他认为学习者有的擅长通过视觉学习,有的擅长听觉学习,有的擅长通过读写学习,有的擅长在行动中学习。这种说法现在家喻户晓,你经常会听到家长说:“我孩子是个视觉学习者。”或者:“我是个听觉学习者。”
一线管理者和教学人员不知道官员说了什么,但是认专家的“基于证据的”(evidence-based)这样那样。可是如果专家错了怎么办?如果专家捣浆糊怎么办?还有,专家的这些说法也会变,此一时彼一时。比如学习风格论,或是多元智能学说,都是以学习者为本的思维在发挥影响。换一段时间,我们可能又会听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发挥影响。比如现在教学中常提设计思维,翻转课堂,其实是在重新重视教师的设计能力和创意。从表面上看,这些轮回好像是钟摆,以至于我有个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活得够久的话,你会发现世界上没有规律,只有轮回。
时至今日,学习风格轮被视作狗皮膏药,重要性被过度夸大了。多项研究证明,风格匹配的学习,和不开展风格匹配的学习,结果并无差异。在实践上,老师在课堂上要面对诸多学生,不可能对着每个学生特定的风格去没完没了换频道。但学界也不否认:教学中应该融入多种风格,让大家有不同的机会,不同的管道,接触到教学的信息。这一结论,是从学习风格论的讨论中沉淀下来的。换言之,如果让专家去影响公众对于教育的理解,让不同的学说百家争鸣,很多结论哪怕错误或者片面,也有自我纠偏的可能。弗莱明的理论,也来自他对100多所高中超过9000堂课的实际观察,不可能一无是处。受他的影响,教学中多媒体开始广泛使用。
细想之下,钟摆和轮回说还是玩笑。在大浪淘沙的理论激荡中,人类对于教育的理解退两步进三步,总是在迂回前进。我也可以说,假如我们活得够久的话,我们会发现大家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种深入,依赖于我们对于教育研究和教育专家起码的尊重。
但是,我也很担心的一个倾向,是当今国人有一些非常反智。专家说的,只要稍微有一些偏差,专家立刻被封为“砖家”、“叫兽”。诚然,现在国内确实有大量的学术混混,没有志气,也不是在真心做学问,但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谋生的同时,能给社会产生一些好的影响。如果我们相信这种善意的存在,就应该给他们信任,聆听他们想说的是是什么。他们就是某方面不正确,如果我们创造环境,让各种声音都能出来,我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必将逐步递进,而不是大家天天在抱怨,结果却总在原地踏步。
在美国我发现,你如果跟美国人说美国教育好,大部分人会跟你呵呵。甚至可能说:“你才好呢!你们全国教育都好!” 美国教育非常复杂,不是死铁板一块,相互抵触和矛盾的地方很多。“共同核心标准倡议”(common core)倡议鼓励引入更多标准化测试,反对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在教育方式上,各州之间更是千差万别。即便同一个学区,也有家长对公立学校不满,索性自己在家教育孩子。 我每天都看到Facebook上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争议,比如学生对州测试的不满,家长对学区的不满,貌似一派乱象。到底是谁在“管”美国教育啊?
肯定不是联邦政府。联邦政府的决策,除了立法,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很有限。比如在私立学校,美国政府只能通过联邦贷款项目的力量,发挥极为有限的影响:比如学校不提供防范性骚扰的培训,依据法律规定,联邦贷款项目可以终结。即便通过法律规定下来的政策,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一届之后就可能被完全推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政策就是鲜明的例子。
在很多地方,比如德克萨斯,学区是“独立学区”(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不受联邦几乎任何管束,甚至都不受州教育部门的影响。联邦教育部门胆敢擅入教育的具体事务,比如规定某学区用什么教科书,一定会吵翻天。就连在同一个大学内,系主任都没有办法规定教授用什么教科书。教师的自主权如学术自由的圣地,他人不可擅入。
这种独立,使得一些官方机构对于底层教学往往无计可施。我在俄克拉荷马期间,曾经听到一民间智库公然叫嚣:“如果没法改变一个机构(当时是讨论美国政府的教育政策),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的存在无关紧要。”正因为这种文化的存在,美国的教育部,根本做不成婆婆组织,它几乎成了美国教育者的后援团,有时候都像教师工会组织,工作多属支持和服务性质, 如其网站所示,其工作范围是学生贷款、法律法规说明、教育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发布这些。另外教育部也是财神,还负责发钱,给教育机构和个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基金。
由于教育体系缺乏统管,美国教育有很大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这也往往是其活力的存在。一些高校认证机构,比如美国南方的“南部院校联盟”(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缩写为SACS)才是高校头上真正的紧箍咒。它们才可以认证甚至剥夺学校的资格,SACS感冒,所有人都会打喷嚏。没多少人去质疑它的权威,质疑它就等于质疑自己: 这种组织属“同行”之间的同盟组织,是高校之间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组团自己管自己,如同小区居民自己组建的联防队。 这种做法的基本前提,是只有懂得教育的同行,才有可能判别教育的好坏。从根本上说,这是让专家管教育的思路。
总而言之,美国教育并无来自高层的某主体思想的控制。如果你去问奥巴马的教育政策是什么,美国教育部长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去问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loom)是谁,几乎所有基层老师都知道。真正左右美国教育行为的是这些专家,他们的学说影响力更大。
在民间,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五花八门,这也对应着教育家的百家争鸣。有段时间,“舶来品”的“VARK学习风格论”非常风行,这种学习风格论发明人是新西兰的尼尔・弗莱明(Neil D. Fleming),他认为学习者有的擅长通过视觉学习,有的擅长听觉学习,有的擅长通过读写学习,有的擅长在行动中学习。这种说法现在家喻户晓,你经常会听到家长说:“我孩子是个视觉学习者。”或者:“我是个听觉学习者。”
一线管理者和教学人员不知道官员说了什么,但是认专家的“基于证据的”(evidence-based)这样那样。可是如果专家错了怎么办?如果专家捣浆糊怎么办?还有,专家的这些说法也会变,此一时彼一时。比如学习风格论,或是多元智能学说,都是以学习者为本的思维在发挥影响。换一段时间,我们可能又会听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发挥影响。比如现在教学中常提设计思维,翻转课堂,其实是在重新重视教师的设计能力和创意。从表面上看,这些轮回好像是钟摆,以至于我有个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活得够久的话,你会发现世界上没有规律,只有轮回。
时至今日,学习风格轮被视作狗皮膏药,重要性被过度夸大了。多项研究证明,风格匹配的学习,和不开展风格匹配的学习,结果并无差异。在实践上,老师在课堂上要面对诸多学生,不可能对着每个学生特定的风格去没完没了换频道。但学界也不否认:教学中应该融入多种风格,让大家有不同的机会,不同的管道,接触到教学的信息。这一结论,是从学习风格论的讨论中沉淀下来的。换言之,如果让专家去影响公众对于教育的理解,让不同的学说百家争鸣,很多结论哪怕错误或者片面,也有自我纠偏的可能。弗莱明的理论,也来自他对100多所高中超过9000堂课的实际观察,不可能一无是处。受他的影响,教学中多媒体开始广泛使用。
细想之下,钟摆和轮回说还是玩笑。在大浪淘沙的理论激荡中,人类对于教育的理解退两步进三步,总是在迂回前进。我也可以说,假如我们活得够久的话,我们会发现大家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种深入,依赖于我们对于教育研究和教育专家起码的尊重。
但是,我也很担心的一个倾向,是当今国人有一些非常反智。专家说的,只要稍微有一些偏差,专家立刻被封为“砖家”、“叫兽”。诚然,现在国内确实有大量的学术混混,没有志气,也不是在真心做学问,但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谋生的同时,能给社会产生一些好的影响。如果我们相信这种善意的存在,就应该给他们信任,聆听他们想说的是是什么。他们就是某方面不正确,如果我们创造环境,让各种声音都能出来,我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必将逐步递进,而不是大家天天在抱怨,结果却总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