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怪:杰出人才几乎都是教师培养的,但为何教师子女成才比例低? (1人在浏览)

k3503906

教授
注册
2006-10-30
帖子
2,868
反馈评分
1
点数
61
杰出人才几乎都是教师培养的,但为何教师子女成才比例低?

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不久前,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人还说,不仅现在时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
笔者环顾周围的教师,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但笔者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若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更好的老师。
 
事实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是一句混帐话,教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未必能教好,况且别人的孩子,你能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吗?
 
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
好老师要敢于跳出自己的圈子。
任何人,特别是男人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要太琐碎,要抓大放小,顺其天性。
 
QUOTE(k3503906 @ 2014年10月25日 Saturday, 04:31 PM)
杰出人才几乎都是教师培养的,但为何教师子女成才比例低?

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不久前,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人还说,不仅现在时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
笔者环顾周围的教师,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但笔者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若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更好的老师。
[snapback]3710827[/snapback]​
 
这个问题很简单:
教师专业是教学,但老师不一定是社会上最有知识或者是最聪明的人,所以种子不一定是绝对优良。
 
QUOTE(绵羊尖 @ 2014年10月25日 Saturday, 11:38 PM)
这个问题很简单:
教师专业是教学,但老师不一定是社会上最有知识或者是最聪明的人,所以种子不一定是绝对优良。
[snapback]3710903[/snapback]​


正确
 
QUOTE(有钱贪酒吞 @ 2014年10月25日 Saturday, 11:44 PM)
有状元学生不一定有状元老师。
[snapback]3710904[/snapback]​


主题讨论:为何老师的孩子不一定是读书优秀。
 
同意文中的某些观点,一些也是我多年前的观点。这篇文章像教师或者教师孩子写的,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深入谈论。
我上大学时,我们班教师孩子3人,占10%,纯农村人6人,占 20%。成才的比例和上重点大学的比例都是很低的,老师的孩子没有占特别高的比例。赚钱和行业相关,教师不是公务员,孩子能上个好大学已经很不错了,没法给孩子铺好后面的路。
 
如果说到“杰出人才”这篇文章就有问题了。狄拉克和杨振宁的父亲都是教师,仔细查查,“杰出人才”出自教师家庭的多了。只是解放后,中国没有“杰出人才”。
 
优秀人才是环境、老师、自己三者的产物,缺一不可。
 
QUOTE(绵羊尖 @ 2014年10月25日 Saturday, 11:38 PM)
这个问题很简单:
教师专业是教学,但老师不一定是社会上最有知识或者是最聪明的人,所以种子不一定是绝对优良。
[snapback]3710903[/snapback]​


农民都知道:种子不好的确也会影响产量!
 
准确答案是:因为老师花大量时间去教别人的孩子,而忽略自己的孩子。像烛光,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楼主,不能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你有调查过吗?砖家的话你也信。
 
这个问题,我愿意回答。
一、从比例上来说,教师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你说教师的子女在社会上成材,这个比例决定机率。
二、成才的定义要准确界定。什么是成才?就龙山中学而言,教师的子女读书成绩基本都不错,读大学率的比例也较高,读书成绩好,你说这算不算成才?
三、教师子女不是官二代,难以进入成功的高层。
你看看中国政治与经济,都是太子党官二代来把握命脉,其次是富二代。教师是穷人,不是富贵中人,其子女又如何能呼风唤雨?
四、逆淘汰的社会排斥教师子女。教师教人为善,即使他们再差,绝大多数也有一个良知底线。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其子女也受影响。但这个善良的人们在社会可能受排斥。你是教师的子女,按法治的功夫套路打,但人治社会按散打的方法打。你不转型就做不到成功。
从技能来说,武大郎要找比他更矮的员工。
五、教师的子女经商的可能比较少。相比对官场和国企来说,中国的商海会相对公平。教师的子女出去做老板的比较,因为他有文化,有饭吃,也许不愿意自己当老板承受风险,再加上父母也不愿意让他们经商。因此扬名立万成功的机会也少。
教师的子女读书好,容易进入技术人员层。但是能不能登上高层,这就很难说了。实际上,作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实际上也已经介入制造业或商业,还是经商,只不过不是直接从事销售而已。
当今社会,商业的圈子是我们难以躲避的。

众生芸芸,皆为利来。从事商业的人太少了。你不做这生意也有人做。
但文化事业就不一定了你不干,天下可能就没有人干了。
因此,如果我能心想事成,我宁愿孩子从事别人无法替代的文化事业,更多的话我就不说。做生意,竞争很激励,大家都能干,乔布斯并不多。但如果你写一本书,天下没有第二人能写的,你就留芳万古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命线。
 
QUOTE(政虎 @ 2014年10月26日 Sunday, 09:14 AM)
准确答案是:因为老师花大量时间去教别人的孩子,而忽略自己的孩子。像蜡烛光,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snapback]3710946[/snapback]​


老师真的太伟大了!照亮别人,牺牲自己,公而忘私,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可惜这个年代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看了楼主的文章,真是心清气爽,天高云淡,一勾弯月挂天边啊!
 
QUOTE(湖海山人 @ 2014年10月26日 Sunday, 09:26 AM)
这个问题,我愿意回答。
一、从比例上来说,教师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你说教师的子女在社会上成材,这个比例决定机率。
二、成才的定义要准确界定。什么是成才?就龙山中学而言,教师的子女读子女成绩基本都不错,读大学率的比例也较高,读书成绩好,你说这算不算成才?
三、教师子女不是官二代,难以进入成功的高层。
你看看中国政治与经济,都是太子党官二代来把握命脉,其次是官二代。教师是穷人,如何能呼风唤雨?
四、逆淘汰的社会排斥教师子女。教师教人为善,即使他们再差,绝大多数也有一个良知底线。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其子女也受影响。但这个善良的人们在社会可能受排斥。你是教师的子女,按法治的功夫套路打,但人治社会按散打的方法打。你不转型就做不到了成功。从技能来说,武大郎要找比他更矮的员工。
五、教师的子女经商的可能比较少。相比对官场和国企来说,中国的商海会相对公平。教师的子女出去做老板的比较,因为他有文化,有饭吃,也许不愿意自己当老板承受风险,再加上父母也不愿意让他们经商。因此扬名立万成功的机会也少。
教师的子女读书好,容易进入技术人员层。但是能不能登上高层,这就很难说了。实际上,作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实际上也已经介入制造业或商业,还是经商,只不过不是直接从事销售而已。
当今社会,商业的圈子是我们难以躲避的。

众生芸芸,皆为利来。从事商业的人太少了。你不做这生意也有人做。
但文化事业就不一定了你不干,天下可能就没有人干了。
因此,如果我能心想事成,我宁愿孩子从事别人无法替代的文化事业,更多的话我就不说。做生意,竞争很激励,大家都能干,乔布斯并不多。但如果你写一本书,天下没有第二人能写的,你就留芳万古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命线。
[snapback]3710949[/snapback]​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中国的工商业,也是到处欺瞒蒙骗,偷工减料,淘宝上可见一斑。
但是,我也理解,小店铺的生存非常不容易。
做盗贼容易吗?
不讲诚信的人成天提心吊胆,活着容易吗?
我当教师的,看到这个人治的社会,不知道怎么说。

大家将心一转,全都正心正意谋取正利益,这样的环境大家不是会过得很舒服吗?
历史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改变。

可以教师苦口婆心教学生向正向善,但一走出校门,坑蒙拐骗,从前所学种种尽化为云烟。
 
QUOTE(政虎 @ 2014年10月26日 Sunday, 09:14 AM)
准确答案是:因为老师花大量时间去教别人的孩子,而忽略自己的孩子。像烛光,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snapback]3710946[/snapback]​


那是开玩笑的。
大富大贵需要大能量的。教师能把自己孩子教育成一个大学生,这也算成功了。
能否呼风唤雨,那不是普通教育的层次能决定的。
你看社会上赚大钱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们是不是要说读书无用呢?
在二十年前,教师这个职业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那时,霞洞出了许多教师,我们看,哪个中小学没有霞洞人?
这是不是说明霞洞有文化底蕴?
我们可以找许多理由,也可以说这些教师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初中或高中毕业),但是凭一点,相比其他镇,我们不能说浮山岭下的霞洞钟灵堂毓秀吗?
 
前个月,拜访师傅,自不免天南地北海聊一番,记得师傅说:辽宁的大师兄有一次跟师傅说,出人才跟管得严不严,父母老师辅导得好不好没多大关系,师兄还说、他们是高级教师,又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不然从小就对孩子严格管教,可谓心血费尽,到头来还是没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成才,自跟师傅学风水,看到人家有好风水,留意人家后代子孙的成就,就是跟没好风水的不一样。可见将相是有种的。
 
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压抑了人的创造力,如果说教师孩子不易成才,或者这也是对教师的报应。
教师的孩子读书比较认真则可,如果过分刻苦,成绩上去了,但创造力给抹杀了,造成高分低能的中国学生。
另一个方面,中国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压抑人的创造力的,我读高中时对《政治常识》学得特别投入,后来才知道,脑门上没有第三只眼晴读中国的政治书只能越学越愚蠢,蠢到你跟他说常识,他无知还显得比你更有知。
高中有〈辩证唯物主义〉,最起码的,唯物与辩证本身就打架了。
既是“唯”物,那这种辩证就是片面的一边倒的辩证;既是辩证,又何来唯物或唯识之论?既有唯物,人的精神只是从属品,何来真正的辩证?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