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一生
初中三年级
- 注册
- 2009-02-25
- 帖子
- 508
- 反馈评分
- 5
- 点数
- 0
教育是系统,是大社会的小社会。只要是人,就离不开教育,只有受教育,才能快速社会化,以获取生存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现实面前,教育更是受到普遍的关注。因此,教育是资源,离不开投入产出规律,而农村教育落后正根源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
教育社会化,通常集中于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教师、设备、学生。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要素,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主体;设备是教师和学生实施教育的媒介,具有实现效率的关键作用。而农村教育落后恰是这三方面的资源欠缺问题。教育的公正,首要摆正的就是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教师配置不均衡
1.教师人数的不足
没有教师是无法形成学校的,同样,教师人数的不足也促成教育的畸形发展。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一个学校两个人一个班、一个人一个班的负责制现象,甚至一人几班的问题。
两个人一个班,就是两个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全部科目教育教学。通常小学包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等科目,他们按着各自的专长并以大致二分之一比例来分工合作教学。这样,一个人就担当几个科目,一边“认真”备课一边上课。试想,教育结果会怎么样?这不止于力量不足,就是知识上也会显得爱莫能助。如果两个人要在某一科目上出现都不具备教学的情况下,这一科目就会受到遗弃的可能。英语在小学里,往往是学科上的“贵族”,可望而不可及。
一个人一个班,与两个人一个班的区别就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不同。人力更不足,从而,教师不仅出现遗弃某一科目的现象,而且基本上是考什么教什么了。
一人几班,是指一个教师负责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全科目教学,不是跨科目任教,而是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几个不同年级在同一个教室里,由一个教师分时段地交叉教学。可想而知,就连考什么教什么,也是力不从心了。因此,农村教育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校长自己当,教导主任自己当,教师自己当的学校。
农村这种现状,与城里学科专任或学科专研来说,教育质量是很难得到保证的。
2.教师结构的失调
教师不足,人数是一个方面。假设充足,但农村还存在教师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学里。也就是,一个学校存在相对过剩的教师人数,但有某学科缺乏专业对口教师教学现象,即多上的少,某学科人数过多,某学科人数不够。在农村里,除英语以外的文科教师较多,而理科教师较为欠缺。这种情形,学校一般把专业对口教学的教师安排后,剩下的教师在其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也去“胜任”非专业的欠缺科目教师教学。这是教育教学上的张冠李戴,结果不是南辕北辙,也是教学上的囫囵吞枣。比如,英语教师不足,就拿其他的如语文教师去上课。而这些现象在农村不足为怪,特别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更较为突出。
专业不对口的教学是应付的敷衍教学,教师只能是滥竽充数。相对城里的专业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一桶水学生一杯水”教学,而农村只能享受“教师一杯水学生一滴水”的等差。
3.教师地位的失重
教师地位,不仅包括教师的精神制度问题,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从实际行动上对教师价值的真实肯定。
教师也是人。人往往产生劳动愉悦后,效率才能最大化。《教师法》是教师的福音和实惠,但教师常常没有受到理应得到的尊重。可以说,教师目前存在来自这些实实在在的可感压力:学生的人权和保护压力,家长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压力,行政领导的政绩压力等等。
学生是受保护对象,并且以法律制度来肯定,这是很好的人权环境,特别是《未成年保护法》实施,也值得肯定。但是,教师与学生不存在权利和利益上的博弈,却有教学环节上的一些对抗性矛盾。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存在普遍溺爱孩子的教育前提下,教师教育教学上的稍稍一点儿严厉,学生就有被教师打骂学生的想法,从而出现教师、学校与学生、家长对簿公堂的事情发生。当然可排除个别不理性的教师,然而大多数教师却有“好心不得好报”的诉讼发生。从而让教师队伍形成对学生不敢管、不敢说的明哲保身的变质现象。如,义务教育为了保证学生的入学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上学,但由于学生的满年升级不留问题,使一些学生存在知识跟不上的接受能力,形成赶鸭子上架的教育模式,部分学生在无法忍受45分钟的痛苦折磨下,就“义无反顾”地在课堂上搞恶作剧,甚至捣乱课堂。此时,教师叫这些学生沉住下来学习,已无济于事,因为“听不懂”;如果叫其站到一边,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就是体罚学生;如果叫其离开教室,产生一个“不给读书”的理由证据,教师就面临着政府主管领导的“约谈”。这些就是学生的课堂胡作非为的法律政策保障,让教师对课堂组织教学的左右为难。正是这种背景,出现过学生直接打骂教师的现象,“师道尊严”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教师为了保持为人师表,更是为了保住饭碗,也就不能以牙还牙来教育学生,变得“忍气吞声”。类似问题在越高年级表现越突出。
学生家长在消解“师道尊严”方面助长学生的比例虽然少数,但致命打击很大。如果学生家长进一步地再给教师施加压力,教师可能会身心憔悴。对于这方面,主要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合理期望。作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于别人的孩子,是无可非议的。但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时,把所有责任归咎于教师,对教师颐指气使,横加指责,也有不合理因素。比如自己的孩子原来基础不好,平时不爱学习,家庭教育缺失,这些也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多数学生对孩子成才心切,出现不看过程只重结果的错误倾向。实际上,对孩子学生的教育,需要家长教师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毕竟教育三合力中,关键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拧成一股绳。
另外,教育和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不以人为本管理,特别是把教师当作工具来使唤,容易让教师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以“分流下岗”作为威吓来管理教师,没有领导对下属的关怀。不关心教师生活,只一味从教学分数上来提升自己的政绩,让教师队伍形成奴隶服务者。这些因素阻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以上压力会给教师流于形式,最多也是让教师疲于教学,从而产生跳槽改行的想法,不安心教学,不乐于教学。这些也是导致教师流失的因素之一。
4.教师待遇的不公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原则,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特别是知识就是力量下,只要求教师精神食粮的富足,已经有点儿不切实际。除了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的薪酬较为低少外,最严重的是同一地区城市与乡村教师待遇上的不公,更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稀缺。
从工资账目和国家政策上,存在着地差补助,一般乡村教师比城里教师多享受一档的几十元补助,但是,城市与乡村在收费上的明显高低,形成福利上的大差距,导致城市教师整体收入远远大于乡村教师的实际工资,从而促成教师不愿意呆在农村,而是拼命地往上流动,向城市进军。
因此,要保证教师乐往农村教学,安于农村教育,必须从待遇上切实体现出农村教师的优越性,至少从这一方面来补偿他们的心理失衡。
二、设备配置不均衡
1.基本设备
学校应该具备教室、桌子、凳子、黑板,这是最起码的教育设施。然而,现在部分农村地区,连这些设备也出现完善的困难。教学楼简陋,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黑板粗糙,木板漆黑而成;桌子长木板,无抽屉;凳子与桌子一样,只是高低放置的不同而已,甚至有从家里自带的现象。与城市教学设备齐全的教室相比,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些亟待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解决。
2.现代设备
现代设备是指在前面所讲的基本设备基础上,配备充足各种学科需要的器材及其多媒体设备。
在农村,文科教育更多的需要多媒体,而理科更多的需要实验器材。但是,这些对于农村,基本处于零设置状态。即使实施义务教育的各项检查,但也是解渴性的。比如,一个乡镇一个多媒体教室的投入,对教育教学只能是杯水车薪,实验器材的不长期供给,会是“有了上顿没下顿”。
可以说,农村教育基本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接受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死记硬背。我们知道,人类对知识的记忆,“刻板反映”最为重要,能够降低人的快速遗忘,并且所记的东西更容易长久。现在农村学生的自然实验无法课堂演示或亲自实验,就只能对书上知识无可辩驳的记忆。如,化学课的燃烧现象,书上写是什么颜色就记为什么颜色;物理课的力学,只能靠想象来理解,等等。然而,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这样的记忆只能是让学生的头脑爆炸。又如,音乐课上,只有流行音乐的传唱,没有乐理的讲解;体育课上,只有体操的锻炼和篮球的训练,没有其他体育器材的教学。
设备虽然是传授和接受知识的双向媒介,但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设备因素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否则,农村无法实现素质教育,如果谈素质教育也不过是喊口号而已。
三、学生配置不均衡
学生配置不均衡是由外在的社会主观因素形成的,而不是学生客体本身的潜在属性。我认为,学生不存在智力高低问题,只存在智力开发问题,因为智力开发的先后快慢会形成学生智力的高低。而社会上,就明显地制造阻碍学生智力的开发。主要有:
1.重点与非重点
目前,教育存在重点与非重点的人为设置,学校分有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学校内分有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从而促成教育上的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两极教育。
相对来说,重点里多数是优秀的学生,他们学习基本上没有多大阻碍,可以自学完成,他们是善善相长。非重点则是后进生的集中处,他们连消化课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是举步维艰,特别是无法形成学习互动,更谈不上取长补短,结果是破罐破扔,也殃及任课老师的积极性。
打破重点和非重点,会让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互补,特别是帮扶,使先进生学会帮助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培养人文关怀,让后进生在学习上得到提高。
当然,经济学上讲,有需求就有市场。而促成这种教育局面的是应试教育与升学率的捆绑。学校要靠升学率来赢回社会的信任和许可,家长要以自己孩子的升学与否来衡量。要消除这一市场,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2.招生范围比例
中国的招生制度就存在问题,因为在招生上,出现倾斜政策:教育服务半径,高等学校招生的属地大比例。
教育服务半径,是指户口就近学校读书的教育管理制度。如果不在服务范围内,须支付一定的借读费,从而阻碍教育的公平共享。
高校招生,大多数在属地里较大规模的招生,可说,内外达到一比一的比例,严重失去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竞争。
上述两种情形,是社会对边远落后地区的遗弃。希望现在国家应该对这种政策有所调整。文化的传播效率是强大的。如果不这样,也会类似于学校的重点和非重点。
综上所述,,教育在农村,与城市来说,用落后来形容,其根源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共享。教育资源离不开教师、设备、学生,就是人与物两方面,而主要因素在人方面,并且集中在教师身上。因为中国就有“尊师重教”,就明确指明“重教”必须以“尊师”为前提,否则大谈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只是一种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