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开广州本土年轻人独立创作的一本杂志<Rice> 第05期.看到里边一篇文章<睇香港电视长大的一代> ,童年时的一幕幕突然尽现眼前,共鸣由然而生。
“电视捞饭”,相信许多我们的这一代的人都是这样长大的,而用什么电视节目来“捞饭”呢?“不是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不是珠江台的《粤韵风华》,而是那四个有点闷被伟大中国冠以“无厘头”“崇洋媚外”的香港频道”。不禁想起每天吃饭的时候都手捧一碗夹了满满菜的饭从饭厅走到客厅,边吃饭边看着电视的日子,想起把下课铃当作起泡令来飞回家看《蒙面超人》的时光,曾经和伙伴为了成为流川枫,仙道彰,樱木花道而让我爱上篮球的《男儿当入樽》,半夜偷偷爬起来看《龙珠》《圣斗士》而被老爸吊起来打的过去,即使到今天,在大学,因为足球,让我不断回味那个时候的《足球少将》,虽然近年有个蛮不错的《踢出我天地》,但是感觉总是不一样!回家的时候,不知道为何,对着电视机与日俱增的频道而彷徨无助。
四个香港频道,应该是:无线电视翡翠台,明珠台(TVB pearl),亚洲电视本港台,国际台(ATV world)。
四个伴随着我们长大的电视频道,我们不看春晚,我们不看《黑猫警长》,我们不看《葫芦娃》......
只记得《闪电传真机》,记得《美少女战士》,记得《叮当》,记得《忍者乱太朗》,记得《蜡笔小新》、记得《飞天少女猪事丁》,记得半夜很晚才播的《龙珠》......
记得谭玉英姐姐,记得肥姐,记得曾志伟,记得《K-100》,记得《城市追击》,记得《今日睇真D》,记得《欢乐满东华》,记得《超级无敌掌门人》,记得星爷的无厘头搞笑系列和那招我怎么也学不会的“巴黎铁塔翻转再翻转”,记得“古惑仔”有义气还有里面的人生哲理--出得来行,迟早都要还!记得那句“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记得那句“ball 系圆o既”.....
“或者广州的铝窗天天掉下楼我们并不知情,但香港铝窗坠楼,我们就会觉得是时候要小心一些。或者广州发出什么台风讯号导致停课我们不知道,但八号风球别人不用上班我们就很清楚。”“或者你不知道‘News Today’的摩斯密码是什么,但是当这些密码变成‘do do do do ’声之后你就知道《六点半新闻报道》开始了。”
如今《闪电传真机》已一变再变到《至net小人类》到《放学ICU》。谭玉瑛姐姐不再年轻。《叮当》变成了《哆啦A梦》,“静怡”变成“静香”,“技安”竟然变成了“胖虎”。大雄的粤语配音演员已离开人世。我们熟悉的“讲波佬”伍晃荣先生也在前不久离开了。
记得由小学一直追到中学的《真情》吗?记得《男亲女爱》吗?记得《FM701》吗?还有《皆大欢喜》....
喜欢明珠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珠台在我的英语学习路上功不可没。从中看过精彩的经典外文电影,时常守候“明珠930”。《奥斯卡颁奖典礼》《America's next top model》、《The Apprentice》、《ER》、《Alias》、《Friends》(不过当时年纪及少,没追),还有常常等到半夜来播的《Sex and the City》.....
还有每天小学初中放学必睇的教育电视,那时教育电视是摆在明珠台和国际台每天播放的,教育电视真的教育了我很多东西。
还有多少我说漏了呢?那是数不完的回忆。
现在都装上数字电视,有些好看的东东广播站说cut就cut。多少恶心的国产广告,最最恶心的是啥啥长安医院,啥啥无痛人流,还有啥啥丰胸美容!
能看到的电视内容---只须翻炒领导救灾慰问群总!禁止曝光贪官污吏大发国难财!
已看不到“咦,乜?”、“请你食冻柑吖~”的经典维他广告。连明珠台很多有趣搞怪的啤酒广告都被shutdown。通通换上了一堆垃圾。
“科比布莱恩特”、“贝克汉姆”、“乔丹”、“切尔西”、“阿森纳”、“罗讷尔迪尼奥”、“罗讷尔多”、“泰坦尼克号”还是不太能接受。
下次麻烦请加注释为
“高比仔”、“碧咸”、“佐敦”、“车仔”“阿仙奴”、“朗拿甸奴”、“郎拿度”还有“铁达尼号”。
“说到香港的年轻人杂志,就不得不提陪伴我们长大的《YES》周刊,虽然‘Miss Sex’栏目颇受争议,部分中小学老师还禁止学生把《YES》带进教室,但你是否又曾在其中获得过不少的生理知识呢?” 相比中国引以为傲的搞笑教育(高校教育),大学都快要毕业了,才跟你开性教育讲座,殊不知,多少情侣逃课去了招待所!
不喜欢被说是崇洋媚外,但却偏偏从小受着那个曾经的殖民地的电视与杂志,方方面面的文化影响。他们从来没有什么让无数英雄汗颜流泪的“四六级英语考试” ,但是,他们小学生的交流能力都要比我们那些拿杰出英语表现奖的四六级高材生要强!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这一小范围内的一代的本地文化。于是,同在中国的80后,不同地区仍然会有不同的culture shock。不被理解不要紧,被误解文化底蕴不够不要紧。只是我们交集不多。韩寒的个性,不沉默,不早就被定义为“问题少年”“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小混混”“另类”....可是有多少人体会一下他说的一句经典台词:学语文,“秘诀”有二:一是不看语文书;二是不看作文书。(本人无独有偶:学英语,“秘诀”右二:一是不看英语书,二是不做四六级XX题)
每次看见中央台的报道,不是领导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理论,再者就是来个什么XX永远和你们在一起!(让警卫早已开路,清除一切不安因素了)小孩子接受访问,不管是灾区小孩,还是城市公主哥儿,都是那句
“感谢党!感谢领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报销祖国!”
艾!相比以前,还是那几个香港电视台好!虽然他们不会大力弘扬国家伟大政策!但是,他们会关心医院排队问题,会关注垃圾噪音等问题,会说说今天菜价涨了.......
NBA地带离我们而去了,蜡笔小新又不知道何去何从.....
难道还是那句话“过去的,失去的,永远是最美好的”,是这样吗??
也许吧,不过我这两年,我还有喜欢的:
那个教人泡妞泡仔的《一些事一些情》,从不担心被领导整死的《马后炮》和《江涛话事》,关心铝合窗事件的《今日一线》,偶尔无所事事就看看《麦兜的故事》复习一下忘记的地道粤语..........突然间,我发现,这些似乎是我们在学做香港电视10年前做的事情,广州能用十年做到,而其他城市,不知道能在哪个第十年也做到呢?
“电视捞饭”,相信许多我们的这一代的人都是这样长大的,而用什么电视节目来“捞饭”呢?“不是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不是珠江台的《粤韵风华》,而是那四个有点闷被伟大中国冠以“无厘头”“崇洋媚外”的香港频道”。不禁想起每天吃饭的时候都手捧一碗夹了满满菜的饭从饭厅走到客厅,边吃饭边看着电视的日子,想起把下课铃当作起泡令来飞回家看《蒙面超人》的时光,曾经和伙伴为了成为流川枫,仙道彰,樱木花道而让我爱上篮球的《男儿当入樽》,半夜偷偷爬起来看《龙珠》《圣斗士》而被老爸吊起来打的过去,即使到今天,在大学,因为足球,让我不断回味那个时候的《足球少将》,虽然近年有个蛮不错的《踢出我天地》,但是感觉总是不一样!回家的时候,不知道为何,对着电视机与日俱增的频道而彷徨无助。
四个香港频道,应该是:无线电视翡翠台,明珠台(TVB pearl),亚洲电视本港台,国际台(ATV world)。
四个伴随着我们长大的电视频道,我们不看春晚,我们不看《黑猫警长》,我们不看《葫芦娃》......
只记得《闪电传真机》,记得《美少女战士》,记得《叮当》,记得《忍者乱太朗》,记得《蜡笔小新》、记得《飞天少女猪事丁》,记得半夜很晚才播的《龙珠》......
记得谭玉英姐姐,记得肥姐,记得曾志伟,记得《K-100》,记得《城市追击》,记得《今日睇真D》,记得《欢乐满东华》,记得《超级无敌掌门人》,记得星爷的无厘头搞笑系列和那招我怎么也学不会的“巴黎铁塔翻转再翻转”,记得“古惑仔”有义气还有里面的人生哲理--出得来行,迟早都要还!记得那句“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记得那句“ball 系圆o既”.....
“或者广州的铝窗天天掉下楼我们并不知情,但香港铝窗坠楼,我们就会觉得是时候要小心一些。或者广州发出什么台风讯号导致停课我们不知道,但八号风球别人不用上班我们就很清楚。”“或者你不知道‘News Today’的摩斯密码是什么,但是当这些密码变成‘do do do do ’声之后你就知道《六点半新闻报道》开始了。”
如今《闪电传真机》已一变再变到《至net小人类》到《放学ICU》。谭玉瑛姐姐不再年轻。《叮当》变成了《哆啦A梦》,“静怡”变成“静香”,“技安”竟然变成了“胖虎”。大雄的粤语配音演员已离开人世。我们熟悉的“讲波佬”伍晃荣先生也在前不久离开了。
记得由小学一直追到中学的《真情》吗?记得《男亲女爱》吗?记得《FM701》吗?还有《皆大欢喜》....
喜欢明珠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珠台在我的英语学习路上功不可没。从中看过精彩的经典外文电影,时常守候“明珠930”。《奥斯卡颁奖典礼》《America's next top model》、《The Apprentice》、《ER》、《Alias》、《Friends》(不过当时年纪及少,没追),还有常常等到半夜来播的《Sex and the City》.....
还有每天小学初中放学必睇的教育电视,那时教育电视是摆在明珠台和国际台每天播放的,教育电视真的教育了我很多东西。
还有多少我说漏了呢?那是数不完的回忆。
现在都装上数字电视,有些好看的东东广播站说cut就cut。多少恶心的国产广告,最最恶心的是啥啥长安医院,啥啥无痛人流,还有啥啥丰胸美容!
能看到的电视内容---只须翻炒领导救灾慰问群总!禁止曝光贪官污吏大发国难财!
已看不到“咦,乜?”、“请你食冻柑吖~”的经典维他广告。连明珠台很多有趣搞怪的啤酒广告都被shutdown。通通换上了一堆垃圾。
“科比布莱恩特”、“贝克汉姆”、“乔丹”、“切尔西”、“阿森纳”、“罗讷尔迪尼奥”、“罗讷尔多”、“泰坦尼克号”还是不太能接受。
下次麻烦请加注释为
“高比仔”、“碧咸”、“佐敦”、“车仔”“阿仙奴”、“朗拿甸奴”、“郎拿度”还有“铁达尼号”。
“说到香港的年轻人杂志,就不得不提陪伴我们长大的《YES》周刊,虽然‘Miss Sex’栏目颇受争议,部分中小学老师还禁止学生把《YES》带进教室,但你是否又曾在其中获得过不少的生理知识呢?” 相比中国引以为傲的搞笑教育(高校教育),大学都快要毕业了,才跟你开性教育讲座,殊不知,多少情侣逃课去了招待所!
不喜欢被说是崇洋媚外,但却偏偏从小受着那个曾经的殖民地的电视与杂志,方方面面的文化影响。他们从来没有什么让无数英雄汗颜流泪的“四六级英语考试” ,但是,他们小学生的交流能力都要比我们那些拿杰出英语表现奖的四六级高材生要强!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这一小范围内的一代的本地文化。于是,同在中国的80后,不同地区仍然会有不同的culture shock。不被理解不要紧,被误解文化底蕴不够不要紧。只是我们交集不多。韩寒的个性,不沉默,不早就被定义为“问题少年”“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小混混”“另类”....可是有多少人体会一下他说的一句经典台词:学语文,“秘诀”有二:一是不看语文书;二是不看作文书。(本人无独有偶:学英语,“秘诀”右二:一是不看英语书,二是不做四六级XX题)
每次看见中央台的报道,不是领导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理论,再者就是来个什么XX永远和你们在一起!(让警卫早已开路,清除一切不安因素了)小孩子接受访问,不管是灾区小孩,还是城市公主哥儿,都是那句
“感谢党!感谢领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报销祖国!”
艾!相比以前,还是那几个香港电视台好!虽然他们不会大力弘扬国家伟大政策!但是,他们会关心医院排队问题,会关注垃圾噪音等问题,会说说今天菜价涨了.......
NBA地带离我们而去了,蜡笔小新又不知道何去何从.....
难道还是那句话“过去的,失去的,永远是最美好的”,是这样吗??
也许吧,不过我这两年,我还有喜欢的:
那个教人泡妞泡仔的《一些事一些情》,从不担心被领导整死的《马后炮》和《江涛话事》,关心铝合窗事件的《今日一线》,偶尔无所事事就看看《麦兜的故事》复习一下忘记的地道粤语..........突然间,我发现,这些似乎是我们在学做香港电视10年前做的事情,广州能用十年做到,而其他城市,不知道能在哪个第十年也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