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 岭 村、霞 街 村 之 旅
--吴 川 市 吴 阳 散 记
陈贞/图文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当小汽车进入吴阳地界后,广工毕业,抓车的曾老板告诉我,那儿是蛤岭村! 以前,我从网络上就知道它了。六月底,君到蛤岭村,满目是“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的景色,九曲桥、仿古凉亭横跨其间,岸边一株株的杨柳,其下垂的细叶被一一股股的风儿摇晃起来,好像在轻挡行人,一棵棵秀丽的椰子树与蓝天白云倒影水面,弯弯曲曲的通道两边绿草如茵,从足下延伸到前方。
荷塘,九曲桥、仿古凉亭、绿草、乔木......啊,这便是驰名远近的以百亩荷塘为主调的蛤岭村公园, 好一个赏心悦目的去处,每年都引来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蛤岭村不但荷花靓,而且家家户户讲卫生,爱清洁,该村环境的干净程度令曾经是全国卫生模范县城的水东黯然失色 。
蛤岭村是富裕村,栋栋西式洋楼拔地而起,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不是靠卖土地,靠得是外出打工、创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蛤岭村,游客能感受到这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程度之高!看到蛤岭村的喜人变化,我自然会产生种种联想, 该村的领导肯定有一种人格魅力,是干事业的,是有很强的凝聚力的,他(她)们的廉洁程度应该得到了多数村民的认可,这种人格魅力影响到了从村里走出去的以陈华为首的农家子弟帮,使他们热心公益事业,甘愿将挣到的钱舍得拿出一部分来改造家乡的落后面貌,大家同心同德,经过多年努力,才终于把这块土地建成了广东最美丽的乡村、全国文明村!反观一些电白官员,为了个人私利,不惜玩残治下的地盘,一个劲儿地贪,要人格没有人格,非常无耻,完全是一副末日的心态!
与蛤岭村相距约4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孕育优秀人才的村庄----林姓人聚居的霞街村。 隋朝开创了历史上开科取士的先河, 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共出过进士2名(林廷、林闱阶)、举人17名(林可生、林兼山、林秀甫、林秉铨、林春泽、林邦、林香宾、林懋昭、林鹤龄、林锡爵、林翰贤、林纪蕴、林隆升、林云汉、林雍、林栋、林开第),这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有的做过知县或太守、知府同知 。他们在位时,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莫不深受当地士民爱戴,哪像如今的官员一上任,就带一批猪朋狗友来“食”。明孝宗朱v樘时期的进士林廷,在浙江永嘉县、江苏省苏州府、江西省建昌府、广州分别担任过知县、同知,政绩卓著,人民感念其恩德,为他“建生祠奉祀,并奉旨崇祀永嘉名宦,本郡县乡贤。邑人赞颂他:“宦传苏建、绩著高凉”、“光前启后,南国伟人”。这类的例子不止一个。 尤其最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历史上有9个状元,霞街村是粤西地区唯一出过状元的地方,这名状元就是早年享有海滨俊才之誉的林召棠。
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文魁,在霞街村修建了一座林召棠纪念馆 。馆内上厅安放着林召棠夫妇的坐像,神台香火缭绕,时不时有游客敬香,可看到展出林召棠的殿试文,家训,代表作;馆内各处悬挂着新旧时代各界名流和原中南局、省、地区、市的军政要员、诗人的赠联或题词:“果行修洁,斯文彪蔚;量海容物,赤绳闲邪”、“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鹤发凝禧,德齐梁案;龙头擅誉,学富曹仓”......、“翰墨千篇颂歌,文章百卷传”、......。
中厅左墙壁挂的是林召棠的楹联书法拓印件,下厅是天井,走廊。一位清秀的负责管理纪念馆的女士接待了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看她,就能判断她是读过很多书的 。娶老婆最好能娶到文化高,长相又端庄的女人,电白有句俗话:"一代好媳妇 , 三代好子孙."
林召棠殿试文《策问》涉及教育,崇俭、纳谏、治水系列问题,他写的《对策》一气呵成,就此一一提出深刻见解,清朝第八位皇帝爱新觉罗・F宁阅卷后赞赏有加,御批:“今科得一佳元。”我出于好奇心也阅读了192年前林召棠在BJ会试即时写下的这篇雄文,也止不住感叹:《策问》是皇帝出的作文题,故叫做天下第一策,这种文章就是如今的清华大学、BJ大学的顶级文科教授恐怕写出来了也难获龙颜大悦!现在每逢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各地媒体总爱宣传什么县级或省级文科状元,浮躁得很, 这与皇帝亲自主持的国考,亲自评卷,钦定的状元是天渊之别了,前者“欠料',后者"很有料"。
林召棠入了仕途,一片冰心在玉壶,其同时,重工农,大力提倡办公益事业,热心扶贫济困, 离开官场后,任教于湖南东安文昌宫、高州高文书院等地;1833年,应粤桂总督(统辖两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卢厚生之邀、到肇庆府端溪书院教书12年, 这才是他的人生走向辉煌的顶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公门桃李,蔚起英才,他的学生仅出任尚书、御史等文武官职者就有30余人, 例如,罗衍官至清朝礼部尚书(等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前几年,我到湛江湖光岩游览,那里有一座楞严寺 ,寺门正对湖水,那副寺门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岩山寂历,僧归门向月中敲”,据传,也是林召棠的学生,第一任中国驻美公使公陈兰彬所作。以他历年教过的数以千计学生日后在社会起到的作用,就真的可以跟孔子的72贤人相提并论了,甚至超越了. 林召棠辞世4年后, 1876年,高雷兵备道陆心源请旨旌表霞街村为"高贤里". 中国幅员辽阔,霞街村,一条地处岭南边陲的半渔半农村庄竟然能获得来自几千里外的清政府给予的殊荣也足以令族人万分高兴了!
我们参观了状元纪念馆后,接着又到了霞街村标有“状元进士”字眼的拱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长在那里,林召棠故居位于拱门10米前左边入去的一条毫不起眼的巷道内,这是一层平房屋子,砖墙瓦顶,占地面积不到200平方米,311 年前,第一个在此建屋的是林召棠的高祖,屋子给我一种寒门出贵子的感觉。林召棠“娶孙氏,本市奇艳村人;妾,区氏,南海县人;妾,河北保安人。子4人。“过去说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我们不见林召棠修建的豪宅,他娶了两个小妾却是林氏族谱载明的。不知道故居现在是否还住着林召棠的直系后裔。林召棠的子孙近400,旅居海内外,“于今硕士博士,亦济济一堂.”故居正门横额悬挂大字“状元”,门联与众不同:尧天舜日 ,义路礼门 。林召棠的第六代孙林澄也是教书的 , 文学功底和书法功底深厚,齑盐自守, 在吴阳籍的学生中影响很大,备受尊敬,90岁那年,铭记师恩的学生花了几万元帮他出版了一本书。我想,“不过奢华不过俭,也知稼穑也知书',这可能是相当一部分林氏后代的生活写照吧。
林召棠仙逝130多年后,霞街村求学风气依然浓厚,一直盛产大学生(含考上清华大学、BJ大学的)、中专生,其中大学毕业生381人,硕士8人,博士6人,博士后 1人(2014年统计),这可能是名副其实的广东文化第一村了,这岂是标榜校训是“心止于善,行止于美”,有4900余优秀学生,号称牛气冲天,今年有8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东莞东华高级中学所能相比的? 林召棠一人就可以秒杀东华高级中学了!
像中国的许多乡村一样,霞街村也有林氏宗祠 ,开村始祖是林来青。我们离开林召棠故居出来到宗祠前时,管理人员已下班,透过上了锁的宗祠门缝,我只看到了祠堂里面悬挂着“进士”等牌匾...... 。据说,“早在明代,霞街村就有乡贤书院,清代至民国中期,有书斋书房80多间,林氏宗族有奖励学生读书的机制,家庭有鞭策孩子读书的传统,真可谓文风丕盛,诗韵悠扬。”
霞街村有白沙小学,霞街中学, 村里的少年儿童不用远行,在家门口就能读完小学、初中。我特意走进霞街中学,这所中学很简朴,楼房2层,校园幽静、古朴,不见有什么彩色的塑胶跑道,不见什么现代化教学屏幕......我感触多多,这儿出人才啊.....有好校长,有好教师孩子就是在乡村读书又何妨呢?
结束了霞街村和蛤岭村之旅,我总是想起水东乡贤,原ZG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的秘书陈仲璇说的一句话:“到处抱抱农民的孩子,做做姿态,或许一时会引起人们短暂的感动,但不会长久;只有真正替人民做好事,人民才会永远不忘。”蛤岭村村官、陈华他们一定会让后人永远记住的!霞街村的林召棠一定会让后人永远记住的! 此外,我心里有一个对比:蛤岭村经济繁荣,村容村貌靓,连活动休闲环境设计都颇具江南水乡特色及西洋风格, 在<吴川县科举英才芳名录>找不出进士、举人, 霞街村文化昌盛,但屋宇布局 , 环境幽雅程度逊色一等,可屋前屋后的卫生也是相当不错,让我在两村中从中取舍,我无从下手,要是两者能结合起来,那是锦上添花了。不过,蛤岭村在建设文化教育强村方面正在不断努力。我想,教育方面,电白学不了霞街村,但要学好蛤岭村某一些方面,把水东建设好一点应是不难的,只怕有心与无心!把卫生搞好一些,将东湖排净咸水,清除垃圾,引来过罗坑水库水源,弄成荷花塘,或就地搞一个游泳场,王占鳌时代的东湖本身就是做来供人们来游水健身的,水几清啊,那时在湖边种的椰林、台湾相思树、木麻黄树几好看啊。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作者在林召棠纪念馆牌楼门前
http://shuidongwan.com/data/attachment/for...zjxe8o484ko.jpg
psbCATRPMI5.jpg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林召棠的元配,吴阳人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作者在林召棠坐像一侧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作者在林召棠故居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状元”两字出自林召棠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