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马虎虎
小学三年级
- 注册
- 2009-04-11
- 帖子
- 248
- 反馈评分
- 16
- 点数
- 1
官员接访制度化 重在为百姓办实事
2009年02月02日13:57 来源:《羊城晚报》
中央之所以将领导干部的开门接访上升为“规定动作”,一方面是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确实存在着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倾向,某些领导一心只想着干“大事”,搞大项目,不屑于纠缠事关民生的所谓“小事”。
一些地方党政机关近年推行的“市长日”、“局长日”等“开门大接访”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据《t望新闻周刊》披露,中央最近将这种领导接访上升为“规定动作”,并提出“最低标准”,要求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及定期下访,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处于社会变革转型期,又逢前所未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各种矛盾纠结交织,在制度化层面构建一个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的常态化渠道,动态把握社情民意,纾解社会矛盾,为民排忧解难,不仅必要而且很及时。
信访问题大多是民生问题。普通百姓若非万不得已不会劳烦市长、局长大驾。去年广州开展市长、区长大接访活动时,数百群众带着干粮打地铺漏夜排队等候,以至张广宁市长将原定两个半小时的接访时间延长至六小时。百姓为何如此费精耗神地要见市长,盖因许多问题拖延日久,在基层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人们只得寄望于“包青天”式的高层领导发话批示。
照理,基层政府部门最接近一线,也最便于与群众沟通、解决问题,但许多问题却偏偏要捅到高层某人那里才能解决,这本身就不正常。其中,固然有体制变革遗留的历史原因,以及诸多复杂的利益纠葛,令到基层无法解决;但深层原因还在于,目前不少机关作风不正,没有真正以群众利益为重,对待百姓的问题或敷衍或推诿扯皮,常常是“事情不搞大不解决,问题不批示不解决”,不仅伤害群众感情,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政府信誉降低。
多年来,我们将干群关系视如鱼水,喻为骨肉。因此,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民意,惟此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是实现“执政为民”的先决条件。中央之所以将领导干部的开门接访上升为“规定动作”,一方面是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确实存在着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倾向,某些领导一心只想着干“大事”,搞大项目,不屑于纠缠事关民生的所谓“小事”。再者,也是为防止某些地方的领导接访活动流于形式,看似大张旗鼓,实则“忽悠”群众,不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最终领导接访变成了领导的个人政治秀。
话说回来,领导接访毕竟是被动等待矛盾升级。要群众费劲吃力地上访,而这对于许多百姓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更应注重领导干部的定期下访,到基层,到群众中去,上门了解民情,及时掌握社会变革带来的新问题,新动向,将矛盾消解于萌芽状态,而不是等问题成了堆,群众怨声载道,或酿成群体性事件,才手忙脚乱地去“灭火”。同时,在信访问题上,须建立基层政府部门的首长问责制,首个接待信访群众的机关首长,应是第一负责人,政府部门间的问题由政府协调,不要让普通百姓去一个个“衙门”烧香叩头,官员一句话一个签字就让群众跑断腿,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尽快解决。
总之,领导“开门”接访只是手段,为群众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作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要围绕信访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及制度,方为根本之道。
2009年02月02日13:57 来源:《羊城晚报》
中央之所以将领导干部的开门接访上升为“规定动作”,一方面是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确实存在着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倾向,某些领导一心只想着干“大事”,搞大项目,不屑于纠缠事关民生的所谓“小事”。
一些地方党政机关近年推行的“市长日”、“局长日”等“开门大接访”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据《t望新闻周刊》披露,中央最近将这种领导接访上升为“规定动作”,并提出“最低标准”,要求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及定期下访,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处于社会变革转型期,又逢前所未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各种矛盾纠结交织,在制度化层面构建一个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的常态化渠道,动态把握社情民意,纾解社会矛盾,为民排忧解难,不仅必要而且很及时。
信访问题大多是民生问题。普通百姓若非万不得已不会劳烦市长、局长大驾。去年广州开展市长、区长大接访活动时,数百群众带着干粮打地铺漏夜排队等候,以至张广宁市长将原定两个半小时的接访时间延长至六小时。百姓为何如此费精耗神地要见市长,盖因许多问题拖延日久,在基层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人们只得寄望于“包青天”式的高层领导发话批示。
照理,基层政府部门最接近一线,也最便于与群众沟通、解决问题,但许多问题却偏偏要捅到高层某人那里才能解决,这本身就不正常。其中,固然有体制变革遗留的历史原因,以及诸多复杂的利益纠葛,令到基层无法解决;但深层原因还在于,目前不少机关作风不正,没有真正以群众利益为重,对待百姓的问题或敷衍或推诿扯皮,常常是“事情不搞大不解决,问题不批示不解决”,不仅伤害群众感情,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政府信誉降低。
多年来,我们将干群关系视如鱼水,喻为骨肉。因此,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民意,惟此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是实现“执政为民”的先决条件。中央之所以将领导干部的开门接访上升为“规定动作”,一方面是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确实存在着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倾向,某些领导一心只想着干“大事”,搞大项目,不屑于纠缠事关民生的所谓“小事”。再者,也是为防止某些地方的领导接访活动流于形式,看似大张旗鼓,实则“忽悠”群众,不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最终领导接访变成了领导的个人政治秀。
话说回来,领导接访毕竟是被动等待矛盾升级。要群众费劲吃力地上访,而这对于许多百姓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更应注重领导干部的定期下访,到基层,到群众中去,上门了解民情,及时掌握社会变革带来的新问题,新动向,将矛盾消解于萌芽状态,而不是等问题成了堆,群众怨声载道,或酿成群体性事件,才手忙脚乱地去“灭火”。同时,在信访问题上,须建立基层政府部门的首长问责制,首个接待信访群众的机关首长,应是第一负责人,政府部门间的问题由政府协调,不要让普通百姓去一个个“衙门”烧香叩头,官员一句话一个签字就让群众跑断腿,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尽快解决。
总之,领导“开门”接访只是手段,为群众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作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要围绕信访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及制度,方为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