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给我们一个公平的机会?
-关于电白老师入城考试
今年电白县教师的入城考试只准应届毕业生参加,不准在职教师参加,在职教师只准参加基层调动考试,小学教师不能调入中学......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原本准备报名参加入城考试的我觉得很沮丧,突然觉得生活好像没有了希望,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了。
为什么不能给我们基层在职教师一个公平的机会呢?天理何在!
县局的领导说,出来这样的政策是为了留住基层的优秀人才,发展基层教育。说到个这个份上,好像让人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了,但是看下面的一条规定:允许在职教师参加基层调动考试。这样不是一样会出现偏远的学校教师向中心的学校流动,经济效益差的学校向经济效益好的学校流动的情况吗?起到了留住基层的优秀人才的作用吗?简直是谬论。
这样的政策让人有点绝望,即使留得住人,也留不住心,试问一个人如果对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时候,你还会动力努力的去工作吗?其实去年以前的,每个学校的每个科组每年只能调出一位教师规定,已经能起到很好的限制基层教师的过快调动了问题了,为什么要放弃这个规定呢?
每次有学校的领导升迁或者到任,教育局的领导都会向我们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为什么我们在基层做教师的却不能做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呢?反而要被冠以优秀人才而被留在基层奉献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努力的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呢?
大家都知道,这几年电白县的教育资源都向县城集中,学校不断的增加,学生不断的扩招,大部分的学生都流向县城了,基层学校的生存已经变得举步维艰了,为什么现在又要掩耳盗铃的说留住基层的人才,发展基层教育呢?
如果县局那么重视基层教育,为什么不出一些扶持基层教育的政策,而只是把基层的学校作为不用喂料,而又可以常常剪毛的肥羊呢?如果县局的领导那么重视基层教育,为什么不以身作则,亲自挂帅到基层工作呢?为什么你们可以享受全县纳税人的钱建造的公共设施的生活环境,而我们就要被钉在山旮旯里喝西北风呢?
换一个位置来思考,如果广东省也出台一个政策,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所有基层的领导不能调动,镇的不能调动县,县的不能调到市,市的也不能调到省,那么你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也许有人说我们教师要讲奉献,不应该计较这些个人的利益,但是讲奉献就不能要求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吗?就不能作自我价值的实现吗?就一定要做一个殉道者吗?大家都知道电白的工资是在全广东最底的了,工作了七、八年了才是一千零块,这个钱能养家糊口吗?还是提了N次工资的结果,每每外地的同学问起你的工资是多少了呀,都不好意思回答。县城因为地缘关系,生源好,所以经济效益也好一点,生活环境也好一点,我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希望有机会争取到下面去生活,这又有什么不对呢?
在我还是专科学历的时候,就有规定专科学历要在基层工作够四年才能申请考试入城;在我工作够了四年之后,就规定要有本科学历才能参加入城考试;在我拿到本科学历的时候,就规定要脱产本科应届才能参加入城考试。但是看看身边的同事、同学,有专科毕业基层工作不到四年就调到县城的,也有没有本科学历也能调到省城的,也有因为是某个领导的亲人、亲戚而一毕业就分配在县城的,我敢说今年的入城考试的人当中也一定有不是脱产应届毕业的。由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什么政策、规定都是对我们这些没有钱,又没有“关系”的人起作用的,如果有了上面的两样,就什么规定都可以冲破。
对于那些有“关系”、有钱的人有特殊的照顾,我无话可说,也习惯于接受这种“常态”,但是为什么不能给我们这些没有钱,也没有关系的人1%的甚至是更小的一个希望的机会呢?为什么?为什么!
在开报名考试的教师的会的时候,局里的领导说:“这是一次非常公平的考试,到时按分数从高到底录取”(按我的理解,这句话是对以前的不公平作了一个肯定)。既然说现在公平了,为什么对在职的教师就不能给一个公平的机会呢?既然是择优录取,难道有在职教师参加考试就不能择优了吗?
老实说,即使让我去考试,我也不一定能考得到(因为没有关系,也没有钱),但是考试的机会都不给我,就觉得很不公平,很气愤。
因为我们的命不好,因为我们没有很多的钱,因为我们没有好的“关系”,我们就要一辈子留在基层,一辈子留在偏远的小学吗?为什么不能给我们一个公平的对更好生活的期盼的机会呢?
在电白县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让人觉得有公平的事发生呢?
-关于电白老师入城考试
今年电白县教师的入城考试只准应届毕业生参加,不准在职教师参加,在职教师只准参加基层调动考试,小学教师不能调入中学......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原本准备报名参加入城考试的我觉得很沮丧,突然觉得生活好像没有了希望,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了。
为什么不能给我们基层在职教师一个公平的机会呢?天理何在!
县局的领导说,出来这样的政策是为了留住基层的优秀人才,发展基层教育。说到个这个份上,好像让人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了,但是看下面的一条规定:允许在职教师参加基层调动考试。这样不是一样会出现偏远的学校教师向中心的学校流动,经济效益差的学校向经济效益好的学校流动的情况吗?起到了留住基层的优秀人才的作用吗?简直是谬论。
这样的政策让人有点绝望,即使留得住人,也留不住心,试问一个人如果对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时候,你还会动力努力的去工作吗?其实去年以前的,每个学校的每个科组每年只能调出一位教师规定,已经能起到很好的限制基层教师的过快调动了问题了,为什么要放弃这个规定呢?
每次有学校的领导升迁或者到任,教育局的领导都会向我们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为什么我们在基层做教师的却不能做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呢?反而要被冠以优秀人才而被留在基层奉献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努力的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呢?
大家都知道,这几年电白县的教育资源都向县城集中,学校不断的增加,学生不断的扩招,大部分的学生都流向县城了,基层学校的生存已经变得举步维艰了,为什么现在又要掩耳盗铃的说留住基层的人才,发展基层教育呢?
如果县局那么重视基层教育,为什么不出一些扶持基层教育的政策,而只是把基层的学校作为不用喂料,而又可以常常剪毛的肥羊呢?如果县局的领导那么重视基层教育,为什么不以身作则,亲自挂帅到基层工作呢?为什么你们可以享受全县纳税人的钱建造的公共设施的生活环境,而我们就要被钉在山旮旯里喝西北风呢?
换一个位置来思考,如果广东省也出台一个政策,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所有基层的领导不能调动,镇的不能调动县,县的不能调到市,市的也不能调到省,那么你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也许有人说我们教师要讲奉献,不应该计较这些个人的利益,但是讲奉献就不能要求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吗?就不能作自我价值的实现吗?就一定要做一个殉道者吗?大家都知道电白的工资是在全广东最底的了,工作了七、八年了才是一千零块,这个钱能养家糊口吗?还是提了N次工资的结果,每每外地的同学问起你的工资是多少了呀,都不好意思回答。县城因为地缘关系,生源好,所以经济效益也好一点,生活环境也好一点,我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希望有机会争取到下面去生活,这又有什么不对呢?
在我还是专科学历的时候,就有规定专科学历要在基层工作够四年才能申请考试入城;在我工作够了四年之后,就规定要有本科学历才能参加入城考试;在我拿到本科学历的时候,就规定要脱产本科应届才能参加入城考试。但是看看身边的同事、同学,有专科毕业基层工作不到四年就调到县城的,也有没有本科学历也能调到省城的,也有因为是某个领导的亲人、亲戚而一毕业就分配在县城的,我敢说今年的入城考试的人当中也一定有不是脱产应届毕业的。由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什么政策、规定都是对我们这些没有钱,又没有“关系”的人起作用的,如果有了上面的两样,就什么规定都可以冲破。
对于那些有“关系”、有钱的人有特殊的照顾,我无话可说,也习惯于接受这种“常态”,但是为什么不能给我们这些没有钱,也没有关系的人1%的甚至是更小的一个希望的机会呢?为什么?为什么!
在开报名考试的教师的会的时候,局里的领导说:“这是一次非常公平的考试,到时按分数从高到底录取”(按我的理解,这句话是对以前的不公平作了一个肯定)。既然说现在公平了,为什么对在职的教师就不能给一个公平的机会呢?既然是择优录取,难道有在职教师参加考试就不能择优了吗?
老实说,即使让我去考试,我也不一定能考得到(因为没有关系,也没有钱),但是考试的机会都不给我,就觉得很不公平,很气愤。
因为我们的命不好,因为我们没有很多的钱,因为我们没有好的“关系”,我们就要一辈子留在基层,一辈子留在偏远的小学吗?为什么不能给我们一个公平的对更好生活的期盼的机会呢?
在电白县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让人觉得有公平的事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