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ask.sina.com.cn/b/10627416.html?from=related
QUOTE
支那和震旦差不多,都是古代天竺(印度)对中国的音译。
“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
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支那”、“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但 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日本辞书《广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本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
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狂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
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
1930年,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日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写National Repubic of 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国”为“中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支那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支那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许再用 “支那”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日本还有人以孙中山过去曾用过“支那”称呼为自己辩解。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支那”一词,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支那”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
但从1905年后,“支那”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中山就不再用“支那”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中山作为革命者,他认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支那”指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
* 支那 拼形式有 Cina China Sina (日人支那シナ即sina直g)
本身只是音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