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2月22日电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葛如江、熊润频
安徽省砀山县最近因强硬推进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当地称为“两风”)整治而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独立于监督体制之外的非常设机构“两风办”;一次检查就能判定七成县直机关单位“不及格”;公开通报实权部门负责人,县文联、城管局的一把手也因此被免职。
整治“两风”,在安徽北部的这个小县刮起旋风。就在人们热议时,砀山县再次“铁腕”出击,成立“清理‘吃空饷’办公室”,开始对全县范围内“吃空饷”者动刀。
面对这样的“铁腕”,不少人发问:这样整治“两风”能坚持多久?
非常机构“两风办”:一次检查判定七成单位不及格
砀山县下大力气整治“两风”,是从2007年初开始的,孕育之初,就有了浓厚的行政色彩。
2007年2月,砀山县委县政府成立“两风”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砀山县“两风”建设考核办法》等19份文件。同时,从纪委、组织部、纠风办、人事局等部门抽调11人组成县“两风办”,接受投诉,开展明察暗访。全县13个乡镇和开发区也都成立了“两风”办,并设立了198个政治生态建设监测点和210个企业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聘请了20多名特邀“两风”监察员。在“两风”建设考核中,年度考核结果位居末位的单位不仅要通报批评,单位主要负责人还要进行降级处理;对考核评议分数最后三名的科室主要负责人,给予免职处理并调离原科室;对垂直管理单位位居末位的主要负责人,建议上级机关给予相应处理。
今年3月,6块“砀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举报投诉牌”在进入砀山的主要道口竖立,县委书记、县长、常务副县长、纪委书记及“两风办”常务副主任的手机号码在上面一一公布,欢迎所有的人对“两风”提出意见。
4月9日至18日,砀山县“两风”办工作人员对县直机关创建学习型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其结果作为第一季度分数进入全年考核百分比。没有预先通知,没有准备时间,“突击”检查结果是,全县七成单位考核不及格,卫生局45分、文化局50分、林业局50分、财政局50分、政法委45分……甚至没一个单位能达到70分。这些分数被立即张榜公布,还上了砀山新闻网。
县卫生局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过去也考核,可分数再低也不会“拿出去见人”,没想到这次竟然来真的了。今年9月的明察暗访、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县城管局、文联位居末两位,两部门的一把手被免职。从县城管局局长职务上被免下来的王光年对此没有怨言,他说工作上有不足,县委县政府狠抓干部作风自己也没有重视,受到免职处理不意外。
今年5月24日,砀山县交通局葛集交管站站长史佩琮带领执法人员对一辆河南省夏邑拉砖车违法补征养路费,被车主一个电话打到“两风办”举报。经调查核实,27日县“两风”办即对当事人予以通报,30日县交通局研究决定免去了史佩琮的站长职务。
到目前为止,“两风办”已经进行了52次明察暗访、29次督查会风;办理各类投诉121起,通报批评单位83个、个人63名,包括一名正科级干部;其中,5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2名协警员被清退,3名社会人员被拘留;追缴违纪资金1.1万元,退还外地客商及群众现金3.5万元。
砀山的机关干部惊呼,说了多少年的整治作风、行风,这一次是动真格了!
县委书记:宁愿“刮骨疗伤”不愿“讳疾忌医”
整治“两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赞成者认为此举可以彻底改变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有利于领导干部一心一意谋一方发展;也有质疑声,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用抛弃法治轨道的方式,追求人治快感”。这让掀起这场整治“两风”的倡导者、新调任的砀山县县委书记张祥根感到压力沉重。
张祥根说这样干得也很累,但不干又不行。
2006年5月,张祥根来到砀山,发现比经济落后更可怕的是干部作风问题。一些干部不熟悉工作,简单一个数据老半天拿不出来;开会上班“晚来早走”;更恶劣是干部之间拜把子、搬弄是非,工作方式就是吃饭喝酒。一些部门行风不正,无心谋发展敛财却有术。对此,群众意见很大。
张祥根说,“两风”整治,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记者:现在不少县领导对外忙于招商,对内只求稳定,你为何给自己找“麻烦”?
张祥根:与周边县市相比,砀山曾经有过辉煌,但现在落后了。尤其跟周边山东、河南、江苏的县市相比,更被远远甩在后面。要发展、要稳定就不能回避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砀山的经济落后也好,负面事件也好,归结起来都是人的问题,是“两风”的问题。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砀山积累的问题和矛盾非常多,“两风”建设就是切入点和具体抓手。一方面,“两风办”是对体制内监督权力的整合,将有监督权限的部门统在一起,力求监督效率达到最大化、最快速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两风”树立用人导向、践行科学发展思路。与“两风”整治同时开展的,是近三年来大刀阔斧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的任免升迁跟“两风”评议挂钩,跟干事创业成果挂钩,跟群众民意挂钩。
安徽省砀山县最近因强硬推进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当地称为“两风”)整治而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独立于监督体制之外的非常设机构“两风办”;一次检查就能判定七成县直机关单位“不及格”;公开通报实权部门负责人,县文联、城管局的一把手也因此被免职。
整治“两风”,在安徽北部的这个小县刮起旋风。就在人们热议时,砀山县再次“铁腕”出击,成立“清理‘吃空饷’办公室”,开始对全县范围内“吃空饷”者动刀。
面对这样的“铁腕”,不少人发问:这样整治“两风”能坚持多久?
非常机构“两风办”:一次检查判定七成单位不及格
砀山县下大力气整治“两风”,是从2007年初开始的,孕育之初,就有了浓厚的行政色彩。
2007年2月,砀山县委县政府成立“两风”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砀山县“两风”建设考核办法》等19份文件。同时,从纪委、组织部、纠风办、人事局等部门抽调11人组成县“两风办”,接受投诉,开展明察暗访。全县13个乡镇和开发区也都成立了“两风”办,并设立了198个政治生态建设监测点和210个企业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聘请了20多名特邀“两风”监察员。在“两风”建设考核中,年度考核结果位居末位的单位不仅要通报批评,单位主要负责人还要进行降级处理;对考核评议分数最后三名的科室主要负责人,给予免职处理并调离原科室;对垂直管理单位位居末位的主要负责人,建议上级机关给予相应处理。
今年3月,6块“砀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举报投诉牌”在进入砀山的主要道口竖立,县委书记、县长、常务副县长、纪委书记及“两风办”常务副主任的手机号码在上面一一公布,欢迎所有的人对“两风”提出意见。
4月9日至18日,砀山县“两风”办工作人员对县直机关创建学习型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其结果作为第一季度分数进入全年考核百分比。没有预先通知,没有准备时间,“突击”检查结果是,全县七成单位考核不及格,卫生局45分、文化局50分、林业局50分、财政局50分、政法委45分……甚至没一个单位能达到70分。这些分数被立即张榜公布,还上了砀山新闻网。
县卫生局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过去也考核,可分数再低也不会“拿出去见人”,没想到这次竟然来真的了。今年9月的明察暗访、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县城管局、文联位居末两位,两部门的一把手被免职。从县城管局局长职务上被免下来的王光年对此没有怨言,他说工作上有不足,县委县政府狠抓干部作风自己也没有重视,受到免职处理不意外。
今年5月24日,砀山县交通局葛集交管站站长史佩琮带领执法人员对一辆河南省夏邑拉砖车违法补征养路费,被车主一个电话打到“两风办”举报。经调查核实,27日县“两风”办即对当事人予以通报,30日县交通局研究决定免去了史佩琮的站长职务。
到目前为止,“两风办”已经进行了52次明察暗访、29次督查会风;办理各类投诉121起,通报批评单位83个、个人63名,包括一名正科级干部;其中,5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2名协警员被清退,3名社会人员被拘留;追缴违纪资金1.1万元,退还外地客商及群众现金3.5万元。
砀山的机关干部惊呼,说了多少年的整治作风、行风,这一次是动真格了!
县委书记:宁愿“刮骨疗伤”不愿“讳疾忌医”
整治“两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赞成者认为此举可以彻底改变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有利于领导干部一心一意谋一方发展;也有质疑声,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用抛弃法治轨道的方式,追求人治快感”。这让掀起这场整治“两风”的倡导者、新调任的砀山县县委书记张祥根感到压力沉重。
张祥根说这样干得也很累,但不干又不行。
2006年5月,张祥根来到砀山,发现比经济落后更可怕的是干部作风问题。一些干部不熟悉工作,简单一个数据老半天拿不出来;开会上班“晚来早走”;更恶劣是干部之间拜把子、搬弄是非,工作方式就是吃饭喝酒。一些部门行风不正,无心谋发展敛财却有术。对此,群众意见很大。
张祥根说,“两风”整治,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记者:现在不少县领导对外忙于招商,对内只求稳定,你为何给自己找“麻烦”?
张祥根:与周边县市相比,砀山曾经有过辉煌,但现在落后了。尤其跟周边山东、河南、江苏的县市相比,更被远远甩在后面。要发展、要稳定就不能回避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砀山的经济落后也好,负面事件也好,归结起来都是人的问题,是“两风”的问题。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砀山积累的问题和矛盾非常多,“两风”建设就是切入点和具体抓手。一方面,“两风办”是对体制内监督权力的整合,将有监督权限的部门统在一起,力求监督效率达到最大化、最快速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两风”树立用人导向、践行科学发展思路。与“两风”整治同时开展的,是近三年来大刀阔斧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的任免升迁跟“两风”评议挂钩,跟干事创业成果挂钩,跟群众民意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