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方观点:
贫困生凭什么就非要感恩?
霜冷青河2007-08-22 17:32:50
据《楚天都市报》的消息,湖北5名贫困生因为受助上学而没有及时感恩,而被取消了继续受助的资格。
看到这则消息,我的第一感觉是这5名贫困生是有点不识抬举,人家那么热心捐助你读书,你怎么连句感谢话也没有呢?人家捐助你,图的是什么?不就是一个施舍者应该得到的一种心理满足嘛,而你们却这点满足都不能满足人家,活该人家不再捐助你了。
可是如果设身处地为这5名大学生想想,我凭什么就非要向你表示感恩呢?是我让你给我钱的吗?你自己愿意,我又没强求你。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件公平的事,你因为捐助了我,花了千把块钱,不但落得个好名声,而且心理也得到了一个施舍者应该得到的满足,我用你这点小钱也算解决了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早两讫了,我还有必要非要每天都给你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恩戴德之情吗?有这点时间,我还多做几道题目呢。
这只是表象。其实你捐助者到底安的什么心,我还真的怀疑。现在企业家请人吃顿饭就得上万块钱,你们一点也不心疼,一年拿出1000元,一顿饭局的十分之一而已,象打发要饭的一样,也美其名曰奉献爱心,捐资助学,拿着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的宝贵的自尊心,给你们的脸上涂脂抹粉,这本身这就是一件相当惨忍的事情,当你们的所谓付出没有回报的时候,就口诛笔伐这些孩子不识好歹,连1000块钱也不愿再出了。你们说这些穷孩子心理不正常,但是你们想过,你们的心理又是正常的吗?
人最可宝贵的是做人的尊严。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不幸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这本身就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谁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天生就应该是个穷孩子?谁不想有尊严地活着?如果我们是真心想帮助这些孩子,最重要就是要让这些孩子如何有尊严地把书读下去,把生活继续下去。然而,现实情况是什么呢?一些人一夜笙萧就是几十万,每天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时你们想过这些贫困生吗?你们这可想着你们这些钱如果真的都通过正常途径去捐资助学,那么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会是现在这样的吗?
每当我看到电视上有企业家捐肋贫困生上学的场面,我就特别为那些孩子难过。每当这时候,所谓的成功人士志得意满,脸上写着施舍者的骄傲,小丑一样的主持人上窜下跳,面对所谓的成功者满脸的谄媚,面对那些穷孩子满嘴虚假的关怀与问候。这时候,领导高兴,因为这是他重视教育、关心民生的表现,成功人士高兴,因为他们用最少的钱买了个乐善好施的名声,而且心理得到了莫名的满足,主持人高兴,那是因为他获得了卑劣的表现机会,阴暗的心理也得到一些变态的满足,落寞的,可怜的只是那些穷孩子。你们知道他们在台上心理承受着怎样的折磨?“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我不能保证那些孩子都是廉者,但我能保证那些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都想有尊严地活着!!把他们最不愿向人启齿的屈辱与隐痛,理直气壮地、光明正大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展览与暴晒,这难道不比他们本身的穷困更让他们感觉痛苦吗?你们能想象到他们的心灵受到怎样的煎熬吗??
反过来,就因为他们没有写几句你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感恩的话,你们就气急败坏。你们就骂他们忘恩负义。你们就说他们的心理有问题。其实贫困生的心理没有问题。是这个社会的整个心态出了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助他们,为他们做点实事,途径太多了。我们为什么非要拿一个人的尊严来做代价呢?
所以,贫困生就是没有必要非要去向谁感恩,因为你们已经让很多人通过你们收获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真正应该感恩这个社会恰恰是这些捐款的所谓成功人士。你们是怎么发达致富的,你们自己最清楚。你们应该怎么感恩,向谁去感恩,你们自己也最清楚。用几个臭钱去满足自己的卑劣心理,却还要人家来感恩自己。你们都是些什么东西!
http://bbs.news.sina.com.cn/?h=/g_forum/00...d%3D585&g=9&n=1
有点愤青的味道,而且有故意夸大,蓄意弄小的嫌疑,以烘托出被资助生的卑微,矛头直指出资者之意图为何,呵,难道全都为了所谓的“精神索取”?
正方观点:
贫困生为什么不可以感恩?
故人长安2007-08-23 18:32:57
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消息一出,引起激辩。在价值多元的年代,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观察和评价,当是情理之中的现象。但是,仅我的取向、经历、体验而言,在看到“贫困生为什么非要感恩?”“捐助强索感恩,侮辱了谁的人格?”“索要感恩其实是为富假仁”之类的高论后,心里并不是滋味。我不禁要问:贫困生为什么不可以感恩?
请看原味的报道。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
如此,资助者和被资助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实质但非强制的“契约关系”。受到帮助的大学生适时(非某些人所说“每天”)地向资助者讲述一下学习、生活情况,应该是履约和践诺的表现。打个电话、发个邮件、写封信或者寄张明信片,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占用不了多少时间,也损耗不了多少金钱和脑细胞吧?资助者希望自己帮扶的人好学上进,也是人之常情。要求“汇报”式的“回报”,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受助者的负责,积极合理,一点都不“卑劣”,更非“道德要挟”。硬把这种善良的愿望看作是“强索感恩”“居心不良”,是不是上纲上线、蛮横无理了?
我承认,人最可宝贵的是做人的尊严。但偶尔的汇报和感谢就是“摇尾乞怜”吗?就是“拿一个人的尊严来做代价”吗?有的下属需要经常向领导汇报,有的老公需要经常向老婆汇报,如果总觉得这种方式就是不平等,就是贬损了尊严,我都不知道单位和家庭该如何正常有序运转了。一个真正自尊的人,必定是内心坚强的人,懂得妥协、宽容和必要的付出,而不是封闭、狭隘。何况,在两个人之间善意的沟通交流中(非某些人所说“把他们最不愿向人启齿的屈辱与隐痛,理直气壮地、光明正大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展览与暴晒”),尊严往往能得到最大的呵护和保障。
通过停止资助这种我也不赞成的方式,来促使几个大学生有所醒悟,促动社会对感恩情怀的养护,或许得大于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常怀感恩之心,内心才会更充实,头脑才会更理智,眼界才会更开阔,人生才会赢得更多的幸福。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未来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风风雨雨的侵袭,还有许多沟沟坎坎的羁绊,无法一帆风顺,无法始终阳光灿烂。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抱怨,成长的道路一定会更顺畅。
曾国藩说:“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如自觉我已无愧无作,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但当下,不少人感恩情怀已经非常淡薄了。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很少对父母的养育之表示感激,或有不如意便心怀怨恨;有的人对别人给予的帮助受之坦然,连声“谢谢”也没有,或有不顺便牢骚满腹。在感恩精神并不那么浓烈的环境中,少数贫困大学生的举动也就不令人吃惊了。
我无意批评和指责那几位贫困大学生,或许他们也有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虽然我非常希望“完全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善举越来越多,即便背离常理、很不现实,但我更希望大力倡导和鼓励懂得感恩的精神和行动。无欲无求与懂得感恩两相比较,后者要重得多。
http://bbs.news.sina.com.cn/?h=/g_forum/00...%3D3589&g=9&n=1
个人比较认同以上说法,望天下,心怀感恩之人,多之
以上言论引自新浪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