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好事 (1人在浏览)

来自电白

小学一年级
注册
2005-02-21
帖子
108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好事!

――反思当代中国教育系列三

叶季夏(电子邮件:yejixia@163.com)


内容摘要:出现大学生就业难,正是人才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大学生就业难,光会考试不行了,这就有可能从真正的意义上打破应试教育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光说不练不吃香了,这有利于我们树立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大学生就业难,光混文凭没用了,这才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月14日播出了《扩招下的求职路》的节目,其中提到,“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

又据报道,最近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来源:《北京晚报》2006年07月16日)

按这样的调查数据,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约有一半的人毕业即失业了,现今这大热的天,不少大学生还在为找工作四处奔走,想想也蛮可怜的。但当我把目光从这个群体中游移到其他社会成员身上时,发现这点可怜倒真是不值得大惊小怪,对于几十万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话题,也就不免有了更加心平气和的想法。

我的想法是,大学生就业难,这很正常,也是好事呀。据那些去过国外的有见识的人说,人家国外对于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早就习以为常了,不象我们这样大惊小怪。就业难就是说就业岗位不是人人有份,要竞争,结果自然会有人欢喜有人忧,这至少让大家都开始认识到人才市场的真实面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什么样的人才是已经过剩的,学校和学生都不应老在那里自以为是,以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就该接受什么样的人才。过去,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风花雪月了几年,再到社会上来摆谱,本来就是社会的不正常现象。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没有真本事就推销不出去了,这反而是人才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教育不正是应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吗?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固然会有心理的失落,但这种失落正好可以促使全社会,特别是学生及家长都来反思中国当前的教育,读书有没有用?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我们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

看报纸,常有《和孩子一起跨越高考》、《陪读》之类的文章连载,内容无非就是家长交流自己如何正经事情不做,专门为自己参加高考的儿女服务,怎么伺候好子女以对付高考这种所谓“教育经验”。这种狗屁文章让我心中十分地不是滋味。所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头上,就都成了尊重文凭、尊重考试,进而又演变成了崇拜文凭,崇拜考试。我们都看到了高分低能的事实,也都知道文凭并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对社会的贡献,为文凭而读书,根本不在乎有没有真才实学,这样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所以,大家都说要提倡素质教育,不要搞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地球人都知道,可是应试教育的局面为什么难以打破?一是因为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考试。毕竟考试总还能体现公平,譬如高考,如果取消,必会造成更严重的社会不公,给不法分子,既得利益者以更多的可乘之机。死抱着“只有取消高考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的观点的人是根本无视社会的公平,中国也只剩下一个高考制度还勉强体现了“人人平等”了,封建社会都还有个科举,还给人一点公平竞争的机会呢,如果连高考都取消了,平民百姓子弟还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生活还有一点奔头嘛?所以,既不取消考试又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还非得通过就业方面的变化来实现不可。二是因为长期以来,就业市场盲目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使用人才“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不同层次人才的配置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更为应试教育提供了社会环境,造成教育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现在好了,大学生就业难,光会考试不行了,这就有可能从真正的意义上迫使学生和家长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打破这种为考试而读书的盲目局面。

全民教育观念要改变啦,读书做官的思想,社会精英的思想都要改。为什么读书?是为了混张文凭做寄生虫还是学点本事做一个劳动者?当然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啦,难道每个读书人都做科学家、管理者?说到底,决定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力量还是普通劳动者、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只有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才创造了最现实的生产力。尊重技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重要,劳动和劳动者才是最光荣的,赵本山说,“没有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你吃啥喝啥,你还臭美啥?”无论人类创造了多么高度的文明,这种朴素的认识都不会变得过时。现在好了,大学生就业难,光说不练不吃香了,这有利于我们树立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

大概是从1980年代开始,就总有人捣鼓“精英”这样一个伪概念,这个伪概念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自我膨胀为“小资”的结果,它代表的只是一小撮萎知识分子的利益诉求。这个伪概念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带有很大的欺骗性,直到今天,一些大学生念完了大学,什么本事也没长,就灌进了一脑子“精英意识”,都试图把自己从社会“普通劳动者”中“浓缩”出来,“蒸馏”出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样一种心态,现实对于他们不免是一种嘲讽,社会的土壤并不在乎“精英”们的自我蒸发,而“精英”们又无法离开现实的土壤。“精英”们游离于现实之外而无法实现自我膨胀的个人“价值”,于是对社会的怨声载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个月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就业问题时指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一位大学生直抒胸臆:“我一点也不想成为普通劳动者”,“从我自身来看,我寒窗苦读15年,不就是为了毕业时能找个好工作,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从我父母的角度看,他们在农村做点小生意,起早摸黑供我读书,每年上万的费用,不也是希望我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吗?都说付出总有回报,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与金钱,可是到头来却只能做个‘普通劳动者’,这公平吗?”(雷辉《我一点也不想成为普通劳动者》,来自《南方都市报》)两个人都说得好,因为说的是真话。再看看网友的说法,才知道,他们说得更好。

一位网友说,“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要有“祥林嫂”似的妄想,以为给寺庙捐了门槛儿钱就万事大吉了。”

一位网友说,“社会现实如此,就要敢于面对。既然你无法改变环境,那就不妨改变你自己。尤其是心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能力,不是文凭。如果你没有一个有钱有权的老爸,那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了。只要你有能力,社会会认可你的。不在于你是做什么的,关键是你做了什么。”

一位网友说,“是真的成为普通的劳动者,还是成为非普通的劳动者,不是别人说了算的,也不是教育部长说了算的,关键在于自己,看看自己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的多好啊,这才是一个人对于职业的正确态度。

可是有人说,“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比2003年的水平高出37元。而2005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405元,比2004年增加2381元。显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大约与职工平均工资持平,且增幅远逊于后者。这恰好表明,现实中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们已经按照‘普通劳动者’的定位就业了。”真是会唱高调。

想想我们读书的时候,考大学是真正地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一年考上大学的人也只有五十万人吧,真正是天之骄子啦,又是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都由国家分配,虽然大家也不愿意下基层,但服从国家分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起码态度,大家都还懂得面对现实的道理。我现在工作十三年了,职称几年前就到最高了,一个月工资1100元,我的同学现在月收入五千元以上的占一半以上,也有少数在基层的收入比我还低,大家也都在过日子,我们也没有觉得愤愤不平,自我感觉也还算不错。不知今天,有些大学生如何变得如此轻狂?一些三流大学毕业生,说起就业,就是:“除了北京,上海、广州,别的地方都不去”,“一个月少于二千元,不干!”真是牛啊。

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生活没有出路,就不断埋怨政府不该扩招,其实扩招不是错,错的是学生和家长,拼命考大学有谁逼你了吗?扩招、扩招、再扩招,因为有得钱赚,高校当然是乐此不疲。可是他扩他的,我考我的,明明知道大学扩招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什么大家都是愿者上钩呢?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读书为什么,书要如何读。现在知道没学到本事工作不好找了,就应该反思一下,当初拼命考大学是不是太盲目?为什么读书有没搞清楚?自己的这个书又是如何读过来的?为考试而读书,不为做事而读书,只想把张文凭混到手,也不管书读好了没有,长了点本事没有。大家都只想通过读书做个寄生虫,难道每年几百万人都当官做老爷?都不想做普通劳动者,那国家建设还能指望谁?好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光混文凭没用了,这才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如今的大学生就业难与1990年代的国有企业工人下岗一样,是基本国情决定的,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并非单单政府就能左右的。想想当年国有企业破产,一些下岗工人也是不愿意面对现实,采取到政府门口静坐这种不明智的做法,而另外一些人则自谋生路,发奋自强,十年过去,不同的生活态度,是哪一种表现出更强的生存能力呢,现在都已经泾渭分明。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这是一个教训,我们都不必心怀怨恨,也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一切只能靠自己。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即使拿出越来越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也并不能证明,今天的大学生比任何历史时期的年轻人更艰难,他们面对的困难,有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面对的困难大吗?

一些大学生不老老实实找点事情做,只是怨声载道,有人还怀念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由国家包分配,以为自己的工作还应该由政府来包揽。其实,自己的工作能指望谁?要不怎么叫市场经济?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是应该由政府来做的话,我以为,就是在分配制度设计上要给那些高学历者调节调节了。只有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待遇,降低高学历者的待遇,才能根本扭转学历崇拜的局面,让大家都注重真才实学,才能有民族经济的真正振兴。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国家应该努力地改变以学历为标准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办法,而应该设计以工作业绩为标准确定工资级别的办法,既然已经对一些行业实行了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不应该把学历作为用人标准和晋升工资级别标准,应该尽一切可能把不同学历之间的工资差别减到最小程度。而用人单位也不应该只看文凭而应该采用职业能力测试的办法来录用职工。

有人夸张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比率已经超过60%了!好象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可是我要说,即使真的已经超过60%了也是正常,无须特别的关注。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正常社会,对于普通劳动者的需求量总是要数倍于所谓社会“精英”,当我们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时,技校生、中专生的失业率不是比大学生的失业率还要高得多吗?有谁对此表示过特别的关注呢?谁能说大学生失业率就应该低于技校生、中专生的失业率?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