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涯佬历史演变 (1人在浏览)

  客家饭 客家歌

  中国饭网

  客家菜的偏咸、重油、烹调手段的粗放,不过好吃是真!

  根据一众食友的说法:芳村客家人最超值的地方就是这里的出品味道不错,且有家庭的温馨感觉,加上价格实惠。只这三项,足可以吸引重内容的广州人一去再去了。饭口上人声鼎沸,更何况现在餐厅正热火朝天地举办“客家文化节”,红衣婆娑高音惊人的红衣女子都是如假包换的客家大嫂。还真有食客跳上台来吼上几嗓子呢。

  这里的清蒸客家豆腐(13元)
  是自磨自酿的豆腐,有一点苦,回味却是清香

  娘酒酿河虾(48元)
  自酿的黑糯米酒娘酒,甜甜地,很好入口。娘酒酿河虾有淡淡的酒香,与客家菜的咸倒是十分相宜

  驰名清炖鸡(50元)
  喝到嘴里有清淡的药材香。看看同桌的食客,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忙着用鸡汁浇碗里的米饭

  咸蛋黄酿花腩(23元)
  看起来感觉颇油,可卖相实在吸引,咸蛋黄吸收了花腩的油汁,变得圆润饱满。
 

附件

  • 11.gif
    11.gif
    3.3 KB · 查看: 315
  • 驰名清炖鸡.jpg
    驰名清炖鸡.jpg
    10.2 KB · 查看: 312
  • 娘酒酿河虾.jpg
    娘酒酿河虾.jpg
    18.8 KB · 查看: 322
  • 咸蛋黄酿花腩.jpg
    咸蛋黄酿花腩.jpg
    15.4 KB · 查看: 309
下一次发多一点客家人的伟人--孙中山资料,请大家收集。。。
 
  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附件

  • 5xxy.gif
    5xxy.gif
    27.5 KB · 查看: 319
  • sbronze.gif
    sbronze.gif
    3.8 KB · 查看: 351
  • sunzhongxang0.jpg
    sunzhongxang0.jpg
    14.8 KB · 查看: 312
现在的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翻版,尤其民生这一点,以前打生打死都是为了主义,现在终于看到主义落地生根了。希望不是中兴而是永兴。。。。
 
QUOTE(hk香港 @ 2006年06月07日 Wednesday, 09:47 PM)
群主,你是那里的????????
[snapback]1280859[/snapback]​




在下沙琅镇,有什么指教?你呢?

常来这里坐坐。。。。
 

附件

  • IMG2704A.jpg
    IMG2704A.jpg
    10.4 KB · 查看: 315
  • IMG2692A.jpg
    IMG2692A.jpg
    22.7 KB · 查看: 363
谢氏溯源


谢氏:(陈留郡)据《姓纂》称:“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位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分被封于谢(古邑谢,在今河南唐县南),后来是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而统统姓谢了。又唐工谢偃的祖父孝正,本姓直勒氏,后改姓谢(见《旧唐书文苑传》)。
  据说是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谢安,把谢氏家族引上了显赫之途。谢安原隐居在会稽东山,后来被当时晋室的大将桓温请出山,当了一名司马的官,可是当桓温阴谋作反时,他却尽忠晋朝王室,而在桓温死后被朝廷倚为社稷重臣,到了肥水之战,果然一鸣惊人,为晋室保住了半壁江山。在肥水之战中,他的从侄谢玄、弟弟谢石以及儿子谢琰,都是驰骋沙场、冲锋陷阵,青史垂名的人物。现在,南京东郊蒋山的半山上有一座拓恩寺,寺后有一处“谢公墩”,据说就是谢安当年的所居之地。
  上杭谢姓始祖十七郎,是宋末由宁化石壁迁到古田谢家坊分居各地的,清朝中叶,龙岩上坪迁杭一脉富甲城中,武平上畲迁居县西湖泮乡户口数百。
 
QUOTE(断线de风筝 @ 2006年06月16日 Friday, 10:36 PM)
看到眼睛痛了,还没看完…
[snapback]1307824[/snapback]​




我也是啊!

不过蛮好的。。。

长了不少见识。。。。
p2.gif
 
捱沓l客家歌--古重Y(海S腔)
[mp3]http://mp3.zhongsou.com/md?id=127b6c814ec6ebea%26url=http://www.oliodu.com/uplo4d/319.mp3[/mp3]
 

附件

  • 828814.jpg
    828814.jpg
    114.2 KB · 查看: 389
  杨氏家族渊源

  沙琅城市人

  夫杨定为氏,始于周。周宣王时其少子尚父封于杨(周朝诸侯国名)号曰杨侯,因以为氏。至秦代杨国改置弘农县(今河南省宝灵县南)汉改为郡。故我杨氏今日仍纪弘农郡也。待后,随着历史之演变,祖先迁于福建汀州上杭县。明化八年(一四七三年)太始祖杨讳孟公携两子,长子法绳,次子法行,由闽入粤、。定居电白县那霍区石坦村开基。始祖杨讳凝号文海字法行后适居沙琅渡头村开籍。
  经历代祖先勤俭持家,艰苦创业,辛勤开拓,各支苗裔,孙支繁衍,瓜瓞绵长。家道兴隆,寝昌寝炽,学士林立,迄今相传十十世,已有五百三十年矣。
  大家看了我家的族谱应该很清楚客家人是从中原过来的,是百分百的正统汉人。弘农郡杨氏后人主要分布在电白县沙琅镇那霍镇,罗坑镇,黄岭镇,麻岗镇,霞洞镇。高州云潭镇。阳西县新虚镇。据说迁到麻岗镇,霞洞镇的已经不会讲涯了,不知他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客家人。
 

附件

  • 20061623141038167.jpg
    20061623141038167.jpg
    82.8 KB · 查看: 369
后来的语言(方言)

1、新民话:新来的移民,初来乍到,博白、陆川客家话的称呼。
2、客话:单看“客”字你不要以为就是客家话,其实是桂南、粤西白话(粤语)的称呼,这个名称不知道是相对谁说的。

以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命名的语言(方言)

1、捱话:粤西、桂南一带客家话的他称和自称。因“我”称“捱ngai2”(读第二声)而得名。捱话、捱人的“捱”读第一声(ngai1)。
2、麻介话(脉介话):桂林、柳州、桂东等地客家话的称呼。因“什么”称“脉介mak5 gai2”(介读第二声)而得名。麻介话、脉介人的“介”读第一声(gai1)。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区简介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二、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大陆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台湾和香港有部分地区讲客家话。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

  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 、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

  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龙岩西北部万安(旧名溪口镇)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方阝、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方言分布全区90个市县中的79个市县,占所有市县的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583个乡镇有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2.74% 。广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宾阳地区;此外还有来宾、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阳朔等。

  湖南省的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攸县、茶陵、酃县、汝城、桂东等县的某些乡村,还有浏阳、平江县的某些乡村。江永、江华等地也有少数人说客家方言。

  台湾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园以南各乡镇和中坜、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屏东县一部分乡镇、高雄县的美浓镇。

  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布可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五个地区。其中亚洲讲客家方言的共有350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非洲的客属华侨华人共有5.4万人,分布在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个国家。在美洲约有46万人讲客家方言,分布在秘鲁、美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大洋洲的客属华侨华人有16万和4.4万人。

  三、湘方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 邵阳、 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 东安、 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 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分区: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以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语南、北、西三面长期以来处于官话方言包围之中,东部又受客、赣系方言的影响,以致语音系统不断产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种明显有别却又并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从地理上看,新、老湘语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北片湘语和南片湘语,这就是湘语的两个方言片。新湘语和老湘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南片老湘语比较保守,古全浊声母字一般仍多念浊声母;北片新湘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而有逐渐靠拢官话的趋势,语音上突出的表现是由繁到简,古全浊声母字一般都已念为清声母字了。北片新湘语主要通行于湘北、湘中一带,如长沙、株洲、益阳等;南片老湘语广泛通行于湖南中部、沅水东南、 湘水以西和资水流域, 如湘乡、双峰、邵阳、武冈等。

  四、吴方言

  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1个:丹阳、金坛、高淳、溧阳、宜兴、武进、常州市、江阴、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常熟市、无锡、无锡市、苏州市、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

  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

  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建德县北部下包、干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

  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 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县城及其以北的乡镇,安徽南部郎溪县北部的梅渚、岗南一带和广德县的下寺、芦村等地也说吴语。

  吴语按其特点的分区:

  分区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

  太湖片即北吴语片,包括江苏吴语21个县市,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浙江旧杭州、嘉兴、湖州3府,以及浙东旧宁波、绍兴两府,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零三站长注:本人认为吴语应以苏州话为代表,但若按影响力来看,一些人认为吴语应以沪语为代表)。这一片分布面积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可再分6个小片:

  ①常州小片,包括沙洲、江阴、武进、宜兴及其以西苏南吴语各县市和安徽郎溪、广德的部分乡村,江北靖江的老岸话,南通东部、海门和启东北部的通东话也属这一小片(零三站长注:我认为常州小片的的区划并非以某些词的说法来区分,而是按说话口调区分。如按江阴等地区说词习惯,也说“啥”、“物事”等音,和苏沪嘉说词习惯相同,而常州人则把”啥(sa,什么)”、“物事(meszi,东西)”说成“嗲(dia,什么)”、“东西(donsi)”,专家却并未将江阴话列在常州小片之外)。但大多数词的说法仍相同,如“白相(besiang,玩)”的发音,多数吴语区的人发此音,故而吴语方言能够相通,其他地方的人却不知所以然)。

  ②苏沪嘉小片,包括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常熟市、无锡市及其以东苏南吴语各地,浙江省的嘉兴市、平湖、嘉善、海盐、桐乡、海宁,江北南通、海门和启东南部的启海话属这一小片。

  ③湖州小片,包括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和余杭。

  ④杭州小片,即杭州市及其郊区。

  ⑤临绍小片,包括临安、富阳、桐庐、萧山、绍兴市、上虞、诸暨、新昌、余姚、慈溪和建德县的下包、干潭以东乡镇。

  ⑥明州小片,包括宁波市、鄞县、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定海、普陀、岱山。  

  台州片包括天台、三门、临海、仙居、黄岩、椒江市、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也说台州话。这片以临海话为代表。

  东瓯片即温州片,温州话旧称瓯语,通行于温州市、瓯海、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以及洞头、苍南、青田的部分地区。这片以温州话为代表。  

  婺州片包括浙江中部金华地区的金华市、兰溪、浦江、义乌、东阳、武义、永康、磐安,以金华话为代表。

  丽衢片包括处州小片和龙衢小片:

  ①处州小片,包括缙云、丽水、云和、青田等县和景宁佘族自治县。武义县南部旧宜平县部分、文成县的南田区、泰顺县北部和庆元县的东北部也属这一小片。

  ②龙衢小片,包括龙泉、庆元、松阳、遂昌、江山、常山、开化、衢州市、龙游。福建省浦城县的北部,江西省的玉山、广丰、上饶和上饶市也属这一小片。这片以丽水话为代表。

  五、粤方言

  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 、梧州、玉林 、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 、浦北、灵山 、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分区 粤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和地理分布可以分为4个片:

  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它在粤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

  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③高阳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属各县和江门市所属的阳江县和阳春县,以阳江话为代表。

  ④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郁江、浔江沿岸的南宁市、横县、贵县、桂平县、平南县、藤县、梧州市,玉林地区的玉林县、北流县、容县、博白县、陆川县,钦州地区的钦州县、合浦县 、浦北县 、灵山县和北海市,梧州地区的苍梧县、岑溪县 、昭平县 、蒙山县、贺县、钟山县,一般以南宁话为代表。它的语音比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桂南片按其内部的异同又可以分为四个方言小片:广府片、邕浔片、勾漏片和钦廉片。

  六、闽方言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

  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 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闽南方言 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七、赣方言

  又称赣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把二者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称为客赣方言。

  通行地域 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和皖西南一些县市通行的方言,其特点近似赣方言,有的学者认为也可以划入赣方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波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有人认为岳阳、永兴也属赣方言区;福建省西北部的 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连界的 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的方言,据初步了解,也和赣方言相近,目前归属未定,可能也将划归赣方言。使用人口约3000万。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呼吁:要像抢救濒危动物那样,抢救濒危的方言,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专家指出,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濒危方言需要抢救,也是有抢救价值的。
 
  客家文化中心转移变迁说

  你好台湾网 2002 年 7 月 15 日


  客家文化,各地发展虽不尽平衡,在各个历史期其文化中心也不断推移。但作为一个整体,则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有宋一代,客家文化中心有二

  一是福建路的汀州。汀州,是客家移民早期进入的重要基地。传说宁化石壁乡为客家人的祖居地,并非空穴来风。因此,客家文化在汀州生根开花,是情理中事。故有"风声习气,颇类中州"之誉。其出众人物有:宁化郑文宝,宁化张达观、张良裔父子,长汀杨方诸人。郑文宝,长于诗。其诗颇受同时人的文坛大家晏殊、欧阳修、司马光的青睐。杨方,以理学著称,曾从学朱熹,对客家地区理学的兴起,其功阙伟。
  一是广南东路以韶州为中心的粤北地区。因韶州地处岭南北交通要冲,故此地客家文化得地理之便与气候之先。曲江余靖,即是其中佼佼者,余靖,宋代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崇祀于广州八贤堂。其史学、诗、古文词,均为时人所重。曾信校《史记》、《汉书》,别为刊误四十五卷,是尤精史学的明证。
  韶州为宋代客家人藏龙卧虎之地,是有历史根源的。早在唐代,曲江就出过名震中原的张九龄。张九龄,唐朝名相,文学冠一时,著有《曲江集》,事迹具《旧唐书》卷九九本传。其诗劲炼质朴,洗尽六朝铅华。《唐音癸签》称道:"首创清淡之派"。对其后的王维、孟浩然诗派颇有影响。时人张说则赞誉"后来词人称首也。"可以说,张九龄以其卓越才学与高尚人品,使中原人对岭南文化刮目相看。
  元代,客家学子,多不应试仕官。所以,这一时期文士不显、文风转衰。记载也多阙如。但也并非全无杰出人物。龙南人钟柔,融贯诸史,著述多部,从学者数万人,一时文风称盛,即是一例。
  明初,承元之弊,客家著名文士尚不多见。成化、弘治年间,始渐露锋芒。嘉靖以后,人才辈出。明末清初,而登高峰。这一时期,客家文化中心有三:
  一是福建汀州府。尤以文史成就为著。有宁化李世熊、黎士宏,上杭刘坊诸人。李世熊,主要著作有《寒支初集》、《寒支二集》。史称其:六经诸子百家,无不贯通;为文沈深削该、奥博离奇。撰修《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对客家地区方志学作出了特殊贡献。黎士宏,世熊弟子,人称"以诗文章名天下"。刘坊,著有《天朝阁集》。自视甚高,声言"自有文章以来,一刘鳌石而已"。人评其文"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一是赣南地区。明末清初间,"三魏"和"易堂九子"的古文最富盛名。"三魏",为江西宁都魏际瑞、魏禧、魏礼三兄弟。"易堂九子",以魏氏三兄弟为核心,加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彭士望、林时益。他们的古文成就,集中反映在魏际瑞的《魏伯子文集》、魏禧的《魏叔子文集》、魏礼的《魏季子文集》和易堂九子的《易堂九子文钞》中。魏氏两代六人,被誉为文坛"三魏"和"小三魏",传为千古佳话。显然,倘没有当时赣南文风兴盛的背景,是绝不可能出现这一奇特文化现象的。
  理学,则有信丰俞溥,龙南月华,南康刘昭文、王事圣诸人。月华、曾从王守仁之学,为学者所宗。刘昭文则学于湛若水之门。可见,赣南理学王、湛两派均有传人。
  一是惠州府。明代客家理学中心。一时人才济济,理学发展至顶峰。代表人物有杨传芳、叶时、叶春芳、叶天佑、叶春及、叶萼、杨起元诸人。杨传芳,师事湛甘泉,深得其中奥妙。叶时,曾从南海庞嵩学,崇奉王阳良知之学。叶春芳,受学湛甘泉,"甘泉称其学问纯正"。叶春及,理学崇陈献章。叶萼,曾从薛侃学,为惠州一郡师。杨起元,崇心性之学,其学的显著特点,是将佛学引入理学,使佛儒合一。
  惠州客家地区理学,与整个广东地区理学同步发展。"明兴,白沙氏起,以濂名之学为宗,于是东粤理学大昌。"换言之,明正统以后,陈献章"白沙之学"的兴起,标志着广东地区理学进入繁荣阶段。其后,出理客家、福老、广府民系的理学大师各据一方各领风骚和互相渗透互相辉映的生机勃勃的局面。"当是时,甘泉、阳明二家弟子,各执其师之说,互有异同,自弼唐为之会通,面浙、广二宗,皆于弼唐悦面诚服,于时乡士大夫翕然和之。若何古林则讲学诃林,薛中离则于金山,黄泰泉于白云,钟叔辉于宝潭,杨肖斋(传芳)、叶允中(时)于归善,叶同斋(春及)于罗浮,王青梦于粤秀。而其在广州者,遇朔望必偕至关天,就正于弼唐。"就是说,这一时期惠州地区的理学,杨传芳、叶时、叶春及诸人独树一帜。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客家人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故具有极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名节思想。这以明清嬗变之际和汀州和赣南的气节派文人最具代表性。他们大多具有反清复明、"义不帝秦"的思想和行为。其佼佼者有李世熊、刘访、魏际瑞、魏禧、魏礼诸人.为人则"不食周粟"、退隐山林,为文则愤世嫉俗、慷慨激越、烟彪可元。他们的道德文章,光 辉千古。在客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清代以降,广东嘉应州及潮州府属大埔等地(即今梅州市辖区),在客家地区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在清一代,这一地区的科甲在客家地区居首位。康熙三十年登进士的李象元,为本朝州属登第者始。自乾隆特别是西风东渐之后,梅州地区人文日益昌盛。清代梅州文化,以诗文最为发达。代表人物有扬仲兴、王利亨、宋湘、温训、黄钊、李黼平、吴兰修、范留淑、叶璧华、胡曦、黄遵宪、温仲和等人。其中最著者为来湘与黄遵宪。来湘是乾隆以后,岭南诗人最富盛名者。代表作为《红杏山房诗钞》。史称"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宋)湘为巨擘",或说"后起无如宋芷湾(湘)"。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代表作为(人境庐诗草》。他所创作的通俗易懂的"新体诗",对"五四"时斯的新诗运动起了先驱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女诗人范留淑、叶擘华的出现。客家妇女素以聪慧贤良勤劳著称于世,她们在客家社会中起着特殊重的作用。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在文化上并未有所建树,形成妇女地位在经济活动与文化教育两者间的极大反差。清末,随着风气日开、女权日高,这种畸形局面才不断改变。范留淑的《化碧集》、叶璧华的《古香阁集》,可谓晚清诗歌的璀璨明珠;他们二人则可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女诗人的先行者。
  清代,梅州地区在客家人文地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非偶然。早在明代,已露端倪。李士淳的出现即属此例。李士淳,作文雄健奔放,为时人所重,其著述收入《李二何先生文集》。又,据光绪《嘉应州志・从谈》卷三二载:
  "《谈海》云:闻之族老,明季及国初,潮属有数县文风未盛,多有不能如额者,学使者往往以此邑之有余补波邑之不足,程乡一邑常取过三四十名,谓之通榜。"
  可见,早在明清之际,梅县(程乡)文风之盛已居粤东前列。
  与此同时,惠州文化也日益发达。惠州府与广州府相邻,并濒临大海。随着客家火势力不断由山区向平原向海外伸展,故当地日居重要地位。宁化伊秉缓在惠州知府任上,曾创建丰湖书院,并度聘请嘉应宋湘主讲丰湖书院。一时,丰湖书院成了培育客家人才的重要摇篮。
  有清一代,客家地区文化得到普遍发展,故各地都产生了一批著名人土。其中,最有影响的为南康谢启昆、台湾丘逢甲诸人。他们在中国文坛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谢启昆,于史学、文学、方志学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尤以方志学成绩斐然。他主修的《广西通志》,体例新颖,内容博洽,为一代模式。丘逢甲,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为(岭云海日楼诗钞》。梁启超誉之为"诗界革命巨子"。其诗的"英气",甚至在黄遵宪之上。
  总之,客家地区,从宋代以来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客家人在历史上各个文化领域,均作出杰出的贡献。其著名者:史学有余靖;理学有杨方、杨昱、杨传芳、叶春芳、叶春及、叶萼、杨起元;诗有郑文宝、伊秉绶、宋湘、湖曦、黄遵宪、丘逢甲;古文有刘坊、魏际瑞、魏禧、魏礼;方志学有李世熊、谢启昆;客家学有黄钊、温仲和;女诗人则有范留淑、叶璧华。不胜枚举。
 
沙琅镇有悠久的历史,可惜无人将历史文化记录下来。。。。
 
好东东不能沉下来,顶上去。。。。
 
QUOTE(勇闯天崖 @ 2006年06月16日 Friday, 02:59 PM)
谢氏溯源
谢氏:(陈留郡)据《姓纂》称:“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位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分被封于谢(古邑谢,在今河南唐县南),后来是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而统统姓谢了。又唐工谢偃的祖父孝正,本姓直勒氏,后改姓谢(见《旧唐书文苑传》)。
  据说是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谢安,把谢氏家族引上了显赫之途。谢安原隐居在会稽东山,后来被当时晋室的大将桓温请出山,当了一名司马的官,可是当桓温阴谋作反时,他却尽忠晋朝王室,而在桓温死后被朝廷倚为社稷重臣,到了肥水之战,果然一鸣惊人,为晋室保住了半壁江山。在肥水之战中,他的从侄谢玄、弟弟谢石以及儿子谢琰,都是驰骋沙场、冲锋陷阵,青史垂名的人物。现在,南京东郊蒋山的半山上有一座拓恩寺,寺后有一处“谢公墩”,据说就是谢安当年的所居之地。
  上杭谢姓始祖十七郎,是宋末由宁化石壁迁到古田谢家坊分居各地的,清朝中叶,龙岩上坪迁杭一脉富甲城中,武平上畲迁居县西湖泮乡户口数百。
[snapback]1306579[/snapback]​


jk.gif


QUOTE(过江龙 @ 2006年06月27日 Tuesday, 11:52 PM)
  杨氏家族渊源

  沙琅城市人

  夫杨定为氏,始于周。周宣王时其少子尚父封于杨(周朝诸侯国名)号曰杨侯,因以为氏。至秦代杨国改置弘农县(今河南省宝灵县南)汉改为郡。故我杨氏今日仍纪弘农郡也。待后,随着历史之演变,祖先迁于福建汀州上杭县。明化八年(一四七三年)太始祖杨讳孟公携两子,长子法绳,次子法行,由闽入粤、。定居电白县那霍区石坦村开基。始祖杨讳凝号文海字法行后适居沙琅渡头村开籍。
  经历代祖先勤俭持家,艰苦创业,辛勤开拓,各支苗裔,孙支繁衍,瓜瓞绵长。家道兴隆,寝昌寝炽,学士林立,迄今相传十十世,已有五百三十年矣。
  大家看了我家的族谱应该很清楚客家人是从中原过来的,是百分百的正统汉人。弘农郡杨氏后人主要分布在电白县沙琅镇那霍镇,罗坑镇,黄岭镇,麻岗镇,霞洞镇。高州云潭镇。阳西县新虚镇。据说迁到麻岗镇,霞洞镇的已经不会讲涯了,不知他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客家人。
[snapback]1344988[/snapback]​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是客家人,哈哈............................................
 
顶..........
 
哇哇..
 
沙琅的荔枝花,大家欣赏
he.gif
 

附件

  • xuhe-22.JPG
    xuhe-22.JPG
    111.5 KB · 查看: 415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