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巾帼英雄冼夫人 (8人在浏览)

榕树头下小子

小学三年级
注册
2006-03-30
帖子
234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附件

  • 冼夫人:巾帼英雄第一人.jpg
    冼夫人:巾帼英雄第一人.jpg
    12.4 KB · 查看: 184
  《冼夫人》

吴晗(著各作家)

  冼夫人是六世纪时南越的杰出领袖,她有谋算、勇敢,善于用兵,一生坚持和汉族团结友爱,保障地方秩序安定,从梁大同初年(公元535年左右)到她的孙子冯盎死时(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止,一百一十年中,广东南部一直保持安定局面,她的功绩是值得后人纪念的。隋书卷八十和北史卷九十一都有她的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六三、一六四、一六七、一七O、一七七,都有关于洗夫人的记载。)
  她的生卒年都不清楚,只知道她于梁大同初年(公元535年左右)结婚婚,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她的丈夫冯宝死去,儿子冯仆才九岁。隋仁寿初年(公元601年左右)冼夫人死。估计她结婚时为十八岁左右。到601年死,存年当在八十三、四岁左右。(公元5I 8一一601?)
  她是广东高凉(今广东两阳县)人世代作商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有十几万家。唐杜估通典卷一八四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备有种姓。”
  冼家是越族的大姓,冼夫人在父母家的时候,就很贤明,善于筹略,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是个少年女英雄。
  她虽然很能干,英勇,却喜爱和平生活,总是说服族人做好事,很得到本地人民的信任。越族各首领经常互相攻战,冼夫人的哥哥南梁州刺史洗挺也倚恃富强,侵略傍郡,使人民生活不能安定,冼夫人多方规谏,解仇息兵,海南岛的黎族一千多洞都来归附.
  公元535年左右,罗州(今广东化州县)刺史冯融听说冼夫人的名声,为他儿子高凉太守冯宝求婚,她便嫁给冯宝,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冯融是北燕冯弘的族人,冯弘失败逃奔高丽,派族人冯业带三百人浮南海逃到宋国,留住广东新会.从冯业到他的孙子冯融,世代作罗州刺史。冯家虽然几代都作大官,因为不是本地人,号令不行。从冼夫人嫁给冯宝以后,便约束同族,服从地方政府命令。她自己和冯宝一起审判案件,越族首领犯法,即使是亲戚也依法处理.从此冯家才能施行政令,谁也不敢抗拒了。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八月,侯景反。大宝元年(公元550)高州刺史李迁仕派人叫冯宝去见他。冯宝正准备出发,冼夫人劝他不去,说:“刺史无缘无故,不会找你去。一定是要你和他一起造反。”冯宝说:“你怎么知道?“冼夫人指出:“刺史奉召援救南京,可是称病不去,一面又铸造武器,集合人马。找你去,无非是把你扣留,作为人质,调发你的部队。且不忙走,过几天看形势发展再说。”不到几天,李迁仕果然反了,派大将杜平虏领兵北上,和梁都督陈坝先的部队交战。冯宝听到消息,冼夫人出主意,杜平虏一时回不来.李迁仕在州出不了什么花样,你自己去,必然会打起来,不如卑辞厚礼,说你一时离不开,让我代你参见,他必然不会防备。冼夫人就带了千把人,桃了礼物,说是到州送礼。李迁仕很高兴,叫人侦察,果然都是挑着担子的,便不设防了。冼夫人的人马进了城.便发动攻击,迁仕大败逃走。冼夫人乘胜和陈坝先会师。回来告诉冯宝:“陈都督不是常人,很得众心.一定能平息骚乱,你要好好交结他,大力供应物资才是。”冯宝从此和陈坝先友好。公元551年,陈坝先擒杀李迁仕。557年,陈坝先称帝,是为陈朝。
  陈永定二年(公无558)冯宝死。这时广东一带地方秩序混乱,冼夫人团结百越,地方安定。派九岁的儿子冯仆率领各酋长到丹刚朝见,陈坝先封冯仆为阳春大守。
  太建二年(公元570)二月,广州刺史欧阳纥反,陈朝派车骑将军章昭达讨伐。
  欧阳纥派人召冯仆到高安,要他共同起兵。
  冯仆遣信告诉冼夫人,夫人说:“我忠贞报国,已经两代,不能为了你,就有负园家。”
  立刻部署军队拒守,并带领百越酋长迎接章昭达,内外夹攻,欧阳纥的人都溃散了,欧阳纥自杀。陈朝因为洗夫人立了功,封冯仆为传都侯,加平越巾郎将,转石龙太守.派使持节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大夫人,送她绣帔油络驷马安车一乘,鼓吹一部,和磨幢旌节,卤簿和刺史一样。
  公元584年左右,冯仆死。589年陈为隋所灭。岭市地区几个郡共举洗夫人为主.9为适母,保境安民。隋文帝派救国书沈来安抚,陈将徐镫拒守,韦膊桓医。隋晋王杨广叫陈后主权宝写信结冼夫人,告诉她陈国己亡,要地投降隋朗,并把她先前送给陈叔宝的扶南犀杖和兵符作为信验。冼夫人得情,知道陈初己亡,只好召集首领几千人,哭了整天,派孙子冯魂迎接韦恍到广州岭南安定。隋朝封冯魂为仪同三司,册封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岭南各族首领大部分起兵响应,包围南海,韦舱剿馈K逦牡叟筛事郎裴矩巡抚岭市,到了南海。冼夫人派孙子冯暄带兵救援韦冲,冯暄和王仲宣部将陈佛智是好朋友,不肯进兵。冼夫人大怒,逮捕冯暄囚于州狱。另派孙子冯盎带乓进攻.杀了陈佛智,会合隋军击败王仲宣,广州终于保全了。冼夫人亲自披甲,骑高头大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裴矩巡抚渭州,各地首领部来参拜,受隋朝官爵.岭南地方从此安定。隋文帝极为惊异,封冯盎为高州刺史,并赦免冯暄,封为罗州刺史。追封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许其发部落六州兵马,如有紧急情况,可以便宜行事。还写信表扬她的功绩,送丝织品五千段。独孤皇后也送她首饰和宴会服装。冼夫人把这都装在金匣子里,和梁朝陈朝所送的东西,分别收藏在库房里,每到过年过节,把这些东两陈列出来,训示子孙,要他们忠于国家,并说自已经历了三个朝代,只是一味好心,所以能够保存这些东西,子子孙孙都要这样做才好。
  番州(今广东广州)总管赵讷贪财残虐,俚族僚族人民忍受不了,纷纷逃亡。冼夫人派长史张融到长安,提出安抚各族人民的意见,并指山赵讷的罪状.象这样人是不能办好团结少数民族的事的。隋文帝派人查办,证实了赵购的罪行,依法处死,就便派冼夫人安抚各族人民。洗夫人亲自拿着诏旨,自称使者.巡历了十几个州,慰问各族人民,俚、僚各族人民都欢欣鼓舞,归附隋朝。这时冼夫人已经八十多岁了。隋文帝很高兴,赐她临振县(今海南岛)汤沐邑一千五百户,并追封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仁寿初年(公元60 I年左右)冼夫人死。
  隋朝送赙物丝织品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
  孙冯盎英勇善战,隋亡,尽有广州梧州海南岛一带二千方里的地方,有人劝他自立南为越王,坚决不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以岭南二十州地归唐,唐高祖任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赵国公。子宫裁为春州刺史,智或为东合州刺史。智戴也知名当世.勇而有谋,官至左武卫将军。
  唐玄宗时的宠臣高力士,本来姓冯,是冯盎的曾孙。
  冼夫人是我国古代少效民族越族的著名领袖。她的一生,少年英雄,老当益壮,英勇善战,沉着有谋,致力于和汉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事业,对内部主张和平安定,劝阻各族互相攻战,对叛乱和贪残官吏则决不容情,加以讨伐和揭发。在她一生从领兵到死亡的七十年中,是广东南部维持安定和平的主要力量,她作了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的事业。
  由于她的教育和榜样,她的子孙也都是英勇善战,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名将,从她到冯智城的一百十几年中,冯家的历史是和广东南部各族人民的和平安定生活的历史分不开的。由于饱和她子孙的努力,安定了地方,发展了生产,对祖国的民族融洽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境夫人是我国越族的杰出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员杰出的妇女之一,她对当时当地的人民生活安定和生产发展有贡献,对祖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有贡献,这样的人物是应该肯定的,应该歌颂的。故事剧里有穆桂英挂帅,余赛花百岁挂帅,杨门女将等剧目,我要向戏剧家们建议,为什么不写冼夫人呢?她的一生是值得也应该写成历史剧的。我这样要求,也希望戏剧家们会接受这个建议。

  1961年1月1I日于北京

  载《光明日报》1961年1月14日
 
冼夫人究竟是那里人?
高州人说是高州的,有冼夫人庙为证,江泽民还亲自来访。
电白人说是电白的,电城人氏,下嫁下洞,有实地可考。
海南人说是海南的,也有古迹作证。
三地都大张旗鼓宣传和进行文化品牌建设!但究竟是那里人现在有定论吗?
请清楚的乡亲们,留贴说说。。。。
 
  冼夫人:巾帼英雄第一人

  2004-04-19 07:39:51  南方日报

  南方网讯 冼夫人,高凉郡(今茂名市境内)人,生于梁代(公元512年前后)。她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历经梁、陈、隋三代,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协助朝廷剪除地方割据势力;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汉俚民族融合;坚决革除社会陋习,推动俚人社会的文明进程;协助朝廷治理岭南,惩治贪官暴吏,极大地推动岭南社会、经济网站、文化的发展。冼夫人以其巨大历史功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广东历史文化版图中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与冼夫人有关的历代文物遗迹,都得到民间自觉的保护。历代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遍及茂名、雷州半岛、海南岛乃至东南亚。在高州、电白、阳春等市县,保存着冼夫人墓、冼太庙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文物遗迹,精神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是当地乃至全省文化经济建设的宝贵资源。
  江泽民同志2000年视察高州冼太庙。
  冼夫人及其历史文化遗迹,长期以来多是靠民间自发的保护、传承,缺乏正确的引导、完整的保护和规模化的开发,大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在省委关于文化大省建设决策的鼓舞下,电白、高州等地都在共同打造冼夫人品牌,深入挖掘冼夫人精神、文化内涵,加速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加大相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力度,采用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大力开发冼夫人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辞世1400多年的“岭南圣母、巾帼英雄”冼夫人,将为家乡子孙后代再度造福。

  记者目击:追寻“岭南圣母”的千年遗迹

  2003年3月,当记者怀着十分“渺茫”的心情,前往冼夫人的故土电白、高州等地寻觅“圣母”遗迹时,却获得了一连串意外的惊喜:1400多年的风雨尘埃,没有洗去或湮没冼夫人的光华,她至今仍生动地“活”在当地人的心中,让人感到熟悉而亲近。今天,冼夫人被她曾庇护和恩泽过的黎民的后人,作为神灵进行纪念和信仰,其英灵似乎无处不在。粤西的后人对她的墓地及各种相关遗迹都自觉保护,并自发组织各种祭祀、纪念和庆祝活动。有关她的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歌谣,也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一切,形成了一种浓郁、独特的冼夫人民俗文化。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娘娘庙

  电白县电城镇北7.5公里处有个山兜丁村。村南有座娘娘庙,为当地冼氏的宗祠,为纪念先人冼夫人所建。据说该庙始建于隋代,至今庙内仍保存着一只隋代“虎头纹”香炉。有专家介绍,现在该庙墙体基部仍保留隋时的建筑特征。在每年冼夫人诞辰和忌辰期间,当地善男信女都汇聚该庙,举行“冼太夫人回娘家”纪念活动。
  在娘娘庙后约50米处有座古墓,称冼夫人墓。该墓位于一片宽阔平地上,墓地呈长方形,周围有土墙遗迹,边长92米,总面积约850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文物遗存之丰富,都十分罕见。墓区保存有一块清代嘉庆年间建立的墓碑,上有“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等字样。此前,该墓区曾出土石鼎、石炉、陶石狗、石狮、倒莲形方座石柱基础,以及一些陶瓷器物和砖瓦堆积,经鉴定为隋代遗物。墓区内还有一块隋代的“龟趺石”残件,在岭南地区十分罕见,据称是墓城目前发现的最珍贵的文物。2002年7月,广东省政府将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底,电白县投资300多万元,修通了一条从电城镇直达冼夫人墓城的“冼太大道”,并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冼夫人故里门阙。据介绍,墓城的重建、修葺工程设计工作也已完成。
  电白县冼夫人文化艺术节盛况。

  高州城冼太庙

  位于高州城区人民路。据记载,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在明、清两代曾先后重修。整座庙宇建筑面积达8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斗拱飞檐,运用彩绘、堆塑、雕刻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显得精致而华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貌。主体建筑分前殿、中殿、正殿三进。正殿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庙的顶脊有灰塑双龙戏珠等饰物。庙内《冼夫人记》碑、《恭谒冼夫人庙书》碑等碑刻保存完好。
  庙中有清同治年间的玉香炉,晚清驻美国、古巴、秘鲁三国大使陈兰彬和工部左侍郎杨颐等人为该庙撰写的楹联等,以及多幅明清珍贵石碑记等。它们与一批当代书画家墨宝,多幅精致木刻、石刻,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和文化含量的冼庙景观。
  专家认为,高州冼太庙是冼庙系列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研究价值。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了高州冼太庙,指示要把高州冼太庙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高州冼太庙被省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高州市正在以该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州市政府目前已经花费约1500万元,将冼夫人庙周围的建筑进行了一期拆迁。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及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高州市有关部门目前已拟出初步改建方案,在保存冼太庙原有风貌、不损害其原有建筑结构的前提下,进一步开阔其周边视野,将冼太庙与东侧的潘仙祠、附近的潘州公园及广场连成一个整体,建设成一个“冼太公园”。

  旧城冼太庙

  位于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据高州市冼夫人研究会会长苏汉材及原高州市博物馆馆长张均绍等专家介绍,旧城庙为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冼夫人逝世时,其孙冯盎为纪念冼夫人而建。该庙于此后经多次维修重建,现较完整保存着明代的建筑。这座冼庙坐北向南,共分3进,约深36.35米,整个庙宇呈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庙顶正脊饰有生动的双龙戏珠等灰塑艺术品。正殿供奉冼夫人塑像,东殿供奉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塑像,西殿供奉有冼夫人的3位将军塑像,都保存完好,形态逼真。庙里完好地保存有重修庙宇字碑一件。因该庙具有特殊地位,清代同治皇帝御赐的“慈佑”封号匾额一直被奉置在这里。在大殿内,记者还看到一面十分古老的独木“俚人鼓”,鼓身为一截樟树原木掏空后制成,鼓面直径约80厘米,相当罕见。张均绍表示,该鼓的鼓身至少为明代以前原物,甚至不排除是隋唐时代的原件。
  在冼庙的右侧,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冯宝公祠,为当地冯氏族人为纪念冼夫人的丈夫、陈朝高凉太守冯宝而建。目前,当地政府对冼夫人及冯宝公祠等文物古建筑进行了整体的保护,在两建筑附近开辟了广场并修建了仿古水榭园景。

  高州旧城遗址

  也称电白旧城,位于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属南朝至明代的古城址。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27―534年)置电白郡电白县,郡、县治所均设于此。唐、宋、元各代,高州治所也均设于此。明朝以后,高州府和电白县先后迁治,旧城遂降为堡。张均绍介绍,原城墙为内外两重,形似四方。外城墙两边分别为286米、261米,中间为城壕。记者看到,旧城至今保留着唐代格局,“城”内可以看到一段长约200米的唐代城墙。据苏汉材、张均绍等介绍,高州旧城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南朝到明清时代的都有。除了地面上保存着始建于隋朝的冼太庙、明代冯宝公祠等古建筑和两口古井外,还出土了包括唐代的武器架石插座、瑞兽门砧、隋朝墙砖、瓦当,以及陶瓷制品等,造型古雅、精美独特。当地还出土了多达数千斤的碳化米――“陈仓米”,传说是冼夫人时代留下的。伴随各类文物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城墙砖。这些城砖体形较大,砖身往往刻有文字,如“高州”、“长见太平年”等地名、吉祥语或工匠姓名。张均绍认为,高州旧城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旧城和其间出土的众多文物,为研究广东南部地区古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此前,高州旧城遗址已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高州市财政投入300万元,分别复原内城和外城的两段城墙,长达数百米,并在城外仿建了一座明代风格的城门,这些城墙不仅修旧如旧,而且内城部分更多直接用旧城砖建成。登上城墙,依稀可以感受千年古城风貌。目前,旧城内的唐代城墙遗址、冼太庙、冯公祠等也都受到了严密的保护,进一步开发工程也正在进行当中。

  两地共同打造冼夫人品牌

  记者了解到,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鼓舞和指引下,冼夫人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茂名市各级政府的重视。茂名市统一部署,整合资源,调动各地积极性共同打造冼夫人品牌,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与规模,紧锣密鼓地规划与开发建设相关历史文化工程。
  高州市提出以冼夫人文化品牌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投入7200万元修复、开发高州冼太庙及相关文化遗产,规划建设面积达27500平方米,包括修复冼太庙、潘仙祠、昭忠祠等古建筑群,建设冼夫人纪念馆、陈列馆,冼夫人文化广场,制作冼夫人及其部将人物群雕,将这些文化工程连成一个整体,建设一个“冼太公园”,并建设一条仿隋冼太文化街,集中展示冼夫人历史文化特色和内涵。目前,高州市政府已投入约1300万元,完成了冼太庙周围的一期拆迁工程,建起一个初具规模的文化广场。
  电白县规划总投入1.2亿元,高起点、高品位地开发冼夫人历史文化遗产。除将按原貌迅速修葺冼夫人墓城、娘娘庙及配套设施外,还将在山庄主峰下修建冼夫人文化广场,在广场上建立一座高达40米的冼夫人石雕塑像。
  此外,还将系统开发娘娘故居遗址、娘娘井、娘娘塘、娘娘洞、娘娘船只遗址和娘娘练兵场等配套景点,并筹划通过成立冼夫人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与冼夫人有关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弘扬冼夫人文化和精神。

  “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细数广东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发现他们多为外地入粤人士或其后裔。真正在广东土生土长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则为数不多。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冼夫人就是其中一位。正因如此,冼夫人在广东历史文化版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冼夫人在民间享有崇高地位,而与冼夫人相关的文物遗迹,也得到人们自觉的保护。至今,历代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遍及茂名、雷州半岛、海南岛乃至东南亚国家,仅高州境内就有冼太庙200多座。在电白、高州等多个县(市)还有冼夫人墓及冼夫人驻军、练兵的遗迹。这些文物遗迹精神内涵丰富,文化含量高,影响力广泛,是粤西地区乃至全省文化经济建设的宝贵资源。
  有关冼夫人的历史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多靠民间自发保护、传承,而缺乏科学的研究引导、完整的保护和规模化的开发。在省委关于文化大省建设决策的鼓舞和指引下,电白、高州等县(市)纷纷重视擦亮冼夫人品牌,加大有关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力度。一系列大规模、高品位的文化经济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岭南圣母、巾帼英雄”冼夫人将再次为家乡人民造福。

  书记观点

  高州市委书记卢方圆:冼夫人信仰需“引导回归”

  高州打响和擦亮冼夫人历史文化品牌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推广。我们有意创作拍摄一部冼夫人题材的大型电影或电视剧,并请大牌明星主演,以造成大的影响力,但鉴于目前财力有限,在短期内尚难实现。二是通过大规模、高规格的学术研究或文化节庆活动,扩大地方知名度,打响冼夫人文化品牌。三是通过有形的文化项目建设,展示、传承历史文化。目前高州已完成冼夫人文化广场首期工程,接着将建设冼夫人展览馆等系列历史文化项目。

  电白县委书记潘本:市场化开发经营冼夫人文化资源

  电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和娘娘庙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最近,我们通过创新投资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把冼夫人文化资源推向市场,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计划3年投资1. 2亿元,建设集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冼夫人景区群,包括电城山兜景区、庄山景区、丁村景区、霞洞景区等。目前已进入总体规划阶段,经省文化厅批准建设方案后即可动工。

  将冼夫人品牌纳入文化大省规划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欧初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要做的事情很多。把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及其遗迹妥善加以宣扬、保护,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打响冼夫人文化品牌,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冼夫人精神,集中概括起来就是爱国爱民,这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我省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应宣扬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弘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把冼夫人文化品牌纳入文化大省总体规划,以振奋民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400多年来,冼夫人的名字和功绩在东南亚广为传播。打响冼夫人文化品牌,有利于加强祖国同海外侨胞的血肉情谊,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利于海外侨胞在精神和资金方面支持文化大省建设。
  建议通过以下渠道,打造冼夫人文化品牌:扩大宣传,大力弘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将冼夫人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编成中小学乡土教材,进行普及;责成有关部门尽快把电白县山兜丁村冼夫人遗址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动员各方面财力物力,开发电白、高州系列冼夫人文物遗址,建成集瞻仰、学习、参观、游览四位一体的中国旅游胜地;将粤西、海南、桂东南各地冼夫人相关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葺,建设不同特色的旅游设施,形成一个地跨三省区、纵横上千里的旅游大景区。(编辑:何静文)
 
  军坡节(冼夫人文化节)

  军坡节是为纪念南北朝时的梁朝冼夫人而举办的民间活动。
  在各种不同的史料记载或者传说中,冼夫人是梁朝高凉太守冯宝的妻子,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武双全,韬略高超。她亲自奏梁武帝在海南设立崖州,恢复对海南岛的实际统治,主持海南政务,在她的治理下,海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纪念她,海南人民为她设立了庙宇,全岛约有一百多座。
  军坡节举办的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为期七天,相传当初冼夫人和丈夫冯宝率军驻在海口军坡镇,并于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平叛,所以在这一时期举办各种表演以纪念她。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
  军坡节分为“公期”和“婆期”,每到节会,当地人要备芋头、薤、桑叶等农产品,在村中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模仿冼夫人集军、阅军、出军的“装军”表演,场面壮观,同时在节会上还有土特产售卖。
  2002年,军坡节更名为“冼夫人文化节”,成为海口一个大型的旅游活动。
 
  高凉圣母冼夫人

  时间: 2005-4-19


  冼夫人,名英(约522~602年),生活于梁、陈、隋三个朝代,生于高凉俚族大首领家庭。夫人幼贤明,多谋略,能行军用兵,信义著于溪洞。是我国闻名的俚族女首领,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一百一十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周恩来总理曾称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巾帼英雄。”梁大同初,罗州(今化州)刺史冯融闻其贤能,为其子高凉(今电白县电城镇一带)太守冯宝聘以为妻.夫人从汉礼,归为冯家妇。 冯氏为北燕国王冯弘的后裔。北燕为北魏所灭,冯弘之子冯业率300人从海上投奔南朝宋。初居新会,宋封业为怀化侯罗州刺史。业子冯代、孙冯融继为罗州刺史。因此,冯氏落籍罗州石龙郡。冼英归为冯家妇,遂为罗州石龙郡人。 冼夫人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融合和国家统一,推行封建政治和汉族先进文化,使岭南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她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越族的著名领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她的一生活动岭南大地,但活动的主要地区,除出生地之外,一是在高凉郡,辅佐其夫冯宝为政,为时约20年;一是在阳春郡,扶持儿子冯仆当太守,为时11年;一是在罗州石龙郡,这是她从事重大活动最多活动时间最长的地区。陈太建二年(570年),夫人平欧阳纥之乱有功,其子冯仆被封为信都侯,迁任石龙太守,夫人被册封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夫人与冯仆回驻冯家世居的罗州石龙郡,为时约30年。在这30年间,夫人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活动:陈、隋两朝与儿子冯仆(石龙太守)、孙子冯暄(罗州刺史)治理罗州石龙郡;陈末岭 南局势动荡,她团结各族人民,安定岭南;陈亡后,她顾全统 ―大局,排除阻力,遣孙冯魂迎隋军进入广州,使隋朝顺利实 现国家统一;开皇十年(590年),协助平定王仲宣之乱,并陪 伴隋朝专使出巡20余州,安抚各族人民,使岭南再定;开皇间, 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赃虐民,俚僚多亡叛,夫人向朝廷揭发其罪状,赵讷被处死后,夫人奉诏旨历十余州招抚亡叛,使 俚僚归顺;夫人晚年,每当岁时大会,把朝廷赐物陈列于庭,教育子孙要忠于朝廷,维护国家统一。夫人这一系列重要活动,都是在回驻石龙之后进行的。
  冼夫人的一生与罗州石龙郡有密切的关系:罗州石龙郡是夫人婚后的家乡,是夫人受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的任所和驻地,是夫人长时期从事政治、军事、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区。古代化州署内建立冼太夫人庙,官府拨定专款每年定期隆重祭拜,以纪念这一家乡英雄儿女、地方长官、巾帼英雄。州地冼庙处处,干百年来香火不绝,人们崇敬她、纪念她。

  冼夫人出生于阳西程村冼村(隋书∶冼夫人,高凉人也,离城三十里。城指阳江城)①,她一生与阳西关系密切。公元535年她约20岁时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婚后常和冯宝一起处理政事。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阴谋反叛,冼夫人用计从高凉郡治古城(今阳东县大八镇)率众,佯作献礼,往州府(今阳江城),出其不意击败了李迁仕,率兵到达赣石(江西省某地),与陈霸先会师。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死,岭南越族各首领心怀异志,冼夫人忍着丧失之痛,劝服各越族首领。地方安定后,即派儿子冯仆率各首领往京城朝见,陈武帝感激冼夫人的支持,封冯仆为阳春太守。冼夫人写偕冯仆往阳春任职,一住十余年。
  陈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冯仆在他权辖范围,他召冯仆往南海,挟之反叛。冼夫人接讯,率兵北上,会合陈师,击败欧阳纥,救出冯仆。陈封冯仆为石龙(今廉江,化州)太守,封冼夫人为高凉郡夫人。
  玄德中(公元584年左右),冯仆死。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局势混乱。邻近州县推选冼夫人为主,尊称圣母。隋文帝派总管韦咣下岭南,在南康受阻。冼夫人收到隋将转来陈后主的信,告知陈已亡,让她归顺隋朝,并以扶南犀杖及兵符为证。冼夫人随大势,派长孙冯魂北上迎接韦咣。岭南归入隋版图。隋封冯魂为仪同三司,册封夫人为荣康郡(今织T、石门一带)夫人,小孙冯盎宋康令。
  越年冬,番禺王仲宣反隋,诸州跟叛,韦咣战死。冼夫人派孙冯暄带兵救援,冯暄与王仲宣部将陈佛智是好友,故迟缓救援,冼夫人查知大怒,即捕冯暄,改派冯盎率军,盎杀佛智,败仲宣。与隋援军保广州。冼夫人不顾七十多岁高龄,乘骏马,与隋使安抚岭南头领,所到处首领出来拜谒。岭南遂定。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于朝,封冯盎为高州剌史,赦免冯暄,并封暄为罗州(廉江、化州一带)刺史,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设幕府,署长吏以下官属。特准许她调六州兵马,遇非常事可先斩后奏。冼夫人奏请将宋康郡夫人衔转授冯仆妻冼氏,从此,冼夫人经常往来于罗州、宋康、高州之间。
  公元601年,番州总管赵讷贪暴无厌,俚族人受不了他盘剥纷纷起来反抗或逃亡。冼夫人派长史张融向文帝揭发赵讷罪状。文帝使人查实之后,将讷处死。隋文帝宣冼夫人招抚反叛。洗夫人奉诏书,往返十余州,谕诸但俚僚首领。在她影响下,各首领安定下来,朝廷得以安定。隋文帝很感激冼夫人,赐夫人临振县(今海南省临高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冯仆崖州总管。冼夫人年事已高,积劳成疾,第二年不幸去世。

  ①注∶阳西属高凉郡西营,从冼夫人弟弟冼挺活动情况看,冼夫人出生阳西极为可能,因为只有在阳西,冼夫人才一方面能认识冯宝;二方面能规劝她弟弟。另,冼夫人生前几次册封,与宋康郡密切,这应以她出生地有关。
 
  庄昭 《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

  作者 : 庄昭
  ISBN : 7218049931
  页数 : 145
  封面形式 : 简b本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05-7-1
  定价 : 11 元

  本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自幼贤明 多谋善断
  一、出身大族,世为首领/3
  二、自幼贤明,信义满乡/5
  三、故里何属,众说纷纭/13
  第二章 冼冯联姻俚人汉化
  一、宝娶夫人,落籍良德/27
  二、助夫治郡,俚人汉化/31
  三、联姻效应,民族融和/34
  第三章 和辑俚僚 保境安民
  一、劝兄行善,千洞归附/39
  二、抓紧时机,请置崖州/41
  三、子孙繁衍,开发宝岛/43
  四、强忍悲痛,保境安民/45
  第四章 稳定岭南维护统一
  一、取李迁仕,助陈霸先/49
  二、平欧阳纥,独担艰险/53
  三、率众归隋,全国一统/57
  四、讨王仲宣,不私族缘/62
  五、教育子孙,忠心爱国/66
  第五章 高龄仙逝归葬家乡
  一、揭发贪虐,稳定民心/69
  二、高龄仙逝,享年九十/71
  三、生前逝后,封赠良多/76
  四、归葬家乡,魂兮安乐/79
  第六章 孙遵遗训 维护统一
  一、两平叛僚,维护中央/84
  二、率众归唐,拒不称王/86
  三、岭南开发,居功至伟/89
  第七章 历史伟人不是神灵
  一、书文歌赋,颂扬有加/95
  二、冼庙遍布,庆典隆重/102
  三、民间传说,承载民心/117
  四、走下神坛,还其本色/124
  第八章 文化丰厚影响深远
  一、冼夫人文化的内容/130
  二、冼夫人文化圈/132
  三、冼夫人文化的渊源/133
  四、冼夫人文化与建设文化大省/135
  大事年表/138
  主要参考书目/142
  后记/145
 
  冼夫人在儋州

  作者: 水石斋  发表 2006-01-31 摘至:http://wind.yinsha.com

  冼夫人是我国公元6世纪岭南百越杰出女首领,她历经梁、陈、隋三朝,叱咤风云几十年,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据白苗先生考证,冼夫人至少有四次来过海南(见1982年5月3日《海南日报》《冼夫人和海南黎族》),汗水洒落在儋州的土地上。她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保障海南的和平和安宁,促进生产发展,尤其是儋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置崖州

  据《儋县志载》:“本县古称‘儋耳’”,“儋耳在唐虞时为南交地,夏、商、周时为杨州(江南)之南裔,又名南荒。”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上设珠崖郡和儋耳郡,属交趾部刺史。儋耳郡治在西北部南滩浦(今儋州市三都镇旧州坡)。”后来儋耳历经三国、晋、建置多次变化,突出的变化就是废儋耳郡使其地归入珠崖郡,公元46年撤销珠崖郡,改为朱卢县,隶属合浦,归大陆管辖。由于政制时置时弃,统治者鞭长莫及,民族关系紧张,据《汉书•贾捐之传》载,从设立珠崖、儋耳郡之后,到昭帝元元年(公元前86年)的二十多年间,海南曾爆发大小反抗斗争六次之多,整个海南局势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

  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冼夫人运用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多方规劝,解仇息兵”(吴含《冼夫人》)降服诸越,统一岭南,“海南儋耳归者千余峒”(《琼台志》)。于是,冼夫人请命于朝,设置崖州于已废的儋耳(今儋州市)之地。如今,仍有九具黎首雕像存放于宁济庙院内。据白苗先生考证,冼夫人在建崖州之前,曾秘密到海南筹划,协助朝廷在海南恢复建立州郡。为了崖州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当诸俚僚叛乱时,冼夫人不顾年老之躯,“亲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毂骑,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见《北史••烈女》),做好安抚工作,稳定岭南,包括海南儋州的局势。

  冼夫人请命置崖州,这一举措使海南岛与中原政权的直接联系得以恢复。这对边陲的安定和巩固有着重要的意义。冼夫人的这一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迁城高坡

  据《儋县志》记载:“南北朝大同年间,置崖州于儋地,公署也设于南滩浦旧州坡。直至隋末(公元618年)郡治才迁徙至高坡(今中和镇附近)。”又据《琼台志》载:“夫人在梁时,儋耳归者千余峒。”“于儋又有移城之功。”《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五载:儋耳外城传说是楼船将军杨仆所筑,子城则为儋耳婆(即冼夫人)所筑。《大清一统志》等史书也记有此事。

  冼夫人为什么要迁城呢?郡城南滩浦地处儋州西北部,。这里十年九旱,是儋州历史上有名的灾区。《儋县志》记载:“西北近海而多石,常有‘北石南草,苦我到老’之谚。”有一首民谣唱道:“播下种子挑扁担,今日走北海,明日走白沙,睡半夜,起五更,风餐露宿在山脚。”史料没有留下更多隋朝崖州(儋州)西北部地区的灾情,但从这首民谣略见那时自然灾害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关于冼夫人迁城,民间还有许多传说。相传,在建公署时,遭到当地头人极力反对。冼夫人想了一办法,选择一个大风的日子起梁。一阵狂风突起,把横梁的红布卷走,飘落高坡。冼夫人趁机宣扬,说是神灵指定,州治应建高坡。她以此说服当地头人。其实,冼夫舍弃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滩浦,把崖州公署移到自然条件优越的高坡是明智之举。它有利于百姓的生存,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移民南荒

  元封元年,汉武帝虽在海南设置儋耳和珠崖两郡,但没有管好,俚僚不断叛乱,海南社会仍相当落后。三国时吴国孙权曾策划远征海南岛,大臣全琮和陆逊劝谏,说那里“隔绝瘴海,水土气毒”,“易以为乱,难以从治”(《三国志•吴志》卷十三《陆逊传》)孙权没有采纳大臣的劝谏,还是派聂友和陆凯进兵海南,但是遭到岛上人民的坚强的抵抗,且“士众疾疫者十有八九”(《广东通志》《列传•名宦••聂友传》),只得在雷州半岛另立行政机构珠崖郡对海南岛进行“遥领”了。

  据日本小叶田淳《海南岛志》的调查,唐以前海南岛汉族人口约二万人,到唐代增至七万多人。冼夫人在儋耳地设置崖州后,为了改变当地社会落后的状况,采取移民政策,改变海南民族成分。这些汉人一部分是冼夫人的家族,而大部分则是军人和商人。明代丘浚《南溟奇甸》指出:“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聚庐托处。”又据《儋县志》载:“元明以前……凡军戍于琼者,非崖即儋。”这些移民为儋耳的开发增添了生力军,同时,带来中原和岭南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逐渐地改变了儋耳从汉至隋近千年间建设缓慢的局面。

  传授农经

  冼夫人组织这些移民上岛后把当时中原和岭南先进的劳动生产技术传授给当地的人民。如当地的习俗,病不饮药,杀牛以祷。这种习俗延至宋代仍未改。苏东坡在《书柳子厚〈牛赋〉后》则沉痛地说:“黎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冼夫人在儋州极力保护耕牛,推行用牛耕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据说,冼夫人当时还传授纺织技术,教会俚人穿上衣服;倡导兴修水利,传授岭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引进优良品种、制肥施肥和田间管理等,使当地人民从单纯的渔猎变为“尽力农事”(《广东通志•冯融传》)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宋代苏东坡贬谪儋州时,在《马眼糯说》记载:“顷岁儋人最重铁脚糯,今岁乃变为马眼糯。”“黎子云言,‘海南秫稻,率三五岁一变’。”这就是现代农业生产中“轮作”技术。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儋州人的这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大概与冼夫人传授有关系吧。再据《唐太和上东征记》载,当时海南已经是“一年养蚕八次,收稻二次,十月种田,正月收粟。”整个海南的经济出现可喜的景象。

  教化黎民

  《琼台纪事录》指出:“宋苏文公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这些评价无疑是中肯的。但是,冼夫人对儋州,乃至整个海南的教化,却也不能忽视。

  近年来随着对冼夫人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冼夫人对开发儋州,开发海南的重大的贡献。她以礼仪和文化来教化南荒人民,把儋州引进文明社会。

  (一)引导俚人从之以礼,造就明礼义的社会风气。《广东通志•冯融传》载:冼夫人协助汉官“以礼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冯仁鸿先生在《丰碑洗雪古蛮荒》一文也指出,“冼夫人顺应时代潮流,号召俚人向汉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使从民礼’。”

  (二)倡导当地人民学习文化知识,讲究卫生。陈雄先生在《冼夫人在海南》也说,冼夫人和她的丈夫冯宝提倡当地人民学习文化,积极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的医疗知识。冼夫人身体力行,屯兵崖州(儋州)时,为民凿井,改变饮用河水的不良习惯。据说,当时高坡一带百姓习惯饮用河水,常生病。冼夫人来后,了解这一情况,便带领百姓凿了一口井。井水清澈,四时不竭。百姓饮上井水,十分高兴。这口井历经一千多年,仍为当地人民群众饮用,被誉为“太婆井”。

  冼夫人对儋州人民的功德无量。据明正德《琼台志》载,绍兴年间,在贵州任教授职的儋耳人羊郁请求皇帝赐号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封中和冼夫人庙为“宁济庙”。高宗立即钦准,并亲自为该庙题了庙额诰:“儋耳在海南之中,民黎杂居。厥田下下,弥寇攘之患,格丰登之祥,唯神之功,宽朕之忧。顾未加瞿,第阙孰甚焉?其致为小君,易二百年之称号,尚凭宠命,弥广灵。”

  正是由于有了冼夫人、苏东坡等先贤恩泽的滋润,在儋州这块热土上才开出绚丽的文明之花。
 
  巾帼英雄冼夫人

  研究目的:了解冼夫人的伟大事迹,

  研究内容 :查找有关冼夫人的资料,并到新坡冼夫人纪念馆参观,了解冼夫人在海南的历史。

  相关资料:冼夫人(512―602年),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冼夫人于梁天监十一年(512年)生于高凉郡冼氏家中,相传她本名阿英。史书记载她家:“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隋书・谯国夫人传》)。

  梁大同元年(535年),冼夫人二十四岁时,罗州刺史冯融闻冼夫人有才识,便让其子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太守冯宝娶其为妻。冯融原为北燕苗裔,其先冯业率众浮海南来,定居新会,历任牧守,三传至冯融。由于是外人,所以冯融不为高凉人所信服。冼夫人到后,诫约本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每当她与冯宝处理诉讼案时,对本族犯法的人,也是依法办事,不徇私情。这样,冯氏在当地的威信建立起来,“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隋书・谯国夫人传》)。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投降了梁朝的东魏大将侯景在寿阳复又反叛梁朝(参见侯景之乱)。梁朝按羊侃的计划应在采石矾坚拒叛军渡江,另以一支精锐的部队袭取寿阳,断其归路,这样叛军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其计,却以与侯景有勾结的临贺王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萧正德表面忙于备战,暗地里却以大船数十艘资敌,于是侯景顺利渡江,将梁武帝围困台城。

  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援助解围,高州刺史李迁仕称疾不肯前往,却派人召冯宝。冯宝欲往,被冼夫人阻止,他说:“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冯宝问其故,冼夫人又说:“刺史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追君兵众。此意可见,愿且无行,以观其势”(《隋书・谯国夫人传》)。

  几天后,李迁仕果然举兵反梁,遣主帅杜平虏率兵入甘,与侯景呼应。冼夫人认为:“平虏,骁将也,领兵入甘,即与官兵相拒,未得还。迁仕在州,无能为也。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云身未敢出,欲遣妇往参。彼闻之喜,必无防虑。于是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得至栅下,贼必可图”(《隋书・谯国夫人传》)。冯宝依计而行,李迁仕果然信以为真,不加防备。冼夫人便亲率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隋书・谯国夫人传》),前往大皋口。至甘,突然出击,大胜,李迁仕败走保于宁都。冼夫人乘胜与长城侯陈霸先的部队会合。回来后,冼夫人对冯宝说:“陈都督大可畏,极得众心。我观此人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隋书・谯国夫人传》)。这些见解,显示了冼夫人的善识时务和军事才智。

  此后,陈霸先与王僧辩合力击溃侯景,湘东王萧绎在建康即位,但不久被西魏政权打败,陈霸先乘机于陈永定元年(557年)代梁称帝,国号陈,是为陈武帝。

  陈永定二年(557年),冯宝去世,岭表大乱,冼夫人安抚百越各部,使境内安然无事。并派自己的儿子,年方九岁的冯仆率百越首领去丹阳。陈武帝拜冯仆为阳春郡(今广东阳江一带)郡守。

  陈太建元年(569),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把冯仆召至高安,企图拉他一同反陈。冯仆派人告知母亲。冼夫人得知后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隋书・谯国夫人传》)。遂发兵拒境,率百越诸部与陈朝派来征讨的将领章昭达内外夹击,使欧阳纥军溃被擒。冯仆因母亲平叛有功被陈霸先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治在今广东化州东北)太守。冼夫人被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赉绣幡油络驷马安车一乘,给鼓吹一部,并麾幢旌节,其卤簿一如刺史之仪。

  陈至德年间(583―586年),冯仆卒。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师攻陷建康(参见隋灭陈之战),陈朝灭亡。虽然隋文帝统一中国,但岭南地区尚未归附,当地共奉冼夫人为“圣母”,以保境安民。

  二月,隋文帝派江州总管韦舶哺Я肽希被陈将徐O阻于南康。韦仓亮胂拢逡巡不敢进。晋王杨广命令被俘的陈后主写信给冼夫人,“谕以国亡”,让冼夫人归顺隋朝。随信还有冼夫人当年所献犀杖及兵符为证。冼夫人见后,确知陈亡,于是她“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隋书・谯国夫人传》)。并派其孙冯魂率部迎韦踩牍阒荨V链耍岭南悉定。冯魂因被隋朝封为仪同三司,冼夫人被册为宋康郡夫人。

  隋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将领王仲宣举兵反隋,岭南很多首领也起兵响应。王仲宣围韦灿诠阒荩驻军衡岭,韦仓辛魇付卒。洗夫人遣其孙冯暄将兵救广州,冯暄因与王仲宣的部将、泷水(今广东罗定)豪门陈佛智关系亲密,按兵不动,贻误战机。洗夫人发现后,大怒,将冯暄问罪下牢,改派另一孙子冯盎出讨叛军,与隋官军鹿愿会师,共败王仲宣。平息后,冼夫人披甲乘马,亲自护卫隋招抚专使裴矩巡抚各州,岭南遂定。当时隋文帝对大臣高G、杨素说“韦步二万兵不能早度岭,朕每患其兵少”(《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可见冼夫人的决断对全局影响之大。

  这时冼夫人八十高龄。隋文帝为冼夫人的举动赞叹,特降敕书慰劳。独孤皇后也赐她首饰及宴服。其孙冯盎因协助隋军平叛有功,拜为高州刺史,次孙冯暄也被赦,拜为罗州刺史。冯宝被追赠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冼夫人则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并“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隋书・谯国夫人传》)。从中不难看出隋文帝对冼夫人器重。

  隋文帝特下诏书慰勉冼夫人:“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而王仲宣等辄相聚结,扰乱彼民,所以遣往诛翦,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遂令孙盎斩获佛智,竟破群贼,甚有大功。今赐夫人物五千段。暄不进愆,诚合罪责,以夫人立此诚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隋书・谯国夫人传》)。殷殷之意,溢于言表。

  冼夫人把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分三库保管,每逢过年过节,她总要取出展示在庭中。并对子孙们说:“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隋书・谯国夫人传》)。

  隋朝建国以后,改广州为番州,除了倚重冼夫人坐镇岭南地区以外,更由朝廷派赵钠为番州总管,综辖地方政务。赵讷贪虐害民,岭南诸部多有亡叛。冼夫人遣长史张融上书朝廷,予以揭发,使赵讷得到制裁。文帝降任托冼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不顾年高,亲载诏书历十余州,宣述圣旨,抚慰当地民众。朝廷因冼夫人揭发赵讷及安抚民众有功,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去世,享年九十一岁。朝廷赙物一千段,谥曰诚敬夫人。今人王兴瑞有《冼夫人与冯氏家族》一书,对有关事迹多所考订。

  点评:冼夫人以边睡番族历事三朝,为人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使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研究心得: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的研究性活动,我们非常珍惜这次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 从实践中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
 
 冯融 汉族人,北燕王冯弘的后裔,南朝梁罗州(今化州)刺史。他具有远见卓识,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高凉俚族大首领冼氏女冼英为妻。冯冼联婚,是汉族高级地方行政长官与俚族大旨领的政治联合。从此顺利推行中央政令和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冯融是6世纪岭南安定团结、社会发展政治局面的开拓者。

  冼夫人 名英(约522~602年),梁、陈、隋时人,生于高凉俚族大首领家庭。夫人幼贤明,多谋略,能行军用兵,信义著于溪洞。梁大同初,罗州(今化州)刺史冯融闻其贤能,为其子高凉(今阳西县一带)太守冯宝聘以为妻.夫人从汉礼,归为冯家妇。 冯氏为北燕国王冯弘的后裔。北燕为北魏所灭,冯弘之子冯业率300人从海上投奔南朝宋。初居新会,宋封业为怀化侯罗州刺史。业子冯代、孙冯融继为罗州刺史。因此,冯氏落籍罗州石龙郡。冼英归为冯家妇,遂为罗州石龙郡人。 冼夫人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融合和国家统一,推行封建政治和汉族先进文化,使岭南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她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越族的著名领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她的一生活动岭南大地,但活动的主要地区,除出生地之外,一是在高凉郡,辅佐其夫冯宝为政,为时约20年;一是在阳春郡,扶持儿子冯仆当太守,为时11年;一是在罗州石龙郡,这是她从事重大活动最多活动时间最长的地区。陈太建二年(570年),夫人平欧阳纥之乱有功,其子冯仆被封为信都侯,迁任石龙太守,夫人被册封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夫人与冯仆回驻冯家世居的罗州石龙郡,为时约30年。在这30年间,夫人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活动:陈、隋两朝与儿子冯仆(石龙太守)、孙子冯暄(罗州刺史)治理罗州石龙郡;陈末岭 南局势动荡,她团结各族人民,安定岭南;陈亡后,她顾全统 ―大局,排除阻力,遣孙冯魂迎隋军进入广州,使隋朝顺利实 现国家统一;开皇十年(590年),协助平定王仲宣之乱,并陪 伴隋朝专使出巡20余州,安抚各族人民,使岭南再定;开皇间, 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赃虐民,俚僚多亡叛,夫人向朝廷揭发其罪状,赵讷被处死后,夫人奉诏旨历十余州招抚亡叛,使 俚僚归顺;夫人晚年,每当岁时大会,把朝廷赐物陈列于庭,教育子孙要忠于朝廷,维护国家统一。夫人这一系列重要活动,都是在回驻石龙之后进行的。

  冼夫人的一生与罗州石龙郡有密切的关系:罗州石龙郡是夫人婚后的家乡,是夫人受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的任所和驻地,是夫人长时期从事政治、军事、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区。古代化州署内建立冼太夫人庙,官府拨定专款每年定期隆重祭拜,以纪念这一家乡英雄儿女、地方长官、巾帼英雄。州地冼庙处处,干百年来香火不绝,人们崇敬她、纪念她。
 
  冼夫人
  冼夫人(517-602年),梁武帝天鉴16年(517年)生,广东高凉人(今阳东县塘坪、双捷两镇交界),俚族。冼夫人是高凉太守冯宝之妻,她的家族历代都为南越首领,到她时最强盛,部落有十几万户。冼夫人是我国南越的杰出领袖,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汉族团结友好,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军事首领。她使两广南部取得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很大。两广南部各族人民都很爱戴她。长期以来,从阳江、阳春、电白、茂名、高州至海南岛的临高、儋县,纪念她的祠庙便有10多座。周恩来总理曾称她是“我们历史上的第一位巾帼英雄”。
  冼夫人小时聪明壮健,喜闻政治,喜习武艺。稍长,又喜旁听、参议政务,且多中肯,为长辈所器重,遂得随军行动。她成长为首领后,英勇善战,能体恤部众,善于处理各族首领之间的关系。她深谋远虑,常劝亲族和睦共处。当时南越各族处于奴隶制历史时期,各族首领常互相攻击掠夺,她哥哥冼挺就常掠夺附近州郡部落,经她陈说利害,才罢兵息扰,使地方安定。她这样处理事务,不但附近各族驯服,海南岛儋县的俚(黎)族也有千余垌来归附,这样,冼夫人就远近驰名了。
  公元598年,隋灭了陈朝,势力未及岭南,几个州郡推举洗夫人为主,尊为圣母,以保境安民。不久隋文帝派总管韦光来安抚岭南,冼夫人为了和平安定,即派孙冯魂率领兵众迎接韦光进入广州,统一了岭南。第二年,番禺的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作反,包围韦光于广州城。冼夫人派孙儿冯喧讨逆,冯喧迟迟不进,冼夫人立即捕他下狱。再派小孙冯盎带兵与隋援军会合,击败仲宣,保住了广州。但当时岭南尚未安定,冼夫人不顾70多岁高龄,又披甲胄,乘骏马,领骑兵弓箭手,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岭南十余州。各州豪强,莫不慑服,都出来参谒,接受隋朝官爵,岭南从此和平安定。
  公元601年,番州(这年广州改为番州)总管赵讷贪财残暴,俚、僚族人民难以忍受,纷纷起来反抗,有的逃亡了。冼夫人派长史张融到京朝见隋文帝,提出安抚和团结各族人民的意见,指出赵讷种种罪状。文帝派人查实,依法处死赵讷,并特派冼夫人为使者,安抚岭南各族人民。此时的冼夫人已是84高龄,仍不辞劳苦,亲奉诏书,巡历十余州慰问。她的行动和忠言,使俚、僚各族人民和首领都很感动,得到鼓舞,诚心归附隋朝,拥护国家统一。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积劳病逝。
 
  冼夫人
  发表时间:2006-01-24 11:18:08

  冼夫人在海南有很多尊称:冼太夫人、谯国夫人、诚敬夫人、圣母娘娘、清福夫人、显应夫人、郡主冼太夫人、懿美夫人、正顺夫人、梁沙婆、儋耳婆等。纪念冼夫人的庙宇,有的直称冼夫人庙,有的则称宁济庙、柔惠庙、慈佑庙等。然而,冼夫人在正史只是有姓无名。

  冼太夫人生在我国南北朝齐、梁至隋初这段时间,享年80多岁,故乡在南方的高凉(即今雷州半岛上的高州一带)。正史中最早记录冼夫人事迹是在魏征于公元622年编撰的《隋书》卷80《列女篇》中,写史时,距冼夫人逝世仅20年。这篇《隋书・谯国夫人》成为研究冼夫人最有权威的宝贵资料。然而,全篇2000字的详细记载,也没有说出冼夫人的名是什么?一个赫赫有名的女政治家,却以有姓无名的“烈女”载入史册,这应当说是古代重男轻女的一种修史模式。
 
  冼夫人
  性别: 女
  所属年代: 隋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约520―601

  生平简介

  冼夫人(约520―601)是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各地豪绅乘机扩大势力,割据一方。梁大宝元年(550),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陈朝建立之初,政局不稳,号令难行。陈朝政权时时受到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势力的威胁,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陈朝扑灭了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由于她协助破敌有功,陈朝册封她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并以刺使之仪礼遇之。在封建社会破格册封一个妇女仪同刺史,是极为罕见的。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由于梁朝采纳了冼夫人的建议,在海南岛俚人地区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度,使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关系日益密切,有利于祖国统一和俚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冼夫人的姓


  洗夫人,高凉郡(今广东阳江西)人,是六世纪我国越族杰出的女领袖,以善谋、勇敢著称。梁大同元年(535),冼夫人与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喜结良缘,她一生坚持与汉族团结友爱,保障地方秩序安定,被尊称为圣母,隋文帝时册封为谯国夫人。然而,冼夫人究竟是姓冼,还是姓洗,却是一个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冼夫人之冼,应从水旁作洗。《隋书・列女传》曰:“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司马光《资治通鉴》也作洗夫人。再考《说文解字》和《唐韵》等书,均无冼字,只有洗字,故冼夫人之姓是属于以地为氏,应从水旁作洗。《辞海》收录“洗夫人”辞条,沿用《隋书・列女传》、《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说法。

  另一种观点,以冼玉清《冼夫人非姓洗》(《羊城晚报》1962年8月6日)一文为代表,认为冼姓是广东越族特有之姓,以方言为姓氏而形成,其特殊读音就是读“铣”,上声,其特殊意义只作姓氏用,除此并无其他用处。只因为冼字是局部地区的方言字,全国不通用,才造成一些音韵书不收,致使历代史家改洗姓为洗姓,以附会中原大族。各地以冼作姓的具体例证是:一,北京国子监有明代进士题名勒石,自弘治至万历,冼族举进士者四人,石刻冼字均从“冫”旁,八画。二,冼姓在粤将近二千年历史,各房祠堂匾额以及墓志碑铭,同样无不从冫旁。三,冼夫人故乡的冼氏族人,姓氏也都从“冫”旁,可见冼夫人并非姓洗,而是姓冼。
 
  冼夫人墓园地下发现宫殿

  2006-03-05 23:51:21

  “冼夫人墓园地下有宫殿!”今年新年前夕,一个爆炸性新闻在冼夫人故里广东电白县山兜丁村传出。现在,此一新闻已从广东省文物考古所得到证实。
  在“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故里山兜,有她的墓园“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和纪念庙宇“娘娘庙”。在我们中国,故居、陵园、庙宇同在一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孔子,孔府、孔林、孔庙都在山东曲阜;另一个就是冼夫人了。
  作为一位女性,冼夫人的陵园与庙宇怎会在同一个地方呢?因为古代俚族有一个风俗,女子死后要归葬娘家。在她的故里,纪念她的庙宇也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叫冼夫人庙或冼太庙,而是叫“娘娘庙”,一方面表示了乡亲们对她尊为“娘娘”的崇敬,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娘家人对自家女儿的亲切之感。
  冼夫人陵园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10米,四面有围墙,其高处高出地面约2米。“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的碑,是清嘉庆二十四年电白知县特克星阿和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2004年对陵园进行了勘查,2005年7月又开始了第二次勘查,这样才有了这次的重大发现。
  这次勘查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地面建筑基址。建筑坐北朝南(代表墓向),北部为主殿,平面呈凸字形,初步判断属“寝宫”。主殿面宽约22米,进深约10米。主殿前面为天井,天井南部及东西两翼还有建筑,残存铺地砖、柱础、排水池等遗迹。从天井旁边保存南朝遗风的曲折纹砖及柱础、瓦当、陶瓷器、铜钱(皇宋通宝、元 通宝)看,建筑始建于隋,沿用于唐、五代,废弃于北宋。陵园出土遗物则有建材、陶瓷器及铜镜铜钱等。专家认定,冼夫人陵园接近于唐代太子、公主陵园的规模。
  以广州市博物馆名誉馆长麦英豪、广东省文博学会会长邓炳权等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组认为,现场建筑遗址为广东省考古发现的第一个隋唐墓园建筑实例,属重要的考古发现。勘查发现的主体建筑遗址应是墓园中的祭祀主体建筑遗址。墓园的历史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很高。
  关于冼夫人的故里所在,按历史记载本无疑义,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突现纷争。电白县山兜的冼夫人陵园与娘娘庙于2001年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纷争渐渐转弱。如今考古有此重大新发现之后,物证俱在,争议也就没有价值了。
 
  冼夫人生平功绩

  和集百越改造旧俗冼夫人,名英,高凉郡(今茂名市境内)人,生于梁代(公元512年前后),其家族世代为俚人部落首领,隋朝封谯国夫人。冼夫人自小贤良聪颖,武艺超群,善行军用兵,少年时代就得到远近部落的拥护,连海南岛的1000多洞俚人也慕名归附。其后与汉人高凉太守冯宝联姻,协助冯宝处理政务,并在部落中大力推行法治,改造俚人旧俗,“人莫敢违”。

  屡平叛乱维护统一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暗通侯景叛乱,冼夫人果断发兵协助平息。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冼夫人利用自己的威望劝服各部落首领,维护了社会安定。陈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挟持冼夫人之孙冯仆叛乱,冼夫人亲自率兵与陈朝军队合力击败叛军,以功高封高凉郡夫人。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局势混乱,邻近州县推选冼夫人为主,尊为“圣母”,保境安民。冼夫人审时度势、顾全大局,迎接隋军进入岭南,让岭南归入隋的版图。后番禺王仲宣起兵反隋,“诸州跟叛”,冼夫人出兵平叛,“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岭南得以重新统一和安定。

  惩处贪官解决危机公元601年,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赃枉法,引起境内俚人激烈反抗,冼夫人及时向朝廷揭发赵讷罪状,惩处贪官并解决了危机。
 
  冼夫人文化研究与遗址开发浅探

  2002-1-7 8:54:21 来自:茂名日报

  目前,冼夫人研究已从故里、墓地、存年等问题的考证转入文化领域的研讨。如何开展冼夫人文化的研究,以研究促进开发,这是摆在我们史学界同仁面前的一项任务。下面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何谓冼夫人文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据词义解释,所谓文化,从广义上说即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冼夫人文化的定义与内涵,目前,史学界有多种观点表述,我认为,冼夫人文化是由与冼夫人相关的文化事象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内涵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文化的属性,可分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二是,它是一种与冼夫人有人缘(即亲缘)、地缘、神缘、物缘关系的特殊的文化类型。具体来说,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和伟大精神即是冼夫人文化的内涵,概括为:①反对地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②摒弃狭隘的民族观念,促进汉俚团结融合的宏大民族精神;③推行先进的社会制度、文化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进取精神;④反对贪赃虐民,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爱国爱民思想;⑤言传身教,教育后代忠心为国的克己奉公精神。
  如何深入开展冼夫人文化研究和做好遗址开发工作呢?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及本人的想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进一步加强冼夫人研究力度,建议茂名市以社科联为依托,设立冼夫人文化研究中心(或研究会、联络站),配备专职人员和经费,以加强与各地的联系,形成粤西、海南、广西相连的研究网络。
  2、对于冼夫人文化内涵的研究,要从冼夫人的实际出发,而不要单从文化概念定义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冼夫人文化内涵的意蕴,更好体现冼夫人文化的闪光点和冼夫人光辉业绩及其千秋不朽的原因。
  3、要紧密结合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研讨与发扬冼夫人的伟大精神,搞好工作结合起来。冼夫人是古代“三个代表”的突出人物,我们今天研究她,就要以她为榜样,学习和发扬她的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把本单位、本地区的工 作做好,为强国富民、统一祖国作出贡献。
  4、多学科全面开展冼夫人文化研究,与民族学、地理学、经济学、考古学、冯氏家族史等紧密结合起来,分类、分专题深化研究,加强考古工作,解决遗留难点问题,把冼夫人文化研究提高到更高档次,争取成为社科优秀研究成果。
  5、在茂名市区建立冼夫人纪念馆或博物馆,请专家设计制作冼夫人的标准像,广泛收集文物资料,使纪念馆成为茂名地区冼夫人文化博览中心。
  6、在广州等地举办冼夫人史迹展览,以扩大影响,提高茂名的知名度。
  7、组织专家撰写高质量的《冼夫人传》、冼夫人通俗读本、冼夫人连环画册三本书。时机成熟后在茂名召开冼夫人研究的国际会议,把冼夫人的影响扩大到海外去。
  8、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一切力量广集资金开发文物古迹,通过政府支持、民间捐资、海外投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有关领导、主管部门、群众代表参与的资金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公证、审计监督机制,以取信于民。
  要反对狭隘的功利主义,要尊重历史记载,少争论,多做实事,重点做好开发利用冼夫人遗址的工作,这已成为粤西和海南史学界的共识。海南省规划并已筹备建谯国公园(即谯国夫人冼夫人、谯国公冯宝公园),在世纪大桥头造立冼夫人巨型雕像。而高州市规划重修和扩大高州冼太庙,重修长城古电白郡城、高州城墙;电白县经省文化厅批准重修山兜娘娘庙、冼夫人墓和冼夫人故居纪念馆,开发霞洞诚敬夫人庙(冼庙)古迹。我市可由此形成茂名的文物古迹旅游网络,促进茂名经济发展。
 
N年前的人了,没什么兴趣,对现在的电白来说也没有什么用也没什么贡献啊~!
 
冼夫人故事――降魔除害
发表时间:2005-11-8 9:02:00 阅读:78人/次

  冼夫人屯兵高凉山。高凉山遥对着大榭岭,占据此岭的是一个大魔王,名叫大榭王。大榭王日劫夜掠,残害人民。各洞人民深受其害,恐惶不安。
  大榭岭下一带的群众到高凉山找到冼夫人,声泪俱下,哭诉大榭王的罪行,请求冼夫人除掉这个害人魔王。冼夫人听群众的哭诉后,义愤填膺,激愤地说:“不制服大榭王,誓不罢休!”说完,拔出宝剑,往前面的一块巨石一剑劈去。顿时,“噼啦”一声巨响,金光四射,离她数米远的一块数百吨重的巨石,立即整齐地开裂。后人称这一巨石为冼夫人试剑石。
  大榭王听说冼夫人要降伏他,凶神恶煞般赶过来,要与冼夫人一比高低,显示他魔力威猛。他举起一把巨型大铲,朝着高凉山大吼一声,先发制人地往高凉山狠命一铲,想把高凉山连同冼夫人一起铲掉。只见冼夫人侧身一闪,右手用剑往大榭王的铲柄上轻轻一按,大榭王的大铲立即移了位,铲口正对着如今旧城冼太庙门口的大广场,结果把大广场铲出了一个十余亩宽的坑。后来变成了一张大鱼塘,这鱼塘至今还存在。冼夫人用左手拨转大榭王大铲的瞬间,右手又同时举起纸扇,朝大榭王肩上用力拍打,大榭王慌忙往左一躲,躲过了冼夫人的拍击。冼夫人的纸扇打不中大榭王,却把大榭岭下方圆数十公里的地方,打出了二十四条山坑,每条坑长宽数公里,即谓东坑、西坑、金坑、银坑等。现在,这二十四条坑已变成二十四村落,居住着数千人。大榭王见状,大惊失色,自知不是冼夫人的对手,伏倒于地,甘拜下风,表示服从冼夫人的调遣,不再残害群众。
  大榭岭下一带的人,安居乐业,感谢冼夫人降魔除害的功劳,传颂至今。冼夫人是群众心目中的战神。
 
榕树头下小子 今天, 01:09 PM 发表于: #3

冼夫人究竟是那里人?
高州人说是高州的,有冼夫人庙为证,江泽民还亲自来访。
电白人说是电白的,电城人氏,下嫁下洞,有实地可考。
海南人说是海南的,也有古迹作证。
三地都大张旗鼓宣传和进行文化品牌建设!但究竟是那里人现在有定论吗?
请清楚的乡亲们,留贴说说。。。。

――――――――――――――――――――――――――――



目前,不管是从史籍记载、还是文物凭据抑或专家论证等,任何一个角度都已确切说明,冼夫人就是当今电白电城山兜丁村人。此前部分人误以为冼夫人是今高州人一方面在于早年电白缺乏宣传,而高州宣传声势很大;另一方面更主要缘于很多人混淆了古今高州及高凉的差别,殊不知,古高州不等于今高州,古高州不是高凉,今高州更不是高凉。
实际上,冼夫人的准确出生地描述,如写郡望,为高凉人;如写今县,为电白人;如写故里,为山兜乡丁村。

(以下转贴部分资料)



1、冼夫人时代的高凉与今高州无关

高州古今的划分及与高凉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古时粤西有个高凉,也知道自古至今有个高州,但对高州古今的不同之处以及与高凉的关系知道的人甚少。下面就高州古今的划分与变迁及其与高凉的关系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高凉的由来
  何谓高凉?《辞海》(89年版)是这样注释的:“高凉,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孙权分合浦郡置,治思平(今恩平北),辖境相当今广东电白、阳江、恩平、阳春等县和茂名市地。西晋移治安宁(今阳江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高州为高凉郡。”可见,高凉一般是指高凉郡。
  那么,历史上的高凉怎么来的呢?据有关史书地志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相当省一级的机构。当时,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一部分(电白、高州、化州、信宜)属桂林郡,南路属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重划岭南郡县,粤西乃属新立的合浦郡的高凉县。高凉县地域为恩平、阳江、阳春、电白、高州(中部以南)、茂名市区、化州、吴川、湛江市区东部等,治所在今阳江市北大八一带。至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东吴孙权分合浦郡设高凉郡和高兴郡,今阳江、阳春东大部及恩平北的圣堂。阳西、阳春西部、高州南部、电白、茂名市区、化州、吴川、湛江市区东部为高兴郡地域,郡治广化(今阳西县城)西晋太康六年(285年),高兴郡并入高凉郡,地域为晋代的高凉郡辖地,郡治乃在阳江白沙。唐武德六年(623年)高凉郡被废,直至唐天宝元年以改为郡,这是最后一次置高凉郡,地域已西移,只辖良德县(武德五年划归高州,地域为今高州的古丁、深镇、大潮、东岸、大井南、曹江、谢鸡、新垌、根子及今电白的霞洞)、电白县(今电白的树仔、电城、爵山、岭门、马踏、望夫及阳西县的新圩、儒洞、沙扒等镇),郡治保安城(连江改名,即今电白马踏禄岳下村)。乾元元年(758年)高凉被废改为高州后,就再也没有恢复郡的建制了。
  二、高州的来
  1、唐贞观二十三年前的高州。
  岭南的州是何时设立的?据史载,东汉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地方政制始为州、郡、县三级。为了笼赂俚人渠帅,把俚区纳入郡县,南朝各代尤其是梁、陈两代统治者在粤西大量增设郡县,向俚帅封官,高州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设置的。据史载,当梁大通中(528年)首置高州,治高凉(今阳江西折沙),辖境相当今恩平、阳江、阳春、电白、高州东南部、茂名市区、吴川东部。原高凉地西部置罗州,地域为今的化州、吴川中西部、廉江、今高州西南部、湛江市区东部及广西博白、陆川、北流县相邻边缘地区,州治化州。此制一直延至隋初,冼夫人就是此时代人,隋大业年(607年),高州被废,至唐武德六年(623年)复置,州治仍在阳江,延至贞观二十三年(646年),高州治阳江达105年。
  2、唐贞观二十三年至民国前的高州。
  据《广东通史》、《旧唐书》载,唐太宗晚年为了削弱粤西冯氏的势力,在贞观二十年冼夫人孙冯盎卒后,于二十三年(649年)撤销高州都督府,把冯氏长期把持的高州地域分开,增置恩州。这样高州减少了恩平、阳江、阳春的地盘,同时又把高州州治从阳江迁往偏僻的山区的良德县,以分散冯冼家族势力。次年,永徽元年(650年)复置潘州。今高州的顿梭以南原茂名县地,吴川东部、电白麻岗以西原南巴县地被分出为潘州辖。高州地域只剩下良德、电白、连江三县(今高州、电白东北、东南部。与后高凉地同)。据清道光《高州府志》载,开元元年(713年),因唐玄宗登基,高力士是其庞臣,便把高州治所迁至高力士祖婆冼夫人故乡的连江县(今电白马踏禄岳下村州府。十四年(1381年)化州(原辩州)也划入高州府,高州府六属自此始。成化四年电白县迁治神电卫(今电城镇),高州府也从电白旧城(今高州长坡)迁治茂名县城(今高州镇)。至清代仍称高州府,建制与明代大致相同,辖地为一州六县、即化州县、茂名县、电白县、吴川县、信宜县、廉江县。
  3、民国以后的高州。
  民国初年(1914年),清代的府、州、厅被废改为道,高州府属高雷道,1920年各道撤消,县直隶省。
  新中国成立后,原高州府地域先后属南路行署、高雷专区、粤西行署、湛江专区(地区),治所已不在茂名城,而是在湛江市。
  1959年3月,茂名市成立,茂名县与信宜县合并,改名高州县,1961年10月,信宜县析出复置,茂名县改名高州县,辖地只是原茂名县三分之二。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制,高州县属于茂名市管辖。1993年冬,高州县改为高州市(县级),这就是现在的高州。
  三、高凉与高州的联系与区别
  1、凉与高州的联系。首先,高州是在高凉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秦始皇设郡县始至东汉末设州,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衙门。南朝梁高州设置时,高州的地域就是西汉高凉县及两晋、隋时的高凉郡的绝大部分属地,其次,在唐乾元元年前的高凉郡,除了南朝梁至隋初之外,其级别是和高州相同的,并几经更迭,时而称高凉郡,时而叫高州。这正是废郡制以后历代社会上还称高州为高凉郡,把高州混同于高凉郡的主要原因。第三、从南朝至唐贞观二十三年前,高凉郡都与高州同设治于阳江,从开元元年至大历十一年,高州与高凉郡同设治于连江县城,这又是人们把高州与高凉郡混同的又一个原因。
  2、高凉与高州的区别。一是高州与高凉郡在南朝梁至隋初是
  不同级别政区,高州管辖高凉郡县。二是年代和建制都不同。隋大业至唐天宝年间的高凉郡屯高州虽然同级,但年代不同,不是并存,而是相互更迭单独建制,在建制上二者也不同。三是高凉郡存在时间比高州短,只有401年,并且设立的时间较早,废制的时间也较早。从西汉元鼎六年设高凉县,东汉末置高凉郡,至唐乾元元年废高凉郡,离今已1239年了。而高州是在南朝梁大通中建置的,贞观末治所从阳江西移后,称制虽然各代有所不同,但高州的地区级建制一直不变,至民国初才被废除,而且高州之名沿用至今不变。因此造成不明历史沿革的人们往往把高州混同于高凉。
  3、综述上所述,高凉与高州,时代不尽相同,建制也不同。今高州与古高州是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政区。古高州不是高凉,今高州更不是高凉,冼夫人时代的高凉与今高州无关。



2、冼太夫人史迹寻踪



  在神州大地上,在我们的茂名市,有一位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中豪杰,这就是周恩来总理所赞誉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太夫人。
  冼太夫人,又称冼夫人,是爱国主义典范。她平叛乱,诛反\,一生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直到晚年,仍以八十之高龄,巡视广州、高凉、儋耳等十余州,惩治贪官,发展生产,保境安民,被朝廷封为“高凉郡太夫人”、“石龙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逝世后,又被谥封为“诚敬夫人”、“慈v太夫人”。粤西及海南一带则尊称为“岭南圣母”。
  那么,冼太夫人是哪里人?迄今为止的史志记载得清清楚楚,考古专家论证得明明白白:公元522年,即我国南朝梁武帝壬寅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太夫人生于高凉郡即今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山兜丁村。她一生经历经梁、陈、隋三朝,隋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享年八十,归葬于娘家一一山兜之原。

  一、关于出生地

  史志记载:
  《隋书》:“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
  《北史》:“谯国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
  明?万历《高州府志》:“电白县冼夫人庙,城北长乐街西巷中。又有山兜娘娘庙,即夫人所生之地。”
  清?雍正《广东通志》:“高州府电白县夫人庙在城北长乐街。一一在山兜,夫人所生之地。”
  清?道光《广东通志》:“高州府电白县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丁村”。
  此外,肯定冼太夫人故里是电白山兜丁村的,还有清?康熙、道光、光绪《电白县志》以及光结绪《高州府志》、民国《电白新志稿》等。
  文物古迹:
  山兜娘娘庙中的《仗义碑》:“钟灵则在神电,卜葬则在山兜。”
  电白霞洞宫庙的《诚敬夫人庙碑铭》(作者崔翼周):“如我郡谯国夫人冼夫人氏者,英诞高凉,伟钟电白,解环质佩,善读阃外春秋,踞洞跨山,世为南越首领。丁村之张事母,善垒言坛。”
  电城北街冼太夫人庙的《重修高凉郡夫人庙碑》载:“冼太夫人生于电”,“夫人以其父若兄,夫若子,皆世世长其为土者”,“电为夫人父母之邦,生长之地,其神无所不之灵爽。”
  电城《大修慈圣寺碑序》载:“隋书夫人产于电,生有功德于斯民,故建城即建祠以祀之》”
  良德冼太庙对联,左联首句:“丁村产女界英雄”。
  马来西亚增江冼太庙楹联:“冼圣母,生长丁村,受封高凉,历事三朝,彪炳功勋昭百世;太夫人,位居离卦,序居中女,名留万古,甘甜雨露荫千家”。
  专家论证:
  明?万历化州才子陈鉴所著《蒋节母吴硕人传》:“我郡列女贤者二十四人,鉴据诸史传,征诸见闻,补遗十人,最著者古良德今电白冯宝妻冼太夫人。”
  清?康熙年间浙江举人赵峒在《题冼庙》诗中说:“神电钟灵是故乡,春秋士女报蒸尝”。(“神电”即“神电卫”今电城镇旧称。)
  清?光绪年间茂名县进士谭应祥(今茂南区人)著的《冼夫人全传》中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于丁村。”
  今人,原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1961年1月14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冼太夫人》一文,称冼夫人是“广东高凉(今两阳县)人。”不久,复信电白县委办公室:“冼夫人的高凉,并非阳江,而是电白”。
  今人,中山大学教授冼玉清曾对族人说:“冼夫人诞高凉,今广东省电白县北十里山兜冰村。”(见吴川《冼氏族谱》,“冰村”为“丁村”误写。)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女人》一书说:“冼夫人是高凉(今广东阳江)冼氏之女。据考,实为广东电白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隋朝故事新编》在《冼夫人》一文中说:“冼夫人是高凉(今广东阳江)冼氏之女。据考,实为广东电白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隋朝故事新编》在《冼夫人》一文中说::“……在她的Q生地(今广东电白县山兜村)及许多地方都有她的墓地或庙宇。”
  此外,今人中山大学教授潘雄、蔡理才、广州社科院副院长杨万秀、华师大教授关履权、湛江地区博物馆馆长阮应祺、阳春地志办主任钟万全、《茂名市志》副主编梁瑞、雷州师专教授王兴瑞等等,也确认电白山兜丁村是冼太夫人故里。
  族谱印证:
  近年来,我们曾多次到高州雷洞村、化州米冼村、吴川马兆村等冼氏聚居地进行考察。这几个地方的《冼氏族谱》明白无误地记载着:他们的共同始祖叫冼祥。唐时,因官中军,由南海迁高凉。宋代,再由高凉迁石龙(今化州)。迁石龙之始祖名达乾。乾后五传,讳道明,明朝永乐中军府,生四子:“长子讳印,成化无年,入籍茂名,派盛雷洞。次子讳沃,入籍电白,派盛旧院。三子祈祖,署来吴(川)。四子讳镳,入籍信宜。”
白纸黑字,今高州市雷洞冼氏之始祖是明朝成化元年迁此居住的冼祖道明之长子冼印,比南北朝时代的冼太夫人晚了800多年。
  联系宋、明、清、民国、历代史志以及文物古迹,专家考证,所谓“冼夫人出生今高州雷洞村”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应予否定。

  二、关于归葬地

  请查看原汗原味的史志记载:
  宋?《太平寰宇记》:“电白县冼氏墓”。
  明《广舆记》:“电白县冼氏墓”。
  明?嘉靖《广东通志》:“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电白县境。”该书修成于嘉靖四十年。即1561年。其时,电白县已于成化四年即1467年迁治神电卫。因此志中所称的“电白县”。就是今天的“电白县”。
  明?万历《高州府志》:“电白县诚敬夫人冼氏墓。”
  对于冼太夫人墓葬地,清乾隆《高州府志》曾提出过“迄无定所”之异议,说“冼夫人墓或在高凉墓岭,或在山兜娘娘庙后,迄无定所,今并存之,以俟有识之君子。”
  为了弄清墓地真假。清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8月,两广总督、《广东通志》监修阮元,曾派修志官员仪克中到高州府及山兜实地查勘。陪同者有电白人、优贡生、韶关府学训导邵芝房即邵咏等人。查勘结论刊在《广东通志》上:“电白县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电白县境。县北山兜娘娘庙后有冼太夫人墓,去城十里,遗址犹存,碑失,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里星重立碑。”
  自此之后,清道光、光绪的《高州府志》、《电白县志》、光绪的《广东通志》及《电白县乡土志》、民国时的《电白县新志稿》都采用仪克中查勘的定论,再没有提出过异议,只是更详实些、具体些:
  如道光《高州府志》:“电白县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五里,山兜娘娘庙后,土名鬼仔城。茔基横直俱四十四丈五尺。碑佚,鉴石P劣檀妫离坟一十八丈。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里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修。”
  再如道光《电白县志》(1862年修):“谯国夫人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土茔周围数十丈,碑佚,P劣檀妗<吻於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碑,曰:隋谯国夫人冼氏墓。”
  又说:“谯国夫人墓旧有碑,已佚。负碑P潦质青白,刻磷甲甚精致,从插扎中断,尚存一半,长三尺,欹埋土中……”、“山兜冼夫人墓,四围短短,颓为高土,土人号鬼仔城。乃当日墓城之垣也。今虽鞠为茂草,而遗址犹存,宽数十丈。土人入内栽植即不利,今任其荒废。相传有守墓户数家,基址亦略可指。”
  可是事隔100多年,今人张某对上述史志结论提出了挑战。他在洋洋洒洒的10多万字的《冼夫人考略》一书中,一会儿说:“高州冯婆岭很有可能是冼夫人的墓地”。一会儿又说:“冯婆岭应是冯宝嘉而不是冼夫人墓”。最后斩钉截铁地说:“冼夫人墓地不是在高州的高凉山,也不是在电白的娘娘庙后,而是在高州城北的冯婆岭。冯婆冼夫人与冯定的合葬墓地。”
  事实如何呢?1996年3月7日,由张某亲自引路,在省考古研究所长、专家古运泉的指导下,对位于高州市长坡镇冯婆岭所谓冼夫人墓进行抢救性开抢,挖出几件陪葬品和一块墓碑,碑曰:冯门朱错墓。从墓葬的结构和出土文物的质地和纹饰考证,专家们鉴定为明代的石室墓葬。此消息登载在1996年3月13日《茂名日报》第一版。
  假的就是假提。至此,张某言之凿凿的所谓“冯婆岭是冼夫人与冯宝的合葬墓地”的断言被无情的事实否定了。
  对比之下,电城山兜娘娘庙后的冼太夫人墓城,虽经1400多年的风去变幻,依然放射出历史的光芒,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瞻仰、朝拜和考察。1995年2月27日,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先生率领文物工作者一行16人前考察。他仔细地看了20000多平方米的墓城,用钢尺量了墓碑座一一P恋某叽纾考研了石质和龟纹。考察过程中,麦英豪先生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我们是怀着十分尊敬的心情到电白考察的。看了那么多有关冼夫人的文物,收获不少,很高兴。这些文物很珍贵,尤其那P潦撬逦铮是与墓葬同时代的东西。P恋某叽绫群愈墓还要大。P灵狙壑大说明墓碑相当大。墓城之大,P林巨及地面宏大的建筑物,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极高,在岭南除了南越王赵陀,唯有冼夫人这么高的封号才能相配。这墓城以及这些文物和史志的记载,联系起来很说明问题。这都是冼夫人墓在此的有力证据。



3、麦英豪山兜之行的效应


  1995年2月27日,广东省著名考古专家麦英豪老先生率先文物工作者一行16人,到位于电白县的电城镇山兜管理区的冼夫人墓城进行考察。
  专家们在冼夫人墓城现场细致地踏勘了方圆2.13万平方米的墓区、近600米长的墓城墙遗迹,搜集、研究分析了散布于墓城区内的各种古代瓦砾和陶片,丈量了原墓碑P恋某叽纾考究了P恋氖质和所刻的龟甲文;又到娘娘庙内研读了原来作小学时被掩盖了、现在才清理出来的、镶嵌于墙上的6块碑记;并指导县、市博物工作者用现代测绘仪器勘测了墓城的规模;然后到电白县博物馆考究了前几年在该墓城区采集到的倒莲花石础、瓦当、狮足、陶片等文物和在霞洞冼夫人后代墓葬出土的墓志铭、铜镜、金钗等文物。
  麦英豪在教授一行此次考察山兜冼夫人墓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的考古科研成果却是显著的,对推动冼夫人研究活动的深入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麦老专程到电白考察山兜冼夫人墓的行为和麦老权威性的讲话再次为山兜冼夫人墓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麦老在考察结束时曾深情地说,我们是怀着对冼夫人十分崇敬的心情到电白来考察的,这次见到有关冼夫人的这么多文物,得到了不少收获,觉得很高兴。他还强调说,这此文物很珍贵,尤其那P粒因为它是隋物,是与墓葬同年代的东西;其余唐、宋、明、清的都有,这说明历代都曾有过维修或重修。P恋某叽绫群愈墓的还要大,榫眼之在,说明原墓碑相当大。此墓城之大,P林巨,及地面宏大的建筑迹象,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极高。在岭南,除西汉南越王赵佗之外,唯有冼夫人这么高的封号方能与之相配。把墓城、文物和史志、地方志的记载联系起来,可证此墓是冼夫人墓。麦老此番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为山兜冼夫人墓的真实性提供了无可置辩的证据。
  2、在麦老考察期间,茂名市、电白县的博物人员联合重新测量了墓地的规模。经实测计算,证实了清光《高州府志》关于山兜冼夫人墓城规模的记载是准确的。该志在“古迹”中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城北十五里山兜娘娘庙后,土名鬼仔城,茔墓横直俱四十四丈五尺,碑佚,鉴石P劣檀妫离坟一十八丈。”以44。5丈计,墓城区面积应为198025平方尺,折合22002.78平方米。今经市、县文博人员实测为123×173(米),面积应为21279平方米,与《高州府志》所记载的仅相差723.78平方米。经查历代《电白县志》都没有“四十四丈五尺”的数字,可见《高州府志》所记载的这个极其宝贵的资料应是府志编纂人员实地勘测所获得的一第一手资料。如果山兜谯国夫人墓不为当时的高州知府等官员和参与个修志的茂名县秀才们所认许,他们在修志时会这样兴师动众地亲临百十里外的山兜墓地来测量,并郑重其事地记入府志吗?
  3、在此次考察中,市博物馆馆长梁农羲整理了山兜娘娘庙内镶嵌于墙上的、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四通碑文。这些碑文记述了几件与冼夫人有关的重要历史实:
  ①山兜娘娘庙的建置时间问题。高州某些人为了否定山兜娘娘庙是冼夫人故里庙,曾数次胡说什么山兜娘娘庙不是冼夫人故里庙,山兜娘娘庙为清道光黄姓、蔡姓人氏所建。然而这些碑文却告诉人们,清康熙、道光年间,黄姓、蔡姓人氏修缮娘娘庙时,于“墓前已有古庙两座”,而梁馆长考证现存的娘娘庙时也证实了“庙的墙体从墙基至1米高处,为砖石结构,隋唐青砖砌体清晰可辩。外墙约1米处以上为明清青砖所砌。”可见,山兜娘娘庙的始修年代应为隋朝,与墓城应为同时所建,后经唐、宋、明、清多次重修。旧庙幸存着根基是不可置疑的。
  ②这些碑文除了歌颂冼夫人“忠勇俱备,才节兼全,勋业著十州,血食绵千祀,实为古今来巾帼中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功绩,还特别强调指出冼夫人“其钟灵则在神电,卜葬则在山兜”、“我冼太夫人坟墓,安厝山兜,历年虽久而P劣檀妫并非荒诞无稽者”的历史事实,再次印证了《高州府志》、《电白县志》等地方志书上所记载的“谯国夫人故里在山兜丁村”、“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山兜娘娘庙后”是准确无误的。

  ③为仪克中的冼墓题诗正了名。在梁馆长整理的四通碑文中有一通为诗碑,刻诗作8首,题材均为“访冼太夫人墓门吊古”。该诗碑的第一首诗便是仪克中所作,诗前有序,序曰:“秋日与郡芝房过山兜访冼氏墓,时奉宪采访金石。”接着便是仪克中的诗,诗曰:
  “会须割据可乘时,娘子军声百代知。却见两方传马鬣,遥思十郡拜娥媚。年深P琉秋草,夜静笙箫讶古词。共说尧天有潜德,阐幽人此赖丰碑。山西平阳  仪克中  墨农”
  仪克中诗后有两首和诗,都是陪同仪克中到山兜“采访金石”的电白县秀才邵咏和邵济所作。邵咏的和诗为;
  “石龙艳说策勋时,遗烈空山猿鸟知。黄土千年犹鼓角,红颜五代胜须眉。草封城垒余残石,烟锁林峦见古祠。才子多情真不忝,秋风徒倚觅荒碑。”
  此诗的“黄土千年犹鼓角”句有一注释,云“土人云:‘己卯秋,特明府正斋张鹾使苞塘树坟碑后,隐隐闻乐音者一月’。”清嘉庆己卯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秋”,正是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冼夫人墓作此诗的见证人。邵芝房,名咏,字子言,芝房为其号,电白县树仔镇莘陂村人,清隆五十七年优贡,他人国子监读书时,授业于太史冯敏昌门下,后出任韶州训导。曾参加道光・《电白县志》纂修。咏博学多才,冯太史称他的诗、文为广东后来之秀。他的著作甚丰,其中《种芝山房文集》被收入《高凉耆旧文钞》、《高雷文献》、《岭南历代文钞》等文集;《广东文征》收入他的文章9篇,是高雷地区文人的著作选编入该书最多者。据碑文记载,仪克中是在道光三年(1822)秋“奉宪采访金石”时(仪克中任《广东通志》采访)而约旧友邵芝房(仪克中虽是山西平阳人,但他在番禺居住,又是道光十二年举人,因此早与邵有来往)一起“过山兜访冼墓”的。面对兜宫古墓,眼看着秋草掩盖下的P粒遥想着千多年前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诗人们怎能控制得住对冼夫人的崇敬之情报呢?“共说尧天有潜德,阐幽从此赖丰碑”便从肺腑中迸发了出来!这便是流传了100多年有的仪克中《访冼夫人墓门吊古诗》。又幸得山兜贡生黄曙光及时(于道光五年春)地把这些诗作刊刻于石上,又镶嵌在娘娘庙的墙中,这样才为历史留下了真凭实据。
  ④由于受到麦老对山兜冼夫人墓考察的启发,电白县一些冼夫人研究工作者,如陈德藻、林木茂、刘国光等也在近期前往位于电城镇西街的明朝所建的冼夫人庙遗址进行考察,终于也搜集到三块碑文。这三块碑文的年代分别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五十四年(1715)和道光二十一年(1814)等。碑文除了用较大的篇幅歌颂冼夫人“知大义,禀朝廷”,使“岭南十余州不罹锋镝”的丰功伟绩及记述冼夫人庙的重修情况外,还着重记述了“冼夫人生于电”,“夫人与父若兄,夫若子,皆世世长其土者”,“电为夫人父母之邦,生长之地”等史实。对冼夫人的故里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历史根据。
  由此可见,麦老先生这次考察山兜的效应是非常巨大的,通过将出土文物与史料、地方志资料相结合,以互相印证的方法,再一次证明了冼夫人出生于山兜丁村,死后葬于山兜之原,是不可置疑的历史史实,冼夫人故里、墓葬的研究导正了航向。



4、冼夫人的故里、生卒年代及存年(节选)

冼夫人是哪里人?《隋书・谯国夫人传》载是“高凉冼氏之女”也。《北史》载是“高凉人也”。《资治通鉴》所记,基本与《隋书》相同。清雍正《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明万历《高州府志》,清乾隆、道光、光绪《高州府志》,清康熙、道光、光绪《电白县志》,民国《电白新志稿》等志书均记她是电白县山兜乡丁村人。阳江新旧县志和旧的《茂名县志》对于上述各志所作的记载,均不表异辞。各地旧的冯氏族谱,亦多是持“丁村人”之说。
湛江博物馆馆长阮应祺(研究员)等三位同志,于1984年第一期《岭南文史》发表了《电白县山兜村冼夫人墓调查》。文章末尾,写道:
我们认为,就目前能见到的资料分析,冼夫人故里在电白山兜乡丁村的说法,有史志记载,有传说和祀冼仪式佐证,不宜轻易推翻。是否可以这样说:冼夫人的籍贯,如写郡望,为高凉人;如写今县,为山兜乡丁村人。
今化州南盛冼庙、高州旧城冼庙等地众多信士还诵的《冼太真经》内有冼夫人“自述”的“高凉是吾先守,丁村系我生身”一句。
……
 
谢了!神电少年兄弟!还有其他的资料关于冼夫人的?
 
  角落冼夫人

  作者:杨道 2004年8月28日 来源:海南日报

  老城区的得胜沙而今是一条步行街:东边为头,西边为尾,千百米长短,东边拐角有座钟楼,钟楼耸得老高,逢除夕的夜,钟就响了,浑厚的声音穿透海口的夜空,潜进旁边的深海里,天只剩下一角,又尽被云朵遮着。路灯就藏在街东边的凤凰树中,远看隐约羞涩,像云中明月,近看却光芒成束,忽长忽短在凤凰的绿枝儿和紫荆花的紫红花瓣里散射。在街东头抬脚起步,凤凰树就有了响动,枝叶儿哗哗招摇,好像给街西边的行人传话,影子都晃到街尾了。

  冼夫人庙就在街西的一个角落里,门前没有任何修饰,左邻右舍是热闹的成衣商铺。

  冼夫人,梁武帝天鉴16年(517年)生,广东高凉人,冼夫人是高凉太守冯宝之妻,她的家族历代都为南越首领,到她时最强盛。海南至今也许没多少人记得太守冯宝了,而在民间,随处可见冼夫人的祠庙。规模最大的,是每年一度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海南民众纪念民族英雄冼夫人而举办的民间奉祀活动,而今已是一种既定的乡情民俗。

  琼山军坡节是海南民间节日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世代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纪念方式历代不变,既有神话色彩,又不失表现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每逢军坡节,人们都要仿制当年冼夫人的百通小令旗,祈求一“令”传下,百事百顺。家家户户还要吃芋头、番薯、葱等农作物,以求得做事稳妥,长命百岁。各村还要组织秧歌队,舞狮队,摹仿冼夫人当年的出征仪式,两军对垒,起舞欢歌。这些纪念活动与冼夫人的传说有直接关系。相传海南刚归附冼夫人时,境内不安,民不聊生。夫人为了使海南百姓过上安宁日子,决定出军治乱。这次出军治乱,铲除了老百姓多年的心头之患,使各地群众从此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后来,海南人民为了纪念冼夫人这次出军,每逢冼夫人当年出征的日子,各地都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摹仿冼夫人当年壮观的出征程序和阅兵仪式,并且代代相传,海南的“军坡节”渊源于此。

  得胜沙的冼夫人庙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和冼夫人之外的雕塑,人们已经无需文字作为载体,她就像是一个最亲近的人一样,后人在心中有着关于她的清晰的影像。我似乎也能在尚温的烟火里回想一些相关的情节。

  传说有过孙权出征海南,最终无功而返的故事。英雄们几番出入进退,海南岛就成了一个让人害怕的地方。

  然而,在孙权南征的二百多年之后,冼夫人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几乎是永久地安顿了海南。自从嫁给高凉太守冯宝以后,冼夫人便一直辅佐丈夫管起包括海南岛在内的中华版图南端傍海的很大一地面。后来丈夫因病去世,这位已届中年的女子自己跨上马背。这一跨,便跨了几十年,她几十年一直指挥若定,威柔并施。最终,她赢得了民众的心。

  这位从广东来的冼姓女子,给海南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定和马背,文化在她与民众的接触中,慢慢地渗进了海南。

  冼夫人是位高寿的女子,这不由让人想到杨家将里的杨老太君,而她因为脚踏在这样的一块岛屿上,使她的形象显得更为丰满和亲近。从结婚开始,到最终离开人世,她从政长达七十多年。在那样的年月,一个女人能够如此威镇海天,她需得多少的智慧与才能?她曾否不时地回首中原?从年少时的盈盈秋波到老去的朦胧慈目,她的瞳孔里似乎满是海南的安定与民众的喜乐,她的目光也许终其一生都在作着回家的守望,始终是那样的和善。

  收起弓箭,千百年来,她一直以温暖的笑容看着海南。没有什么资料可以让我们确切了解冼夫人年轻时的容貌和风采,但她的魅力不容置疑。大海的开阔深沉,热带的炽烈多情,全都躲藏在海南人健康黝黑的皮肤里,在黎族女子睫毛长长的忽闪之间,冼夫人把这种眼神投注给了中华历史,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海南岛记载到中华的史册里,使海南的历史显得既宽容且活泼。

  到了街东头再回身看看,几平米的小小的庙宇,被两边的商铺的吵闹声挤压着,街两边的建筑是骑楼,墙根儿都开始斑驳了。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西洋古典情调,有着自然奔放的动感,而冼夫人一直在她小小的庙宇里慈眉善目地微笑着。这样奇特的组合,也就海南能担当得起吧,罕见而又俏皮。
 
  广东冼夫人犹胜穆桂英

  作者:鹰仔 金羊网www.ycwb.com 2004-03-31 14:30:22

  周恩来赞她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誉她为“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本报记者 彭启有 张演钦 通讯员 罗肇茂

  在广东历史上,有一位文治武功均不下于穆桂英的女英雄―――冼夫人,由于缺乏文学作品的传颂,她在历史上的赫赫声名并不为今天的大多数人所知。
  在“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这位曾经被周恩来总理盛赞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以及被江泽民总书记称为“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的古代女政治家的事迹正被发掘出来,尤其是在冼夫人的故里高州,那里的人民正在利用这一文化遗产优势,塑造当地的历史名人文化品牌。

  迎接隋师入岭南 祖国一统建奇功

  在高州市文化局,局长刘权明和当地几位文化界人士翻开史料,向记者说起了冼夫人不平凡的一生。
  据史书记载,冼夫人为高凉人(也就是今天的高州市人),生于512年,卒于602年。“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拥有部落10余万家,指挥六州军马”。
  冼夫人一生经历了梁、陈、隋三朝。这一时期,我国南北朝政权长期分立,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实现政治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时为俚人首领的冼夫人顺应历史潮流,多次发兵平叛,坚持民族团结。549年至552年,梁将侯景叛乱,广州刺史元景仲、高州刺史李迁仕先后步其后尘。冼夫人与丈夫冯宝智袭高州城,李迁仕败走江西宁都,冼夫人带兵追击至赣石与西江都护、高要太守陈霸先会师,擒杀李迁仕,平定了侯景之乱。569年10月,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叛,胁迫冼夫人儿子参叛。冼夫人拒绝威逼,发兵拒境,率领各郡酋长迎接陈将章昭达,内外夹击,粉碎了欧阳纥的分裂阴谋。589年正月,隋师统一北方,派将南下接管岭南。冼夫人召集各州郡首商议归顺,派孙子冯魂率兵前去迎接隋将入广州,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历时近300年的大分裂局面。590年11月,番禺俚帅王仲宣和土著酋长陈佛智反隋,兵围广州。冼夫人发兵救援,击杀陈佛智,并与隋将联手击败王仲宣。
  生逢乱世,冼夫人经常教导儿孙:“我事三代主,唯一用好心。”
  图:根据史料记载复原的高州市长坡镇旧城城墙。冼夫人与丈夫冯宝曾长期在旧城练兵和定居。本报记者 彭启有 张演钦/摄

  亲载诏书化矛盾 俚僚和同如一家

  国家统一后,岭南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冼夫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汉俚融合。
  她冲破当时不同民族不能通婚的世俗偏见,毅然接受婚聘,与高凉太守、汉人冯宝结婚,实现了由血缘关系统治向地缘关系统治的嬗变,促进了汉俚民族团结,消除了汉俚民族隔阂。
  俚人之俗好相攻击。冼夫人之兄冼挺时任梁州刺史,自恃强大,侵掠旁郡,引起各方积怨和不安。冼夫人多次规劝,冼挺最终改恶从善,从此“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番州总管赵讷贪赃枉法,肆意掠夺少数民族,迫使俚僚逃亡他乡。洗夫人上书朝廷,将赵讷正法,接着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所至皆降,岭南地区重新安定。
  岭南俚族居住的地区交通闭塞,居民互相交往不多。冼夫人在统一的过程中,促进了汉、俚、僚等各族经济文化的融合,逐渐产生了一种既有别于普通话,又有别于广州话的地方方言―――白话。这种语言在粤西地区一直使用至今。
  图:被周恩来总理盛赞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

  逝后仍然受册封 官民奉祭逾千年

  原高州博物馆馆长张均绍说,冼夫人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精忠爱国,造福人民,赢得了历朝统治者的敬重。生前,梁、陈、隋三朝对她有册封;身后,宋、明、清等王朝对她都有封号。
  与此同时,冼夫人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代岭南民众和官府都建庙立碑纪念她。有关资料显示,现在的茂名市、湛江市、肇庆市、阳江市以及海南、广西等地曾建有大量的冼太庙。
  高州市的冼太庙数量最多。据高州文物部门统计,高州境内过去共有200多所。在上世纪40年代,较大的冼太庙仍保存有62所。目前名气较大的冼太庙有3座:建于隋初、位于长坡镇旧城村的冼太庙,可能是现存建立年代最早的冼太庙;建于唐代、位于曹江镇高凉岭的冼太庙;建于明初、位于高州城内的冼太庙,这是目前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冼太庙。这3所冼太庙由州官出资承建。
  古代官府每年定期组织祭祀活动,《茂名县志》记载:“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诞辰,本府率官属致祭。”
  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地也建有冼太庙,当地人民经常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高州制定大规划 擦亮文化好品牌

  同是巾帼英雄,一部《杨家将》使北宋时的穆桂英家喻户晓;而比穆桂英早几百年的冼夫人,尽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精明的军事指挥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知名度”要小得多。这不能不让人觉得有点遗憾。当地文化界人士指出,这与历史上缺乏成功塑造冼夫人形象的文学作品有关,即使是史书记载,也显得琐碎和简略。
  高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宜东说,高州市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将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以冼夫人文化品牌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争取把高州建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高州市已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
  进一步完善冼夫人研究会,健全组织,组织有关专家发掘整理冼夫人的史料。
  建设纪念冼夫人的场馆。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区冼太庙将建设成冼夫人纪念公园,目前已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了周围建筑的前期拆迁工作,冼太庙后面新建了冯公庙,周边环境得到整治。城北23公里的长坡镇旧城村曾是冼夫人与丈夫冯宝的定居地,现已复原了部分城墙与城门,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直通城门,“城”中的冼太庙也已经过整修。
  通过艺术展现冼夫人的形象。塑造冼夫人形象的文学作品《冼夫人传奇》已完成初稿,全书数十万字,集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于一身。还将通过粤剧、山歌、折子戏等形式,把冼夫人事迹搬上舞台。
  记者近日在高州市看到,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冼太文化广场首期工程已完工开放,前来祭祀、瞻仰冼夫人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据有关方面统计,春节以来,高州冼太庙接待的游客已超过20万人。
 
我总觉得用冼夫人之人物写一部武侠小说或魔幻小说是最好的题材!这是从可读性和畅销方面考虑,畅销了影响才能扩广!当然用传统的笔力写也行,但会落入历史故事的俗套,青少年无人问津,只有知识分子或干部翻阅。大家认为如何?请给意见吧。
 
2004.4.19《南方日报-历史文化行》茂名市冼夫人文化咨询(内容节选):

根据史书,地方志等史料,对照其年代的政区沿革和历史地图位置,冼夫人在广东主要与今电白、阳江、阳春、化州有关系。冼夫人与冯宝结婚后离开电白随夫辅政高凉,是在今阳江市江城西三十里的郡城安宁;冯宝死后,儿子冯仆九岁任阳春太守即今阳春;十二年后调任石龙太守,冼夫人封石龙太夫人,当时石龙即今化州。冼夫人受邑宋康郡为今阳西地。
问:怎么与今高州没有关系呢?
答:史书未提到冼夫人与今高州有关,当然我不断言她曾到过今高州。只是没有这个记载。
……
问:现在(长坡)旧城修建冼夫人与冯宝的遗迹,建修冯宝墓,按你所说不是骗人吗?
答:这是高州市的事,我不说是不是骗人,也不去评论对与不对。不过对旧城及冯氏是好事,搞旅游可以赚钱,对冯氏可追思祖宗的功德,精神得到抚慰,有什么不好呢?
……
问:按你说,今高州如军屯,帅堂,还出了很多铜鼓,都与冼夫人无关吗?
答:话不是这样讲的,冼夫人历史是个严肃问题,不能我说是怎样就怎样。那些与军事有关的地名各地都有,军屯,电白有,阳春也有,中国各地都有,都与冼夫人有关?不一定。高州的帅堂有人说是冼夫人行营设帐的地方,那么帅堂附近的“帅旺”又是什么呢?说到高州地铜鼓,有的同志也写了不少关于高州铜鼓与冼夫人的事,却没有一个人提到与高州瑶族人的关系。铜鼓自古就是一些少数民族作为祭祀、跳神、节日娱乐、战争之用的乐器,茂名市以信宜现存最多。我市各县市清代前山区遍布瑶族,这些铜鼓绝多是明清时那里瑶民之用物。各县市的地方志都有记载明清瑶民反抗官军的剿灭的起义战争。现在高州有的人总要把铜鼓说到冼夫人那里去,其实很难扯上与冼夫人有什么关系。
问:你说今高州这也与冼夫人无关,那也与冼夫人无关,冼夫人不是今高州人,那她就是今电白人?
答:隋书说她“高凉”人,我认为是泛指一地区的广义之词,近十多年来,对冼夫人故里,有阳江、电白、高州之争,但三地的各代地方志,惟独电白有相当多的记载而其他两地却没有任何记载……冼夫人的故里是在各地方志所记载的电白县山兜(乡)丁村。阳江的说法有一点道理,因为阳江的确曾是冼夫人执政时的“高凉郡”;而高州说实是没有的事。今高州人很崇敬冼夫人,并以她为荣,但我不能为此去否定一个有众多各代史志记载的电白,而去肯定一个全无史志记载的说冼夫人的故里在今高州之说。
……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