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晚明的历史名人,袁崇焕曾威镇关外,他一人首次率兵镇守边关,几乎收复了被努尔哈赤占去的失地。在无援兵之际,又独守孤城宁远,被努尔哈赤重兵包围,可他却出奇谋设“空城计”,打得努父哈赤落花流水。末了,他挥师出城,追杀数十里,打得对方鬼哭狼嚎,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气绝身亡。其子皇太极继位,发兵十万,为父报仇,包围了锦州,以行“围城打援”之计,谁知又被袁崇焕识破,只好反围宁远,然而,宁远城固若金汤,皇太极损兵折将,只好认输撤兵。锦宁大捷,威镇海内,袁崇焕成了全国上下一致赞誉的民族英雄。
关外战事已平,他告病回了客家故乡东莞,准备筑居罗浮山,隐居山林。没料,北方战事又起,他只好再度披挂上阵,朋友为其题上一诗<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 :
一曲清歌送谢安,青云天上忆弹冠。
千秋苜蓿归秦垒,九代威仪肃汉宫。
逐鹿月连弓影合,卢龙霜落剑花寒。
明时自笑终童老,欲请长缨愧羽翰。
乡亲们,客家的乡亲们深知,如果不在关外挡住这股滚滚浊流,中国将又一次面临南朝、乃至南宋的最后结局。而这几百年,东南沿海,包括江南一带,已经艰苦创业,不仅五谷丰登,而且商旅兴旺,继续发展,无可限量―因此,他们都寄望这位大将军了。
一到京,他便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发兵关外,再度镇守宁远。
皇太极闻风丧胆,自知不可力敌袁崇焕,只好施用反间计,好借崇祯之手,杀掉这位劲敌。果然,魏忠贤这位奸臣,巴不得放此流言,以至清兵侵扰北京城之际,袁崇焕回兵救贺,竟不允入城。袁崇焕只好在腹背受敌之际,以9000乏兵,对数万精兵,杀退了皇太极。
但反间计却凑效了,袁崇焕被召进城----是城头吊下一根绳索爬上去的。一到殿前,便被逮捕,定下“资敌叛谋”之罪,处以“凌迟、寸斩”!
就在狱中,他仍不顾个人安危,亲笔写信,召回自己愤而远去的部队卫戍京城。边军回师,皇太极大惊,只好退回关外去了。
然而,袁崇焕却明白,京城解围之日,便是自己人头落地之时。
果然不出所料。
斩了袁崇焕,皇太极再不惧怕明军,于是大举进兵……..
就这样,从山海关一带到海南岛,清军横扫了整整一个中国。
此番,不是元朝的几十年,而是几百年了。其后果,便是本与世界同步的中国,一下子落后了几百年,以至近代爆发了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中国沦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
只有东南沿海乃至整个江南人民深知,如果没有这次浩劫,随着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破土而出,中国,也会同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一样,一道走上工业化的征途,有一个自己的“文艺复兴”
此时,可套得上前引的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的话,华夏文明不是自然消亡的,而是一下子给扼绝的----不过,这种“扼绝”表现的方式却大异于当年的蛮族所为。
李贽篇:流寓客子-晚明启蒙思想先驱
晚明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的“泰州学派”。这个学派,源于“农工商贾”之中,活动于“佣夫厮养”之间,几经曲折,在思想界造成了“掀翻天地”、“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大势,一致成为公开的“异端”
其间突出的人物是李贽----这是中国思想史中须用如椽之笔记下的人物。
他便是福建泉州人----也就是广义的“葛藤坑”中人,是客家人迁徙之地。由于得东南沿海风气之先,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憎恨道学先生的假仁假义,颇欣赏“力田耕者”、“作生意者”的讲信用、守承诺的言行一致。尤为痛恨过去只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垄断,提出“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观点,实是反对经典束缚,号召解放思想,并进而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从而去“颠倒千万世之是非”,更表现出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追求。
这位自称为“流寓客子”的客家思想先驱,更是勇敢地挑起了天赋平等的旗帜,猛烈地抨击在中国积弊数千年之久的等级观念。他最先反对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竟敢称:“余窃谓欲论见之短长者当如此,不可以妇人之见为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因此,在他的芝佛院中就有一些见识过人的女子,以至定他“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之罪。男女平等,进而君民平等,他称:“圣人知天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他亦大胆提出冲决“条教禁约”,要求用“自治”的方式来满足“千万人之心”、“千万人之欲”,实现“各从所好,各聘所长”;要求“复真心”“做真人”,呼唤“最初一念的醒觉……总之,在晚明的政治风涛中,他以“特有的那种勇敢冒险者精神”(恩格斯语,下同)对封建黑暗思想进行了口诛笔伐,他惊骇俗的言论,使他成了有“圆满的与坚强的性格”的启蒙思想家。
为此,他死得极为悲壮。
70多岁了,他被当作“妖人”抓捕入狱。
卓吾于狱中作诗读书自如,当事亦未必遽欲置之死也。一日,呼侍者剃发。遂提刀自割其喉,气不绝者两日,侍者问:和尚痛否?以指书其乎曰:不痛。又曰: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遂绝,时年七十六矣。
后人称他:一念血诚,千磨百折而不悔。其爱好自由、冲决世纲的精神,跃然纸上。
既“流寓”又“客子”其间流离飘泊之感,可谓无以复加----这又何止一李卓吾有此感呢?不如说整整这么一个民系的集体感受。他死亡承受的苦难,也莫外矣。
关外战事已平,他告病回了客家故乡东莞,准备筑居罗浮山,隐居山林。没料,北方战事又起,他只好再度披挂上阵,朋友为其题上一诗<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 :
一曲清歌送谢安,青云天上忆弹冠。
千秋苜蓿归秦垒,九代威仪肃汉宫。
逐鹿月连弓影合,卢龙霜落剑花寒。
明时自笑终童老,欲请长缨愧羽翰。
乡亲们,客家的乡亲们深知,如果不在关外挡住这股滚滚浊流,中国将又一次面临南朝、乃至南宋的最后结局。而这几百年,东南沿海,包括江南一带,已经艰苦创业,不仅五谷丰登,而且商旅兴旺,继续发展,无可限量―因此,他们都寄望这位大将军了。
一到京,他便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发兵关外,再度镇守宁远。
皇太极闻风丧胆,自知不可力敌袁崇焕,只好施用反间计,好借崇祯之手,杀掉这位劲敌。果然,魏忠贤这位奸臣,巴不得放此流言,以至清兵侵扰北京城之际,袁崇焕回兵救贺,竟不允入城。袁崇焕只好在腹背受敌之际,以9000乏兵,对数万精兵,杀退了皇太极。
但反间计却凑效了,袁崇焕被召进城----是城头吊下一根绳索爬上去的。一到殿前,便被逮捕,定下“资敌叛谋”之罪,处以“凌迟、寸斩”!
就在狱中,他仍不顾个人安危,亲笔写信,召回自己愤而远去的部队卫戍京城。边军回师,皇太极大惊,只好退回关外去了。
然而,袁崇焕却明白,京城解围之日,便是自己人头落地之时。
果然不出所料。
斩了袁崇焕,皇太极再不惧怕明军,于是大举进兵……..
就这样,从山海关一带到海南岛,清军横扫了整整一个中国。
此番,不是元朝的几十年,而是几百年了。其后果,便是本与世界同步的中国,一下子落后了几百年,以至近代爆发了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中国沦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
只有东南沿海乃至整个江南人民深知,如果没有这次浩劫,随着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破土而出,中国,也会同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一样,一道走上工业化的征途,有一个自己的“文艺复兴”
此时,可套得上前引的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的话,华夏文明不是自然消亡的,而是一下子给扼绝的----不过,这种“扼绝”表现的方式却大异于当年的蛮族所为。
李贽篇:流寓客子-晚明启蒙思想先驱
晚明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的“泰州学派”。这个学派,源于“农工商贾”之中,活动于“佣夫厮养”之间,几经曲折,在思想界造成了“掀翻天地”、“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大势,一致成为公开的“异端”
其间突出的人物是李贽----这是中国思想史中须用如椽之笔记下的人物。
他便是福建泉州人----也就是广义的“葛藤坑”中人,是客家人迁徙之地。由于得东南沿海风气之先,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憎恨道学先生的假仁假义,颇欣赏“力田耕者”、“作生意者”的讲信用、守承诺的言行一致。尤为痛恨过去只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垄断,提出“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观点,实是反对经典束缚,号召解放思想,并进而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从而去“颠倒千万世之是非”,更表现出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追求。
这位自称为“流寓客子”的客家思想先驱,更是勇敢地挑起了天赋平等的旗帜,猛烈地抨击在中国积弊数千年之久的等级观念。他最先反对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竟敢称:“余窃谓欲论见之短长者当如此,不可以妇人之见为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因此,在他的芝佛院中就有一些见识过人的女子,以至定他“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之罪。男女平等,进而君民平等,他称:“圣人知天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他亦大胆提出冲决“条教禁约”,要求用“自治”的方式来满足“千万人之心”、“千万人之欲”,实现“各从所好,各聘所长”;要求“复真心”“做真人”,呼唤“最初一念的醒觉……总之,在晚明的政治风涛中,他以“特有的那种勇敢冒险者精神”(恩格斯语,下同)对封建黑暗思想进行了口诛笔伐,他惊骇俗的言论,使他成了有“圆满的与坚强的性格”的启蒙思想家。
为此,他死得极为悲壮。
70多岁了,他被当作“妖人”抓捕入狱。
卓吾于狱中作诗读书自如,当事亦未必遽欲置之死也。一日,呼侍者剃发。遂提刀自割其喉,气不绝者两日,侍者问:和尚痛否?以指书其乎曰:不痛。又曰: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遂绝,时年七十六矣。
后人称他:一念血诚,千磨百折而不悔。其爱好自由、冲决世纲的精神,跃然纸上。
既“流寓”又“客子”其间流离飘泊之感,可谓无以复加----这又何止一李卓吾有此感呢?不如说整整这么一个民系的集体感受。他死亡承受的苦难,也莫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