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华上了中国教育电视台!
正在播放:邵伟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接受采访
2008年12月16日,周易界迎来了一个《丰碑》之后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令易学界欢欣鼓舞,也实现了一个梦想――周易研究家、预测学家邵伟华自信地登上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荧屏!
在19:28分开始的《公益》栏目中,主持人不但向全国观众大力表彰了易学界为公益捐款最多的这位易坛泰斗,还对他易学科研成就的背后所经历的艰辛历程,进行了感人的访谈:
旁白:今年4月23日,延安市县政府领导和全体师生对72岁高龄的邵伟华老师,不远千里,专程送100万助学爱心款事迹所感动。在捐款仪式上,少先队员给 邵老师戴上了红领巾。此时,邵老师的心情十分激动,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
邵老师说:“我向延安吴起镇4月23日捐了100万,为什么向延安吴起镇捐呢?第一个,就是感谢党和革命老前辈。第二个感谢延安人民,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了重大贡献!吃水不忘挖井人吧。”
旁白:家境贫寒的邵伟华,有着一种向上不服输的这种精神。回首历经坎坷人生的道路,邵伟华当过工人、农民,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也在单位做过干部。本该受人尊重的他,不知为何被戴上了种种罪名……
邵老师说:“大会批小会批。好多人劝我不要学,但我总觉得:科学的真理是打不倒的,因为我看了很多中医书,看了很多书,我觉得,这个东西的确是门科学,他不是封建迷信,所以后来就坚持学。”
旁白:一边学习易经,一边努力工作的邵伟华,发现曾经许多困扰他的问题,用易经中的道理都可以解释的懂。易经的“易”字代表日月变化交替,易经就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正所谓“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是,深知这个道理的邵伟华却突然离开了单位……
邵老师说:“那时我在工厂很可怜哪,过去很好的朋友,不敢跟我说话,排挤比较大,对立比较大的更是见了恨之入骨。”
旁白:离开单位后,邵伟华凭借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生活十分艰难,就连写字的纸都买不起。为了继续研究周易,邵伟华到电影院拾烟盒,在烟盒纸上先用铅笔写字,再以钢笔写,最后用毛笔写完,都舍不得丢掉。
邵老师说:“退休后,我想到老家去看看。看的过程当中,那天我走到学校门跟前,我看到学校就像打过仗一样的,那个学校千疮百孔。坐的凳子,都是泥巴砖头,上面糊着草,那个桌子呢,也是破桌子,看着太可怜,当时看得我就流眼泪,想起我小时侯没读书的事。”
旁白:1936年12月,邵伟华出生在湖北鄂州一个贫穷农民家里。小时侯讨过饭,为地主放过牛。每天为地主家放牛的时候,他都会跑到私塾门口偷学。
邵老师说:“老头说:‘把孩子打成在这样,干什么?’他(私塾先生)就说我偷听偷看,看到我头钻进去,但不知道我干什么。‘你说你钻进去干什么?’老头问。我说:我们家太穷了,读不起书。当时流下眼泪了。后来老头就批评那个老师,他说:‘你看看你这么大的人,小孩子嘛,他把头伸进去又偷不了什么东西,你何必这样打呢?打死了怎么办哪?(按辈份)他还是你叔叔呢?’后来怎么样呢?这老头很慈悲说:好吧。回去跟我父亲商量。他说:‘叫他去读书。’说:‘我们邵家人很穷,没一个读书的,没一个成材的,你叫他读书去。’”
旁白:同样的要强和自信,让他对眼前这些腼腆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好感。
邵老师说:“当时我说:‘我发了财,我第一个要把学校建起来,帮孩子建个学校。’我当时是无形中说的,那时候我自己饭都没吃的,也是天意吧,无意识地说了这句话。”
旁白:凭借多年的学习与研究,1997年邵伟 华与 夫人陈园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广东邵伟华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几年的苦心经营,邵伟华在业内已有了名气,1991年被邀请到新加坡、泰国讲学。因教学有方,被新加坡授予“易学泰斗”崇高荣誉称号,同年还被国家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开路先锋。
邵老师说:“我以前在这个地方说过这个话,我就想起来了,我就把这钱,三十万块钱捐了一个小学,从此,我们那儿的孩子读书就有了一个比较正规的学校。农村那时候三十万哪,盖个小学挺好的,盖个二层楼,桌子板凳都跟城里(学校)一样,焕然一新。”
旁白:多年来,邵伟华一直致力于国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应邀前往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新加坡、美国等,讲解周易与人生哲理。2001年10月,被写进《丰碑――中国GCD八十年奋斗与辉煌》的党史(丰采卷)。这是党对我国传统文化周易行业的代表人物 邵伟华 先生的鼓舞与鞭策。2005年元月8日,联合国信息促进系统国家分部颁发了工作证。
邵老师说:“做好事,行德积善,得善报,做坏事,做恶事,得恶报,主要教育人民怎么样构建和谐社会,大家都遵纪守法了,社会就和谐了。”
旁白:现在,邵伟华不仅做到君子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而且还要积累道德,承担事业。他还为自己定出了更高要求,将来要帮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易经,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