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就加强了贸易战舆论管控,美国方面的贸易磋商信息,中国媒体几乎不会主动公布。在舆论统一战线敲定之后,贸易摩擦动摇信心的情况几乎可以避免。但这就造成了一个信息的潜台词:中美贸易摩擦正在谈判解决,没有大问题。
这为以后中美之间的谈判出现波折埋下了情绪和舆论的隐患:为什么中美现在又突然升级了贸易战?问题从何而来?也就是说,中国民众不知彼,根本谈不上一致对美。
中国官方媒体这样大规模的舆论反击上次出现还是2018年7月至9月美国接连对华加税时期,几乎风平浪静半年的中国官方舆论机器现在突然火力全开对美国猛攻,这不禁令人惊呼:怎么了?
刘鹤5月9日抵达美国时接受中国媒体采访,5月10日结束谈判后再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这样的动作虽然是为了提振信心,但刘鹤上次就贸易战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还是2018年5月,彼时是中美达成第一次协议之际。不经常接受采访的中方谈判代表突然现身发声,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形势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平时不引导舆论,不引导民众理性认识贸易战,而是在某个时间点集中火力开炮。对中国民众的心理来说,足够震撼。这样的炮火虽然可以打击敌人,但是中国民众受到的心理震荡也不容小觑。
北京一向先礼后兵,在还击上集中火力是常用手段。但是贸易战也是舆论战、心理战,能够打好舆论战本身就赢了一半。
中国不仅仅要应对,更要引领舆论。被动澄清事实本质上并没有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什么时候主动出击也是需要考虑的。
贸易谈判期间有舆论管控这很正常,谨慎一些也是好的,然而事情太大,信息需求必然很大。不说话、少说话、让大部分人都不要说话,或许可以面上维稳,但不能解惑。
贸易谈判中国在舆论上除了还击,还要满足各方的信息诉求,引导各方对中国立场的理性认识,积极传播有利于自己立场的观点。言多必失,但沉默并不一定是金。出了问题才发声显然失了先机。
总之,回击对方污蔑要有力,传达自身立场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