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4-08-21
- 帖子
- 7,223
- 反馈评分
- 1,776
- 点数
- 191
- 性别
- 男
地方一把手买官卖官在当下似乎已不是新闻,但是近年来,
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或离任不久而犯罪事实集中在县委书记任内的)因卖官受贿被查处
,多少还是有点触目惊心。(据《了望新闻周刊》6月19日报道)
县委书记岗位为什么成了腐败重灾区?为什么许多干部“党性挂在嘴上、规矩贴在墙上,但他们办事依照的却是官场的潜规则”?安徽省纪委的专家说,“绝大多数干部的沉默”、“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形成了这些贪官们腐败行为愈演愈烈的“黑色土壤”。但是看过详细报道之后,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并没有抓到根本。
与县委书记这个一把手频频落马相对应的是,这些县区中,县长或县委副书记少有“出事的”。许多干部认为,按现行体制,县(区)委书记的“集权程度”相当高,不仅干部的提拔任用、就连重大工程的决策,都得县委书记“一槌定音”。由于书记“一言九鼎”,干部提拔中的组织考察、常委会、书记碰头会等程序看似“关卡重重”,其实最终体现的多是书记的“个人意志”。在这样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干部会毫无责任感地保持沉默,为什么“要在书记身上多下工夫”的潜规则掏空了监督机制。
吴思先生在谈到潜规则时曾说:“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那么,这些县区的大多数干部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利害格局呢?
从趋利的角度说,在官场中,升迁是一种正当而普遍的目标。面对一个掌握着人事大权的县委书记,“在书记身上多下工夫”成了追求升迁的干部的必然选择。如此众多的干部知贪而沉默,就是因为“放血图的是升迁,告发了他,送的钱就打水漂了”。从避害的角度说,县委书记权力过大,批评他无异于以卵击石,怕遭报复的干部自然只能保持沉默。检举揭发的信件说不定“绕个弯子又回到县里”,工作上的不同看法会被领导斥为“杂音”,人微言轻不但改变不了现状,反而会影响同事关系,在这些现实的利益考量下,“知情、有据而沉默”,成了这些县绝大多数干部对待贪官的一种普遍选择。
权力和责任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当下级或同级干部的切身利益为一把手掌握时,他们不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权力,要他们担负起监督一把手的责任,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与其说潜规则掏空了监督机制,不如说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造成了潜规则的流行。
高度集权的后果就是县委书记成了县上的土皇帝,在其所辖范围内,找不到可以制约他的力量。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一把手的腐化会直接导致整个政治生态系统的恶化。干部们会把这个县看作县委书记个人的天下,好一点的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坏一点的就主动参与到买官卖官的潜规则之中了。要想铲除腐败重灾区的“黑色土壤”,对一把手这个岗位进行科学地分权和强化监督,已经成了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稿源:红网)(作者:莫林浩)(编辑:耿红仁)
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或离任不久而犯罪事实集中在县委书记任内的)因卖官受贿被查处
,多少还是有点触目惊心。(据《了望新闻周刊》6月19日报道)
县委书记岗位为什么成了腐败重灾区?为什么许多干部“党性挂在嘴上、规矩贴在墙上,但他们办事依照的却是官场的潜规则”?安徽省纪委的专家说,“绝大多数干部的沉默”、“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形成了这些贪官们腐败行为愈演愈烈的“黑色土壤”。但是看过详细报道之后,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并没有抓到根本。
与县委书记这个一把手频频落马相对应的是,这些县区中,县长或县委副书记少有“出事的”。许多干部认为,按现行体制,县(区)委书记的“集权程度”相当高,不仅干部的提拔任用、就连重大工程的决策,都得县委书记“一槌定音”。由于书记“一言九鼎”,干部提拔中的组织考察、常委会、书记碰头会等程序看似“关卡重重”,其实最终体现的多是书记的“个人意志”。在这样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干部会毫无责任感地保持沉默,为什么“要在书记身上多下工夫”的潜规则掏空了监督机制。
吴思先生在谈到潜规则时曾说:“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那么,这些县区的大多数干部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利害格局呢?
从趋利的角度说,在官场中,升迁是一种正当而普遍的目标。面对一个掌握着人事大权的县委书记,“在书记身上多下工夫”成了追求升迁的干部的必然选择。如此众多的干部知贪而沉默,就是因为“放血图的是升迁,告发了他,送的钱就打水漂了”。从避害的角度说,县委书记权力过大,批评他无异于以卵击石,怕遭报复的干部自然只能保持沉默。检举揭发的信件说不定“绕个弯子又回到县里”,工作上的不同看法会被领导斥为“杂音”,人微言轻不但改变不了现状,反而会影响同事关系,在这些现实的利益考量下,“知情、有据而沉默”,成了这些县绝大多数干部对待贪官的一种普遍选择。
权力和责任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当下级或同级干部的切身利益为一把手掌握时,他们不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权力,要他们担负起监督一把手的责任,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与其说潜规则掏空了监督机制,不如说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造成了潜规则的流行。
高度集权的后果就是县委书记成了县上的土皇帝,在其所辖范围内,找不到可以制约他的力量。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一把手的腐化会直接导致整个政治生态系统的恶化。干部们会把这个县看作县委书记个人的天下,好一点的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坏一点的就主动参与到买官卖官的潜规则之中了。要想铲除腐败重灾区的“黑色土壤”,对一把手这个岗位进行科学地分权和强化监督,已经成了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稿源:红网)(作者:莫林浩)(编辑:耿红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