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贺海堤,民众心中的保护堤
站在滨海新区博贺镇码头防护堤上,眺望着东西、南北笔直坚固的生产、观光两用码头、船桅如林停靠等待供给的渔船;近观码头市场,那蹦蹦跳跳的大虾、身披“金带”的红三鱼、五短身材满头“胡须”的乌贼、如刀似剑的马鲛金枪鱼,十分吸引人。而从渔船上传来的劳动号子与码头鱼贩们的叫卖声、商贾的讨价还价声连成一片。此时此刻,只要人们身处博贺繁荣的渔港码头,都会对当年为了建设家园,建设渔港无私贡献的博贺人民感动。
博贺镇政府对防护海堤曾组织过三次大投入大建设,他们举全镇人民之力,众志长城,建设成当今全省著名的渔港码头。从海泥叠垒到筑大石头,再从大石头演变成捣制水泥凝结土,每次艰巨的付出都换来了质的变化。
根据一些老街坊回忆,解放前,博贺渔港大海海水淹至原渔民文化宫、渔民新村、东风街一带,海滩边有很多水中木棚屋,那是渔民回港的住所,人们称之“白鸽笼”。每当遇上台风季节,木棚上的渔民都不敢居住,流离失所。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博贺镇政府为了建设好渔港,让渔民安居乐业,作出了大胆的设想:用海泥垒筑海堤。可是,博贺镇境内沿海海岸线有几公里,要用肩膀挑起几公里的海堤,其任务是多么艰巨啊!
聪明的博贺人首先从轻处着手,从水浅处堵起,每当大海退潮,人们就到海中挑海泥。而出海渔民回港,同样加入到筑堤队伍中。他们力气大,二人扛一大渔箩,抵几人工作量。最后只用二年左右时间,筑起了东风街一路、二路之间的海堤(博贺人称坝基头)。五十年代末,博贺人又用肉肩,挑海泥筑起了现新村三路、长堤路的海堤,博贺称之“长堤”。
然而,泥土怎能抵得住海浪无数日夜日夜的吞食、怎样承受大风大浪的摧残呢?泥土海堤为博贺人民守护家园近十年,其中一部分就被无情的风浪摧毁,加上受1965年第八号强台风袭击,海堤部分地段被冲崩塌,大海再次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防患未然,镇政府及各渔业大队通过多方研究、找访群众,收集良策,最后决定用石块筑海堤。于是,全镇人民齐动手,到大海对面的兴平山、旦场仔、白蕉等地采集到块石,用板车拉用船运。从博贺至大海对面都是人们忙碌的劳动身影,经过艰辛努力,从海燕渔业大队至盐陀沿途二三公里浅海滩,终于用大石头筑起了的一条坚固防护海堤 。石头海堤,象忠诚卫士一样,不管风吹雨打,它始终坚守在海岸线,为保护全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尽职尽责。
由于社会进步,博贺渔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小码头已满足不了渔业生产供求的需要,博贺建设大码头已刻不容迟。电白县人民政府审时度世,1975年,在得到省水产局(厅)批准博贺港工程计划后,立即成立县建港指挥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博贺建港工程。这次建港并非用“土办法”,而是使用高科技,改用水泥凝结土,并把防护堤与码头工程一体化建设。
镇政府把碎石、回填沙的任务分解到全镇各渔业大队、机关单位、学校。当年我刚好就读电白七中,初中生每人都分配了碎石1.5方、回填沙土15方的任务。全校师生基本顾不上教学,每天头脑想的都是怎样才能快点完成任务。石头需要到大海对面山岭或到放鸡岛运取,沙则要到三八林带北面沙滩或二三公里远的沙坡挑,任务十分艰难。为了碎石,很多人学会了使软把铁锤。首先用软把铁锤把大石头锤开成若干小块石,然后用铁锤碎成二三公分的小石仔。人们就是有轻伤都不下火线的,手脚受伤也不休息。而挑沙时人们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在林带沙滩上铲个大满,挑到盐陀仓库旁边,把沙一分为二,一担变成了二担(百担为一方),肩膀虽然受到大压力,但缩短了路程,增加了效率,为的是尽快完成任务。
捣水泥凝结土的工人必须在海中作业,这要比陆地增加很多困难。工人们不分昼夜,轮班作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几百米水泥凝结码头(海堤)。九十年代初,根据谁投资谁收益的优惠政策,明珠公司、电白盐场以及镇内一些建筑公司,分别向南向西投资扩展码头(海堤)。现在,几公里码头极大地满足了博贺渔船停航泊港的需要,方便渔民生产生活供给,为博贺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创建国家一级群众渔港、国家级中心渔港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啊,博贺港海堤,你是博贺人民心中的保护堤,更是博贺经济的保护堤!
值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向今昔为博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人民以崇高的致敬!
站在滨海新区博贺镇码头防护堤上,眺望着东西、南北笔直坚固的生产、观光两用码头、船桅如林停靠等待供给的渔船;近观码头市场,那蹦蹦跳跳的大虾、身披“金带”的红三鱼、五短身材满头“胡须”的乌贼、如刀似剑的马鲛金枪鱼,十分吸引人。而从渔船上传来的劳动号子与码头鱼贩们的叫卖声、商贾的讨价还价声连成一片。此时此刻,只要人们身处博贺繁荣的渔港码头,都会对当年为了建设家园,建设渔港无私贡献的博贺人民感动。
博贺镇政府对防护海堤曾组织过三次大投入大建设,他们举全镇人民之力,众志长城,建设成当今全省著名的渔港码头。从海泥叠垒到筑大石头,再从大石头演变成捣制水泥凝结土,每次艰巨的付出都换来了质的变化。
根据一些老街坊回忆,解放前,博贺渔港大海海水淹至原渔民文化宫、渔民新村、东风街一带,海滩边有很多水中木棚屋,那是渔民回港的住所,人们称之“白鸽笼”。每当遇上台风季节,木棚上的渔民都不敢居住,流离失所。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博贺镇政府为了建设好渔港,让渔民安居乐业,作出了大胆的设想:用海泥垒筑海堤。可是,博贺镇境内沿海海岸线有几公里,要用肩膀挑起几公里的海堤,其任务是多么艰巨啊!
聪明的博贺人首先从轻处着手,从水浅处堵起,每当大海退潮,人们就到海中挑海泥。而出海渔民回港,同样加入到筑堤队伍中。他们力气大,二人扛一大渔箩,抵几人工作量。最后只用二年左右时间,筑起了东风街一路、二路之间的海堤(博贺人称坝基头)。五十年代末,博贺人又用肉肩,挑海泥筑起了现新村三路、长堤路的海堤,博贺称之“长堤”。
然而,泥土怎能抵得住海浪无数日夜日夜的吞食、怎样承受大风大浪的摧残呢?泥土海堤为博贺人民守护家园近十年,其中一部分就被无情的风浪摧毁,加上受1965年第八号强台风袭击,海堤部分地段被冲崩塌,大海再次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防患未然,镇政府及各渔业大队通过多方研究、找访群众,收集良策,最后决定用石块筑海堤。于是,全镇人民齐动手,到大海对面的兴平山、旦场仔、白蕉等地采集到块石,用板车拉用船运。从博贺至大海对面都是人们忙碌的劳动身影,经过艰辛努力,从海燕渔业大队至盐陀沿途二三公里浅海滩,终于用大石头筑起了的一条坚固防护海堤 。石头海堤,象忠诚卫士一样,不管风吹雨打,它始终坚守在海岸线,为保护全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尽职尽责。
由于社会进步,博贺渔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小码头已满足不了渔业生产供求的需要,博贺建设大码头已刻不容迟。电白县人民政府审时度世,1975年,在得到省水产局(厅)批准博贺港工程计划后,立即成立县建港指挥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博贺建港工程。这次建港并非用“土办法”,而是使用高科技,改用水泥凝结土,并把防护堤与码头工程一体化建设。
镇政府把碎石、回填沙的任务分解到全镇各渔业大队、机关单位、学校。当年我刚好就读电白七中,初中生每人都分配了碎石1.5方、回填沙土15方的任务。全校师生基本顾不上教学,每天头脑想的都是怎样才能快点完成任务。石头需要到大海对面山岭或到放鸡岛运取,沙则要到三八林带北面沙滩或二三公里远的沙坡挑,任务十分艰难。为了碎石,很多人学会了使软把铁锤。首先用软把铁锤把大石头锤开成若干小块石,然后用铁锤碎成二三公分的小石仔。人们就是有轻伤都不下火线的,手脚受伤也不休息。而挑沙时人们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在林带沙滩上铲个大满,挑到盐陀仓库旁边,把沙一分为二,一担变成了二担(百担为一方),肩膀虽然受到大压力,但缩短了路程,增加了效率,为的是尽快完成任务。
捣水泥凝结土的工人必须在海中作业,这要比陆地增加很多困难。工人们不分昼夜,轮班作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几百米水泥凝结码头(海堤)。九十年代初,根据谁投资谁收益的优惠政策,明珠公司、电白盐场以及镇内一些建筑公司,分别向南向西投资扩展码头(海堤)。现在,几公里码头极大地满足了博贺渔船停航泊港的需要,方便渔民生产生活供给,为博贺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创建国家一级群众渔港、国家级中心渔港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啊,博贺港海堤,你是博贺人民心中的保护堤,更是博贺经济的保护堤!
值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向今昔为博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人民以崇高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