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6-09-25
- 帖子
- 25,094
- 反馈评分
- 766
- 点数
- 191
八年级上册选入王力的《谈语言》,其中的主要观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只是比口语科学化、规范化和大众化。
我认为王力的观点是片面的,专家有时也是砖家。
一、在此文的第二部分,他指出有的人写文章故意追求和口语不一样,结果弄巧成拙,因此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王力这是因噎废食
附上原文: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年青人写记叙文就是要华丽一些,中老年想华丽都难了。
王力还认为朱自清后来的作品朴实自然,比早年的华丽作品好。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很多人就更喜欢朱自清文笔华丽的《春》。
你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人家不华丽?人家写的口语化吗?
他举“跳出沸腾的大海”不合情理和“七月流火”被误用为例。
一个人想把文章写得华丽些,想法并没有错,错的是水平不高和不认真检查,用错词语而已!
但王力这是因噎废食,以偏概全,从而否定文章的非口语化。
二、文学的语言往往追求“陌生化”,可以和口语不一样。
王力认为文章不能口语化,否则就不能准确、生动,鲜明。这种说法不符合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和现代的文艺理论背道而驰的
现代的文艺学理论认为,文学语言恰恰是追求和口语不一样的陌生化才有表现力!
现代中国有几个女作家,如陈染,她们的语言正是和口语不一样。我有个同学,本科毕业论文就是研究这几个女作家的语言。我阅读她们的文章,才知道从新文化运动起,历经朱自清的《春》到现在的小女人作家,中国文学的语言早已经发生了地翻地覆地变化!现代文学的语言和口语的距离可能相当大!
不错,有的作家诗人是追求口语化的语言,如白居易写诗要让老太婆听得懂。
但白居易的代表《长恨歌》和《琵琶行》恰恰是老太婆听不懂的!白居易不是自己掌嘴吗?
李白有诗《静夜思》语言朴实无华,是人皆懂,但李白的另一篇代表作《蜀道难》的语言现在来看,估计很多人都看不懂,你能说它不是好诗?你说它的语言不鲜明、不生动、不准确?
屈原的诗歌楚辞,我们现代人不易看懂,但你能说他不好吗?
诗歌的语言可以和口语完全不一样!
杜甫有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最为典型,倒装了!完全和平常的语言不一样,但大家都认为是好句!
现代的诗歌、散文诗的语言,也有口语不一样,特别是最常用到超常搭配,故意违背口语的规律,却表现独特的诗意。
如果你老是写口语化的诗歌,可能正说明你的诗歌语言能力非常有限!
我们还知道,中国古代有两种书面语言,一种是文言文,一种是白话文,两者都是书面语。
你能说白话文一定比书面语好吗?
明清的小说,大部分是用白话文写的,那是说书的语言,但《聊异志异》是文言文,你能说聊斋的语言不准确、不鲜明、不生动?
恰当相反,我们读古代的作品,往往就喜爱文言文作品。
南怀瑾说过这样的话:白话文如白开水不经读,文言文如橄榄耐读。”
中国的古代的文章,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后,往往一点韵味都没有了,难说不是说明脱离口语的陌生化的书面语远胜于白话文?
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有些语言恰恰故意不让你看懂的,这不说,但是有文章或诗歌的思想内容其实恰恰是故意不让你看明白的。
我们知道〈史记〉就是一本不让当时人的看懂的书。
孔子的〈春秋〉也是微言大义,让你不易看懂。
李商隐的诗,也是故意不让你看懂的。
金庸的小说的语言,人们都懂,但里面的东方不败、君子剑岳不群和丁春秋是影射谁呢?他不明说,故意让你猜测。
内容都未必让你看懂,语言只要有表现力,还在乎为你能不能看懂而口语化?
王力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大众化的语言,这些话用在普通的议论文、说明文、公文、新闻文体是可以的,但如果用来指导记叙文和诗歌写作,那是害人啊!
王力是个语言学家,但我看学历,他是个文学博士,不过看论文,基本上都是语音、语法之类的玩意儿。他有一本书,专门研究杜诗(唐诗的典范)的格律。
我说王力只是一个语言学家,说是文学理论家,我觉得也许有些勉强,因为他其实并不真正懂文学的语言。
不要以为专家什么都懂,不要以为语言学家的话就是金言玉语,因此对他的话全盘接受,并用他的话来指导学生作文,那样可能是扼杀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补充说说:
王力标题是“谈语言”,其中说到的是文章的语言,似乎没有说到文学作品。
文章现在的意思是文章不长,但是能独立成篇的文字.
那么它包不包括文学作品呢?
应该不包括文学作品,,那王力大体上就是对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写的都是文章,其中也有散文小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力这个理论,对他们,还可能是一种误导。
学生写作文,如果是散文和小说,最好是需要写得华丽,而不是一定要追求口语化。
对一般学生,说追求口语化是对的,但是对于有文学才华的学生来说,这就可能不同了。
但是在教材中没有清楚界定:写普通文章要口语化,但文学作品不是这样。
我认为王力的观点是片面的,专家有时也是砖家。
一、在此文的第二部分,他指出有的人写文章故意追求和口语不一样,结果弄巧成拙,因此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王力这是因噎废食
附上原文: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年青人写记叙文就是要华丽一些,中老年想华丽都难了。
王力还认为朱自清后来的作品朴实自然,比早年的华丽作品好。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很多人就更喜欢朱自清文笔华丽的《春》。
你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人家不华丽?人家写的口语化吗?
他举“跳出沸腾的大海”不合情理和“七月流火”被误用为例。
一个人想把文章写得华丽些,想法并没有错,错的是水平不高和不认真检查,用错词语而已!
但王力这是因噎废食,以偏概全,从而否定文章的非口语化。
二、文学的语言往往追求“陌生化”,可以和口语不一样。
王力认为文章不能口语化,否则就不能准确、生动,鲜明。这种说法不符合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和现代的文艺理论背道而驰的
现代的文艺学理论认为,文学语言恰恰是追求和口语不一样的陌生化才有表现力!
现代中国有几个女作家,如陈染,她们的语言正是和口语不一样。我有个同学,本科毕业论文就是研究这几个女作家的语言。我阅读她们的文章,才知道从新文化运动起,历经朱自清的《春》到现在的小女人作家,中国文学的语言早已经发生了地翻地覆地变化!现代文学的语言和口语的距离可能相当大!
不错,有的作家诗人是追求口语化的语言,如白居易写诗要让老太婆听得懂。
但白居易的代表《长恨歌》和《琵琶行》恰恰是老太婆听不懂的!白居易不是自己掌嘴吗?
李白有诗《静夜思》语言朴实无华,是人皆懂,但李白的另一篇代表作《蜀道难》的语言现在来看,估计很多人都看不懂,你能说它不是好诗?你说它的语言不鲜明、不生动、不准确?
屈原的诗歌楚辞,我们现代人不易看懂,但你能说他不好吗?
诗歌的语言可以和口语完全不一样!
杜甫有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最为典型,倒装了!完全和平常的语言不一样,但大家都认为是好句!
现代的诗歌、散文诗的语言,也有口语不一样,特别是最常用到超常搭配,故意违背口语的规律,却表现独特的诗意。
如果你老是写口语化的诗歌,可能正说明你的诗歌语言能力非常有限!
我们还知道,中国古代有两种书面语言,一种是文言文,一种是白话文,两者都是书面语。
你能说白话文一定比书面语好吗?
明清的小说,大部分是用白话文写的,那是说书的语言,但《聊异志异》是文言文,你能说聊斋的语言不准确、不鲜明、不生动?
恰当相反,我们读古代的作品,往往就喜爱文言文作品。
南怀瑾说过这样的话:白话文如白开水不经读,文言文如橄榄耐读。”
中国的古代的文章,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后,往往一点韵味都没有了,难说不是说明脱离口语的陌生化的书面语远胜于白话文?
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有些语言恰恰故意不让你看懂的,这不说,但是有文章或诗歌的思想内容其实恰恰是故意不让你看明白的。
我们知道〈史记〉就是一本不让当时人的看懂的书。
孔子的〈春秋〉也是微言大义,让你不易看懂。
李商隐的诗,也是故意不让你看懂的。
金庸的小说的语言,人们都懂,但里面的东方不败、君子剑岳不群和丁春秋是影射谁呢?他不明说,故意让你猜测。
内容都未必让你看懂,语言只要有表现力,还在乎为你能不能看懂而口语化?
王力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大众化的语言,这些话用在普通的议论文、说明文、公文、新闻文体是可以的,但如果用来指导记叙文和诗歌写作,那是害人啊!
王力是个语言学家,但我看学历,他是个文学博士,不过看论文,基本上都是语音、语法之类的玩意儿。他有一本书,专门研究杜诗(唐诗的典范)的格律。
我说王力只是一个语言学家,说是文学理论家,我觉得也许有些勉强,因为他其实并不真正懂文学的语言。
不要以为专家什么都懂,不要以为语言学家的话就是金言玉语,因此对他的话全盘接受,并用他的话来指导学生作文,那样可能是扼杀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补充说说:
王力标题是“谈语言”,其中说到的是文章的语言,似乎没有说到文学作品。
文章现在的意思是文章不长,但是能独立成篇的文字.
那么它包不包括文学作品呢?
应该不包括文学作品,,那王力大体上就是对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写的都是文章,其中也有散文小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力这个理论,对他们,还可能是一种误导。
学生写作文,如果是散文和小说,最好是需要写得华丽,而不是一定要追求口语化。
对一般学生,说追求口语化是对的,但是对于有文学才华的学生来说,这就可能不同了。
但是在教材中没有清楚界定:写普通文章要口语化,但文学作品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