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王全杰的资料,竟真不简单哦。学者、科学家、企业家、再到人大代表。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71/5858580.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85%A8%E6%9D%B0
王全杰:一个全国人大代表曲折传奇的经历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7-04/1...ent_9742093.htm
春天来了。烟大校园里的杨柳也萌出了嫩芽。七号楼。
一名消瘦学者微笑着坐在桌后,和蔼可亲,看上去是一名“标准”的大学教授,他就是在媒体报道中频频语出惊人的王全杰。一旦采访开始,他便会进入状态―――嗓门不大,语速惊人,思维跳跃。
四年前,王全杰从全杰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上挂冠而去,完成了近20年来从科技工作者到企业管理干部,再还原为科技工作者,并光荣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曲折而极具传奇色彩的过程。
4年提出40多个建议 有机会就要“喊一喊”
作为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更多的是来自“草根”的视角:
在他看来,生命通道畅通是和谐。2005年年底,他住院时发现医院门前道路狭窄,救护车难以通过。病中的王全杰向市政府建议:打通生命通道;
老百姓如厕方便就是和谐。为了写出提案,他从建设路走到二马路,数着步子计算多远才有一座厕所,看着手表体验人能憋尿多久,提出了《关于解决市民如厕难的建议》;
知识分子得到关注就是和谐。烟台的高级知识分子每年由政府埋单进行健康查体,这就是由王全杰的一个政协提案引起的……
大到发展核电、城市拆迁,小到社区改造、街道整治、为民工讨工钱,为人民代言,事无巨细,乐此不疲。王全杰在担任人大代表的4年多时间里,先后提出代表书面意见、建议40多条,这些建议基本上得到了采纳和落实,一有机会,他就要为百姓“喊一喊”。
日常出行,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架照相机。马路上、小区内,只要发现问题,他就调查拍照留下资料。芝罘区小黄山有个别人毁林开荒,一场大雨过后,植被惨遭破坏的小黄山被雨水冲得千疮百孔,泥沙俱下,沿毓西路一直冲到原市政府大院门前。路过此地的王全杰,拿出相机“立此存照”,照片和文章第二天就在报纸上刊出。在他多方奔走下,烟台市对小黄山拨专款,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规划整治,共栽植树木9万余株。
2006年,一篇报道引起了王全杰的注意:居民在家中死去多日却无人发现,许多人在同一座楼里住了四五年却互不相识。王全杰意识到,邻里关系融洽是和谐。此次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他把百姓的“话”捎到了BJ,此建议一提出,就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民政部也派人向王全杰征求意见和建议。
对弱势群体怀恻隐之心 他要做百姓的代言人
王全杰出身于河南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他对弱者总是有一种天生的同情之心。据说当年有讨饭的讨上门来,王全杰总是热情备至,问人家,你是要馒头还是粮票,完了还要给人家两包好烟,结果害得妻子总去买馒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家人真能吃;儿子把讨饭的领到家里吃肉,他摸着儿子的脑袋叹道:“小子,像你爸爸……”;花一百多块钱买了两斤大樱桃,送给楼道里收废品的外地人,说是让人家“尝尝鲜”……这个王全杰,满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
“在高小时,我就读了四大名著,还看了《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等,到初中时就开始看外国文学了―――偷着看,巴尔扎克、司汤达、大小仲马……《牛虻》给我的印象太深了!那时就想,我要做中国的牛虻。”就这样,王全杰从书中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榜样。
烟台市芝罘区二级甲等伤残军人任丛生今年60多岁了,多年以来没离开药物,7年前老伴又得了糖尿病,老两口生活十分拮据。一个偶然机会,任丛生给王全杰打电话,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难,正在BJ参加“两会”的王全杰会议一结束,立即赶到任丛生家里及他所在的工厂了解情况,并垫付医药费,将他送进医院。第二天,王全杰到市民政局和劳动局医疗保险事业处持证视察。劳动局对王全杰反映的情况非常重视,当场对任丛生的1万多元医药费进行了结算。2005年4月,任丛生再次住院,王全杰又将2000元现金送到他的床头。
在烟台,王全杰的名字越传越广,有不少人遇到麻烦事都愿意去找这位“王代表”。其实,王全杰本职工作非常忙,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除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十五”攻关两个课题外,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还带着8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
但,无论工作多忙,他也不会忘记为他所代表的人群发言,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老百姓的代言人”。
几十万的技术拱手相让 对自己总是“省一省”
“王代表”、“王总”、“王教授”..……这些名头与称谓都只是王全杰“多变角色”中的一个。他的老本行,是从事皮革研究的,是国内皮革科技的领军人物。 他先后取得了30多项科研成果,8项发明专利,多次荣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项。 现在,王全杰的技术成果已转让了100多家企业,技术普及300多家工厂。他用技术使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累计新增产值38亿元。
王全杰用三年时间,投入50万元研究成功的一项技术在转让时遇到了以下两种情况:处于倒闭边缘的制革企业买不起,王全杰心软不好意思要钱;而有钱的企业说:不就是一张纸吗?多卖几次不就发了?面对这两种企业,王全杰都张口结舌,就是要不出价。
“作为科技工作者,技术能被人用,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就高兴,能挣钱最好,不能也没办法,我不能因为不挣钱就不推广我的技术。”他对无偿使用他的技术的厂家说。
别看王全杰对困难群众、贫困厂家很慷慨,对自己的生活却总是要求“省一省”。1995年春运期间,王全杰去郑州开会,由于列车严重超员,他没有买到卧铺票。在车厢过道里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的他实在撑不住,只好钻到座位底下睡了一觉。睡梦中有人把他揪了起来。原来,乘警把他当“盲流”了。王全杰拿出身份证、工作证、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满车厢乘客哑然了。乘警一边道歉一边说:“我们长年累月在火车上,从没有见过遭这样罪的专家。”
他的理论也总是让人哑口无言:“省长也不会因为我没有住500块钱的宾馆而不见我,我就算穿了上百块钱的袜子,也没人看得出来……”但他另外的一些理论同样也是掷地有声:人大表决方式应该改革、领导干部资产应该“晒一晒”……
一直在思忖:王全杰代表为什么如此敢讲话?他的发言给了我答案:“当代表不替人民说话,不为人民办事,愧对选民。我会不遗余力地反映民生民意民情,让我们的社会发展更好更快,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