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曾听父辈祖辈说,我们电白人大多是福建迁过来的 (1人在浏览)

hyl168

博士生
注册
2010-05-03
帖子
1,403
反馈评分
2
点数
61
年龄
23
帮忙解惑,解惑!
 
百度:北大中文论坛电白。。。。。。。第二只。。。
爱我电白和肥哥在电白论坛发的传到了北大中文论坛。。。。。
但我在电白论坛找不到。。。,。。。。。。。
 
龙叫鸡是谁。。。。。。。。。。。龙啸月高人。。。。。
 
只知道是2005年8月25日的贴。。。。。。电白同乡论坛。。。。。。还是线不到。。。。。
 
电白狼。。。。。又是那个。。。。。
 
据史料记载,电白许多姓氏都是从福建迁过来的,主要时间段在公元1200-1500年左右。
 
是不是南北朝时候迁过来的?
 
电白本地的原住民又是哪些姓氏族谱呢
 
明朝时处于防倭寇的目的从闽迁了一些人来
 
QUOTE(hyl168 @ 2014年07月29日 Tuesday, 12:23 AM)
帮忙解惑,解惑!
[snapback]3678806[/snapback]​




QUOTE(南海之光 @ 2014年07月29日 Tuesday, 09:30 AM)
据史料记载,电白许多姓氏都是从福建迁过来的,主要时间段在公元1200-1500年左右。
[snapback]3678898[/snapback]​




QUOTE(水东一景 @ 2014年07月29日 Tuesday, 12:22 PM)
是从福建那边迁过来的。
[snapback]3678945[/snapback]​


公元1200年南宋王朝这段时间,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上网搜索一下,文天祥、史可法这些历史人物。在电白电城庄山325国道边,有一个黄十九墓。
再在网上搜索一下,广东新会崖南崖山,与珠海斗门交汇的崖门水道。
搜索看看南宋末期,发生在广东新会的崖南海战。
 
QUOTE(四中乐叔 @ 2014年07月29日 Tuesday, 12:41 PM)
公元1200年南宋王朝这段时间,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上网搜索一下,文天祥、史可法这些历史人物。在电白电城庄山325国道边,有一个黄十九墓。
再在网上搜索一下,广东新会崖南崖山,与珠海斗门交汇的崖门水道。
搜索看看南宋末期,发生在广东新会的崖南海战。
[snapback]3678960[/snapback]​


摘录诗一首

游新会崖南偶感

首句平起不入韵

七绝一首
深秋谒拜古崖山
南宋忠魂齐叮嘱
二十万人同殉国
失朝亡国源贪腐
 
只知道祖先是莆田的。。。但怎么来的真不知道
 
QUOTE(爱我电白 @ 2007年03月09日 Friday, 07:56 PM)
茂名历史大事记(1)--古代



春秋战国

今茂名市辖境属百粤(越)地。
------------------------------------------------------------------------------------------------------------------------------------------------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今茂名市辖境分属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



汉高祖元年(前206) 建立汉朝后,赵佗建立南越国,今茂名市境属之。
元鼎六年(前111) 今茂名市辖境属苍梧郡端溪县和合浦郡高凉县地。
西汉 开采今高州东岸一带滑石矿。
东汉永和二年(137) 高兴(今化州)农民子弟李进出任武陵太守;中平三年(186)升任交趾刺史部刺史。
今电白县各港口与海外通航。

--------------------------------------------------------------------------------------------------------------------------------------------------

三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 置高凉郡,今茂名市辖境属高凉郡高凉县和苍梧郡端溪县地,隶广州。

--------------------------------------------------------------------------------------------------------------------------------------------------



东晋永和七年(351) 苍梧郡分置晋康郡,今茂名市辖境属高凉郡高凉县和晋康郡端溪县地。

--------------------------------------------------------------------------------------------------------------------------------------------------

南北朝

宋元嘉三年(426) 檀道济筑石城于陵罗江口(今化州县境),置罗州。
梁天监元年(502) 析端溪县置梁德郡和梁德县(今信宜县境),隶泷州。
梁大通元年~三年(527~529) 罗州领高兴、石龙2郡。州、郡治所在今化州县东北旧城岭。
梁大同初年(535或536) 罗州刺史冯融,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聘俚族大姓冼氏女冼英为妻。冯冼联婚后,冼英积极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推行中央政令和中原先进文化,促进岭南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梁太清三年(549)秋 前高州刺史兰裕作乱,陈霸先率师讨伐。
梁大宝元年(550) 高州刺史李迁仕作反,冼英率师奇袭,迁仕败逃。
陈太建二年(570) 冼英平定欧阳纥之乱有功,朝廷封其子冯仆为石龙太守,册封冼英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
中大通元年~朝末(529~589) 今茂名市辖境分属罗州、高州、泷州的高兴、石龙、电白、连江、南巴、海昌、梁德、务德等8郡地。

--------------------------------------------------------------------------------------------------------------------------------------------------



开皇九年(589) 省电白、海昌2郡置电白县。
开皇十八年(598) 置茂名县。
仁寿元年(601)末 冼英逝世,被朝廷谥为诚敬夫人。开皇九年~十八年(589~598),冼英先后被领南各族酋长推为首领,誉为“圣母”,被朝廷册封为谯国夫人、宋康郡夫人。
仁寿二年(602) 高州酋长冯盎平定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口)等五州僚叛,隋朝廷册封冯盎为金紫光禄大夫,授汉阳太守。
大业十二年(616)秋 高凉通守冼瑶彻起兵抗隋,很多部族响应。
大业十四年(618) 汉阳太守、冼夫人之孙冯盎和曾孙冯智戴回岭南,聚集各部落酋长,拥兵5万,守土防乱。
隋朝 桑蚕术从中州(今河南)传入石龙(今化州)。唐代荷村一带农民普遍种桑养蚕。
隋末 电白县治所(今高州县长坡旧城)建成冼太庙。
今茂名市辖境分属高凉、永熙2郡的电白、连江、石龙、茂名、怀德5县地。

--------------------------------------------------------------------------------------------------------------------------------------------------



武德四年(621)析怀德县增置信义县,隶南扶州(后2次废置),州治所驻信义县(今信宜县镇隆镇)。
贞观二十三(649)高州治所从西平(今恩平)移至良德(今高州县东北)。
长寿三年(694)潘州刺史冯君衡(冼夫人的玄孙)遭诬陷,家产全部被没收,殃及冯、冼家族。
大历十二年(777)唐代宗为高力士立巨碑。高力士(今高州人),开元元年(713)以内给事身份,助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乱,被提升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官阶三品)。天宝初,加封为冠军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宝应元年(762),高力士逝世,享年70岁。代宗以其 保护先朝勋劳卓著,赐为扬州大都督并陪葬泰陵(唐玄宗墓)。大历十二年(777),为其立巨碑,铭云:“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谀,谏而不犯”。
咸通年间(860~874)信义(今信宜)、茂名等县山区农民在房前屋后挖凼蓄水养鱼和防火灾。后又在稻田中散养鱼,鱼稻双收。
唐朝茂名荔枝进贡朝廷。
番禺(今广州)经高州、辩州(今化州)至雷州(今海康)的驿道开通。
唐末今茂名市辖境分属高州、潘州、辩州、窦州4州的电白、保宁、南巴、良德、茂名、潘水、石龙、信义、怀德、潭峨、特亮等11县地。
--------------------------------------------------------------------------------------------------------------------------------------------------


开宝五年(972)信义(今信宜)瑶人在渤垌大岭头采矿炼锡,矿坑深数百米,纵横交错。
太平兴国元年(976)信义县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名信宜县。
太平兴国五年(980)辩州改称化州。
熙宁四年(1071)信宜县划属高州。自此,高州统辖茂名、电白、信宜3县,隶属广南西路。
绍兴五年(1135)二月初,高州创建博茂盐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化州知州李丹,把治所从河东旧城岭迁至河西,筑建砖石结构的化州城。
绍兴年间化州知州沈举云在化州兴建孔庙。该庙后来几经重建修葺,保存至今(今化州一中院内)。
嘉泰元年至嘉定元年(1201~1208)电白、信宜两地出土铜鼓各1个,高1尺余,宽2尺余。
祥兴元年(1278)五月元兵犯宋,危及硇洲(今湛江市硇洲岛),高州巡检黄十九抗击元兵,保护在硇称帝的赵脱险。黄因寡不敌众,战死于电白庄山北麓。赵念其精忠报国,敕封为“忠烈侯”。后人将其安葬于电城庄垌大冈岭下。
宋朝农民引湖塘水灌溉,可灌溉的耕地一年三熟。大量粮食、耕牛输出海南。
茂名县长坡白监村附近民间炼铁。
编修《化州旧图经》、《高凉旧图志》和《陵水志》等。
宋末高州领茂名、电白、信宜3县,化州领石龙、吴川、石城、翔龙4县,均属广西西路。

--------------------------------------------------------------------------------------------------------------------------------------------------



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元兵直逼高州,知州李象祖降元,茂名县尹潘惟贤拒降,不屈而战死。
高州改为高州路安抚司。翌年,属湖广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
化州改为化州路安抚司。至元十七年(1280),由安抚司改设总管府,属海北海南道。
至元二十四年(1287)电白下冰雹。
大德八年(1304)高州路治所从电白县(今高州县长坡)迁茂名县(今高州城),至正十五年(1355)还治电白。
至正十年(1350)海寇麦福攻入信宜县城,抢走县署大印,被信宜人黄子寿逐出县境。明朝初年,黄子寿接应征南大将军廖永忠,再败麦福,夺回县署大印。
泰定四年(1327)高州瑶族人民起义,攻陷电白县城,杀千户张恒。
至正十四年(1354)信宜县在县城(今镇隆)东创建学宫。清咸丰十一年(1861),陈金在学宫设大洪国王宫。学宫在今镇隆小学院内。

--------------------------------------------------------------------------------------------------------------------------------------------------



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高州府,化州路改化州府,属广东行省。
洪武初年信宜瑶民在贵子平民炉堂下村和洪冠楼垌等地开采铁矿炼铁,铸造铁镬和农具等。
洪武二年(1369)设博茂场盐课司,隶属海北道提举司。
洪武九年(1376)化州降为县,属高州府。
洪武十四年(1381)化县复为州,复辖吴川、石城(今廉江)2县,仍属高州府。自此,高州府统辖信宜、茂名、电白县和化州及其辖县吴川、石城。
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神电卫于电白县白石坡(今电城镇),隶属广东都司前军都督府,管理电白、茂名、信宜、阳江、阳春和吴川等县的治安防务。清雍正三年(1725)撤。
正统十一年(1446)广西瑶民暴动,攻 陷化州,执知州茅自得,杀千户汪义。正统十三年(1448)六月,都指挥佥事陈德、布政使吴扬率兵俘杀信宜瑶人。年末,瑶民赵音旺率众进攻泷水、电白等处,攻陷神电卫城,自称“天贤将军”。成化二年(1466),起义瑶民十余部屯驻高州境内,屡受官军镇压,信宜西垌瑶民攻至高州、雷州,与官兵激战,双方死伤惨重。高州知府孔镛通过招抚,瓦解部分起义队伍。
天顺四年至成化三年(1460~1467)广西壮族起义军和当地起义农民攻陷信宜县城。孔镛派部将符琼率兵往信宜夜袭起义军侯大六(广西博白人)营寨,符琼战死。
成化五年(1469)电白县疏浚电城河,与海道连通,船行5天可达广州。
成化七年(1471)云炉山贼夜陷神电卫城,指挥马常、范忠弃城而逃,城中居民被劫掠。事后,马常、范忠和掌印、千户均以弃城罪被充军。
正德三年(1508)陨石坠于电白经堂,声响似雷,入地尺余,陨石光滑浑圆,直径2尺。
正德四年(1509)茂名、化州地震。
正德十四年(1519)广州市舶司(相当今海关)迁来电白。其时,暹罗(泰国)、占城(越南)、爪哇(印尼)、佛郎机(葡萄牙)等国商人,常到电白港、莲头港等处互市。嘉靖十四年(1535),市舶司迁往豪镜(今澳门)。
正德年间(1506~1521)电白沿海造船业发达,成为广东四大造船中心之一。
嘉靖元年(1522)葡萄牙商人被明兵驱逐,逃至电白港互市。
嘉靖三年(1524)电白县地震。
嘉靖十一年(1532)春,阳春瑶民首领赵林花率众攻陷高州府城。
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548~1552)化州知州傅昂倡议修筑高岭陂堤,长百余丈;在州署前建鼓楼。此楼后经多次修葺,1985年重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高州小华山前开办泗水书院。
嘉靖三十二年(1553)化州在化城宝山东办宝贤书院。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县已筑塘、陂75处,灌田6.2万公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化州知州毕竟立倡议修筑平原江堤(今博龙以下鉴江河段),开新塘关。
嘉靖四十五年(1566)电白西部降大冰雹,最大的如谷斗,城西五六十里瓦屋全毁,树木农作物尽伤,禽畜死伤无数。
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1571~1574)日本海盗连年抢劫电白、化州、高州等地,两次洗劫神电卫城,杀害军民3800多人。后攻化州和高州城,均被官军击退。万历二年,倭寇伙同阳春黎汝诚匪徒劫掠电白时,其部属1200多人,全部被歼。
万历元年(1573)信宜县在镇隆办窦江书院。
万历四年(1576)信宜等地瑶民起义,两广总督凌云翼调集两广官兵20多万人分10路征讨,其中1路洗劫了怀乡,杀害了大批瑶民。高州宝光塔建成。清咸丰六年被洪水冲崩一角,九年重修。
万历五年(1577)信宜县的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划给新设的西宁县(今郁南县),称“新图”。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除镇南都留属西宁县外,其余4个都还属信宜县,仍沿称新图。
万历六年(1578)四县执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征收。次年,清丈耕地,按田亩征收田赋。
万历七年(1579)信宜瑶民陆毛率众起义,把部分地主的土地、耕牛分给农民,万历十八年(1590)被官军镇压。
万历十五年(1587)电白县在电城西街办志学书院。
万历二十六年(1598)开采电白马踏石岭金矿。
万历三十七年(1609)茂名县水灾,城崩。
万历三十九年(1611)电白电城附近发生地震,声响如雷,房屋多倒塌。
万历年间(1573~1620)四县民间设土糖寮生产红糖。
信宜县有集市7个,高州、电白、化州均形成一批集市。
弘治元年至万历年间(1488~1620)电白先后4次修《电白县志》,化州、信宜、茂名、高州先后修《化州志》、《信宜县志》、《茂名县志》和《高州府志》。
单人木偶戏从闽南传入。
化州新安麒麟尾村辟办橙子园。

--------------------------------------------------------------------------------------------------------------------------------------------------



顺治四年(1647)二月五日,清兵攻打电白,电白知县出降;二月九日清兵攻克高州府。
高州府属高雷阳道,所领州县沿明制。
是年,反清复明斗争连绵不断。高州原明朝官吏洪天擢招兵买马,策划反清复明。信宜、电白县城,化州城和高州府城先后被反清队伍攻破,清朝总兵方国泰投降,反清义军占领高州府。
顺治五年(1648)电白大饥荒,粮价大涨,一担谷卖一两银;以人换粮,一人仅换谷一二斗。
顺治二年至八年(1645~1651)信宜、茂名等地连续发生邓花、韦翅鸣、古道元、高翔、张九龙、郭勇、陈选等多批农民暴动,1649年,3次攻克信宜县城,陈兵茂名县城郊。
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二十五日夜,电白地震。
顺治十一年(1654)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将李定国率军由滇入粤,先后攻占高州、化州、电白等地,以高州府署为王殿。
顺治十二年(1655)一月,高州、化州等地复归清王朝。
信宜知县徐鸣主持在县城外建凤岗书院。
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四县竹开花结籽,时值饥荒,民众采竹籽充饥。
信宜县知县徐鸣纂修《信宜县志》十二卷(已佚)。
顺治十七年至康熙二十年(1660年~1681)信宜白石、怀乡等地瑶民先后造反,屡遭官军镇压,瑶民几乎被赶尽杀绝。
知县李翼鹏以建房、送牛、给种子等办法,招人开发信宜县的怀乡、白石等地,当地瑶民不从,高州总兵栗养志派武装强行移民。
顺治十七年(1660)电白知县相斗南主修《电白县志》8卷66篇。
顺治年间(1644~1661)化州建成合江高步塘,库容10.2万立方米。
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推行“迁海”政策,电白沿海村民被迫内迁50里。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十九日夜十时,电白县地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茂名、信宜地震。
于电白县水东设粤海关水东分口。
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郑梁、知县钱以垲在高州城东二里开办三至书院。
康熙三十九年(1700)信宜县朱砂溪兰勾岭建瓷窑。
康熙五十二年(1713)茂名、化州发生大饥荒、大瘟疫,死人过半,地丁钱粮及各年积欠赋税均免。
雍正二年(1724)茂名铁炉山屡生虎患,1月内伤害乡民37人。
雍正八年(1730)五月,高、廉二府与雷州府合并为高雷廉道,道城设在高州。
雍正八年(1730)电白县开办莲峰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在化州城北岸设罗江税厂,征收过往船只及货物税金。民国23年(1934)裁撤。
高州府在梅、安铺、石城(今廉江)设总口征收落地杂税。
乾隆元年(1736)信宜县蓝靛大量外销, 以云开为中转站,经罗镜从水路运往梧州、广州。道光二十六年(1846)信宜蓝靛业开始衰落。
四县已建圩镇84个,四县县城有商号300余家。
乾隆三年(1738)在电白县设电茂盐场课司,总管电茂和博茂两盐场盐税。
乾隆八年(1743)化县开办罗江书院。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诏书:广东高州、雷州、廉州三府荒地多,垦耕者,不增税。信宜等县民众畏惧差役,多由富绅报垦,富绅从而大量占有土地。
乾隆二十一年(1756)电白县开始修筑生盐田,至嘉庆四年(1799),共筑成盐田629漏。逐渐改灶制熟盐为晒生盐,改晒沙为晒水。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初九日,茂名、信宜、电白等地发生大地震,声如雷,瓦屋几乎全部倒塌。
乾隆年间(1763~1795)化县官桥旺竹山村陈延魁捐款,在官桥河上游用石筑大锦陂,东南挖山洞15米引水,西南挖渠引水,共灌田100公顷。
嘉庆六年(1801)海盗集船千余艘于电白莲头港,妄图抢劫电城,后遇强风,船被毁,海盗被淹无数。
嘉庆七年(1802)电白竹开花结籽,时值饥荒。
道光十年(1830)信宜县平塘镇沙子村张国瑚在沙子窑坑建碗厂。
道光十八年(1838)化州尖岗岭崩,出土一铜鼓。
咸丰十年(1860)信宜县水口甘棠村刘世珍在该村创办陶器作坊,生产日用陶器。同治年间,该村刘怀芬到江西景德镇,装聋扮哑3年,学到彩陶术归来,创办奇玉陶器厂,生产花盆、花窗和日用陶器等,年产万余件,产品销两广各地。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电白县下暴雨,石壁岭开裂口数十米长,从中流出古木1根,粗数围。
道光二十二年(1842)茂名县大旱,失收,饥民四起索夺富户粮物,知府马丽文令各地团练武装镇压。
道光二十三年(1843)信宜县流行鼠疫。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化州降大冰雹。四月,电白连降大雨,石壁岭开裂数十丈,地下深处流出古树1株,树干大数围。
道光三十年(1850)夏,电白竹开花结籽。七八月,信宜县凌十八率拜上帝会会众数千人(含凌十八父子兄弟4人)在大寮拜旗聚义,多次挫败信宜练勇的进攻,致信宜知县宫步霄被撤职。又用妙计扣押前来“招抚”的茂名知县胡宗政。咸丰元年(1851)正月,凌十八起义军拟赴金田与洪秀全军会师,进军广西,围困玉林州城(今玉林市)36天,先后击败北流、博白、贵县、廉州的援兵,杀死兴业团总生员梁拱辰。钦差大臣李星沅奉旨调动滇桂黔3省清兵与地方练勇万余人进行反包围。凌军寡不敌众,于四月初主动撤离玉林,回师信宜。途经化州平定时,扩充吴三率领的拜上帝会众和饥民3000人。七月十一日,占领罗定州的罗镜圩,凭险布防,与前来围攻的万余官军展开搏斗,坚守1年多,最后弹尽粮绝,于翌年七月二十八日,凌壮烈牺牲,全军覆没。
十一月,信宜县天地会首领何名科在安莪集众1000多人,活动于信宜、茂名、阳春、广西容县、岑溪、北流等地,劫富济贫,
打击清军。翌年九月,何在广西贵县被捕牺牲。
三合会李英于信宜大沙起义。
咸丰元年(1851)正月初一,化州地震,房屋颠簸。
咸丰三年(1853)广西谢八、罗四率领起义军进入化州一带。
信宜县建怀新书院。
咸丰四年(1854)开征厘金税,值百抽一。
夏秋茂名、信宜等地先后遭蝗灾,飞蝗蔽天。
咸丰五年(1855)罗定县张观年率众数千,广西刘亚蒂率众近万,先后进入信宜县;广西余其玺率义军进入化州劫富济贫,后受清军袭击,撤往广西。
夏洪水暴涨,高州城水深丈余,城内外房屋倒塌2000余间。
咸丰六年(1856)信宜县德亮围(今金垌)暴雨,山崩冲出玉石,当地群众用以雕制玉器出售。
电白水东设抽厘局,征收出入口货物厘金。
咸丰七年(1857)四月,茂名、信宜、电白、化州等地大饥荒,斗米千钱。
咸丰十年(1860)正月电白地震。
咸丰十一年(1861)一月一日,化州地震。二十日复大震。
二月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三水县人)率起义军进茂名、信宜、化州,在信宜县城建立“大洪国”首府。同治二年(1863),陈金被诱杀。其部将郑金献出信宜县城,投降清军。
同治元年(1862)电白县鼠疫流行,降红雨,民众称血雨。
同治三年(1864)信宜县水口横茶村开始生产青瓷器。
同治十二年(1873)电白知县于沆在电城兴办东西义学。
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信宜县特大洪灾,淹没民房数百间,溺死村民数十人。
光绪元年至六年(1875~1880)信宜县连续6年流行鼠疫。
光绪二年至十四年(1876~1888)信宜县山区连续12年老虎伤人。
光绪三年(1877)设电白水东厘厂,辖两家滩、黄坡、石门(吴川县)、安铺(廉江县)4个分卡,稽征出入口商货税。
光绪七年(1881)三月二日,茂名县降冰雹大如碗。
三月法、美天主教传教士在化州县宝圩陵江东畔赠医,开用西药在当地治病先例。
光绪八年(1882)彗星现,亮光成片。
电白县出土铜鼓1只,高1.9尺,直径2.4尺,鼓面周边铸有蛤蟆4只。
光绪九年(1883)十月,电白荔枝开花结实。
光绪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电白县、化州和茂名县先后出土铜鼓各1只。
光绪十一年(1885)冬,茂名县流行牛瘟。
六月电白降冰雹。
十月信宜某地星陨如雨。十一月二十一日晚始,电白县某地连续三晚降陨石,密如降雨。
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十三日,高州巡道王之春首次在府城设电报局,开通由岸步(安铺)经石城(廉江)、化州至茂名电报线路。使用15瓦手摇电报机。
光绪十四年(1888)茂名、电白流行鼠疫。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十五日,茂名县地震,房屋颠簸,牲畜狂奔,池鱼跃岸。
在茂名县城北门外建立育婴堂。
光绪十六年(1890)秋,四县多次发生地震,化州多处地陷。
高、雷、廉各城镇流行鼠疫。
法国传教士先后在信宜县东镇、电白县电城和水东等地建天主教堂。
光绪十七年(1891)从顺治十五年开始到是年,先后六修《高州府志》共96卷,五修《茂名县志》共43卷,六修《信宜县志》共50卷,四修《电白县志》8册30卷,四修《化州志》。
光绪十七年至宣统二年(1891~1910)茂名、信宜、化州等地连年流行鼠疫,有些地方1/3人死亡。高州知府英麟死于鼠疫。
光绪十八年(1892)冬,茂名、信宜严寒,树木、屋瓦结冰,屋檐冰凌盈尺,禽畜、河鱼、草木冻死。
四县有集市130个。
信宜知县敖式设中义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水东港复航,有定期客、货轮直通江门、广州等地。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广西北流农民李兆光、李玲堂率天地会会众数千人进攻信宜、茂名两地,后被清兵击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茂名县连续7昼夜降大雨,曹江一带洪水泛滥,民舍没顶,人登山,不能熟食。
法国神甫于化州城新街口,翌年于宝圩陈垌乡茶山村设立天主教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茂名、信宜大旱,晚造歉收,斗米售价1500文钱,有人饿死。
九月,电白沿海海潮猛涨,盐场小旦工务段淹 死盐工30多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茂名、信宜办中西学堂,开设英语、算术、理化、体操等课程。
茂名县在县城设邮局。次年,化州城设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年(1904)设电白县水东邮政局。
茂名县南盛圩牛坡口和化州城沙堤尾先后设立基督教福音堂。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04~1908)信宜林云陔、陆匡文和茂名谭惠泉等在高州城组织“新高同志社”和“雄辩学社”,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报。该两社成为南路反清革命活动中心,社内青年后来多数参加同盟会。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颁令废科举兴学堂。高文书院改为高郡中学堂(1913年改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化州石龙书院改为化州高等小学堂。还先后成立茂名县高郡师范学堂(1935年改为广东省高州农业职业学校)、广东省高州农校(1932年改为省立高州农业中等学校)和信宜县高等小学堂。翌年电白县成立公立高等小学堂和师范速成馆。
茂名县商会成立,领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6县。
美国公布“禁止华工进口”条例,东南各省掀起反美爱国运动,四县人民纷纷响应,中秋节,群众抵制洋面月饼。
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高州府设官纸局高州分局,专司印刷契据、票券、帐簿等。
电白县电城设邮局,水东设电报局;开办霞洞、沙琅、羊角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四年(1908)茂名县在秋林开办瓷业工厂。
宣统元年(1909)广东省同盟会先后派黄伯群、徐昌等人到化州开展革命活动,秘密组织“拜兰团”和“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春林树巍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后,与陆匡文回到信宜,筹建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信宜分会,发展同盟会会员,策划武装起义。
是年化州城首家西药房――乾记开业。
广东省新军兵营在茂名县秋林建成,可驻3000人。
茂名县“三点会”与“同盟会”联合开展反清斗争。
宣统三年(1911)茂名县城北贫民习艺所建成开业,安装织布机、印刷机,开始活字印刷。
六月九、十日,茂名刮飓风,降大雨,县城积水深数尺。
六月九、十日,四县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提出“推翻满清,杀绝贪官、土豪劣绅”等口号。林云陔、林伯虎、陆幼刚等在高州府城建立起义总指挥部,彭瑞海等在化州成立统筹部,后攻占高州府、化州城。十二日至十四日,茂名、信宜、电白、化州等县城先后成立革命新政府。林云陔任高州军政分府分都督,李履正任化州临时政府民政长,许国锋任电白军政长。
茂名县城新高学社从日本购回钢板、铁笔、蜡纸、油墨,刻印时事新闻。
清末化县宝圩杨官桥的陵江河段有车陂100余位,灌田66公顷。
[snapback]1694125[/snapback]​
 
QUOTE(爱我电白 @ 2006年07月23日 Sunday, 01:25 AM)
你矫正的正是正确的东西,潮州话本来就闽南语系,如果潮州话不是闽语我想问它是什么语系?这并不是我们为了跟潮州话攀关系,而是事实是这样,电白人大部分由福建莆田搬过来的,其中潮州就是我们的一个中转站(大概是从宋朝的时候).还有,电白话跟潮州话也并没有跟楼上一位说的那样无法交流,其实潮州话也分很多种,比饶平,揭阳等地的话区别就很大,就像我们电白的黎话和海话一样.我在广州所认识的一些潮州人我基本可以用黎话和对方交谈,说慢一点最少能听懂一大半。其中最令我称奇的是我们的一些很偏门的名词即是一样的,比如“土角屋”(一种用泥砖做的房子),话相同不奇怪,奇怪的是用的名词都是一样的,我想这种叫法在其它语系里肯定没有。
[snapback]1391467[/snapback]​




QUOTE(小Q @ 2006年07月23日 Sunday, 02:28 PM)
闽南语与唐宋时期关系


闽南语国际网 banlam.com

  闽南语是中国现代汉语八大方言之一。

  方言,是特定地区内的土著人群(或者在当地居住时间较长,是相对于外来人群而言的居民群体),用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语言工具。因此,方言具有区域性、时间性。

  方言的发展,是区域内土著语言与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完善(同化)的过程。方言的变化进程,受制于区域内的人群与外界人群交流的程度,从侧面上来说,方言的变化,也反映了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变化。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ť];3、无轻唇音[v]、[f];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使用闽南语的区域,主要以福建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区域以及闽西龙岩地区为主。另外,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通行着近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其中,通行有于台中、台北的闽南语,稍偏于泉州腔;流行于台南、高雄的闽南语,则稍偏于漳州腔。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加坡、菲律宾、马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也使用的语言也属于闽南方言。

  按照闽南语发音内部特点,在福建境内,分五个次方言区域,分厦门话区:主要分布在厦门、金门、同安等地区;泉州话区:主要分布在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漳州话区:主要分布于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龙岩话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上杭、长汀、漳平县等地;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等。

  闽南语,之所以保存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语言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是取决于福建的地理等区域的环境特性。

  福建,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在它的周围,浙江、江西、广东分别在其北、西以及西南,一座高大的武夷山脉,将福建与近邻分离,东面则因台湾海峡而与台湾相望。福建境内,又有众多的高大的山峰耸立。高山、深谷、急滩等自然屏障形成了福建对外交流的主要障碍。在古代对大自然的征服能力相当有限,交通工具也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福建的交通状况比其近邻落后,因此,福建自然近乎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唐宋以前,福建地区即使在中央政府统治下,但由于古代的交通工具落后,陆路、水路交通都不发达,以福建的武夷山为主的众多高大的山系,将与之为邻的浙江、江西、广东隔离开来,福建与外界交流、往来水平自然的不高,处于封闭状态。福建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处于封闭状态,闽南语在其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基本保留闽越区域土著语言的特性完整,被外来语言的影响、同化的程度也就低。

  历史发展到唐朝时期,经过南北朝的战乱,以及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后,在政治上,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行政管理,向边远地区派遣了众多的官吏,驻防了庞大的军队,在八闽的游宦、经商等活动的人数较前有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上,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这也为八闽之地的福建,增强与外界进行商贸、文化等交流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

  公元878年,由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部队,经过浙江江山的仙霞关,开山劈刀,入境福建,而后,又从福建开进广东。黄巢入闽,一方面,起义军与福建当地居民交往,加强与八闽人们的交流,另一方面,又改善了八闽的交通状况,加强了福建与比邻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便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随着社会交往的加强,作为人们交流表达工具的语言之间的交流,也就首当其冲了。闽南语一方面影响着其他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闽南语受到其他语言的同化作用,吸收了外界语言的语音、声调、词素以及语法,丰富了自己的内容,因此,此时的闽南语的语言特色也就相应地发生转变。

  在这样的历史因素作用下,唐朝成为闽南语发展史上发生语言转变的第一高峰时期。

  此后,从公元907年唐哀帝逊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造成大量的平民流离失所,向外寻求立身之地,另外,一些平民为了避免非命之灾,也加入流入江南的行列之中;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福建的特殊环境,成了逃避战乱的北方流入的主要地区之一,进而增强了与外来人群交流程度,此时的闽南语与来自中原之地的外来语言的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较以前更加明显了,因此,此时的闽南语吸收当时中原语言的成分就相应的增多了。

  北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今属河南)。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北囚居,北宋灭亡。次年,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后南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偏安于江南。南宋政权趋于稳定后,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尽管南宋国土比北宋减少五分之二,但农业生产发达地区都在南宋境内。因此,南宋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并不亚于北宋。军器制造、采矿冶炼、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迅速,因此南宋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规模方面都超过北宋。

  靖康之难,造成了大量的中原人员,流入江南,其中,包括着为数不少的官僚、地主以及军队,相比而言,南逃的难民更是数字庞大,江浙成了南宋的核心区域.作为江浙毗邻的福建,自然也流入了众多的中原人员。一方面,南宋的中央政府,为了使尚未稳住阵脚的中央政权有一个立足之处,确保半壁江山的存在,改变前朝中央政府,因为国力有限,鞭长莫及的限制,没有对福建进行有效管理的状况,需要对包括八闽在内的周遍近邻加强管理,派驻了官吏、军队,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从社会资源、经济支持方面来维持南宋的延续;另一方面,由于南宋的特殊原因以及福建比邻江浙的缘故,南逃的难民进入福建地区的规模,也比历史要大,这些人员在福建地区,从事经商、游宦、求学、旅游等,促进了福建的对外往来。世居于斯的福建居民,不可避免地与保持自己语言习惯的难民进行交往,闽南语与外来语言的交流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闽南语被其他语言渗透、同化的程度,达到历史高潮,吸收了大量的中原地区语言的语音、词素和语法。

  当然,南宋的生产水平比任何前代的时期高,南宋的经济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南宋的外贸比以前更加繁荣,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与南宋的往来也随之高涨,福建的泉州是南宋时期的外贸中心,因此,许多外国人在福建进行商务、旅游等活动,对福建地区的闽南语的影响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与同属于一个语系的中原地区的语言而言,由于存在着语系的巨大差异,闽南语与这些国家、地区的语言交流的障碍是难以克服的,因而,闽南语受这些外国语言的影响的程度,比起同属于一个语系的中原语言,要逊色得多了。

  南宋灭亡以后,虽然中国也处于统一的中央政府下,但随着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北迁至BJ,元、明、清三朝,受自然的制约,鞭长莫及,无法对福建进行有效管理,福建与内地的交往随之减少,另外,受汉族传统意识的排外影响,元朝的蒙古贵族政权,以及清朝的满族政权,民族的等级障碍,使汉族与蒙古、满族的交往受到一定的遏止,从社会的因素,降低闽南语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因此,闽南语才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来的语言特色。

  闽南语之所以保持了较多成分的古代语言特色,特别是保留相当部分的唐宋时期汉语的语音、词素、以及习惯。以平、去、上、入代表中国古代语言的四种发音方式,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方言中,基本消失,但在闽南语中却不难发现的现象,是与福建地区,地处中国边远,内部地势险峻,交通落后,水上交通也不发达的自然障碍,而由于古代人们在克服自然困难的能力有限有关;也与唐朝经济、社会发达,长安对福建等地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以及中央政府对福建进行有效管理,唐末时期,黄巢进行游击战争,改善福建地区交通,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相对中原而言,江南具有更加安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众多的中原北方居民迁入有关;还与南宋时期,中央政府南迁杭州,江浙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建由于近邻的影响,中原居民避免战乱以及契丹政权的迫害,南逃江南的原因有着较大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加快福建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相继建成了鹰福厦铁路干线,修筑了众多的国道、省道以及城乡公路,提高了公路等级,又建成了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航空港,以及开通了众多水上交通线路,极大地改善了福建地区的交通状况,增强了人们克服自然制约的能力,武夷山等不再是福建与其他区域交往的主要障碍。此外,开辟了厦门经济特区,相继开放了福建主要城市,大大加快了福建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福建的社会、经济、文化、对外交往飞跃发展,进而使福建地区与外界的交往较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频繁,闽南语受到其他语言渗透、同化等语言侵蚀现象相当严重;另外,由于国家语言政策上倾斜于语言的统一性,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闽南语及其文明的完整性保护受到了很大地干扰。

  由于闽南语在中国语言家庭中具有较完善的古代语言因素,研究、保护闽南语,对于研究古代闽语体系文明,特别是福建地区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军事等有着独特是意义,对研究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发展以及完成包括台湾等地区的统一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对保护中国其他小语种及中国区域性特色文化遗产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也是对人类共有文化财富的贡献。笔者认为,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闽南语进行保护性的整理、研究,这包括收集、整理广泛性闽南语资料,建立系统的闽南语档案,容许在适当区域及时段内广播、电视等语音媒体使用本语言进行播音,开发音像、风光旅游等闽南语文化产业。保护闽南语文化体系,从文化因素看,增加了闽语体系特色经济开发的内容,符合当前发展经济的大局。
[snapback]1391881[/snapback]​




QUOTE(小Q @ 2006年07月23日 Sunday, 02:31 PM)
<span style='font-family:'>闽南文化的经济意义</span>

来源:闽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魏 萼(台湾)

闽南语国际网 banlam.com

  闽南人本是南迁的中原人与当地(闽南)的越人相结合者。今日的闽南人则因地而异;泉州、潮州、漳州等地的越人因人文与地理等相似,以至于今日的闽南语中的泉州、潮州、漳州等文化甚为近似。①中原人士南迁始自四世纪初晋朝永嘉之乱,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局,如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以至唐朝的黄巢之乱、五代十国、宋室南迁、太平天国等历朝历代的内战都是构成中华民族大迁徙的重要因素;因此,闽南人的形成是历史造成的。闽南人与客家人都可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他们离乡背井、四海为家,远赴海外创业,在经济上成就非凡,尤其以东南亚地区最为突出。闽南人拥有儒家思想的民族文化资产,溯自南宋朱熹的闽南派以来,对闽南文化的影响甚巨。紫阳、龙山以及邺山等三个书院是朱熹讲学的地方,其中尤以漳州的邺山书院最具代表性(朱熹曾在漳州担任知府)。②新儒学中的濂、洛、关、闽四大派中,闽学的代表就是朱熹;新儒学即为理学,其主要精神在修身养性和爱人爱国。闽南人深受此理学的影响与传承,养成节俭、勤劳、守信、尚义等理性行为,这对于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均有深刻的影响,尤其闽南人离开家乡之后,更能感受到创业与理财的重要性,这是身在异地缺乏安全感,只有力求经济成就来保障人身安全,并提高社会地位。由于闽南人在海外的经济力量壮大,创造不少奇迹,也促使他们在东南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足以左右侨居地的政局。③亚太儒家文化经济圈之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充分显示儒家文化经济圈的定义,这在东南亚的华侨社会也可以充分显示出来。这个具体的意义与产业革命以后的西欧、北美等基督新教在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现代化的意义上是相同的;在南欧、中南美洲的天主教国家就没有这么幸运,其理由是,天主教国家的宗教理念,多少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违背的(这也说明南欧天主教国家的经济发展,无法与西欧的基督教国家相比较)。

二、闽南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闽南人之所以能够掌握经济发展的动力,文化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关键。④谈到文化的优劣性比较,应该可以从经济发展的状况得到一些结论。当然,这里必然强调的是,文化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性,而各种不同的文化也应该给予相同的尊重,可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不同民族性,其在经济发展上有明确的差异性:台湾闽南人的经济奇迹便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倘若菲律宾人或马来西亚人在台湾、是否能创造出以往台湾经济奇迹的经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凸显东南亚华侨何以能在经济发展上有独特表现的文化面理由,也说明基督新教地区之经济发展表现优于天主教世界的道理;⑤此外,大乘佛教北渐派地区的经济发展高于南顿派地区以及藏传佛教地区,都可以用文化的因素加以解释。文化宗教是经济发展的第三只手,这只手有其看不见的威力,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⑥
  闽南人在福建约有800万人,在台湾约有1700万人,在南洋约有1200万人,若再加上世界各地讲闽南语的人口约有200万人,统计全球将近有4000万的闽南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潮州语系的人口。闽南人经济生命力之强大,充分表现在闽南乡侨所在的侨居地和台湾,更由于侨汇的因素,闽南人对侨乡经济繁荣的贡献也很大。⑦闽南之漳、泉、厦金三角是福建省经济的主力地区,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这各地区对于中国文化的复兴极为快速,更因侨资、台资的涌进,其经济发展也活力充沛,表现极其亮丽;这是外来的海洋文化(蓝色文明)与中国黄土文化(黄色文明)相结合,产生了经济发展的新生命力。

三、闽南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闽南似可继续光大,儒家始自孔子,孔子整合、持续并创发周公的思想而自成一个体系,此乃中国文化的道统,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世界的文化资产。中国历经战乱,各朝代不断兴替,但是此一道统始终屹立不摇,中华文化虽会在短期颠簸动荡,但终将回归正统。儒家思想是以“仁”作为出发点,基督教思想是以“神”作为出发点,但二者都是属于理学,在这一方面,他们是相通的,儒家重视科学。因此,儒学也重视物质的生产,儒家思想的“心物合一”论,也提供了可行的观点,如果说科学的发展必须重视伦理与道德的哲学意义,儒家文化对此并不偏废。⑧儒家思想的王道文化,也许在打天下有其不利性,若是“治天下”则王道永远胜过霸道,这也是中华文化永垂不朽的道理。

“格物”在《大学》的意义与《中庸》所重视的“尽物”之性相通。“格物”要先认识该物的属性(尤其要认清其科学性),进而发挥该物的价值;“来百工,则财用足”(《中庸》・二十一章),只要招徕百工,百业发达,经济自然发展,财政自然充裕,则是《中庸》重视的思想;《大学》有“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传十章)的藏富于民之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德治的重要,所以《大学》有“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传十章)这充分传达王道经济政策的立基点,是以得民心之德政为主轴,然后财政可以丰足,这即是“养鸡取蛋”的理论。这个经济思想鼓舞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闽南文化经济圈的地区。只要政府经济制度与政策方向正确,中国经济发展自然发展良好;换言之,扰民的经济政策则无法产生“养鸡取蛋”之功效,特别是“杀鸡取卵”或“竭泽而渔”的经济制度与政策,是不被有深厚儒家思想的中国人所欢迎的,这可从战后的中(包括台湾)、日、韩、港、星等地的经济实证得到答案。⑨

四、儒家思想中的社会主义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旦百姓生活改善之后,国人则有追求知识、教育的欲望,此乃不断促进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如此,当可使国家经济再起飞,社会迈向更文明,终至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中国人从“各尽所能,各取所值”发展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发展过程,是百姓自动自愿,并非政府的政令或藉助租税而来的。北欧五国(瑞典、挪威、丹麦、冰岛、芬兰)是全球文明的社会主义天堂,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是藉着政府的经济力量达成的。北欧国家的政府把其国民从初生婴孩的摇篮开始照顾,一直照顾到死亡进入坟墓。他们百姓的一生被妥善的安排,这种机械化的社会主义生活,取代了家庭伦理和人生价值,北欧国家社会自杀率高,酗酒和吸毒的状况特别严重,不是没有道理。
  东西方社会主义的方向完全不同,西方基督新教的世界是从私人经济发展到政府经济的社会主义,而东方儒家新教的世界则是从政府经济发展到私人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二者是非常明显的对照。⑩换言之,东方儒家思想重视人伦的社会主义,而闽南文化与儒家思想是相辅相成的。然而,闽南的儒家文化历经时代的变迁,难免产生异化现象,这使闽南文化步上庸俗性的困境。世俗性的闽南儒家文化可以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而庸俗性的闽南儒家文化则将带来现代化的灾难。在还没有达到文化调和的理想境界之前,当前闽南文化正面临中国黄土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的重大冲击,闽南儒家文化何去何从,值得知识界深思。

  作者系台湾淡江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教授兼院长、经济学博士

  注释:
  ①Wei,Wou,“History and Culture”,Fujian:Gateway to Taiw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England,1996,pp.1-29。
  ②同前。
  ③同前。
  ④魏萼:《中国国富论》(经济中国的第三只手),台湾时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232页。
  ⑤Novak,Michael,The Cathol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3。
  ⑥Weber,Max,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1958。
  ⑦同①。
  ⑧胡适:《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胡适与中西文化》,台湾水牛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8页。
  ⑨魏萼:《中国国富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富论),台湾时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8页。
⑩Fanfani,Amintore,Capitalism,Protestant and Capitalism,London:Sheed&Ward,1985,p.159。

  原载:闽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89-202页
[snapback]1391884[/snapback]​
 
QUOTE(电白狼 @ 2007年06月14日 Thursday, 05:12 PM)
电白县古时为百越族人聚居地,南北朝和隋时,为俚人的活动中心。俚人的生活习性是“水行而山处”,日常据山洞,“巢居崖处,尽力农事”,也常下江、下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谙熟水性。唐宋后,汉人自福建、粤北大量移入,俚汉同化,这些人“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形成了电白沿海一带的D民。

在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D民被视为下等人。他们不准上岸定居,不许与陆上人通婚,不许入学读书,不准穿鞋着袜。有的虽准许上陆定居,也只能于海滩上搭高脚木屋居住,俗称“D家棚”。解放后,电白县地方政府取消一切歧视D民的陋规。人民公社化时,于水东、博贺相继成立了水上人民公社,称D民为水上居民。后又划建水上居民新村,原居住的海边高脚木屋,相继全部拆除。水上居民与原陆上居民已基本同化,但水上居民由于一千多年所形成的一些特殊风俗习惯至今仍有保留下来。

一、特色民居

旧社会,D家多以艇为居室,一家数口挤住其中,也有三代、四代合住一艇的,艇就是家,因此,猪、三鸟等家禽也在艇舷边圈养。另一些获准上陆居住的D户则于紧靠圩镇的海滨,搭木棚聚居。这种木棚以竹木为架,以木皮或竹篱为墙,以茅草为顶,以一些光滑的木条、木板钉合为地板,以板为铺,不另设床。这种木棚小的仅几平方米,大的也不超过10平方米,一律为鸽笼式的高脚吊楼。海潮涨时,棚底与海水仅隔几厘米,如遇暴潮,棚板则为其所没。解放后,D民虽陆续上岸建房居住,水东的海滨新街,博贺的水上居民新街几乎都是D民聚居的楼房,但他们大多数仍保留着居住艇、棚的习惯:楼上地板多用优质木板铺就,光洁锃亮,一尘不染,以板为铺,不另设床。

二、生活习俗

男人嗜酒。过去,多穿长不过膝的唐装裤,衣服多为染以薯莨水的粗棉布,今已与一般居民相同。女人普遍带耳环、项链、手镯,穿镶花边的唐装衫裤,腰扎绣花围裙,戴“铜锣帽”,帽带与衫裤均以银线纺织而成,今为多色尼龙丝线。

三、民俗婚庆活动

婚嫁。男女青年多于月白风清之夜以互唱渔歌表达情意,然后男方托媒人以金银链为聘礼到女家求婚。再以送绣围裙之布为催婚信物。婚前20天,新娘便开始哭嫁,俗称“唱叹歌”。结婚当天,媒人先将男家彩礼,用一圆形银盘盛装,送到女家。女家组织10多名年青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围着银盘歌舞,以示庆贺。然后由四个命好(三代同堂以上,子孙齐全者)的渔妇背着新娘送到男家,送嫁的礼队由一名美丽的姑娘撑着大红罗伞前行,八音乐队、礼盒和载歌载舞的送嫁妹随后。礼盒中放着一只大碗、一双筷子、一条花边围裙、一顶“铜锣帽”,其它礼悉如一般陆上居民。另外,D家还有一种婚俗,新郎不在家也可结婚。如果新郎出海在外,新娘可在子夜过后按一般礼俗入夫家,新娘只要在神台上烧一炷香便算拜堂了。
[snapback]1790507[/snapback]​
 
我只知道电白大多数王姓子民的始祖王昊是从福建调任到电白的县令,霞洞、马踏等地区王姓家族的都是。
 
福建有黎话吗?
 
QUOTE(顺溜 @ 2014年07月29日 Tuesday, 03:03 PM)
福建有黎话吗?
[snapback]3678992[/snapback]​



福建的闽南话和黎话的发音都很相像,不知黎话是否闽南话的分支
 
【潮文化】潮州话属于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
2014-06-23 潮州热线网



潮州方言,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许多古汉语成份,被人称为“福佬语”或“学老语”。

潮州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对潮州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州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

潮语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如现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语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潮语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语中古汉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 “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潮语古朴典雅,并且具备上述特点,早已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使得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潮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 现在,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音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

近年来,由于“潮汕”一词已在国内为人所熟悉,也有人把“潮州话”称为“潮汕话”的说法。
 
汉语的八大方言
编辑词条


1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
  一、北方方言 以BJ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 、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西部、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 %以上。  二、吴方言 以上海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及长江以北靖江(除西南角新桥、东兴等乡)、通州(县城金沙镇及周围乡村)、海门(北部包场等12乡)、启东,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 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 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省东南部,福建 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份,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 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岛的一部份,以及台湾省的大部份。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和广西省东南部。南洋及其他一些 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多谢乐叔和蛙哥普及知识,从蛙哥发的资料,可以看出电白也处于地震带,就在顺治和康熙短短100年左右,就发生几次地震。有点怕怕。

还想请教下,电白的蔡,杨,黄,李,陈五大姓氏也是迁徙过来的吗?那么本地的原住民又姓什么?
 
以前看过一篇史料说,南宋后期,皇族赵姓,最后逃到了恩平,有一部分随文天祥一起跳海了,但有一部分乘穿南逃,最后落脚电白,之后改姓王。,,不知道真假。求证!
 
前几年我曾花一些时间走访国内多地、收集整理本族历史资料,小有收获,本族先祖从北方南下足迹大至为:汉承秦制期间(约为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先祖由陕西咸阳――中原山西洪洞大槐树 ――湖广――闽(福建)――粤东北――南雄珠矶巷 ――惠州博罗――广州增城――电白霞洞――茂名――再散居各地。远祖南下至今约2000年的迁徙路径图大至清晰。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