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甘肃两省区与蒙古国的交界处,有个地方叫清河口。光听水灵灵的地名,会让人浮想联翩。真的来到清河口,你会失望地发现,这里既没有河,也没有水,有的只是寸草不生的黑山头、茫茫无际的戈壁和从春刮到冬的沙暴。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名称,是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水的一种期盼、一种憧憬。
在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生命禁区”里,驻守着阿拉善军分区清河口边防连的官兵们。他们用忠诚和信念弘扬“北疆卫士”精神,顽强撑起一片精神高地。记者越接近这些青年官兵,越能感受并理解他们骨子里透出的“永不辜负党和人民、永不丢弃艰苦奋斗、永不畏惧生死考验”的气质和劲头。
“如果为了升官发财,就是给我座金山银山,我也不愿在这里吃苦受罪”
尽管已是入夏,但顶着风沙一路前行,视野所及不见半点绿色,只有黑山、戈壁、荒漠……在这个连胡杨都很难存活的地方,连队又是如何扎根的呢?
前不久,排长李巍达相恋3年的女友专门抽时间来队。搭车走在戈壁滩“搓板路”上,一路颠簸一路呕吐一路心凉。10多个小时后又遇上沙暴,差点被飞沙走石卷走。好不容易踏进营门,看到日夜思念的李巍达又黑又瘦,女友心痛得直掉眼泪。
第二天,李巍达女友主动提出为官兵表演一支舞蹈《秋雁》。舞跳到一半,眼泪再次止不住流下来,她向全连官兵深深鞠了一躬后说:“来之前知道这里很苦,可没想到这么苦。”
是啊,清河口很苦,可连队官兵的根,早就如那骆驼刺,深深扎在这里了。连队营院中,伫立着一块树化石,上面镌刻着一个“根”字,这个字有着太多的含义。
连队官兵的吃水问题始终牵挂着各级领导的心。这些年为了找水生存,连队周围打了几十眼井,几乎全是干窟窿,唯一一口有水的井,里面也是矿物质严重超标的苦咸水。建连之初,周恩来总理曾批示派直升机为断水的连队官兵送水;后来,上级为连队配发了水车拉水;如今,官兵用上了净化水装置。这些年,军委总部和军区首长多次到连队,为官兵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体会着戍边条件的日益变化,感受到党无微不至的关怀,新一代戍边官兵对党的感情早已深深植入灵魂。官兵们说,如果为了升官发财,就是给我座金山银山,我也不愿在这里吃苦受罪,但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安宁,我甘愿在这里喝苦水、斗风沙、受煎熬。
5年前,连队百般动员,终于“赶”走了扎根清河口16载,由于长期喝苦咸水,不到40岁就满头华发的“白发军医”赵俊飞。临行前,赵俊飞反复嘱咐新军医宋晓宁,千万不要辜负组织的重托,守护好官兵的健康。前年冬天,连队给养车在暴风雪中抛了锚,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威胁着战友的生命。宋晓宁骑着骆驼在风雪中跋涉两个多小时,找到了即将被冻僵的两名战士。等两人脱离危险时,宋晓宁才感到裆部阵阵剧痛。由于长时间在驼背上颠簸,他的裆部被磨出大片血泡,皮肤、鲜血与衣服粘在一起。
5年来,宋晓宁埋头工作,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探亲假。现在,他两岁多的女儿一见到穿军装、戴眼镜的叔叔,就会大声叫“爸爸”。尽管有时心酸,但宋晓宁没有动过半分离开的念头。
清河口,天地寥寂辽远,官兵心灵的世界却纯洁丰富。它的色彩,来自信念的坚定;它的辉煌,在于使命的神圣。
带队干部带头喝下又腥又臊的骆驼尿,边喝边打趣:“清河口牌自制饮料,救命饮料”
清河口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但平均蒸发量却高达4200毫米!在这里,水就意味着生命,官兵与水的故事数不胜数。
2011年夏,接到上级通报,可能有人在连队防区偷渡过境,连队立即按照预案设卡潜伏。盛夏的戈壁大漠,天蒸地烤。潜伏4天后,4名犯罪嫌疑人终于被抓获。此时,官兵每个人都脱了几层皮,连胶鞋都被烫得变形。
返回途中,在把仅剩的一点救命水留给犯罪嫌疑人后,官兵陷入了困境。危急关头,带队干部果断决定,喝骆驼尿!又腥又臊的骆驼尿接出来,闻着就想吐。带队干部带头喝,边喝边打趣:“清河口牌自制饮料,救命饮料!”
边防就是特殊的战场。为了维护边境安宁稳固,连队官兵献出的不止是青春和健康,甚至还有宝贵生命。2002年一次巡逻,戈壁气温突然飙升,入伍不满200天的战士张良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半壶水留给中暑的战友,自己却因脱水中暑倒在大漠深处,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
与其说张良的行为让青年官兵懂得了牺牲的意义,不如说张良的境界让青年官兵们懂得了军人的价值。忠诚、勇敢、牺牲、奉献,不朽的品质,锻造着新时代戍边军人的内外筋骨。
有一次,排长马秉烽带领3名战士在某执勤点执行潜伏任务,一位军分区领导到边境巡查时前去看望他们。马秉烽带领战士从潜伏点钻出,远看一个个满脸漆黑。领导以为是官兵风吹日晒,加上长时间没洗脸的缘故。可随着官兵举手行礼,铺在脸上的一层黑蝇轰然散开,露出了官兵年轻淳朴的脸庞……
这样的官兵,谁说他们不可敬,谁说他们不坚强。
去年底,班长严冬带队夜巡。半夜时分车辆突然熄火,指南针也因为受铁矿磁场干扰难以判明方向。战士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手拉手肩并肩徒步跋涉了40多公里,直到早上8点多才返回营区。来连队探亲的严冬的妻子一夜没合眼,看到风沙满脸、一嘴尘泥的战士们出现在山坳,她不顾一切冲上去,哭倒在丈夫怀里。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可清河口边防连总会出现“奇怪”现象:来了的不愿走、没来的争着来
夜幕降临,随连队官兵执行夜间巡逻任务时,记者在颠簸中猛然惊呼:“车灯未开!”再看司机班长刘文亮,他脑子里就像装着一幅地图,哪里有坑、何处需要避让,驾轻就熟。
精湛的技术,来自对岗位的坚守,来自艰苦环境的磨砺。2013年一个冬夜,气温骤降。担心巡逻车受冻后无法发动,耽误第二天的任务,刘文亮披着几层大衣在车库一夜没睡,每隔两个小时就把车发动一次进行加热。当温度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时,刘文亮干脆把大衣盖在发动机上保暖。
每次执行巡逻任务回来,刘文亮第一件事就是清洗车辆、维护保养。时间长了,他对车身零件像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
在连队,几乎每名官兵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硬功。大家说:“在清河口当兵,生铁也能变成好钢。”
“渴饮孤独当美酒,笑听风沙作壮歌”,艰苦环境俨然成为连队官兵锻炼成长的“炼钢炉”。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可清河口边防连总会出现“奇怪”现象:来了的不愿走、没来的争着来。连队历任主官在清河口工作满5年以上的就有18人;近5年先后有6名干部、15名战士主动要求调入。
考验连队官兵的,除了艰苦环境,还有各式各样的外部诱惑。俗话说,地上不长草,地下必有宝。连队驻防的100多公里边防线,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想要悄悄开矿或是“借道”走私。一年春天,排长孙建文的一个亲戚来连队探亲,聊天中说打算在连队管段内开个矿,并说:“现在采矿证难办,你疏通疏通,能不能先让我私开一个。”说着拿出10万元,并许诺每年再给连队资助20万元。
孙建文当场黑了脸:“我守的是祖国大门,哪能开谋私的小门?徇私枉法的事咱不能干!”他的亲戚百般劝说无效,只能沮丧返回。近些年,连队先后拒收贿赂100多万元,拦截进入边境管段人员数百人次,没有发生一次违法违纪案件。
后 记
离开清河口前,记者对连队90后官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题目是:假如战争来临,你愿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吗?结果,100%的官兵都选择了“愿意”。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已经赋予了“清河口”这个名字独特的意义。大漠无言,哨塔无语。日夜驻守在这里的连队官兵,最懂得其中真谛。告别了住地窝子、喝苦咸水、啃干馍馍、点“日月灯”的艰苦岁月,沐浴着改革春风、执勤条件日新月异的新一代戍边官兵,正不负众望地接过钢枪,把忠诚融入血脉,成长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北疆卫士”。
(责任编辑:郝龙) 原标题:中蒙边境士兵潜伏抓偷渡者 途中喝骆驼尿解渴
在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生命禁区”里,驻守着阿拉善军分区清河口边防连的官兵们。他们用忠诚和信念弘扬“北疆卫士”精神,顽强撑起一片精神高地。记者越接近这些青年官兵,越能感受并理解他们骨子里透出的“永不辜负党和人民、永不丢弃艰苦奋斗、永不畏惧生死考验”的气质和劲头。
“如果为了升官发财,就是给我座金山银山,我也不愿在这里吃苦受罪”
尽管已是入夏,但顶着风沙一路前行,视野所及不见半点绿色,只有黑山、戈壁、荒漠……在这个连胡杨都很难存活的地方,连队又是如何扎根的呢?
前不久,排长李巍达相恋3年的女友专门抽时间来队。搭车走在戈壁滩“搓板路”上,一路颠簸一路呕吐一路心凉。10多个小时后又遇上沙暴,差点被飞沙走石卷走。好不容易踏进营门,看到日夜思念的李巍达又黑又瘦,女友心痛得直掉眼泪。
第二天,李巍达女友主动提出为官兵表演一支舞蹈《秋雁》。舞跳到一半,眼泪再次止不住流下来,她向全连官兵深深鞠了一躬后说:“来之前知道这里很苦,可没想到这么苦。”
是啊,清河口很苦,可连队官兵的根,早就如那骆驼刺,深深扎在这里了。连队营院中,伫立着一块树化石,上面镌刻着一个“根”字,这个字有着太多的含义。
连队官兵的吃水问题始终牵挂着各级领导的心。这些年为了找水生存,连队周围打了几十眼井,几乎全是干窟窿,唯一一口有水的井,里面也是矿物质严重超标的苦咸水。建连之初,周恩来总理曾批示派直升机为断水的连队官兵送水;后来,上级为连队配发了水车拉水;如今,官兵用上了净化水装置。这些年,军委总部和军区首长多次到连队,为官兵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体会着戍边条件的日益变化,感受到党无微不至的关怀,新一代戍边官兵对党的感情早已深深植入灵魂。官兵们说,如果为了升官发财,就是给我座金山银山,我也不愿在这里吃苦受罪,但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安宁,我甘愿在这里喝苦水、斗风沙、受煎熬。
5年前,连队百般动员,终于“赶”走了扎根清河口16载,由于长期喝苦咸水,不到40岁就满头华发的“白发军医”赵俊飞。临行前,赵俊飞反复嘱咐新军医宋晓宁,千万不要辜负组织的重托,守护好官兵的健康。前年冬天,连队给养车在暴风雪中抛了锚,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威胁着战友的生命。宋晓宁骑着骆驼在风雪中跋涉两个多小时,找到了即将被冻僵的两名战士。等两人脱离危险时,宋晓宁才感到裆部阵阵剧痛。由于长时间在驼背上颠簸,他的裆部被磨出大片血泡,皮肤、鲜血与衣服粘在一起。
5年来,宋晓宁埋头工作,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探亲假。现在,他两岁多的女儿一见到穿军装、戴眼镜的叔叔,就会大声叫“爸爸”。尽管有时心酸,但宋晓宁没有动过半分离开的念头。
清河口,天地寥寂辽远,官兵心灵的世界却纯洁丰富。它的色彩,来自信念的坚定;它的辉煌,在于使命的神圣。
带队干部带头喝下又腥又臊的骆驼尿,边喝边打趣:“清河口牌自制饮料,救命饮料”
清河口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但平均蒸发量却高达4200毫米!在这里,水就意味着生命,官兵与水的故事数不胜数。
2011年夏,接到上级通报,可能有人在连队防区偷渡过境,连队立即按照预案设卡潜伏。盛夏的戈壁大漠,天蒸地烤。潜伏4天后,4名犯罪嫌疑人终于被抓获。此时,官兵每个人都脱了几层皮,连胶鞋都被烫得变形。
返回途中,在把仅剩的一点救命水留给犯罪嫌疑人后,官兵陷入了困境。危急关头,带队干部果断决定,喝骆驼尿!又腥又臊的骆驼尿接出来,闻着就想吐。带队干部带头喝,边喝边打趣:“清河口牌自制饮料,救命饮料!”
边防就是特殊的战场。为了维护边境安宁稳固,连队官兵献出的不止是青春和健康,甚至还有宝贵生命。2002年一次巡逻,戈壁气温突然飙升,入伍不满200天的战士张良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半壶水留给中暑的战友,自己却因脱水中暑倒在大漠深处,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
与其说张良的行为让青年官兵懂得了牺牲的意义,不如说张良的境界让青年官兵们懂得了军人的价值。忠诚、勇敢、牺牲、奉献,不朽的品质,锻造着新时代戍边军人的内外筋骨。
有一次,排长马秉烽带领3名战士在某执勤点执行潜伏任务,一位军分区领导到边境巡查时前去看望他们。马秉烽带领战士从潜伏点钻出,远看一个个满脸漆黑。领导以为是官兵风吹日晒,加上长时间没洗脸的缘故。可随着官兵举手行礼,铺在脸上的一层黑蝇轰然散开,露出了官兵年轻淳朴的脸庞……
这样的官兵,谁说他们不可敬,谁说他们不坚强。
去年底,班长严冬带队夜巡。半夜时分车辆突然熄火,指南针也因为受铁矿磁场干扰难以判明方向。战士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手拉手肩并肩徒步跋涉了40多公里,直到早上8点多才返回营区。来连队探亲的严冬的妻子一夜没合眼,看到风沙满脸、一嘴尘泥的战士们出现在山坳,她不顾一切冲上去,哭倒在丈夫怀里。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可清河口边防连总会出现“奇怪”现象:来了的不愿走、没来的争着来
夜幕降临,随连队官兵执行夜间巡逻任务时,记者在颠簸中猛然惊呼:“车灯未开!”再看司机班长刘文亮,他脑子里就像装着一幅地图,哪里有坑、何处需要避让,驾轻就熟。
精湛的技术,来自对岗位的坚守,来自艰苦环境的磨砺。2013年一个冬夜,气温骤降。担心巡逻车受冻后无法发动,耽误第二天的任务,刘文亮披着几层大衣在车库一夜没睡,每隔两个小时就把车发动一次进行加热。当温度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时,刘文亮干脆把大衣盖在发动机上保暖。
每次执行巡逻任务回来,刘文亮第一件事就是清洗车辆、维护保养。时间长了,他对车身零件像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
在连队,几乎每名官兵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硬功。大家说:“在清河口当兵,生铁也能变成好钢。”
“渴饮孤独当美酒,笑听风沙作壮歌”,艰苦环境俨然成为连队官兵锻炼成长的“炼钢炉”。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可清河口边防连总会出现“奇怪”现象:来了的不愿走、没来的争着来。连队历任主官在清河口工作满5年以上的就有18人;近5年先后有6名干部、15名战士主动要求调入。
考验连队官兵的,除了艰苦环境,还有各式各样的外部诱惑。俗话说,地上不长草,地下必有宝。连队驻防的100多公里边防线,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想要悄悄开矿或是“借道”走私。一年春天,排长孙建文的一个亲戚来连队探亲,聊天中说打算在连队管段内开个矿,并说:“现在采矿证难办,你疏通疏通,能不能先让我私开一个。”说着拿出10万元,并许诺每年再给连队资助20万元。
孙建文当场黑了脸:“我守的是祖国大门,哪能开谋私的小门?徇私枉法的事咱不能干!”他的亲戚百般劝说无效,只能沮丧返回。近些年,连队先后拒收贿赂100多万元,拦截进入边境管段人员数百人次,没有发生一次违法违纪案件。
后 记
离开清河口前,记者对连队90后官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题目是:假如战争来临,你愿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吗?结果,100%的官兵都选择了“愿意”。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已经赋予了“清河口”这个名字独特的意义。大漠无言,哨塔无语。日夜驻守在这里的连队官兵,最懂得其中真谛。告别了住地窝子、喝苦咸水、啃干馍馍、点“日月灯”的艰苦岁月,沐浴着改革春风、执勤条件日新月异的新一代戍边官兵,正不负众望地接过钢枪,把忠诚融入血脉,成长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北疆卫士”。
(责任编辑:郝龙) 原标题:中蒙边境士兵潜伏抓偷渡者 途中喝骆驼尿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