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编辑客家话 即 客家语 。
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粤东、珠三角、闽西等地区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其他部分地区还称涯话(亻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粤东语、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一般认为,客语在南宋便初步定型[1],而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一门语言(非方言)。尽管如此,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是在中国国内,它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语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语言学术研究中,它以梅县话为代表[2],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则一般以四县腔为代表。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3]。由于客家人传统地区处于长期封闭状态,客家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于不受外界干扰的自我封闭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状态迅速瓦解,依靠传统法则传承客家语已经完全不可能,客家语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4]。保护客家语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台湾、大陆等客家地区,都在官方或民间层次上保护客家语,并且有不少人士致力于客家语现代化,例如:推动客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呼吁客家语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等。
中文名客家语外文名Hakka Chinese简 称客语别 称涯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等语言归类汉藏语系-汉语族语言代表梅县话、四县腔(台湾)强势口音惠阳话分布地区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使用人口4000万以上世界排名世界第30位管理机构台湾地区客家委员会(仅限台湾)官方地位曾作为太平天国官方语言代表人物黄遵宪、丘逢甲、朱德、叶剑英等文化载体客家山歌、客语流行音乐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