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灯”
我的先生是黎家人,很早就听说那里的黎家人有“摆灯酒“的习俗,对此我一直甚为好奇:不知那是一个怎么样的风俗。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旧历新年刚过,空气中氤氲着的浓浓的新年气味还未消散,人们嘴边声声的祝福依然在言语间传递。就在这时,新一轮的欢乐又袭来――年例期开始了。作为年例的孪生兄弟――“灯酒”也就这样隆重登场了。
今年,因一本家相请,在大年正月初十那一晚,我回到了海尾乡下四方村,这里虽然与县城接壤,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天地。四方村的年例期是在正月十二,于是灯酒在初十夜就开始摆起来了。这一夜我们四方村热闹非凡,它一改往时的漆黑与宁静,许多人家的门前屋里都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我的寻根究底下阿爸说,凡是前一年里添了男丁的人家在开了年后都会大摆酒宴庆贺。因为 “吊灯”和“摆灯酒”的“灯”与“人丁兴旺”的“丁”谐音,又寓含了传接灯火之意,是以这个酒席就叫做“灯酒”。古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一个家庭里有没有后继香火非常重要。一个家庭能够生下男丁,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必需到庙里,祠堂里吊起香火灯,告知神灵秉报祖先。神灵知晓了,祖宗知道了,还得告诉亲朋好友,是以“摆灯酒”宴请乡邻亲朋好友广而告之,好好的庆贺一翻!
从阿爸的话中我得知,在这里一个家庭新居进宅,结婚嫁女可以悄无声息地进行;孩子满月也可以不办酒席。但添了男丁一定得倾尽所有热热闹闹的办灯酒,即使没钱的贫穷人家也会借钱来办。只是各村有各村的庆贺日期,而我们四方村庆贺的日期便是大年正月初十晚和十一日。
吊灯和摆灯酒事前得做好许多准备工作,除了购买酒席必备的酒菜外,还得做两个或四个年糕,炸好“煎堆”,扎好灯笼,到庙宇和祠堂里预订灯位等。
是晚十二点,庆贺活动正式开始,喜主们先是将一个灯笼――如古代花灯那样的灯笼,送往村北的东圣宫去,吊好,点燃灯火,上香,秉告神灵,燃放鞭炮。事毕再回到家中,再将另一盏灯笼送往大祠堂,又是上吊,点灯,上香,秉告祖先,燃放鞭炮,如此重复一次。此后,喜主们每天早晚都得赶往宫庙和祠堂里给灯添油,一直到正月十六早将宫灯烧化,将灯笼里的油灯接回家中供养。
吊灯的人回来,家中的酒席也开始了,主人家挨家挨户的敲门,请人们漏夜来参加这酒席。可是已进入梦乡睡意正浓的人们哪里愿意离开暖暖的被窝呢。于是一请二请的,邻人们耐不住主人的热情,终于带着睡意来赶赴这夜里的盛宴――酒席可真丰盛。我们近海,俗语说“靠山吃山,近海吃海”,上桌的几乎都是海鲜。瞧,鱿鱼,花螺,花蟹,海参,鲍鱼都上来了,龙虾也上来了;海味有,山珍也不缺,你看,各种的菇类,笋类,猪肚子、炸鸽子,白切鸡等摆了满满一桌子。虽然说,我们这近海,可是这些海鲜在平常日子里就价格不菲,到了年例和摆灯酒期间价格更是数倍的翻涨,平常人家平常日子里谁舍得花这个钱呀。如今好了,酒桌上都有了,吃吧,倘开了喉咙吃个痛快吧。在灯火通明中,人们一边大啖着各种美食,品尝着美酒佳酿,一边说着谁家的媳妇俏,哪家的儿子多。一番推杯换盏之后,肚子撑起来了,酒瘾过足了,寒意退去,睡意再次上来。然而这时可别忘了一件事,看,那个年轻的妈妈红润着脸抱了穿着新衣的小男孩坐在门边,笑呵呵地假意推辞着――今夜她们母子是最荣耀的,所有的来宾必须给利是这个“新丁”。宾客们把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的红包塞进小男孩的衣袋里后,然后准备回到自家温暖的被窝里再美美的睡个回笼觉。可是,不行,下一家早就守在酒桌边等候着了,他们等着将你接到他们家里去。于是,有人盛意难却,只得跟着去了,也有人半路上溜回自家睡觉了。没溜的来到新的酒桌上,可是吃不下,喝不进了,以茶代酒吧,就这样一家又一家的搪塞过去。也有的没掌握好酒量结果喝醉了被搀扶着送回家的。那溜回家的等到天明会再到各喜主家去喝的,那一杯,那一席还等着他呢!很多杯,很多席还等着他呢!其实,尽管是又累又困的,每一个人都是乐呵呵的,因为喝的席次越多村子的荣誉越高――荣誉是喜户的也是全村的。
那一夜,我跟着乡人们忙碌了一整夜,因为好奇,我跟村子里的男人们到过庙里,进过祠堂里,与婶婶们敲开一家又一家的门,请来赴宴的客人――我目睹了这喜庆的一晚又一日。
这些是我们四方村的风俗,是我们四方村最喜庆的日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带着乐呵呵的笑容。身处这样的氛围中,我受了他们的感染,内心里暖烘烘的,与所有的人一起雀跃着。
酒席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客人依然源源而来,但一夜没睡的我瞅了个空,坐在了邻家的门前。那里有一棵龙眼树,树下有一口冒着热气的水井,井旁有几方洁净的水泥板。此时一位三十左右岁的女人正打着井水洗衣。当她抬起头,与我眼神交接的瞬间,我心里愣了一愣。当她打好井水,在我身旁搓衣时,我一边揉着酸疼的脚,一边与她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起话来。
这个女人显然满肚子心事,却也愿意交谈――压抑得久了,渴望理解的那种。从她口中我隐约得知:她生有四个妹子――两个送人,两个在身边,只是一直没生过带柄儿的。为此,这些年来总是受公婆气,看别人乐。哦,我明白了,刚才触动我的是她脸上深深的哀怨之情,在这些日子里我所见到的都是喜气洋洋的脸,唯独她带着深深的哀怨,深深的落寞。
“因我没能生出男子,我的公公婆婆们已经决意买个男孩来继香火了。”她轻轻地说,声音低得仅能听见。我的心抽搐了一下,刚才的兴奋雀跃转瞬间烟消云散。
“如果今年买到男孩,明年我家也就做灯酒了。”她目无表情地说。我听了,不知是为她高兴,还是为她难过,只是满怀愧疚的看着她――为我先前雀跃的欢快而愧疚。然而,就在这时我竟意外发现她的眉毛微微扬了扬,像自我安慰的说:“我已经是不错的了,村西陈远家儿子去年在外与人生的儿子也在今天吊灯呢……”
听到这,我的心沉重而又沉重,像吞了一只苍蝇般的恶心,一时无语,她也不再言语。四周蓦然沉静,连响了一夜一天的鞭炮声也突然停了下来。
不知女儿从哪里给我泡来一杯柠檬茶,又站在身后替我揉着双肩摧我喝。我喝了一口慢慢的咽下,清香甘甜顺着喉咙一直到五脏六腑。 我又想起在祠堂里见到的那户人家――那是父子兄弟三人的团队,他们也是来吊灯的。当时的我受他那颇有新意灯笼的吸引,便与他们搭讪。让我大为惊讶的是他家的灯竟是为他那独生女儿而吊的。呵,原来竟也有为女孩而吊起的灯笼。
这样想着时,我嘀咕了一句:“其实女孩也可以吊灯的!”说完,我一仰头把杯里的茶都喝光了,我拉着女儿的手站起来。
故事到这里本已结束,可是后来,我到婶母家串门时与婶母说起这事。我才得知:原来那人是陈封的女人,原在城区里也是有工作的,为了生儿子就辞了工作回家来,以为可以偷偷生个儿子的,不料想却接连生的都是妹子。“她的公婆为了点燃祖宗香火,现在正在打听着那里有男孩买呢。”婶母说,“其实呀,她已算不错了,她没生养男儿她老公也不嫌弃她。”
“对了,陈远家是怎么回事呢?”我问。
“陈远原先的女人是县电视局里的,只生了一个妹子,因为工作不能再生了,又不愿意丢掉工作。去年八月,阿远就带了个女人回来――那女人的肚子已经老大老大,两个月还不到就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白白嫩嫩的,一家人高兴得合不笼嘴呢……”
“阿远的女人也高兴吗?”我不禁抢着问。
“嗤,她……哪能,吵了几场架,带着十岁大的女儿离了……不过,离就离了,你看阿远家今天多热闹,摆二十多台呢。”
我再次沉默。
是夜,我坐在窗前的书桌边,对着电脑想做点什么,但外面呜呜咽咽的夜风像女人的哭声,扰得我心烦意乱。我不由得又想起那个哀怨的眼神,想起那个我未曾见过面的阿远的前妻。她们两人一个失去了工作,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保住了婚姻;另一个失去了婚姻,好像捍卫了尊严,却又令人唏嘘……其实无论何种选择,她们的人生上演的都是悲剧,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上演着的女人的悲剧,只是近些年来由于某种力量的干扰,悲剧加深加重了。
突然,远处“吊灯”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的穿过夜空而来,风的呜咽竟突然不见,但这更让我痛苦。我捂住耳朵想躲进我自己的世界里,可又觉逃避不了。我不由得想到鲁迅先生的《祝福》。
女人啊女人!为何我们女人的生命里总有那么多不能承受之重?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多少女人在传统观念与政府政策的夹缝中呜咽呢?
我的先生是黎家人,很早就听说那里的黎家人有“摆灯酒“的习俗,对此我一直甚为好奇:不知那是一个怎么样的风俗。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旧历新年刚过,空气中氤氲着的浓浓的新年气味还未消散,人们嘴边声声的祝福依然在言语间传递。就在这时,新一轮的欢乐又袭来――年例期开始了。作为年例的孪生兄弟――“灯酒”也就这样隆重登场了。
今年,因一本家相请,在大年正月初十那一晚,我回到了海尾乡下四方村,这里虽然与县城接壤,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天地。四方村的年例期是在正月十二,于是灯酒在初十夜就开始摆起来了。这一夜我们四方村热闹非凡,它一改往时的漆黑与宁静,许多人家的门前屋里都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我的寻根究底下阿爸说,凡是前一年里添了男丁的人家在开了年后都会大摆酒宴庆贺。因为 “吊灯”和“摆灯酒”的“灯”与“人丁兴旺”的“丁”谐音,又寓含了传接灯火之意,是以这个酒席就叫做“灯酒”。古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一个家庭里有没有后继香火非常重要。一个家庭能够生下男丁,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必需到庙里,祠堂里吊起香火灯,告知神灵秉报祖先。神灵知晓了,祖宗知道了,还得告诉亲朋好友,是以“摆灯酒”宴请乡邻亲朋好友广而告之,好好的庆贺一翻!
从阿爸的话中我得知,在这里一个家庭新居进宅,结婚嫁女可以悄无声息地进行;孩子满月也可以不办酒席。但添了男丁一定得倾尽所有热热闹闹的办灯酒,即使没钱的贫穷人家也会借钱来办。只是各村有各村的庆贺日期,而我们四方村庆贺的日期便是大年正月初十晚和十一日。
吊灯和摆灯酒事前得做好许多准备工作,除了购买酒席必备的酒菜外,还得做两个或四个年糕,炸好“煎堆”,扎好灯笼,到庙宇和祠堂里预订灯位等。
是晚十二点,庆贺活动正式开始,喜主们先是将一个灯笼――如古代花灯那样的灯笼,送往村北的东圣宫去,吊好,点燃灯火,上香,秉告神灵,燃放鞭炮。事毕再回到家中,再将另一盏灯笼送往大祠堂,又是上吊,点灯,上香,秉告祖先,燃放鞭炮,如此重复一次。此后,喜主们每天早晚都得赶往宫庙和祠堂里给灯添油,一直到正月十六早将宫灯烧化,将灯笼里的油灯接回家中供养。
吊灯的人回来,家中的酒席也开始了,主人家挨家挨户的敲门,请人们漏夜来参加这酒席。可是已进入梦乡睡意正浓的人们哪里愿意离开暖暖的被窝呢。于是一请二请的,邻人们耐不住主人的热情,终于带着睡意来赶赴这夜里的盛宴――酒席可真丰盛。我们近海,俗语说“靠山吃山,近海吃海”,上桌的几乎都是海鲜。瞧,鱿鱼,花螺,花蟹,海参,鲍鱼都上来了,龙虾也上来了;海味有,山珍也不缺,你看,各种的菇类,笋类,猪肚子、炸鸽子,白切鸡等摆了满满一桌子。虽然说,我们这近海,可是这些海鲜在平常日子里就价格不菲,到了年例和摆灯酒期间价格更是数倍的翻涨,平常人家平常日子里谁舍得花这个钱呀。如今好了,酒桌上都有了,吃吧,倘开了喉咙吃个痛快吧。在灯火通明中,人们一边大啖着各种美食,品尝着美酒佳酿,一边说着谁家的媳妇俏,哪家的儿子多。一番推杯换盏之后,肚子撑起来了,酒瘾过足了,寒意退去,睡意再次上来。然而这时可别忘了一件事,看,那个年轻的妈妈红润着脸抱了穿着新衣的小男孩坐在门边,笑呵呵地假意推辞着――今夜她们母子是最荣耀的,所有的来宾必须给利是这个“新丁”。宾客们把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的红包塞进小男孩的衣袋里后,然后准备回到自家温暖的被窝里再美美的睡个回笼觉。可是,不行,下一家早就守在酒桌边等候着了,他们等着将你接到他们家里去。于是,有人盛意难却,只得跟着去了,也有人半路上溜回自家睡觉了。没溜的来到新的酒桌上,可是吃不下,喝不进了,以茶代酒吧,就这样一家又一家的搪塞过去。也有的没掌握好酒量结果喝醉了被搀扶着送回家的。那溜回家的等到天明会再到各喜主家去喝的,那一杯,那一席还等着他呢!很多杯,很多席还等着他呢!其实,尽管是又累又困的,每一个人都是乐呵呵的,因为喝的席次越多村子的荣誉越高――荣誉是喜户的也是全村的。
那一夜,我跟着乡人们忙碌了一整夜,因为好奇,我跟村子里的男人们到过庙里,进过祠堂里,与婶婶们敲开一家又一家的门,请来赴宴的客人――我目睹了这喜庆的一晚又一日。
这些是我们四方村的风俗,是我们四方村最喜庆的日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带着乐呵呵的笑容。身处这样的氛围中,我受了他们的感染,内心里暖烘烘的,与所有的人一起雀跃着。
酒席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客人依然源源而来,但一夜没睡的我瞅了个空,坐在了邻家的门前。那里有一棵龙眼树,树下有一口冒着热气的水井,井旁有几方洁净的水泥板。此时一位三十左右岁的女人正打着井水洗衣。当她抬起头,与我眼神交接的瞬间,我心里愣了一愣。当她打好井水,在我身旁搓衣时,我一边揉着酸疼的脚,一边与她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起话来。
这个女人显然满肚子心事,却也愿意交谈――压抑得久了,渴望理解的那种。从她口中我隐约得知:她生有四个妹子――两个送人,两个在身边,只是一直没生过带柄儿的。为此,这些年来总是受公婆气,看别人乐。哦,我明白了,刚才触动我的是她脸上深深的哀怨之情,在这些日子里我所见到的都是喜气洋洋的脸,唯独她带着深深的哀怨,深深的落寞。
“因我没能生出男子,我的公公婆婆们已经决意买个男孩来继香火了。”她轻轻地说,声音低得仅能听见。我的心抽搐了一下,刚才的兴奋雀跃转瞬间烟消云散。
“如果今年买到男孩,明年我家也就做灯酒了。”她目无表情地说。我听了,不知是为她高兴,还是为她难过,只是满怀愧疚的看着她――为我先前雀跃的欢快而愧疚。然而,就在这时我竟意外发现她的眉毛微微扬了扬,像自我安慰的说:“我已经是不错的了,村西陈远家儿子去年在外与人生的儿子也在今天吊灯呢……”
听到这,我的心沉重而又沉重,像吞了一只苍蝇般的恶心,一时无语,她也不再言语。四周蓦然沉静,连响了一夜一天的鞭炮声也突然停了下来。
不知女儿从哪里给我泡来一杯柠檬茶,又站在身后替我揉着双肩摧我喝。我喝了一口慢慢的咽下,清香甘甜顺着喉咙一直到五脏六腑。 我又想起在祠堂里见到的那户人家――那是父子兄弟三人的团队,他们也是来吊灯的。当时的我受他那颇有新意灯笼的吸引,便与他们搭讪。让我大为惊讶的是他家的灯竟是为他那独生女儿而吊的。呵,原来竟也有为女孩而吊起的灯笼。
这样想着时,我嘀咕了一句:“其实女孩也可以吊灯的!”说完,我一仰头把杯里的茶都喝光了,我拉着女儿的手站起来。
故事到这里本已结束,可是后来,我到婶母家串门时与婶母说起这事。我才得知:原来那人是陈封的女人,原在城区里也是有工作的,为了生儿子就辞了工作回家来,以为可以偷偷生个儿子的,不料想却接连生的都是妹子。“她的公婆为了点燃祖宗香火,现在正在打听着那里有男孩买呢。”婶母说,“其实呀,她已算不错了,她没生养男儿她老公也不嫌弃她。”
“对了,陈远家是怎么回事呢?”我问。
“陈远原先的女人是县电视局里的,只生了一个妹子,因为工作不能再生了,又不愿意丢掉工作。去年八月,阿远就带了个女人回来――那女人的肚子已经老大老大,两个月还不到就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白白嫩嫩的,一家人高兴得合不笼嘴呢……”
“阿远的女人也高兴吗?”我不禁抢着问。
“嗤,她……哪能,吵了几场架,带着十岁大的女儿离了……不过,离就离了,你看阿远家今天多热闹,摆二十多台呢。”
我再次沉默。
是夜,我坐在窗前的书桌边,对着电脑想做点什么,但外面呜呜咽咽的夜风像女人的哭声,扰得我心烦意乱。我不由得又想起那个哀怨的眼神,想起那个我未曾见过面的阿远的前妻。她们两人一个失去了工作,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保住了婚姻;另一个失去了婚姻,好像捍卫了尊严,却又令人唏嘘……其实无论何种选择,她们的人生上演的都是悲剧,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上演着的女人的悲剧,只是近些年来由于某种力量的干扰,悲剧加深加重了。
突然,远处“吊灯”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的穿过夜空而来,风的呜咽竟突然不见,但这更让我痛苦。我捂住耳朵想躲进我自己的世界里,可又觉逃避不了。我不由得想到鲁迅先生的《祝福》。
女人啊女人!为何我们女人的生命里总有那么多不能承受之重?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多少女人在传统观念与政府政策的夹缝中呜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