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山上感怀
前记: 2014年1月新年伊始,我与茂名教育作协的文友们到潘坑采风登临沉香山,开始了我“行在家乡”的第一步。
长期困居城里的人,在城市喧嚣热闹的人声中沉浮;在阴沉灰霾气息中吞吐;在红色、白色满天飞舞垃圾围城的恶浊中俯仰。你渴望逃离出去,离开这里,到一个虽不甚有名,却山清水秀的地方去,用偷来的平生半日闲让两耳,让肺叶,让双眼,让身心都好好的休息休息。
潘坑镇的沉香山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名声不甚大,也不甚远,却可以满足你那颗渴望的心。
现在,突然置身于这“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沉香山上,想着往日的恶浊现在的清新,仅是这一种对比就足以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更别说一路上文友们的妙语连珠,密友的殷殷问候,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欢喜莫名。
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山上的风景,辨认着或者打听着路边的花草树木,哪些可以入药,哪些可以作菜。古人有望梅止渴的故事,而现在的我们谈论着山药野菜品味着古老故事的内涵望着山顶走去。
在一山路突兀处,可以俯视对面山岭上枯黄褐色的衰草,那里有一巨大凹形的大石,远望大石像一把仙人逍遥椅。大家都停了下来,赞美着那覆盖着萧萧枯草的苍莽山岭,揣想着关于这逍遥椅的故事,有人甚至提议绕过山沟沟到那边去坐坐逍遥椅,去吹一吹山风;还有人拿着棍子作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状。
然而这似曾相识的情景却让我的神思飞越了时空,仿佛又看到了那一片朦胧而清晰的红雾。
这是一片在我脑海中留影了二十多年的红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荒种果的风潮刮遍了故乡的每一个山旮旯,穷怕饿怕了的人们在改革开放之风吹遍山村的时候,纷纷拿起大锯,铁锹,锄头走向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荒山。于是,恍惚突然间,荒山不荒了,每天晨光曦微之时山间就沸腾了起来。在这种沸腾之下,山秃了,岭黄了,从山脚曼延向山尖全都是斑斑驳驳的一片――黑灰的是岩石,黄褐色的是扒去绿衣后山的肌肤。随着这山体的改变,苍莽大山的气候也都改变了――山失却了它原先的清凉湿润。
在暑假的最后几天――一个异常燥热的上午,我与父亲走在山道上,天阴沉沉的,雨就要下来了。我们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前面山坳有一石屋,只要到了那里就不用受淋漓之苦了。我抬头往那山坳望去,不经意间发现在对面山坡上出现了怪异的一幕:从天到地橙黄灰蒙一片,朦胧如纱的物体笼罩着整一面山。“父亲,那是什么?”我惊呼而起,指点着问父亲。“哦,那是下黄纱!”父亲应道。黄纱是什么,天为什么会下黄纱呢?当时的我曾经问父亲,可是父亲也解释不清楚。他只说,他以前也没见过,只是这两年来出现得较多,因其类似黄色的轻纱,所以人们叫“黄纱”。这样解释让我不得其理,但那之后我很快就离开故乡返回了校园。“下黄纱”的情景我只见过这么一回,然而那怪异一幕却在我脑海里生了根,我寻思着“下黄纱”的原因而不得,直到近些年来由于灰霾天气的增加,相关的报道看得多了,我竟突然明白了“黄纱”的形成原因:人们刨光了山的植被,新栽种的果树又还没长起,于是在锄头,镢子的作用下,那些微小的黄土粒飞扬在了空中,遇到细雨便形成了黄纱。它与那天我在山沟里所看到的滚滚洪流一样都是人们开山种果所带来的后果。当想明了这一点时,我不禁为我的故乡庆幸:庆幸故乡那摇篮一样的连山给了故乡深厚的底蕴,使故乡没有因为这开荒风潮而造成干旱;庆幸在开荒种果那几年里,故乡一直都是风调雨顺,使故乡没有因此而遇上泥石流,没遇上巨大的洪涝灾害;庆幸人们只是开荒种果,而不是毁林炼钢什么的,它让山林有了恢复生机的机会。在乡民们辛勤的浇灌下,被刨光了的秃山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又奇迹般的恢复了苍翠的面貌――“黄纱”绝迹在乡人面前。
可是这黄纱如果发生在别的年头,别的山体,别的人类思维下,它还能消失吗?如果这黄纱不是黄纱,而是“灰纱”,如灰霾呢?那它还能消失吗?我不由得又想起最近的那一次回乡,想起那一路上灰蒙的天,一路上的恶臭不断,污浊不断;想起我从脸上擦下来那白纸巾上黑黑的一层。
我的心突然变得沉重沉重!
沉香山,这因种植了沉香而更名的山它会否也在各种开山斧的作用下,变得如我故乡的昨天一样呢?它会否也像许多的开发项目一样留下恶浊一堆呢?我真不愿我的故乡,我的家乡,我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有一天失却了绿色。
“沉香山是国家的科研项目,长年驻有国家科研机构。”我正陷于沉思时,有人指着山腰的一处房子让我看。听到此话,刚从深思中回过神来的我略感安慰:国家科研机构,真好,但愿他们在开发研究沉香,研究药业的时候,能够关注到环境的平衡采取可持久发展的战略,那则家乡幸甚,苍山幸甚!
前记: 2014年1月新年伊始,我与茂名教育作协的文友们到潘坑采风登临沉香山,开始了我“行在家乡”的第一步。
长期困居城里的人,在城市喧嚣热闹的人声中沉浮;在阴沉灰霾气息中吞吐;在红色、白色满天飞舞垃圾围城的恶浊中俯仰。你渴望逃离出去,离开这里,到一个虽不甚有名,却山清水秀的地方去,用偷来的平生半日闲让两耳,让肺叶,让双眼,让身心都好好的休息休息。
潘坑镇的沉香山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名声不甚大,也不甚远,却可以满足你那颗渴望的心。
现在,突然置身于这“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沉香山上,想着往日的恶浊现在的清新,仅是这一种对比就足以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更别说一路上文友们的妙语连珠,密友的殷殷问候,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欢喜莫名。
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山上的风景,辨认着或者打听着路边的花草树木,哪些可以入药,哪些可以作菜。古人有望梅止渴的故事,而现在的我们谈论着山药野菜品味着古老故事的内涵望着山顶走去。
在一山路突兀处,可以俯视对面山岭上枯黄褐色的衰草,那里有一巨大凹形的大石,远望大石像一把仙人逍遥椅。大家都停了下来,赞美着那覆盖着萧萧枯草的苍莽山岭,揣想着关于这逍遥椅的故事,有人甚至提议绕过山沟沟到那边去坐坐逍遥椅,去吹一吹山风;还有人拿着棍子作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状。
然而这似曾相识的情景却让我的神思飞越了时空,仿佛又看到了那一片朦胧而清晰的红雾。
这是一片在我脑海中留影了二十多年的红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荒种果的风潮刮遍了故乡的每一个山旮旯,穷怕饿怕了的人们在改革开放之风吹遍山村的时候,纷纷拿起大锯,铁锹,锄头走向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荒山。于是,恍惚突然间,荒山不荒了,每天晨光曦微之时山间就沸腾了起来。在这种沸腾之下,山秃了,岭黄了,从山脚曼延向山尖全都是斑斑驳驳的一片――黑灰的是岩石,黄褐色的是扒去绿衣后山的肌肤。随着这山体的改变,苍莽大山的气候也都改变了――山失却了它原先的清凉湿润。
在暑假的最后几天――一个异常燥热的上午,我与父亲走在山道上,天阴沉沉的,雨就要下来了。我们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前面山坳有一石屋,只要到了那里就不用受淋漓之苦了。我抬头往那山坳望去,不经意间发现在对面山坡上出现了怪异的一幕:从天到地橙黄灰蒙一片,朦胧如纱的物体笼罩着整一面山。“父亲,那是什么?”我惊呼而起,指点着问父亲。“哦,那是下黄纱!”父亲应道。黄纱是什么,天为什么会下黄纱呢?当时的我曾经问父亲,可是父亲也解释不清楚。他只说,他以前也没见过,只是这两年来出现得较多,因其类似黄色的轻纱,所以人们叫“黄纱”。这样解释让我不得其理,但那之后我很快就离开故乡返回了校园。“下黄纱”的情景我只见过这么一回,然而那怪异一幕却在我脑海里生了根,我寻思着“下黄纱”的原因而不得,直到近些年来由于灰霾天气的增加,相关的报道看得多了,我竟突然明白了“黄纱”的形成原因:人们刨光了山的植被,新栽种的果树又还没长起,于是在锄头,镢子的作用下,那些微小的黄土粒飞扬在了空中,遇到细雨便形成了黄纱。它与那天我在山沟里所看到的滚滚洪流一样都是人们开山种果所带来的后果。当想明了这一点时,我不禁为我的故乡庆幸:庆幸故乡那摇篮一样的连山给了故乡深厚的底蕴,使故乡没有因为这开荒风潮而造成干旱;庆幸在开荒种果那几年里,故乡一直都是风调雨顺,使故乡没有因此而遇上泥石流,没遇上巨大的洪涝灾害;庆幸人们只是开荒种果,而不是毁林炼钢什么的,它让山林有了恢复生机的机会。在乡民们辛勤的浇灌下,被刨光了的秃山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又奇迹般的恢复了苍翠的面貌――“黄纱”绝迹在乡人面前。
可是这黄纱如果发生在别的年头,别的山体,别的人类思维下,它还能消失吗?如果这黄纱不是黄纱,而是“灰纱”,如灰霾呢?那它还能消失吗?我不由得又想起最近的那一次回乡,想起那一路上灰蒙的天,一路上的恶臭不断,污浊不断;想起我从脸上擦下来那白纸巾上黑黑的一层。
我的心突然变得沉重沉重!
沉香山,这因种植了沉香而更名的山它会否也在各种开山斧的作用下,变得如我故乡的昨天一样呢?它会否也像许多的开发项目一样留下恶浊一堆呢?我真不愿我的故乡,我的家乡,我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有一天失却了绿色。
“沉香山是国家的科研项目,长年驻有国家科研机构。”我正陷于沉思时,有人指着山腰的一处房子让我看。听到此话,刚从深思中回过神来的我略感安慰:国家科研机构,真好,但愿他们在开发研究沉香,研究药业的时候,能够关注到环境的平衡采取可持久发展的战略,那则家乡幸甚,苍山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