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殡葬习俗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殡葬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位Z,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殡葬方式制约农村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小康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今,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殡葬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传统殡葬的种种弊端
1、传统殡葬浪费大量的土地和木材。我国人多地少,如果人人都要土葬的话将会出现死人同活人争地的现象。一定数量的土地用做坟地,将相对减少农民的住宅面积和耕地面积。另外,土葬所必须的棺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每副棺材要上好木材一个多立方米,长此以往,总消耗量将是个庞大的数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因素将大大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状况。
2、传统殡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土葬的仪式烦琐,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比如挖坟、下葬、宴请答谢亲朋好友等。另外,随着人口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子孙后代为了祭祀扫墓,往往不远千里劳累奔波。
3、传统祭祀扫墓存在火灾隐患。墓地多处于山林,林多草密,每年清明因上坟烧纸发生多期大小火灾,烧毁山林,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二、殡葬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殡葬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殡葬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以下功能。
1、殡葬改革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殡葬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通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现代殡葬服务,对群众的丧葬方式和丧葬行为进行引导、示范,对移风易俗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种新的、科学的并且符合人性人情的丧葬方式,将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2、殡葬改革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群众切身的利益。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旧的丧葬陋俗危害诸多,办理丧事往往花费巨大,浪费严重。在今天广大农民群众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有些人因大办丧事负债累累,更有些人又重新跌入贫困。进行殡葬改革,丧事从简、清除陋俗、把有限的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加快劳动致富的步伐,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三、目前殡葬改革可以采取的措施
我县目前的殡葬改革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农村因传统土葬观念根深蒂固、火葬设施缺乏等原因,导致火化率难以提高。针对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尽快解决火葬基础设施。在一些地方火葬之所以难以推行,与火葬设施不健全有直接关系。今后应大力加强火葬场、殡仪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办理丧事,为推行殡葬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2、简化办丧事的仪式。在一些农村,大办丧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近年来,打工潮的高涨,农村中的劳动力大都流入城市,村里的劳力大大减少,遇到丧事大办很难凑够人手,甚至连抬棺材都要到外村请人帮忙。简化丧葬仪式,减少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浪费,减轻农民背负的债务,简办丧事势在必行。
3、提倡“厚养薄葬”。“厚养”,顾名思义指的是以优厚的待遇去供养。不仅仅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方面多给予慰藉。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让老人在生前多享受天伦之乐。接受“厚养薄葬”这一观念关键是如何看待薄葬。厚葬除了体现儿女对老人的尊崇与报恩之心以外,还有一定成分是给别人看的。如果儿女在老人生前真正做到了厚养,问心无愧,那么他们就不会看重丧葬仪式的隆重与否。在厚养薄葬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推行更文明的丧葬与祭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