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转:腐败的旧体诗(孔庆东) (1人在浏览)

有钱贪酒吞

博士生
注册
2008-08-16
帖子
1,324
反馈评分
0
点数
61
列宁说:“资产阶级的尸体,是不会装进棺材,埋入地下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着我们。”这里的“资产阶级”,是可以置换成一切“传统”或者“国粹”的。当今的旧体诗创作就是这样。

纵观现在发表在大小报刊上的旧体诗词,多是淡乎寡味、无病呻吟之作,更有阿谀奉承、自充风雅者肉麻于其间。形式上合于韵律与否,尚为细枝末节问题。重要的是,这样的创作,是在爱护传统还是在亵渎传统。在当今整个世界的诗歌面临艺术危机的严酷境况下,旧体诗不但不反躬自思,反而“为老不尊”,这不但加剧了整个诗坛的病状,而且对古典文学教育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当今旧体诗的第一个缺点是毫无意境。中国传统诗词的生命力就在于意境,哪个朝代、哪个时期的诗词有意境,它就得以流传,成为楷模。否则,不论当时闹得多么红火,转瞬间便灰飞烟灭。旧体诗发展到今天,我们一方面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承认,这种艺术形式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论如何变革、创新,都只能延续它生命的余辉而已。另一方面,虽然它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但不等于说它不会再出现一个或若干个繁荣期,因为它的艺术使命还没有完全结束,它强大的余威还可以撼动这个国度里许多人的心弦。然而,大多数报刊上的作品,“思想格调”蛮高,仔细一看,却不过是押了韵的口号,减了字的韵文,甚至是换成文言的顺口溜。能生搬硬套地用上几个典故的,就已经算是高手了。像什么“政策归心亏党力,勤劳致富冒尖家”,“富民已看兴鸿业,强国还须建大猷”,“决策三中及时雨,绘图九五正升阳”……文不文,白不白,毫无审美价值,令人由啼笑皆非而生极大反感。纵容和鼓励这种创作倾向,使得味同嚼蜡之作不断泛滥,它摧残和瓦解着读者的审美能力,最终使诗词艺术丧失真元,走向绝境。提倡诗词大众化是对的,但大众化不等于不要意境,好的民歌民谣打油诗都是有意境的。大众化应该着眼于不用僻典、僻字以及韵律改革等方面,而决不能对这种信笔胡凑的“老干部体”姑息养奸。

第二个缺点是滥用新词。新词本是诗歌发展的新鲜血液,历代诗词作者都把所处时代的许多新词有机地融入创作之中,大大丰富了诗词的内容和表现范围。晚清的黄遵宪甚至把轮船、火车也写进了诗中。但是,绝非任何新词都可随意入诗,像什么“参加体协喜非常,战友老翁聚满堂”,“实行责任田,致富勤生产”之类,分明是一种对诗词艺术毫不严肃的态度。

第三个更核心的缺点是缺乏真情实感。有的号称记游诗,生吞活剥几句名诗,或硬嵌几个离不开长篇注解的“独家典故”。什么“久闻云龙山,而今喜登攀”,“西子抹妆姿色妍,匆游三十一年前”。有些赠答之作,互相吹捧,大肆肉麻,什么“风骚开一代,珠玉尽纷披”,“丽句新词韵最真,德行才调更无伦”。大量的感事书怀诗,张口“四化”,闭口“改革”,一副胸怀广博状,其中却充满了封建气息。只见空洞的叫喊,毫无改革的真心,甚至连图解政策都马屁拍到蹄子上。什么“和风好雨,舜日尧天”,“产值今朝超百亿,始知成事是由人”,这样的诗词,还比不上文革期间的“东风万里红旗飘”呢。

知识分子总以为举国上下一片腐败,只有自己这块自留地是干净的。其实,腐败早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写作之中。旧体诗在“五四”之后,仍然有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有郁达夫的“鸡鸣风雨海扬尘”,有毛泽东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可是今天,连台阁体也没有,连帮派文艺也没有。在根本没有人要求它摇尾乞怜的日子里,它自己肩负了严肃的风化使命,从根本上加剧着民族文化的腐败。要挽救中国文化的覆亡,看来必须号召广大有志青年都来写一写旧体诗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为了显示水平,不少人都被这些条框限制了思想,所以思想家少。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为了显示水平,不少人都被这些条框限制了思想,所以思想家少。
此乃利用汉语特有的音乐性。
在古汉语里,平声只能和仄声押韵,尽管近体诗到隋唐才发展出来。
只要看看诗经,平声一定只和平声押韵,这是汉语的的音乐性使然。
你看看电白的民谣:


坡叫吱

湖海山人整理

坡叫吱,
飞起天。
天又高,
地又矮,
飞落深架林投尾!

注:1.坡叫吱即云雀。2.深架,村名,在红花村的东面,不知道属旦场还是麻岗镇。

解:吱与天,都是押I声,都是平声。矮和尾都是押仄韵。
为什么?平声押平声,仄押仄韵才好听,你试试,仄押平声不好听。
 
诗歌有抒情美、形象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以前两者重要,后两者有次要,四者皆备为尽善尽美,如不能,舍其后者。
你看中国的诗讲意境意象,讲神韵,就是重视抒情美与形象美,但同时中国诗歌讲究押韵就是音乐美,字数整齐就是建筑美。
《诗经》基本都是四方的,晋以后吧才出现五言的,唐诗的古风基本上都是五言或七言为主的。
最典型的是近体诗,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除了和古风一样讲究押韵外,讲究平仄、对粘,将汉语的音乐美推到极极致,其中律诗在内容上还有对偶的要求,既有内容美亦有形式美。唐诗创造的神韵美、音乐美与建筑美的完美结合,使后人无法超越。
唐诗后,宋人元曲不得不在形式加以创造,以致有宋词元曲。
为什么?宋诗无法超越唐诗了,只以玩宋词。显然,宋词的长短句突破唐诗对建筑美上的限制,其实是舍弃了诗歌整齐的形式。
宋词在建筑美上不如近体诗,但在音乐美上,宋人绝不含糊,据说词谱比近体诗还严格。先贤说近体诗第一、三、五个字可以灵活,但宋词只有首字可以不论。

宋人将词发展到巅峰,元人只有玩元曲来突破,元曲比宋词稍为自由些,但还是在形式上大同小异。
至明清,诗词玩不出什么新东西了,只好玩小说,清明玩出对联来,将对联也玩到精致,甚至将精致的无情对玩到巅峰。
对联为诗余,玩得好,其神韵不逊于诗歌。

到了民国初期,诗歌基本上舍弃了原有的平仄要求,舍弃汉语特有的平仄音韵美,玩自由诗,有时玩到不押韵了,诗歌变成一种默读的文字。
其实现代白话诗有时还讲究建筑美的,只不过形式上更为自由,甚至也有模仿外国的楼梯式结构。

以上是一家之言,随便说说,都不过是英语里的ABC而已。
 
近体诗必备格律,但有格律不等于就是诗了。
汪洋大海老师精于格律,但反而忽视意象意境美,这是舍本求末。
其实,古体诗就这样,易学难精。
写诗,不仅是靠勤,还要需要才气的。
 
一篱秋影说电白有人为求工对,为对而对,时有合掌。
其实,这不并只是理论的问题,还有知识丰俭问题。
一篱秋影是对联专业户,阅读过大量的对联精品,腹中有万卷对联,思路自然开阔,一般人哪有那么多精力去玩这些东西,对起句自然江郎才薄。
 
你傻就好了,可不要大家陪你一起傻。你的柴东瓜给洗了,但是并不代表你纯洁了。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