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学校林小霖(365934046) 16:34:02
时代天问:中国教育希望何在
西安 许建国
我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也许因为谈得太多了,如今再说教育,自觉没心思谈了。既然让我说,那就凑上几句。
中国表面的繁荣昌盛和国民的物欲横流,掩盖着一个巨大的心灵危机,而心灵危机的发端则是被严重扭曲的中国教育。
教育危机的核心是把人不当人。从幼儿小班到高三毕业,人被看成是生产考试分数的机器,一条红线贯穿于相当明确的目标:上课是为了准备考试,考试是为了制造分数,用分数排出名次,用名次决定升学,用升学判处人生成败。为此,多数国民的精力、财力、物力都被凝聚了。实施教育的过程似乎已经变成了被绑架的过程。
整个基础教育,就是让学生坐同一个应试教育的班车,沿着同一条准备高考的胡同,唱着同一首“雪狼精神与我同在”的歌曲,跌跌撞撞走进不同层级的高校,进入同一个今日疯狂、明日辉煌的人生梦想。他们将近四分之一的人生就是在分数与考试的陪伴下挣扎着、拼搏着。
年幼的孩子们至少五样东西被剥夺:足够的睡眠,科学的饮食,轻松的情绪,正常的交往和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恰恰正是这五样东西,是天赐的权利。离开了这五样东西,还能算是人吗?且不说他们的青春已经被考试没收!
现在,很少再有人提到教育方针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没有提出修改就是默认。凭心而论,这个方针有两点是不错的。一是德、智、体、美、劳五大体系。睁开眼睛看看,手扪心口想想,还有哪个体系健康存在?我不认为学校教育能代表智。恰恰相反,那种榨油式的教育,正好是对智力发育的摧残。我不相信公司老板们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还会问,小学五年级的语文、初中二年级的物理、高中三年级的英语,各考了多少分。有哪些学校还注重人的悟性、情商、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至于另外四个体系,恐怕没有人会认为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认真的做了。
所谓社会教育,至今没有机制。谁敢站出来拍着胸脯说他对社会教育负责!社会教育实际上就是环境教育。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能让人不担忧吗?社会道德,社会心态,社会信仰,社会风尚,社会治安,哪一个方面能让家长敢于把自己的孩子很放心地交给社会?别埋怨有些家长有时也会给孩子教些应对社会的“歪主意”,是社会的现实逼得家长不得不无可奈何地出此下策。况且,网络世界的新奇里还暗藏着对孩子有着极大诱惑的暴力与色情!这也该划入社会教育。
所谓家庭教育,经过历史性贫穷与饥饿的国人,已经把贪婪、占有、享受推向了极致。一代一代人的“为了下一代人”的信念,使他们在生产出下一代之后,竭尽全力地对其娇惯、溺爱、迁就、让步、满足、放纵。而道德与文明的滞后,又会在下一代走不出自我中心怪圈的时候,对其进行唠叨、训斥、强制、暴力、失望与放弃。从为孩子制造“金色的陷阱”到把孩子推进这个陷阱,把几乎是民族性的潜在灾难,明火执仗地打着“爱”的旗号,毫不顾及地付诸实践。况且,又有学校和社会在后面逼着。家长成了学校的编外教师,家庭变成了学校的分校,孩子放学,不过是从一个教室走进另一个教室,放假也不过是给孩子换了个上课的地点。家长也扮演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一个是成了用考试分数给孩子施加压力的帮凶,另一个是为了铸造高分学生而甘愿竭力的奴隶。家长们忽略了历史的真实:精英永远是极少数。而他们对孩子叠加的寄托,使他们发痴的相信考试分数能给孩子带来辉煌。这是他们如此发疯的动力源泉。
所谓学校教育,实际上已经是按分数评价优劣,按人数计算利益,按上课天数寄望质量。教育教学规律被唯一的履行者破坏。强制性的课业加量,重复性的作业负担,误导式的考试评价,使学校教育远离教育本真。至于学校德育,恐怕连学校老师都不一定相信那是真的。别说实施过程的弄虚作假,就看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事实,就知道学校德育的质量。形式主义在学校德育中已经被推向无聊的高地。如果说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是个怪胎,那么,问题青少年数量的增加似乎是一种常态。网游成瘾,早恋低龄,厌学逃学,行为失范,已经作为应试教育的副产品批量生产。好端端的孩子被逼向犯罪或成为“不安定因素”,已经令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头疼。但实际上,当你走进少年监狱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第一受害者。再说,师德问题也真的成了问题。很难让人看到,教师身上有着应有的品质:思维、思辨、思考之真,道德、道理、道义之善,文明、文化、文采之美。有人甚至把无礼当个性,把剽窃当本事,把无耻当潮流。尽管有些是少数或极少数,但负面的“教员”往往比正面的形象更具杀伤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育的名校状元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考一个状元就是一次爆炸。能上清华北大就神乎其神。其实问题原本不是那样。成功人士有几人之前也是状元?状元在后来有几人成为学科带头人?有人说,北大毕业生卖肉也是一种成功,那我就不明白了,不上北大,卖肉还卖得不错,这算不算也是成功?上北大是不是犯傻?!
至于中国大学,恐怕问题就更严重一些。发展的快,不等于发展的好,数量多,不等于质量高,用商业广告自我标榜,恰恰证明是内心空虚,成果停留在低水准上的知多少,不讲学术的教授讲师知多少,不惧权势、不谈金钱的学者、专家又有几人。且不说在国际、在亚洲、在地区的排名,且不说有没有人能获诺奖,就说钱学森之问,应该振聋发聩的天地之间,除了几位真正的学人慷慨陈词,还有哪位教育权势者站出来说两句真话。试想,如果钱学森还活着,毛泽东、周恩来也复醒,还一如既往地支撑钱学森,情况又会如何?如果说到现在的大学生,真是不敢恭维。奇怪的是,在中国,人在未成年之前,是违背人的成长规律,超负荷运转,超生理承担,而到了人成年之后的大学,一夜之间,却又变得逍遥、轻松,像是刑满释放似的,彻底解脱。除了家庭贫困者忧虑日后就业尚能混个合格,有太多的人谈情说爱,男女同居,穿戴讲品牌,吃喝讲品味,沉溺于网络,追随于享受,而且,自私自利,忘恩负义,有的甚至自杀或犯罪。完全忘记了他到这人世来干什么来了。最低都不知道他们消费的是父母的血汗,人民的重托。姓啥为老几都不知道了。学校的生命力就是这样丧失了。
中国教育之所以令人担忧,也不仅仅是现状。我们把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合在一起,再深究一步,如果现状不变,再过三十年,那时,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社会主流人群,中国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恐怕才是真正让人忧虑的症结所在。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杞人忧天,那好,但愿此言成立。反正美国等少数怀有敌意的国家,人家的战略意图,就是采取各种文化手段,促使我们内部的腐烂。而我们自强的根本出路,绝然不仅仅是经济和军力,根本出路一定是文化自信、信仰自觉和精神自强,这一切都将依赖于从0岁开始的各种教育。
我曾经和一个在职教育官员聊天。他说,你没看到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我说看到了,很清楚地看到了。但我同时又似乎看到了校园的豪华掩盖着内在的空虚,折射着教育的不公,为追求利益而膨胀着的学校规模,我更有一种哲学思考:当教育思想偏离了方向,表面的所谓成就,都意味着我们会越走越远。中国教育要到哪里去,这不得不成为中华民族时代性的一个天问!
三中全会为我们展示的蓝图令人鼓舞,其中关于教育改革的设计也让人耳目一新。但蓝图计划也只能占工程总量的十分之一。落实的过程和落实的结果才能看出真功夫。
我们的教育需要冷静地回到教育方针上来。不需要玩虚招,也不要说的那么玄,就说教育方针中“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句,我们做了多少,效果又何在?在实际上我们已经把孩子分成了三六九等,社会地位的固化倾向也都在人的孩提时代被排列好了。这对所谓的名校北大、清华,农民子弟越来越少的事实已经做了最好的注脚。
教育的文化缺失已经非常严重。知识就是力量,文化更有分量。教育本真不是只贴在墙上,更要驻进人心里。道德量化的做法只能是最愚蠢的教育行为。言行举止的文明不可能只靠课堂获取。
价值取向的构建必须把利人作为基点。拒绝学术自由就很难有教育文化,没有文化素养的教育是自毁民族的软件,而没有生存训练的教育一定是社会的“黑客”。
我们的先祖之所以尊师重教,不仅是因为你教书,更是因为你育人。育人就要遵守人的成长规律。是人都需要尊重,都需要正常的生活。现在有哪个孩子不是被无形的绳索捆绑:超常的上课、作业、考试、排名、升学、老师、家长、培训班。有多少属于人的权利被凶狠的剥夺:睡眠、玩耍、快乐、兴趣、正常交友、独立思考、自主人格。有多少看不见的折磨被我们忽略:委屈、自卑、狂躁、封闭、抑郁、失败以至于绝望。我们连养狗都能异常的细腻,而对我们的孩子呢,实在让人痛心。
当务之急是在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同时,与经济同步地落实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任务。再别只打雷不下雨,或者下一点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