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503906
教授
- 注册
- 2006-10-30
- 帖子
- 2,868
- 反馈评分
- 1
- 点数
- 61
中国将进入塌楼垮桥的高发期
郑作时
1998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缓步下行,为了提升经济,当政者开始了教育、医疗、房产三大领域的市场化,但由于没有经过精心考虑,导致市场机制失去制衡,“工程外包”的商业模式更加剧了这种失衡,导致工程质量极其低下。十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到了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了,塌楼垮桥事件发生的密度将会越来越大。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无论是前两年上海的“楼脆脆”、今天的哈尔滨的“桥垮塌”、还是稍早一点杭州的“桥裂缝”,其实都可以被视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那就是建筑领域里从政府管制到市场化转型的结果。建筑住宅领域里的市场化,从根本上看,就是一个没有经过精心考虑的产物,今天的失控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我走访过的一家大型电气公司员工在谈及建筑市场时讲起过:“九十年代后期到新世纪之初,是我们的黄金时代,但当时的约束确实少。原来一个工程当中,代表政府的质量监督机构和代表技术可行性的设计院,是工程进度的两家权威。而市场化后,业主的需求就是最为权威的因素了,市场化嘛,谁给钱谁说了算。可是有些业主代表其实真是不懂的,一方面他们也面临下游的压力,比如说政府工程,领导希望要快,赶在某个时间点上完成工程;比如说商品房要在某个市场高点上卖房子,或者是公司自己需要现金流,总是希望房子快盖快卖。到后来,质量监督机构和设计院就剩下签签字的份了。到后来,相当一批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甚至开始逃避签字,因为他们本身的利益涉及少,而且自身又有权威,对业主的要求可以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工程外包”,农民盖房
就市场化初期,施工单位能否拿到工程,往往靠出低价。而它的对策就是“工程外包”,把工程拿到,剥层皮就包给了乡下的工程队。
因此现在就是整个中国,为建筑市场不成熟的开放初期付出代价的时候。可以观察到的是,塌楼垮桥事件在国内发生的频次和密度是越来越大。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十多年来,国内建筑市场所累积下来的质量隐患,现在都到了爆发期。
一座建筑的关键在哪里?漂亮的设计和美丽的外表其实只是一个壳,基础性的施工和管理才是根本性的因素。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国内的现实是,施工的都是建筑民工,常常是今天还在锄地,明天就做起了建筑。而他们的直接管理者,也常常是先在城里做工的老乡,这样的人力基础,可能做得出高品质产品来吗?
竹片换钢筋,焉能不倒?
而其次,施工者拿到工程后进行外包,还常常带来品质进一步下降。施工单位里有个笑话:包工头是怎么把设计上应该有的钢筋抽掉的呢?本来,工程的每个环节都是要经过数家单位验收的。不过验收常在上午十点左右进行,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就是施工单位要请吃饭的时候了。这边宾主一吃饭,那边钢筋就从结构里被抽了出来。下午,就在酒足饭饱的验收各方眼皮子底下,被抽掉了钢筋的结构上,水泥迅速覆盖,以后就谁也看不见了。
看到这里,诸位可能都在感叹这个笑话中的想象力。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这还真不仅仅是个笑话。杭州有个住宅项目,因为出现了裂缝,所以买了楼的业主较了真,去仔细扒拉过了:应该有钢筋的地方,结果扒拉出来的是竹片!很可能是当时,抽钢筋的人也看不下自己的勾当了,结果就塞了几片工地上到处都有的竹片回去充当钢筋!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在未来几年内塌楼垮桥将频繁出现的情况,其实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接下来的问责,还是含含糊糊的话,那么塌的楼、垮的桥、死的人、毁的物,以及纳税人白花的血汗钱,就真的一无所获了!
据说一个中国城市代表团到欧洲某国访问,询问该国一个工程要多少年才能完成,被告知要五年完成。代表团里的官员大不以为然,说:“这个项目在我们那里一年不完成是不可想象的。”接待方含蓄地反驳说:“差异在于我们的工程,是盖起来用的;你们的工程,是盖起来拆的。”这个传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我信了。
郑作时
1998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缓步下行,为了提升经济,当政者开始了教育、医疗、房产三大领域的市场化,但由于没有经过精心考虑,导致市场机制失去制衡,“工程外包”的商业模式更加剧了这种失衡,导致工程质量极其低下。十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到了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了,塌楼垮桥事件发生的密度将会越来越大。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无论是前两年上海的“楼脆脆”、今天的哈尔滨的“桥垮塌”、还是稍早一点杭州的“桥裂缝”,其实都可以被视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那就是建筑领域里从政府管制到市场化转型的结果。建筑住宅领域里的市场化,从根本上看,就是一个没有经过精心考虑的产物,今天的失控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我走访过的一家大型电气公司员工在谈及建筑市场时讲起过:“九十年代后期到新世纪之初,是我们的黄金时代,但当时的约束确实少。原来一个工程当中,代表政府的质量监督机构和代表技术可行性的设计院,是工程进度的两家权威。而市场化后,业主的需求就是最为权威的因素了,市场化嘛,谁给钱谁说了算。可是有些业主代表其实真是不懂的,一方面他们也面临下游的压力,比如说政府工程,领导希望要快,赶在某个时间点上完成工程;比如说商品房要在某个市场高点上卖房子,或者是公司自己需要现金流,总是希望房子快盖快卖。到后来,质量监督机构和设计院就剩下签签字的份了。到后来,相当一批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甚至开始逃避签字,因为他们本身的利益涉及少,而且自身又有权威,对业主的要求可以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工程外包”,农民盖房
就市场化初期,施工单位能否拿到工程,往往靠出低价。而它的对策就是“工程外包”,把工程拿到,剥层皮就包给了乡下的工程队。
因此现在就是整个中国,为建筑市场不成熟的开放初期付出代价的时候。可以观察到的是,塌楼垮桥事件在国内发生的频次和密度是越来越大。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十多年来,国内建筑市场所累积下来的质量隐患,现在都到了爆发期。
一座建筑的关键在哪里?漂亮的设计和美丽的外表其实只是一个壳,基础性的施工和管理才是根本性的因素。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国内的现实是,施工的都是建筑民工,常常是今天还在锄地,明天就做起了建筑。而他们的直接管理者,也常常是先在城里做工的老乡,这样的人力基础,可能做得出高品质产品来吗?
竹片换钢筋,焉能不倒?
而其次,施工者拿到工程后进行外包,还常常带来品质进一步下降。施工单位里有个笑话:包工头是怎么把设计上应该有的钢筋抽掉的呢?本来,工程的每个环节都是要经过数家单位验收的。不过验收常在上午十点左右进行,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就是施工单位要请吃饭的时候了。这边宾主一吃饭,那边钢筋就从结构里被抽了出来。下午,就在酒足饭饱的验收各方眼皮子底下,被抽掉了钢筋的结构上,水泥迅速覆盖,以后就谁也看不见了。
看到这里,诸位可能都在感叹这个笑话中的想象力。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这还真不仅仅是个笑话。杭州有个住宅项目,因为出现了裂缝,所以买了楼的业主较了真,去仔细扒拉过了:应该有钢筋的地方,结果扒拉出来的是竹片!很可能是当时,抽钢筋的人也看不下自己的勾当了,结果就塞了几片工地上到处都有的竹片回去充当钢筋!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在未来几年内塌楼垮桥将频繁出现的情况,其实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接下来的问责,还是含含糊糊的话,那么塌的楼、垮的桥、死的人、毁的物,以及纳税人白花的血汗钱,就真的一无所获了!
据说一个中国城市代表团到欧洲某国访问,询问该国一个工程要多少年才能完成,被告知要五年完成。代表团里的官员大不以为然,说:“这个项目在我们那里一年不完成是不可想象的。”接待方含蓄地反驳说:“差异在于我们的工程,是盖起来用的;你们的工程,是盖起来拆的。”这个传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