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10月09日 Sunday, 10:31 AM)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为君子;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以为用,则吾从先进。 孔子的意思是质朴胜于文雅的,为人是这样,为文也是这样,所谓文如其人也是这个意思吧。
楼主的文章,略嫌文雅有余而质朴不足,个人看法原因不在楼主而在教育环境。你应该在电白读的小学和中学,我怀疑电白中小学的教育环境大抵如此,或者讲你的老师大抵持这种教育观念。
记得我推荐你读河南月亮的文章,读后你说文章不好,正想听你的真知灼见呢,跟着来一句:有好多错别字、标点段落也不清楚。然后还阐述错别字、标点、段落对文章的重要性。我提文章的意境和人文关怀,你好象不太重视。我的感觉就是你曾经的老师,给你指错了路。
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你应该读过,如果还没读过,建议你读一读。沈从文曾经给同时代的人批评过文法不通,不登大雅。结果却是批评他的人所著文章,早已经被时代潮流淘汰,逸没无闻,而沈从文性灵的文字却历久而弥新,滋润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湘西成就了沈从文,沈从文也成就了湘西。经得起时间洗涤的文章,大多来源于质朴的生活,而词句反而没那么重要,这是相对于以词句、错别字,段落编排为取向的观念来说,并不是说文章可以完全忽略这些东西。其实纸媒时代,那些东西校字员会校正的,而网络时代,有时是时间紧急,有时是输入法、指法等错误所致。这方面关注程度高了,其他方面关注程度可能自然就低。
讲到读书为学,想起徐观复和熊十力的对话:
徐观复:熊十力先生,为学应该读什么书?
熊十力:王夫之先生的《读通鉴论》。
徐观复:那书早已读过。
熊十力:你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些时,徐观复再见熊十力
徐观复:熊十力先生,《读通鉴论》已经读完。
熊十力:有点什么心得?
徐观复:那书不好。
熊十力: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 任何书的内容,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
徐观复回忆,这对他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对话时,徐观复为少将参谋长而熊十力是教书先生。
[snapback]3238066[/snapback]
感谢伯伯的楼楼答复,质朴胜于文雅,确实,质朴的文字更接近人心,接近生活,引起共鸣,所谓文如其人,也不全见得,因为有时候并不是一味写一类的文章,有写质朴的文字,但着实难登大雅之堂,留待自己饭后细嚼便好,呵呵,还记得你只是发过河南月亮的几段文字,但不贵在多少,您说我读后说不好?我敢肯定地说,我没有说过不好,您可以去看聊天记录,并不是我不重视文章的意境和人文关怀,只是那时候我在上班,没有细看,至于标点符号,错别字这些眼见的问题,我想我必须先指出来,或许我不懂体会那种意境吧,但不可以说是我以前的老师给我指错路了,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关键怎么想还是在我自己,我个人认为标点符号与错别字极其重要,往往容易影响文字的意境,老师教得没有错,就算是我的过错,我也不会嫁接老师与学校的身上,沈从文先生的文章还真的没有看过呢,不只他的,老实说,我看过的课外书还真的是少之又少,现在有机会了,会多去体会的,很多东西都存在两面性,并不是说谁写的就没有缺点,书中所写东西的现实意义,我不会盲目,哪些适合自己的,有些书,受我们阅历的限制,读一遍还不够,要反复读,因为你的生活经验一开始没有那么的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你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随着生活体验的不断补充,再读同一本书或许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了。读一本好书,可以收获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新的视角.我想起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同情况不同处理的”的理论同出一辙。所以,读了一本好书,从中学习到得理论其实可以很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体会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