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5-14
- 帖子
- 2,844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61
最近有两则新闻,读来都令人不太“舒心”。
其一,《人民日报》日前报道称,2010年946万应届考生中,弃考人数近100万,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直接打工。
其二,近日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显示,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读书改变命运,曾是许多农村家庭子女坚守的信条。如今看来,这一信条已受到挑战。因为,尽管中国素有“寒门出贵子”、“自古成才多磨难”的生活经验总结,但现在却有那么多农村子弟放弃读书这条向上攀跃、改变命运的途径,就不得不引人深思了。想来,此间原因有二。
其一,学费贵。农村子弟大都家境贫寒,即便考上大学,四年本科至少7、8万元的支出,如此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和拮据的家庭收入之间,势必形成极大落差,对于仅靠种庄稼或打工挣钱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很难承受。如据报载,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由此,考得上却上不起,成为农村子弟普遍的悲哀。
其二,就业难。农村子弟读书的目的当然是想“出人头地”。为了供孩子上学,很多农村家庭不是倾其所有,就是债台高筑,只寄望孩子能学有所成,将来能改变贫困的命运。然而,若无关系与背景,毕业后的农村子弟又怎能顺利找到向上发展的通道?因为当下的现实是,找工作拼的不一定全是教育背景与工作能力,而是拼爹、拼裙带关系。当此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时,农村子弟的上升通道自然就被堵塞。
可见,高昂的教育成本、就业压力,造成一无资金实力、二无家庭背景的农村子弟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如网友感叹:农村子弟再怎么努力,知名学府都如镜花水月。那些能进大学的就算筹得起学费,四年后找工作既无“拼爹”优势也无学识优势,兜兜转转还得重复父母的打工老路,又何必上这个无用又无望的大学?
的确,说到底,如果农村子弟在现实中很难看到靠个人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又怎会不选择放弃?从这个角度出发,农村子弟到底有没有“春天”?读书究竟能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如此犀利的问题,其实不仅拷问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也拷问着社会公平的底线。
现实是残酷的,怎样才能改变中国农民的生存环境、缩小地域间的贫富差距、平衡教育资源的投入、规划和缓解人才就业压力,让农村子弟有良好的出路,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纵然要牵涉多方利益博弈,解决起来会非常艰难,但还是需要着手寻找“药方”,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否则,就如上海市政协委员屠海鸣所言,“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始于文革后的1977年。可34年过去了,那么多农村子弟选择放弃高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读为时代之幸的。”傅烨珉
其一,《人民日报》日前报道称,2010年946万应届考生中,弃考人数近100万,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直接打工。
其二,近日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显示,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读书改变命运,曾是许多农村家庭子女坚守的信条。如今看来,这一信条已受到挑战。因为,尽管中国素有“寒门出贵子”、“自古成才多磨难”的生活经验总结,但现在却有那么多农村子弟放弃读书这条向上攀跃、改变命运的途径,就不得不引人深思了。想来,此间原因有二。
其一,学费贵。农村子弟大都家境贫寒,即便考上大学,四年本科至少7、8万元的支出,如此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和拮据的家庭收入之间,势必形成极大落差,对于仅靠种庄稼或打工挣钱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很难承受。如据报载,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由此,考得上却上不起,成为农村子弟普遍的悲哀。
其二,就业难。农村子弟读书的目的当然是想“出人头地”。为了供孩子上学,很多农村家庭不是倾其所有,就是债台高筑,只寄望孩子能学有所成,将来能改变贫困的命运。然而,若无关系与背景,毕业后的农村子弟又怎能顺利找到向上发展的通道?因为当下的现实是,找工作拼的不一定全是教育背景与工作能力,而是拼爹、拼裙带关系。当此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时,农村子弟的上升通道自然就被堵塞。
可见,高昂的教育成本、就业压力,造成一无资金实力、二无家庭背景的农村子弟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如网友感叹:农村子弟再怎么努力,知名学府都如镜花水月。那些能进大学的就算筹得起学费,四年后找工作既无“拼爹”优势也无学识优势,兜兜转转还得重复父母的打工老路,又何必上这个无用又无望的大学?
的确,说到底,如果农村子弟在现实中很难看到靠个人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又怎会不选择放弃?从这个角度出发,农村子弟到底有没有“春天”?读书究竟能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如此犀利的问题,其实不仅拷问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也拷问着社会公平的底线。
现实是残酷的,怎样才能改变中国农民的生存环境、缩小地域间的贫富差距、平衡教育资源的投入、规划和缓解人才就业压力,让农村子弟有良好的出路,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纵然要牵涉多方利益博弈,解决起来会非常艰难,但还是需要着手寻找“药方”,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否则,就如上海市政协委员屠海鸣所言,“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始于文革后的1977年。可34年过去了,那么多农村子弟选择放弃高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读为时代之幸的。”傅烨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