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随喜了 @ 2011年04月10日 Sunday, 01:42 AM)
第一节,民主和总收益
好了,确定了这三个原则(总收益,总风险,平等分配),我们可以逐条来讨论了。
先说收益。要对比两种政治制度带来的收益,首先要假设每个政治共同体有一个共同的利益(比如GDP),但是这种假设显然是值得质疑的(最有名的当属熊彼特 了)。这是因为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和一个企业的股东不一样,不可能按比例分配。任何一个所谓的好政策,都有人受损;反之,任何一个坏政策,也都有人受益。那么,是不是说明对两个国家的收益的对比就毫无意义了呢?当然不是。生活在一个平均财富更高的国家,虽然不一定更富,但至少富裕的概率要更大。我承认中国人往往过于夸大经济增长的价值,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经济增长(以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利益)总的来讲是个好事。
那么政治制度和政治共同体的利益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很显然,政府实施的政策越“正确”(这里的正确二字不包含内部公平,仅仅指带来总收益的能力),其统治下的政治共同体就可获得越多的利益。而政府的政策是靠具体的人来制定的,那么也就是说一个政治共同体对政策制定者的选择越“正确”,其所获得的利益就越大。而民主和非民主制度的区别恰恰就在于对政策制定者(政客或政党)的选择上面。前者的特点是由一国中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通过表决方式来选择,而后者是少数已经在位的统治者通过某些内部机制来选择。而对于民主到底好还是不好的争论也就往往集中在哪种方式选择出的政策制定者更优秀上面。请注意,我在这里对于道德上的优秀和能力上的优秀并不加以区分,只要是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政策的个人特征,我都以“优秀”二字来统称。
那么现在请大家做一个数学题:假设有一位雄才大略的领导,其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高达90%。那么,如果由这位领导在两个候选人中选出一个接班人,很显然,选对的概率是90%无疑。再假设有99位资质平庸的草民,每个人做正确选择的概率仅仅是60%,那么,由这99个人通过投票从同样的两个候选人中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是多少呢?或者说,99人中有不少于50个人选对的概率是多少呢?你可以用Excel或者更高级的软件算一下,也可以相信我的结果:这99个草民通过投票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高达97.8%,明显高于那位天才领导。或者说,三个臭皮匠也许不顶诸葛亮,但是99个就没问题了。
这种现象是不是有普遍性呢?是的,根源就在于政治哲学中大名鼎鼎的“孔多塞陪审团定理”(Condorcet Jury Theorem):假设每个陪审员做正确决定的概率大于0.5,那么陪审员越多,整个陪审团就越容易做出正确决定。当陪审员多到一定程度,正确的概率就会无限趋近于1。证明过程并不复杂(英文维基上有,如有朋友有兴趣,我可以帮忙翻译),就不在这里占用篇幅。这个定理当然也适用于选民对政客或政党的选择。也就是说,即使每个选民判断力平庸,只要数量够大,他们集合在一起做出的判断就接近于准确无误了。
这里有两个假设要再说明一下。第一,我们凭什么假设一个人做正确决定的概率大于0.5?我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扔硬币做决定,正确的概率是0.5,而人类有脑子有感官,因此比硬币要强(甚至有研究发现昆虫通过集体判断来做复杂的决定)。很多人以所谓“人口素质低”来论证民主不可行。那么我想请问一个人要笨到什么程度才能不如一枚硬币呢?至少在我天朝上国,我还没见到过这么笨的人。
另外,如果候选人多于二怎么办?这也好办, List 和 Goodin (2001) 的数学证明显示:只要每个人选正确选项的概率大于选任何一个错误选项的概率(只要相信人比骰子强),那么在很多人票选的情况下,正确选项获最多选票的概率也会趋近于1。
上面这种对民主的理解被称为认知民主。也就是说民主通过聚集大众的智慧和信息量,增强了一个政府的认知能力。
当然,这也不是说每个民选领袖都是一国中最优秀的人。其一,优秀的人并不一定想参加竞选,反正有的是比当总统收入更高,付出更少的职位;其二,优秀的人并不一定总能获得候选人资格。这是因为一个候选人的筛选过程要经历很多关卡(比如关键人物的推荐),并不是其中每一关都是遵循孔多塞定理,由很多人投票决定的。
好了,现在只是说民主国家更倾向于在对政策制定者的挑选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这和制定正确的政策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上台以后也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者忽然改变主意想干坏事。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民主国家的办法就是让很多的政客一起做决定。把每一个法案都拿来全民公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保证参与对每一个法案投票的都有上百个不同的政客。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民主国家都要有一个(或两个)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议会来制定法律。这上百人还必须是相对独立的,任何人不能解雇他们,从而保证他们独立地做出判断。这样,我们不需要保证每个政客都很完美,只要保证每个人都有50%以上做正确决定的概率,就可以让所制定的政策八九不离十。
以上是理论。理论当然要用实例来佐证。在这里我先反驳几个反例,然后再列举一些正面的实证研究。最常被引用的反例大概就是希特勒了。我不止数十次听人说希特勒被选上来表明了一般选民的愚昧,表明了选举的危险。这个反例的流毒之深让人担忧,所以我要详细地反驳一下。
第一, 要注意,魏玛共和国是半总统制的政府(详见我其他帖子里的解释),希特勒作为总理并非宪法意义上的最高领袖。至于后来成为最高领袖是通过非民主的方式实现的。
第二, 希特勒的纳粹党在选举中从未获得过议会半数席位。该党在魏玛共和国最后一次选举中只获得了将将1/3的席位(比上次选举损失了数十个席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失败了)。希特勒之所以能以如此少的席位组阁,完全是因为其它政党过于分散又无法达成共识。经过一个极其冗长的博弈过程(很多历史书上都有,就不再介绍),在其它选项都已经耗尽以后,总统辛登堡(按魏玛宪法对总理人选有否决权)才不得不同意给他个总理当当。但即使在那个时候,内阁部长中纳粹党也只占了三个而已。
第三, 很多人提到希特勒上台以后支持率开始大增的问题。我同意,其后的很短时间内,希特勒的支持率就远远超过了选举时的1/3。但是这说明选民愚昧么?说明选民的自由选择出错了么?当然不是。希特勒支持率的提高完全依赖于魏玛宪法中的一个漏洞:允许政府在紧急状态下“无限期”地终止公民的政治权力。这条法律漏洞充分地说明了魏玛共和国的问题不是太民主,而是恰恰相反,不够民主。靠着这条法律,希特勒可以在合法的情况下驱散反对党的会议,抓捕其中的骨干,还可以垄断对新闻媒体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支持率已经失去了意义。一方面民众没有其它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他们即使有,想到便衣警察就在身边,也不敢说半个不字。如果你发现你身边的人时不时失踪一个,你怕不怕?
第四, 不管怎么说,确实还是有1/3的人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投了纳粹党的票,这些人多半也没有预料到希特勒如果上台可能做什么。但这还是不能说明民众是愚昧的。在利用国会纵火案实施紧急状态之前,希特勒干的坏事其实相当的有限(至少不比同时期其它国家的政客更糟糕)。受到一系列宪法原则的制约,他不得不对其它政党做出很多妥协。由于他掩盖得很好,选民确实只有当硬币(也就是五五开的正确率)的命了。但是要注意,如果选民是硬币,难道用其它方式选择就不是投硬币么?难道让一个前任的领袖来选择就能确保希特勒不会上台么?事实上,希特勒的上台和其它政客对他的错误判断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当选民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的时候,少数领袖做出正确判断的几率只会更低,不会更高。
第五, 前面说了,希特勒的大部分坏事是在国会纵火案以后干的。这就是说,他的当选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他当选以后就利用制度漏洞停止选举。就是说,1932年11月,魏玛共和国的公民虽然有用选举来选择政客的机会,但是很快就丧失了用下次选举来激励他们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上台的不是希特勒,其他人也很有可能推行同样的极端政策。所以,again,这不是选民的错,而恰恰是魏玛宪法没有给选民充分的权力。
第六, 好吧,就算希特勒的上台和民主制度有某种微弱的联系,那又怎么样呢?他最多可以算一个统计上的离群值,并不能作为寻找规律的依据。历史上沾血比他多的人并不是没有,和他差不多的人可是比比皆是(随便翻翻历史书,光中国历史就够你喝一壶的了),但是他们中没有哪个是选举产生的。
第二个我要反驳的反例就是所谓“亚洲四小龙”。我见过的所有鼓吹所谓“开明专制”的人无一例外要提到四小龙,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们能找到的唯一例证了(有人把我朝也算作一个正面例子,我只能无语了)。据我所知这四个国家(地区)是世界上唯一在非民主条件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所以,它们仍然不过是统计上的离群值而已。面对离群值,最需要小心的就是受混淆变量的影响。这四个地方有很多其它特点,你怎么知道“不民主”一定是他们高速发展的原因呢?
香港和新加坡早在英属时期就已经是亚洲除了日本最富裕的地方(可参考世界银行的GDP数据),新加坡的李光耀之流不过是捡了个便宜(你要是把李光耀和他的“亚洲价值”放到老挝试试?)。难道你能以这两地同为殖民地为依据来判断当殖民地一定是好事吗?另外,台湾和韩国的特殊地位也自不必说。由于是冷战的前沿阵地,两地从美国得到的支持以及经济和文化政策上受到的正面影响自然是非常可观。把它们的发展归功于“不民主”,实在太牵强。
另外,东亚国家的高储蓄率也被经济学界认为是高增长率的一个原因。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文化?历史?)东亚文化圈的人倾向于少消费,多投资。也就是说,东亚国家在起飞阶段投资的效率并不比其它国家要高,但是人家的基数大,有点钱捂着不花都拿去存银行,买股票,或者办企业了。新加坡甚至到现在都有强制存款的法律(没有充分理由或者不到一定年龄,必须在银行存入一定的收入),投资的基数大,那么自然,经济规模的增长也就快。但是要注意,这种增长是以民众放弃享受生活的机会为代价的,和欧美的边享受边增长的模式相比,是不在一个境界上的。
总之,对于少数离群样本的解释是很困难的,因为你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很多相似之处,每一个都有可能是他们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对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来说,比“不民主”更靠谱的解释还有很多,用这四个案例来证明不民主比较好,实与找茬无异。
民主而落后的例子也可以举出一些,但也都不具有说服力。拉丁美洲绝对是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且不说人家人均GDP是我朝的数倍之多,如果从现代化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来看,南美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个大洲: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种族清洗、大规模的饥荒,只有一些短命的军政府干过些坏事,也基本上没有死太多人。你说还有哪个大陆能做得到?
至于印度,当然是很穷的。但是拿印度举例的人应该好好看看印度民主化以前的历史,尤其是持续不断的饥荒问题。这点我在后面讨论风险的时候还会说到。
[snapback]3125129[/snapback]
看来此君合我“玄海拾贝”的胃口,甭管对与不对,能说理就是君子,但此君的理论及依据推理还要让“玄海拾贝”推敲一下。改个时间,我记住了你的理论与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