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认识霞洞 (1人在浏览)

不差钱

大学四年级
注册
2009-02-15
帖子
928
反馈评分
8
点数
1
霞洞镇

地理交通

  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西北部,东经111°01′~111°10′,北纬24°41′~24°48′,东西长15.6公里,南北宽10.3公里,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地型以红壤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背倚浮山岭,面临沙琅江中段,西与茂港区羊角镇接壤,北连高州市根子、云潭镇。道路在全县率先实现水泥硬底化,三茂铁路、羊云公路贯通东西境,距水东港33公里,距茂名火车站23公里,距325国道30公里,毗邻阳茂高速,镇入境处有高速公路出口,交通便捷,茂名市交通运输公司、电白县交通运输公司均有短途汽车直达,班次频繁。
  
行政变革

  霞洞镇在隋、唐时为良德县地,部分为南巴县地。宋开宝五年(972),随县并入电白县,时为下博乡地。明成化四年后,为下博乡一都的霞洞、那夏、谭白等小乡。清朝为沙琅巡检司所辖的霞洞堡、下博新村堡、黄暂堡、长格堡。民国时为第五区的霞洞、霞南、霞西、霞东、霞中等乡;30年(1941),为第二区的霞洞乡(霞洞、霞南、霞西并)、霞阳乡(霞东、霞中并)。1949年11月,为第五区(观珠)霞洞乡的霞洞、塘涵、油甘和第六区(沙琅)霞洞乡的甘村、永乐、霞岭、石顶等小乡。1953年3月,为十一区(霞洞)的大村、新河、油甘、霞中(乡所在地三角坡村)、塘涵、荣夏、化普、甘村、石顶、霞中(乡所在地暂板陂村)、永乐等乡。1957年2月为霞洞、荣夏、霞岭等中乡,年末为霞洞大乡。1958年9月,隶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3月,析跃进人民公社,置霞洞人民公社,辖23个大队,432个生产队。1960年3月,霞洞人民公社析置石顶人民公社。1963年1月,石顶人民公社并入霞洞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撤公社置霞洞区,辖24个乡。1987年3月,撤区置霞洞镇,辖1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1989年10月,村民委员会改称为管理区。1990年霞洞镇辖1个居委会、24个管理区、295条自然村。
  现其行政区域如下:
  霞洞居委会 辖新霞路、霞北路、正街、南屏街、光明街。
  永乐管理区 辖马路头村、割车岭村、永乐村、刺门村、竹林村、车仔村、铺仔村、大邦口村等8村。
  下中管理区 辖杨艾村、大田头村、塘仔尾村、秧地村、桐油村、白叶山村、下香村、暂板陂村、文丰塘村、上迈松村、古城村、田中间村、新营村、白石洞村、山田村、杨绿村、黄暂村、岭仔村、下迈松村等19村。
  下岭管理区 辖高坡村、上芳塘村、河木车村、下芳塘村、下岭村、上高车村、下高车村、倒流车村、后村、黄屋村、标竹村、田头村等12村。
  石顶管理区 辖鹿田坡村、瓦窑村、公山村、石顶上村、石竹车村、东岭村、下村坡村、企石村、石河村、石桥村等10村。
  军屯管理区 辖鸡藤坡村、高弄村、下车头村、山子村、双连塘村、坡子村、军屯村、米头坡村、永楼村、下弄村、潭岭村等11村。
  甘村管理区 辖坑尾村、边坑村、甘塘村、坡基头村、甘村坡村、甘村村、堡门村、泉水沟村、龙岭村、鹤车村、牛*窟村、坡禾园村、亭脚村、竹园村、篱竹塘村、坡垌村、独药树村、新屋村、桥头村、石鼓岭村、外坡村、蜡蜡岭村等23村。
  黄竹山管理区 辖黄泥塘、上竹林村、下竹林村、牛栏村、陂头面村、陂头仔村、上山仔村、下山仔村、龙邦村等9村。
  上河管理区 辖下流塘村、新河村、上流塘村等3村。
  河南管理区 辖那录村、荔枝坑村、北流车村、木格坡村、河南村等5村。
  霞洞管理区 辖古楼村、坡塘村、下岭塘村、车头村、上坡村、车塘村、外坡村、后坑村、坪蓬村、赶圩坡村主、永楼村等11村。
  坡田管理区 辖圩尾村、菠萝园村、内村、白水塘村、坡田村、下坪蓬村、旧圩村、铁镣村、夹喉村、荔枝园村、龙尾村、中坡田村、田头村、上坡田村、缸瓦园村、坡中间村等16村。
  马路头管理区 辖刺门仔村、汉人坡村、古松村、马路头村、后塘仔村、泥墙玉树、古路头村、东边山村、河陂屋村、坡仔村、赤岭仔村、黄借坡村、新屋村、里墨坡村、下黄借坡村等15村。
  大村管理区 辖柑子园村、河口村、车尾沟村、下尾洋村、河北村、长坡村、上西村、东坑仔村、长尾村、其楼村、岭头屋村、后坡村、河仔村、楼屋村、河陂村、河头村等17村。
  潭白管理区 辖田头村、陈屋村、瓦屋村、书房村、糖寮村、河盘村、盘龙村、四房坡村、曲轭村、古楼园村、外园村、外垌村、高圳车村、边坡村、鹅颈车村等15村。
  塘涵管理区 辖屋仔村、长岭村、车子村、田中间村、潭周岭村、那犁子村、甘榄坡村、迈治村、鹧鸪岭村、汕山村、迈霄坡村、牛中湾村、苗曹沟村等13村。
  正源管理区 辖东坡村、书房仔村、万年昌村、木头塘村、公子坡村、新屋村、新红村、楼脚村、三片村、上田头屋村、下田头屋村、东井村、迈莲坡村、仙桃园村、书房村等15村。
  山石管理区 辖迈城村、墩子村、笔岭村、红坎陂村、龙眼园村、山石村等6村。
  迈霄管理区 辖迈霄村、上塘村、河子板村、车子河村、下塘村、红花车村、四方塘村、狗子塘村等8村。
  由甘管理区 辖叶坑村、格田上村、格田下村、由甘仔村、由甘堡村、坡仔村、那罗村、书房屋村、行政村、垌尾村、深水圳村、狗虱园村、那古村、大岭脚村、石坑岭村等15村。
  荣夏管理区 辖塘仔尾村、荣下坡村、正凤园村、老福村、黄桐根村、对门岭村、凤凰堂村、虎头架村、羊屋村等9村。
  新建管理区 辖灯心塘村、石船头村、木郭塘村、角头村、木底村、坡甲村、社下坡村、新屋村、水鸡塘村、大王坡村、樟水社村、湾下村、禁山村、沙罗坳村、蚓映湖村、双禾塘村等16村。
  高田管理区 辖门口坡村、高坡田村、那下村、东桥村、黄鳝塘村、河琅村、官河村、西坑村、田头屋村、坪琅村、坪垌村等11村。
  化普管理区 辖那关坡村、下春坡村、霄其营村、大马园村、田面村、黄茅村、过枧岭村、尖岭村、大科村、官路村、化普里村、长坎村、坪田坡村、田杰村、鹩哥铺村、白土坡村、华楼垌村、凉水井村等18村。
  长格管理区 辖雷公塘村、荔枝角村、长格村、石府达村、棉地坑村、东塘村、石桥村、田头屋村、边村、天湖角村等10村。
  
经济社会

  霞洞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是电白县革命老区、文化古镇,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农业为该镇主要产业,工业稳步发展,治安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镇切实推进“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化。8万多亩荔枝,年产2.8万吨,素有“天下荔枝第一镇”的美称。种植北运菜3.5万亩,蔬菜、香芋生产基地化。年产优质肉鸡、肉鸽160万多只。花岗岩、石灰岩、河沙、粘土等矿藏丰富,是粤西著名的建材生产基地。塑料雨衣、农用喷枪等加工业发达,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依附着浮山岭的神韵,随着茂名市经济发展,霞洞镇将迎来旅游业发展的绝佳时机。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霞洞镇甘村大桥是电白县霞洞镇内横跨沙琅江的一座桥梁,原桥始建于1979年,次年通车,全长230米,桥面宽约5.3米。该桥主要通往霞洞镇甘村、黄竹山及沙琅镇的上甘村、排仔、河口等近10个村委会,受益人口3万多人。前几年该桥已定为危桥,只准小型机动车通行,2008年7、8月份该桥因受台风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险情,霞洞镇政府已对该桥两头实行封闭,禁止机动车辆通行。塌桥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几万群众到霞洞圩集市只好绕道10多公里或靠在桥两头排队乘船过河,群众急盼尽快重修一条民心桥。
  甘村大桥出现险情及崩塌后,省、市、县交通部门多次亲临现场察看,指导有关重建工作。霞洞镇政府协调请求上级交通部门支持解决部分资金,发动社会力量和群众捐资,特别是发动霞洞籍外出经商、务工人士和旅外侨胞捐资。在崔真基、王勇等乡贤的热心资助下,甘村大桥得以奠基重建[4]。
[编辑本段]〖人文特色〗
  
区域人口

  辖2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2000年霞洞镇总人口为80518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80518
男 42282
女 38236
家庭户户数 18402
家庭户总人口(总) 79409
家庭户男 41607
家庭户女 37802
0-14岁(总) 29001
0-14岁男 16090
0-14岁女 12911
15-64岁(总) 45409
15-64岁男 23234
15-64岁女 22175
65岁及以上(总) 6108
65岁及以上男 2958
65岁及以上女 315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4727

  区号:0668 邮编:525427
  
地方语言

  移民成份的复杂,导致语言呈纷繁多样状态。黎话(闽南语系)流行几千年,为当地主要语言,说广府话(粤语)、客家话的人口也略有分布。历史上人口迁徙,福建人后裔占据了比较肥沃的沙琅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的平原地带,包括现在的霞洞镇,临近镇(羊角镇、林头镇、坡心镇、七迳镇、小良镇、沙院镇、南海镇、水东镇、陈村镇、旦场镇、龙山镇和博贺镇等),大多都以黎话为主要语言。值得留意的是,相比福建的闽南语,福建的闽南语更受国语影响,一些词汇已经与国语同音,该镇的黎话更保留很多闽南话的古原音;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对比其他闽南语系(潮汕话、雷州话)人口,该镇人口对粤语比较熟悉,出门在外既能保持乡音,又能熟练地说粤语,粤语腔调与广州话相差无几,而跟茂名话相差较大。
  与之相关的历史
  据1982年该县全县文物普查考证,电白县境内远在7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时百越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隋唐时县东部、东北部、中部一带主要是瑶族人聚居,西南部至西北沿海,沿江地区则主要是俚族和壮族人活动。至于汉人最早于何时徙入已很难考证,不过汉人大批移民入境当从宋代开始。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中原时有战乱,大批汉民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汀州等地和广东的东北部地区徙入。此外,还有神电卫驻军官兵(多为浙江人)的后裔及到此经商贸易的商贾人留居的,有到高、雷、廉、琼等州县任职的仕官退职后在此择居的――他们先后在此繁衍,于是境内的汉人数量越来越占优势,而原来的土著民族只得远徙广西和海南等地,部份则与汉人同化。
  
姓氏文化

  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该镇民众少有迁出,该县各镇姓氏占全县姓氏人数比例数据中,崔、王二姓比例最高,至今保留颇有特色的二大族人与多姓氏和谐相处良好局面。资料来源最新《电白县志》。
  崔氏
  向来是电白县的名门望族。人口众多,居住比较集中,历代都涌现出一些影响比较大,颇有建树的人物,名闻乡间,蜚声海内外。崔氏为电白县第十四大姓,人口30497人,该镇崔姓人口占全县86%左右,姓氏占全县姓氏人数比例最高。
  王氏
  电白王姓32666人,该镇所占比例为56%,姓氏占全县姓氏人数比例居次。
[编辑本段]〖教育文化〗
  现有中学二所,电白县第三中学、霞洞中学,办学规模较大,教学成果显著。
  各村均建有小学,部分大村有2至3所小学。
[编辑本段]〖饮食文化〗
  
霞洞豆饼

  霞洞豆饼与它豆饼有所不同,迄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选料优良,制作精细,色鲜质嫩,清脆爽口等特点著称,是粤西著霞洞豆饼名特产之一。霞洞豆饼的来历,当地有这样的传说:隋朝,霞洞堡经常遭受外族入侵,人民群众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年初夏,正是豆熟时节,田野里,到处都是金灿灿一片。一天中午,群众正在地里忙着收获黄豆,只见一群恶魔气势汹而来,张牙舞爪要抢夺黄豆。正在这时,冼大夫人带领的军队来了,他们赶走了恶魔,夺回了黄豆。为了感谢冼太夫人的大恩大德,霞洞人民家家户户磨黄豆,做成一只只豆饼慰问冼太夫人的军队。从此后,霞洞的豆饼闻名天下,南来北往的客人来到霞洞,无不品尝一番。
  
岭南佳果―荔枝

  2002年5月间,《广东科技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天下荔枝第一镇”――电白县霞洞镇的情况,向人们介绍了霞洞荔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全球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霞洞。”
  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茂名种植荔枝已超过2000年,比茂名这座城市的历史还要悠久。世界上与茂名气候水土条件近似的地区不知凡几,但荔枝这种佳果却偏偏钟情于茂名,使茂名可以独享盛名、历久不衰。尤其是在浮山岭南北,到处是一片荔枝林。目前,茂名市的荔枝种植面积已达170万亩,产量接近全国的1/4,世界的1/5,而霞洞镇作为当地有名的荔乡,为茂名市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说荔枝为其特产,一点也不为过。
  该镇荔枝主要品种有:白粮罂,白腊,黑叶,桂味,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晶莹透彻
  相关说法―霞洞荔枝与根子荔枝
  霞洞和根子分别是电白和高州的荔枝原产地,从公开的数字看,霞洞镇现有荔枝八万亩,根子镇也有七万多亩(2002年),两镇荔枝园相邻,两镇都获得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名优荔枝生产基地的称号。从种植面积和产量看,如果不算最近合并的镇,霞洞镇作为“天下荔枝第一镇”是当之无愧的。上世纪八十年末,霞洞以百里荔林,霞飞浮山,丹荔映翠,被命名为“荔映丹霞”选“电白新八景”。
[编辑本段]〖自然 景观 人文 遗迹〗
  
浮山岭旅游风景区

  浮山岭浮山岭旅游风景区是高州与电白分界山,高941米,盘亘24里,是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浮山岭山清水秀,树木郁葱,泉溪清澈,云雾镣绕,置于其间,恍若仙境。山上峭峰凌空,怪石磷峋,有一石洞面积达70多平方米,壁立如阁。山腰和山下荔枝、龙眼连片成林,花繁果硕。山北根子,山南霞洞,南麓山坡蜿蜒列布,山尖上可俯视电白、茂名、高州等县市,沿途景观相当诱人,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旅游发展较北面根子镇落后;浮山岭有独特的文化古迹,历为兵家要地,早在隋朝时,百越族首领冼英(冼太夫人)就在此设置营地。
  
晏公庙(诚敬夫人庙)

  隋朝谯国冼夫人,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她是爱国主义典范,一生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她平叛乱、诛反贼,维护了岭南十余州的安定,待修建的晏公庙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有功于人民,人民崇敬她。为缅怀她的功绩,雕像建庙纪念。解放前粤西各地冼太庙有100多座,但以电白县霞洞晏公庙最为宏伟壮丽。晏公庙建在看人坡北端狮子岭向阳坡,坐北朝南,占地约10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分三殿,后殿地势高,有两尊泥菩萨。中殿面积最大,画栋雕梁,庄严肃穆。置两尊冼夫人身像,形神一模一样。前殿最低,临近庙门。
  该庙由崔、王两姓共同建造和管理。庙前有一副对联: 左边是:合众心,奉一尊,诚可千古,敬可千古; 右边是:分法相,庇两族,王也万年,崔也万年。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日,崔、王两姓在此庙前面三里处一个叫汉人坡的平坡搭上戏台,分别聘请两广著名的粤剧团唱大戏,相互竞赛,看谁的戏台塔得高,戏唱得响。同时举行当地人叫做“走公”的赛跑活动。每年对冼太夫人的纪念活动从正月十六日一直延续到十九日,每当这个时候,南来北往的商人、看客云集这里,看戏的,做买卖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盛极一时。一九五七年,霞洞晏公庙曾出现粤桂湘琼四省100万人到来瞻仰朝拜冼太夫人的盛况。可惜,晏公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进行的“三反五反”浩劫中被烧毁,苏东坡等历代诗人的碑刻也已荡然无存。到九十年代后期当地民间自行筹资,在原址上简单地重修,由附近村民打点,香火四季不绝。
  |晏公庙的传说|
  在明朝初期,霞洞有两个桥夫,一姓王,一姓崔,一向很要好。由于家穷,便合伙抬轿过生活。一天,两人从霞洞抬客到高州,回来时已是两点钟了。由于没有回头客,少了收入,因此闷闷不乐。不料才离开高州一里多,路边有一位穿戴得十分华丽的老太婆叫他俩停轿,她说要到霞洞,如果肯抬她,愿意给他们一千两银子。两个轿夫非常高兴,忙请她上轿。他们抬着这位老太婆在路上飞快地走着,感觉到全不用费力气,好像抬空轿一样。仅仅四个小时,就到了霞洞的鸡笼岭山下。这时,轿内的老太婆忽然叫他俩停桥,她说要解手。这两个轿夫把轿放下,扶出老太婆后就地等候着。但是等呀等,足足等了一个钟头,还未见她出来。这时太阳已下山了,两个轿夫都很担心,生怕她会被老虎吃了,急忙进深山里叫喊寻觅,但总不见踪迹,后来忽然发现在一块大石下有一个香炉,香炉上刻着“冼太夫人”四个字,再看看,香炉底还压着一锭钱,他俩拿出这一锭钱数一数,正好一千两。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啊!原来我们抬的是冼太夫人神,怪不得这么轻呢!”他们高兴地把钱收起,一同向香炉拜了三拜,才走出森林抬着空轿飞快跑回村,将这神奇的故事告知父老们。第二天,天刚朦亮,王崔两姓的人们纷纷跟着这两个轿夫去观看,果然香炉还在。人们还仔细观察这地形,无不称赞是个好地方。然后,王崔两姓的父老就合力凑款建起一座美丽的冼太夫人庙,并将夫人的身像塑造两个,同坐在一个神庵里,左边的一个属王族的,右边的一个属崔族的。神庵的左右有文人题的对联:
  合众心,奉一尊,诚可千古,敬可千古;
  分法相,屁两族,王也万年,崔也万年。
  这两句工整的对联显示出王崔两姓的人们对奉敬冼太夫人的诚心,并祈望她永远保护人民。
  遗迹面临的困境
  晏公庙已经成为全霞洞人的文化遗产,是全霞洞人乃至所有人纪念谯国夫人的一个活动场所,浩劫后几十年都没有得到重修。十几年前,霞洞镇政府及社会各届人士的热心筹备下,准备重修古庙,整个冼太公园和冼太届的修建图纸都设计好了,后因资金问题搁置下来。
  重建问题应提到日程上来了,远在海南岛,近在高州电城的冼太庙都重建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拖呢?
  
看人坡(汉人坡)

  位于霞洞镇马路头管区的前前后后,整个看人坡从南到北长约二公里,宽的部分在南端,约0.8公里,最狭的部分在北端,约200米,称做狭喉。狭喉以北约400米便是晏公庙所在地。看人坡都是短草平铺的草地,十分平坦,是当地人牧牛、学生操练或政府开大会的场所。看人坡南端最开阔处,有两个城堡,东面的一座叫王屋堡,西面的叫崔屋堡。两堡之间的草地,就是每年正月十七演戏搭台和搭迎神坛(称庙堂)的地方。历史上,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汉人坡迎神演戏的序幕之日。延续四天的盛会,招来四面八方的商客云集于汉人坡会场,进行规模宏大的货物展销,来到汉人坡展销的货物品种,应有尽有。汉人坡盛会,形成粤西最大的一次货物交易盛会。现因村镇建设,看人坡遗迹面积已经很小,但每年的正月十七前后,由于年例的举办,看人坡非常热闹。
  
粤西年例

  “年例”大过“年”,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它还让我们去追根溯源其文化与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冼太夫人的联系,而在霞洞,自大年初六起,各村陆陆续续操办自己的年例。
  霞洞镇大年例
  人神共乐正月十七:
  道光《电白县志》记载,霞洞镇有一个“年例”叫“十七把人看”,即在“正月十七日”来纪念冼太夫人,活动规模大,节日气氛浓烈。每年正月从十六至十九日在看人坡按时举行。年例戏台这里是一块纵横约三里面积的平原地貌,唐时是冼太夫人孙辈聚居的村庄,一年中有两次“年例”,一次是冼太夫人的生日,一次是冼太夫人的卒日,与“县志”中记载冼太夫人每逢元宵节出游的习惯和冼太夫人的忌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当地人把“年例”视为“元宵节”也是有它的演化痕迹可寻的。
  二月二
  为霞洞居委会的年例,因有大老板赞助,历年来规模较大。
  
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和正月十七前后数日,即冼太夫人诞辰和忌辰,是电白人民纪念冼太夫人最集中、最隆重、规格最高、人数最多的两个节日。为了全面弘扬冼太夫人文化,以其“爱国爱民”精神广泛、深入教育人民群众,于二OO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即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共电白县委、电白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纪念冼太夫人诞辰148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包括集会、巡游、冼太夫人文化研讨、以及文体活动等),故里人民和来自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全国各地冼太夫人研究专家和冼冯后裔数千人参加了有关活动,共同缅怀冼太夫人的丰功伟绩。当中又以正月十七至正月二十二,冼太夫人出生地――电城山兜和正月十七冼太夫人夫家――霞洞冯家村的圣诞活动,规格最大,影响最广。
  自此之后,每年冼太夫人诞辰和忌辰县均组织相关活动,统称为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巾帼英雄后裔墓葬群

  位于浮山岭狮子岭,曾山土重要文物(资料未上传)。
  
沙琅江流域及沙琅江竹带

  沙琅江沙琅江电白县最大河流,年径流总量为11.9亿立方米,占电白县河川径流总量的58.5%;年径流深为1056毫米。该江霞洞新河河段多年平均水位为20.8米,相应流量2.5立方米/秒,实测最高洪水位24.83米(1959年5月21日),洪峰流量达2060立方米/秒。据洪水痕迹查测,该河段历史最高洪水位为25.16米,发生于民国15年(1926年)5月26日,推算洪峰流量达2800立方米/秒;自设站观测以来,该河段最枯流量为0.275立方米/秒(1960年3月31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任县委书记的王占鳌响应国家号召,绿树造林,
  与著名的绿色长城,一起,沙琅江两岸原本沙石横飞,当地人民叫苦不堪,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沙琅江两岸种满竹,很好地预防了水土流失。
  
石柱石船石帆

  石柱位于电白县霞洞镇,一说约建造于南朝至唐朝间,又一说年代无法考究。从霞洞开始向南朝海边方向延伸,每隔1至1.5公里竖1条,共9条,呈弧形排列,古石柱每条石柱高度不一,一般高约4米左右,下大上小,纵向三面为平面,一面呈弧形,弧面朝着大海,平面对着浮山。在一石柱旁,埋有石船一条,船长约3米,厚约0.2米,宽约0.8米,两头微翘,整石雕凿而成。
  石柱的用途,传说纷纭,综合有六种提法:
  (一)风水用途,因迷信地势某方不利而设。
  (二)船竿柱,纪念冼夫人船来,喜悦性的象征(因闻冼夫人是沉海而死,又一说冼夫人巡视海南染疫而死,船载而归)。
  (三)路标,有人认为这里古代是俚獠杂居,带讯人员,不竖立标志,走入岐途,往往被杀身亡,故要设路标。
  (四)界号,有人认为所谓汉人坡是指古代在浮山岭以南居住为汉人,以北为俚獠住宅之区,以此为界。
  (五)有人认为是清代界石,清灭明后,明不服清统治,经常于海面作乱,清划界竖石为界,凡内地居民,离海边10里,才准定居,故立石为界。
  (六)有人认为这里有图腾作用。
  另有石船石帆,在此不作介绍,据新闻显示,该镇石遗迹时有发现。
  
古荔园

  贡园在高力士、杨贵妃之前,远嫁来霞洞作冼夫人第四代的孙媳妇,死后葬在霞洞狮子岭(现有墓为证)的顺政郡君许夫人,也许会给她的父亲,武则天时的中书令(宰相)许敬宗和皇帝捎拿过霞洞荔枝,最先开辟了荔乡霞洞至古都长安的“荔枝之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高力士进奉给杨贵妃的家乡美味荔枝,当为浮山岭之阳的霞洞荔枝。荣夏村委会有条“进奉”(也称为“正奉”)园村,其村落周围有许多古砖残留下来。
  
崔氏祠堂遗址

  霞洞大村一共建了三十七座堂。民间常说它有三十六间(座的意思)半,其中崔氏二十六间半,这些祠堂大多数是坐北向南(古有“顺水祠堂逆水庙”的建筑习惯)。
  东面:德明公祠
  中间:崔氏大宗(即长房镇符公祠),静轩公祠,允谷公祠,谦亭公祠,贞懿公祠,端凝公祠,兰室公祠,德化公祠,崔氏宗祠(即崔氏始祖九九公祠――崔氏总祠),竹轩公祠,凤基公祠。
  西面:卫南公祠,深山公祠,贞霞公祠,贞纯公祠,表凡公祠,艮位公祠,靖一公祠,直源公祠,轶群公祠,思源公祠,清泉公祠,恢度公祠,白云公祠(大风吹崩半间,剩半间)
  在崔氏二十几座祠堂中,七世祖以下的居多。因三房人少,祠不多,而二房只建七世祖靖一(镇助)公祠于西面田边,建八世祖贞纯(则明)公祠于艮位公祠之左上角,共占有三座。其余崔氏宗祠,为四房和长房这两房多人的房头所建。
  崔氏二房的靖一(镇助)公祠,择吉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丙申月、丙申日、丙申时开工兴建,是个特色。而八世祖贞纯(则名)公祠,乃从十六世良桢、良材之蒸尝出钱建造,亦是有异于其它宗祠之处。(崔)贞懿公祠是以八世祖崔则乾的谥号为祠名,而不是以他的排行名、字、号为祠名。其它宗祠的祠名是每有这个情况。
  各祠挂有进士、举人、解元等纪功名、耀祖宗的牌匾(红底金字)。清代,崔氏书法家霞法,他写的字拿到当铺典押,可得银钱。某年,有一王氏宗祠建成,但大门横额悬空,还是未有理想的字匾挂上。崔霞法中计在洒醉中挥笔,写到“祠”字的右边,还欠“司”字内的一画一口,就猛醒起来搁笔不写。其后,其他写字也略有名气的人把欠写笔画部分补上,与他写的比较,笔力各方面都有天渊之别。后来崔氏始祖祠留有崔霞法写的横额,有“星聚遗徽”、“世泽绵长”、“教侠珠池”、“位参岳牧”等,但各额的字体表面看来是不同家的。
  这些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室。享堂亦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室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堂前还有照壁或牌楼,画栋飞甍,煞是壮观。这些望族祠堂,往往还派专人管理。有收尝租的,有保管家谱、族谱的,有看守祠堂的,有筹备祭品的。王氏设有槐荫堂,专门办理族内人的纠纷。崔族设有董事会,亦是同类组织。祠堂的经济支柱是祭田(俗称蒸尝)。祭田是该祖祠属下全家庭的公共财产,其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祠堂祭祖的各种费用以及抚恤族众,也有用于奖学和对宗族的荣光作出巨大贡献的孝子贤孙的奖励。
  为什么霞洞大村在明、清时期建了这么多的祠堂?当地的一些老人说:这里东西、南北各是一公里,前面及左右两边围着许多池圹,是“仙女撒网”、“网督”的风水宝地。历代祖先都认为每在这里建多一间(座)祠堂,即又“发一发”,更兴旺,更发达。因而竞相象投资一样。以各祖的尝租或其他什么方式集资、捐资建新祠堂(分祠),并广置祭田,以祈能有新的发达。但撇开迷信色彩,透过现象向更深层次找原因,可看到它与明、清时代,宗法制度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祭祀作为家庭的重要活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祠堂成了家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在家规族训中,“立祠堂”、“重祭祀”一类的说教占有突出位置,是很有关的。当地的崔、王两姓是名门望族,蒸尝多,富商巨贾、名儒宿宦均有,且读儒家经典、深受理学影响的上、中层人物又多。其他族人拿这么多的钱来建这么多祠堂,办不到,而霞洞崔、王两个名门望族则可以办到,亦有这个重要原因在里面。况且清政府对此更无所限制,因而,祠堂的多多营建,便成了他们全体族人共同的主导意识。从明朝中后期至有清一代,祠堂的建置遍布霞洞大村的各个角落,共建三十七座,实得三十六座半,自然成为人们可以理解的历史现象了。
  
番薯林公庙遗址及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电白县霞洞有一年发大旱,稻谷无收,很多百姓饿得向西南逃荒而去。当时,霞洞有个林怀兰医生,吴川人氏,也随着灾民逃荒,途中为很多灾民治病。
  当林医生同灾民到了交趾国(今越南北部)关口,又同关口一位将军治好了病,将军甚为感激。
  在交趾国的王宫里,有个公主患病久医无效。一日,关口将军入宫禀报:“中国有一位林医生,与灾民逃荒到关口,治好了很多灾民的病,我的病也是他治好的。公主久病不愈,不妨请他看看为好。”国王想了想,令将军请林医生入宫,为公主医病。果然,公主服了林医生开的药,几天后病情好转。国王为了答谢林医生,赠送成匣金银珠宝,但林医生婉言谢绝。
  国王设晏,以国宝熟番薯款待林医生,表示最高敬意。席罢,林医生问公主:“席上番薯,能否给我一条生食?”公主答允,送给林医生一条生番薯。他吃了一半,留下一半捆在头发辫子里,戴上圆瓜帽子,辞别公主,转返中国。
  林医生离开王宫后不久,不知怎的,国王忽然接到禀报:国宝番薯被偷出境。国王大怒,立即派关口将军追捕。林医生到边境,坐船到了江中,这时追捕的将军划船上来拦住了林医生道:“你偷国宝番薯出境,今奉命要将你缉捕。”林医生听罢,说出了为救灾民生存,取回番薯种植的心意。将军听后,深为感动,命令士兵放行,让林医生带番薯回国,自己便投江自尽了。
  林医生回到了电白霞洞,把半条番薯种植,不久长出了叶子,下了薯。这番薯能耐旱种植,迅速生长,消息传开,各乡农民纷纷前来取薯苗、薯块,广泛种植,有了番薯当杂粮充饥。从此以后,番薯便从霞洞传到广东各地,传到中国的许多省份。
  乾隆年间,霞洞副榜崔腾云,为纪念林怀兰医生挽救百姓饥荒的功德,率领民众在电白霞洞圩边建立“番薯林公庙”。庙建成后,每年收番薯时,当地农民挑选大条的番薯,挂吊在庙门前,以表示感谢林医生的恩德,祈祷林公保佑风调雨顺,稻谷番薯丰收,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可惜,此庙毁于文革年代。
  
境内主要山脉

  浮山岭 位于该镇西北北6公里,海拔941米,为电白、高州二县界山。
  鸡笼尖岭 位于该镇西北2.5公里,海拔340米。
  大古岭 位于该镇西7公里,海拔118米。
  大头岭 位于该镇西北西8公里,海拔162米。
  蜈蚣岭 位于该镇东北北3.5公里,海拔124米。
  狗血岭 位于该镇东南2.5公里,海拔65米。
  
其他

  霞洞凉亭、良德古县城遗址、冼夫人夫家冯家村等。
 
地理课
 
政府不解决7那线的那些烂路,,,,,,,,,,,,烂路烂路,,,,,,,,,,,,烂路,,,,,,,,,,,,烂路,,,,,,,,,,,,烂路,,,,,,,,,,,,烂路,,,,,,,,,,,,烂路,,,,,,,,,,,,霞洞就难以发展
 
霞洞;河南管理区;北流车村子弟发来贺电!
 
霞洞是个很好的地方,就是治安环境恶劣点,不敢轻易前往。
 
抗日战争时期,电白县国民政府曾经迁至霞洞,借用大村祠堂办公,同时迁至霞洞的还有电白县中、电白师范。霞洞遂成为电白政治、文化中心。从那时开始,霞洞变成文化区,人才辈出。
 
这是百度收录的词条内容,在百度上搜其他镇很多都没有,或者内容很少,可见霞洞各方面底蕴是很足的。做为一名霞洞人,隐约感到有些骄傲。
霞洞称为天下荔枝第一镇名副其实,可是名声比山后面的根子镇没的比,现在荔枝都贱的买不出去,很多荔枝树都被砍了当柴烧;霞洞的交通也方便,但只是方便豪华大巴拉大家出去给别人发展经济;霞洞有雄伟的浮山,美丽的沙朗江,但只是给少部分人炸石抽沙发横财。
从读书离开家乡到现在已经十年,每次回去,田野里都是绿油油的,特别美,特别是冬天,四季豆,辣椒,茄子等成了主要收入。家乡的人是勤劳的。回家的感觉真舒服,但是像我们这些80后,已经没有人在家里种地了,大多数人都在外面打工生活。
家乡还是不富裕,治安社会环境不好,没有好的生活工作条件。谁能给家乡的发展带一条路?前段时间不是说粤西大发展吗?我们能不能吸引外资投资?或搞活特色农业的发展?再过20年,家乡又会是什么样子?
 
原来那么有历史的
face3.gif
 
[FONT=楷体_GB2312]爱我电白,爱我家乡。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振兴电白,促进家乡更快更好地发展。
 

附件

  • 湖光美色.jpg
    湖光美色.jpg
    160.3 KB · 查看: 173
[FONT=楷体_GB2312]曾记得,年少的时候,我们总要到沙琅江边游玩、嬉闹,站在水草柔曼的江边,看着江水轻悠地流淌成一曲音乐,看水鸟被我们脚步惊吓而飞起的窘态,看白云在清冽的水中投影,看乌篷船上的人家有滋有味地过着他们水上生活的日子……这些都是一种难得的意趣。
家乡留给我的记忆真的很多,也许那时太年轻,整天是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模样,当浪漫的花季被风化成空中的飞絮之后,作为一个游子远在他乡的时候,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与日俱增,只是那段滋发出关于家乡故事的日子,已带着一些阳光与风雨相交替的记忆悄然远去。
 

附件

  • 现实社会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jpg
    现实社会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jpg
    43.3 KB · 查看: 152
在那洪水泛滥的日子,我们曾一同走过……
 

附件

  • 这个年轻老师的为了救他的学生,生命永远的停止在这里了.jpg
    这个年轻老师的为了救他的学生,生命永远的停止在这里了.jpg
    63.4 KB · 查看: 168
南方多雨,尤其是春季,好象很多时间沐浴在雨中。那连绵的春雨,没完没了,让远离家园的游子不由自主地抱紧紧冷冷的双肩去想家。
 
南方多雨,特别是春季,很多时间是沐浴在雨中,而且时不时会引发洪水,那连绵的春雨,下得没完没了,让远离家园的游子不由自主地抱紧双肩去想念家乡,想念亲人……
 
没有理由,只有想念,刻骨铭心的思念。
 

附件

  • 难忘的时光.jpg
    难忘的时光.jpg
    22.2 KB · 查看: 141
QUOTE(阳光阳光 @ 2010年04月28日 Wednesday, 09:47 PM)
石柱在霞洞镇哪里?谁能具体说说?
[snapback]2957995[/snapback]​



我知道的一根在石顶村与鸡滕坡村之间河的旁边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