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4-08-16
- 帖子
- 7,441
- 反馈评分
- 65
- 点数
- 71
2005年07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8日清晨,作为ICANN(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唯一一位中国籍董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钱华林起程飞赴卢森堡。
他将参加7月11日至15日在卢森堡召开的ICANN例行会议。据介绍,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网络服务提供商(ISP)也将参加此次会议。
"此前的美国声明,将成为会议的中心话题。实际上,互联网上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涉及全球众多商业公司和政府的投入,这次会议是实现各自发言权的一个有效渠道。"钱华林告诉本报记者。
7月1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美国商务部将继续保留对13台域名根服务器(rootserver)的监控权,这一声明的隐含信息是:美国将继续掌握全球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
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旋涡中心的美国、ICANN和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成为其中主角。7月7日,本报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钱华林。
互联网安全性解惑:
《21世纪》:7月1日,美国的这一声明打破了全球对互联网安全的幻想,如果ICANN事实上只向美国"一个政府"负责,那么一旦美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激烈性冲突,对方国家的网络是否有可能将失去安全保障?
钱华林:有这种可能性。从技术上讲,美国人要这么做,非常容易实现。
实际上,美国如果停止对对方国国家域名的解析,对该国的国内通信影响不会太大。如果该国用户曾访问过本国域名,机器里会有缓冲保留这个地址;如果该国的计算机具备能力,它们可以再设置一个与国际上的根一样的根,这样也能运行。但是,国外的人要访问该国就有很大问题了。
首先,该国内.com注册的大型企业都将无法访问,而国内的大型机构在.com下只能注册于二级域名,不见得都有缓冲。另外,如果美国要拦截通用顶级域名(如".com"".net"等)解析报文(TCP/IP协议传输时电子文头指令)时候,尽管它无法看到报文内容,但却可以统计通信行为。
所以,我们国家的一些要害部门比如CCTV,应当采用CCTV.cn。这一次两会,曾有代表提案要求CCTV改用CN域名,据说信息产业部也已给CCTV发函,但到目前为止,CCTV还没有反应。我很希望他们能够改过来。
《21世纪》:如果全球互联网的管理权最后归属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或者其它的独立国际组织,在安全性问题是否意味着将更为公正?
钱华林:从安全方面看,确实会更为公正,但从效率上讲,ITU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互联网的管理如果有很多条框影响,将限制它的发展速度。
最好的情况是--ICANN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机构存在,由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网络运营商和广大网民一起提出发展建议并参与决策,最后由ICANN的董事会决定是否采纳。董事会本身不制订政策,它的职责为决定采纳或不采纳,并必须提出充分理由,这些理由包括对互联网的稳定性、可靠性是否有利,对网民是否有利,以及对服务商的公平竞争是否有利等。
《21世纪》:互联网与ITU实际分属两个系统,一旦ITU获得ICANN的管理权,是否会在技术性上维持它的稳定性?
钱华林: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美国商务部和ITU在技术上都不提供任何东西,都由ICANN自己在做。
《21世纪》:当全球互联网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时,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体系结构是否有能力应对,以及如何应对?
钱华林:如果我国的互联网因任何原因与外界隔离,在中国境内是可以保证通畅的。首先,自己做一个根服务器,或利用根服务器的镜像,就能解析到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地址,再通过.cn顶级域名服务器解析在.cn下注册的所有二级或三级域名;另外,用户的机器里已通过缓冲器保存了.cn地址,不通过根服务器也能访问到在.cn下注册的二、三级域名。
中国目前已有根服务器的镜像。因此,当出现网络被隔离的紧急情况时,凡在.cn下注册的域名,它们的网站地址或Email地址,都能正常工作,凡在.com或.net下注册的域名,都不能正常工作。因为.com的数据库很大,做镜像成本极高,也没有必要。
《21世纪》:据您的了解,中国政府及中国互联网社团组织对此事有什么方案或者建议已向国际组织提交?
钱华林:中国信息产业部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信息社会全球高峰会(WSIS),以及WSIS下的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组的讨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希望IP地址分配多渠道、多途径,管理最好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由各国政府联合,不一定是ITU。
《21世纪》:作为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及中国.CH域名的行政管理人,对于此事,您有什么想告诉公众?
钱华林:第一,美国实际上一直在这么做,所以不需要太紧张。第二,安全问题是自己的事。大家如果都在CN上注册,这个问题的风险就可以大为减少。速度也快,成本也低,也更安全可靠。大家应尽量在力所能及的地方自己来保证安全,规避风险。各地媒体也应该使用CN。第三,现在互联网已被广泛使用,全世界的网络要维持一个整体,在网络没有出现被隔离的故障情况下不应该自己另设一套,这样可能使互联网不稳定,对所有人都很不利。
美国角力联合国
《21世纪》:您认为互联网最终管辖权最有可能归属哪一方?
钱华林:我不好下结论。ITU本身不能左右互联网的管理权,其实是联合国在参与此事。但联合国要得到互联网管理权,首先要取得美国政府的同意。如果安南与美国政府谈不拢,很可能会谈一些互联网的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垃圾邮件、病毒等问题,不可能强硬地宣布一定要把管理权拿过来。
其实各国政府首先应当关心的,就是这些危害互联网应用的不良行为,至于谁来管理互联网,既不是当务之急,一时也解决不了。
《21世纪》:在ITU与美国政府争夺ICANN的管辖权背后,是否有商业利益的考虑?
钱华林:这里不涉及商业利益,ICANN本身没有商业利益。它的预算不是为了盈利,而在于维持和改进提供的服务。ITU与美国政府为了安全所以都希望将ICANN控制在自己手里,当然一旦他们获得控制权,将可以影响和安排一些相关政策。
三网何时融合?
《21世纪》: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电信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趋势,这种趋势会以什么样的时间表和实际过程表现出来?
钱华林:三网业务(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的融合值得关注。这三个业务指视频、话音和数据。目前,视频业务如果都放在互联网上,互联网的能力还不够,现有互联网的资源不可能不加管理和控制地来满足视频应用的要求。而对视频进行控制和管理,有着沿通信路径申请和预留资源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而互联网的拓扑结构和路由技术,使得一条建好的通信路径随时会变掉,预留了资源的路径不通了,通信也就被中断了。所以目前要解决视频通信的质量问题,困难很大。
话音业务就不同,目前全部电话的通信量,只占互联网能力的百分之一到二,根本不需要复杂的质量控制,只要把话音数据包设置成高优先级,让其先走就可以了。因此,VOIP(Voice over IP,网络电话)的发展很快,成本也很低,完全可能取代传统的电话网。只是互联网在很多地方还没有,打电话不得不使用电话网。目前国内外正在做的NGN(下一代网络)、软交换等技术,就是想把电话网与互联网对接起来,让两者协同工作。因此,这是过渡性的措施,一旦互联网像电话网一样普及了,就没有必要保存电话网了,因为从成本上看,保留它是不合算的。
《21世纪》:目前,三网融合在中国进行得如何?
钱华林:在这一点上,中国与全世界基本是同步的。我国的主要电信运营商,都在做大规模的NGN实验性网络;设备商也有成套的NGN设备供应,如华为等。我个人估计10年左右,中国的传统电话网会基本消亡。这是指--绝大部分长话和大部分市话都在互联网上走,电话网日趋萎缩。手机等无线通信手段,属末端接入手段,不仅不会消亡,还会不断发展。但当手机信号进入基站后,就进入互联网了。
《21世纪》:在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这种融合趋势中,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是否将失去原来强大的市场控制力量?
钱华林: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大的电信运营商都在做互联网,而且掌握着互联网最大的那一部分,现在做NGN试验走在前面的还是他们。从心理上说,他们并不愿意做,因为传统电话收入高,但这里又存在一个竞争问题。所以,他们的业务会随着这种融合趋势发生变化,但将来他们的市场控制力量还是很大。
不过,他们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将比电话网减少很多,因为电话网不是谁都能做,不可能谁都能拿到牌照,而互联网的准入限制相比要弱得多,例如教育界、科技界,都有自己的互联网。(记者 杨琳桦)
7月8日清晨,作为ICANN(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唯一一位中国籍董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钱华林起程飞赴卢森堡。
他将参加7月11日至15日在卢森堡召开的ICANN例行会议。据介绍,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网络服务提供商(ISP)也将参加此次会议。
"此前的美国声明,将成为会议的中心话题。实际上,互联网上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涉及全球众多商业公司和政府的投入,这次会议是实现各自发言权的一个有效渠道。"钱华林告诉本报记者。
7月1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美国商务部将继续保留对13台域名根服务器(rootserver)的监控权,这一声明的隐含信息是:美国将继续掌握全球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
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旋涡中心的美国、ICANN和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成为其中主角。7月7日,本报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钱华林。
互联网安全性解惑:
《21世纪》:7月1日,美国的这一声明打破了全球对互联网安全的幻想,如果ICANN事实上只向美国"一个政府"负责,那么一旦美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激烈性冲突,对方国家的网络是否有可能将失去安全保障?
钱华林:有这种可能性。从技术上讲,美国人要这么做,非常容易实现。
实际上,美国如果停止对对方国国家域名的解析,对该国的国内通信影响不会太大。如果该国用户曾访问过本国域名,机器里会有缓冲保留这个地址;如果该国的计算机具备能力,它们可以再设置一个与国际上的根一样的根,这样也能运行。但是,国外的人要访问该国就有很大问题了。
首先,该国内.com注册的大型企业都将无法访问,而国内的大型机构在.com下只能注册于二级域名,不见得都有缓冲。另外,如果美国要拦截通用顶级域名(如".com"".net"等)解析报文(TCP/IP协议传输时电子文头指令)时候,尽管它无法看到报文内容,但却可以统计通信行为。
所以,我们国家的一些要害部门比如CCTV,应当采用CCTV.cn。这一次两会,曾有代表提案要求CCTV改用CN域名,据说信息产业部也已给CCTV发函,但到目前为止,CCTV还没有反应。我很希望他们能够改过来。
《21世纪》:如果全球互联网的管理权最后归属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或者其它的独立国际组织,在安全性问题是否意味着将更为公正?
钱华林:从安全方面看,确实会更为公正,但从效率上讲,ITU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互联网的管理如果有很多条框影响,将限制它的发展速度。
最好的情况是--ICANN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机构存在,由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网络运营商和广大网民一起提出发展建议并参与决策,最后由ICANN的董事会决定是否采纳。董事会本身不制订政策,它的职责为决定采纳或不采纳,并必须提出充分理由,这些理由包括对互联网的稳定性、可靠性是否有利,对网民是否有利,以及对服务商的公平竞争是否有利等。
《21世纪》:互联网与ITU实际分属两个系统,一旦ITU获得ICANN的管理权,是否会在技术性上维持它的稳定性?
钱华林: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美国商务部和ITU在技术上都不提供任何东西,都由ICANN自己在做。
《21世纪》:当全球互联网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时,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体系结构是否有能力应对,以及如何应对?
钱华林:如果我国的互联网因任何原因与外界隔离,在中国境内是可以保证通畅的。首先,自己做一个根服务器,或利用根服务器的镜像,就能解析到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地址,再通过.cn顶级域名服务器解析在.cn下注册的所有二级或三级域名;另外,用户的机器里已通过缓冲器保存了.cn地址,不通过根服务器也能访问到在.cn下注册的二、三级域名。
中国目前已有根服务器的镜像。因此,当出现网络被隔离的紧急情况时,凡在.cn下注册的域名,它们的网站地址或Email地址,都能正常工作,凡在.com或.net下注册的域名,都不能正常工作。因为.com的数据库很大,做镜像成本极高,也没有必要。
《21世纪》:据您的了解,中国政府及中国互联网社团组织对此事有什么方案或者建议已向国际组织提交?
钱华林:中国信息产业部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信息社会全球高峰会(WSIS),以及WSIS下的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组的讨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希望IP地址分配多渠道、多途径,管理最好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由各国政府联合,不一定是ITU。
《21世纪》:作为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及中国.CH域名的行政管理人,对于此事,您有什么想告诉公众?
钱华林:第一,美国实际上一直在这么做,所以不需要太紧张。第二,安全问题是自己的事。大家如果都在CN上注册,这个问题的风险就可以大为减少。速度也快,成本也低,也更安全可靠。大家应尽量在力所能及的地方自己来保证安全,规避风险。各地媒体也应该使用CN。第三,现在互联网已被广泛使用,全世界的网络要维持一个整体,在网络没有出现被隔离的故障情况下不应该自己另设一套,这样可能使互联网不稳定,对所有人都很不利。
美国角力联合国
《21世纪》:您认为互联网最终管辖权最有可能归属哪一方?
钱华林:我不好下结论。ITU本身不能左右互联网的管理权,其实是联合国在参与此事。但联合国要得到互联网管理权,首先要取得美国政府的同意。如果安南与美国政府谈不拢,很可能会谈一些互联网的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垃圾邮件、病毒等问题,不可能强硬地宣布一定要把管理权拿过来。
其实各国政府首先应当关心的,就是这些危害互联网应用的不良行为,至于谁来管理互联网,既不是当务之急,一时也解决不了。
《21世纪》:在ITU与美国政府争夺ICANN的管辖权背后,是否有商业利益的考虑?
钱华林:这里不涉及商业利益,ICANN本身没有商业利益。它的预算不是为了盈利,而在于维持和改进提供的服务。ITU与美国政府为了安全所以都希望将ICANN控制在自己手里,当然一旦他们获得控制权,将可以影响和安排一些相关政策。
三网何时融合?
《21世纪》: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电信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趋势,这种趋势会以什么样的时间表和实际过程表现出来?
钱华林:三网业务(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的融合值得关注。这三个业务指视频、话音和数据。目前,视频业务如果都放在互联网上,互联网的能力还不够,现有互联网的资源不可能不加管理和控制地来满足视频应用的要求。而对视频进行控制和管理,有着沿通信路径申请和预留资源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而互联网的拓扑结构和路由技术,使得一条建好的通信路径随时会变掉,预留了资源的路径不通了,通信也就被中断了。所以目前要解决视频通信的质量问题,困难很大。
话音业务就不同,目前全部电话的通信量,只占互联网能力的百分之一到二,根本不需要复杂的质量控制,只要把话音数据包设置成高优先级,让其先走就可以了。因此,VOIP(Voice over IP,网络电话)的发展很快,成本也很低,完全可能取代传统的电话网。只是互联网在很多地方还没有,打电话不得不使用电话网。目前国内外正在做的NGN(下一代网络)、软交换等技术,就是想把电话网与互联网对接起来,让两者协同工作。因此,这是过渡性的措施,一旦互联网像电话网一样普及了,就没有必要保存电话网了,因为从成本上看,保留它是不合算的。
《21世纪》:目前,三网融合在中国进行得如何?
钱华林:在这一点上,中国与全世界基本是同步的。我国的主要电信运营商,都在做大规模的NGN实验性网络;设备商也有成套的NGN设备供应,如华为等。我个人估计10年左右,中国的传统电话网会基本消亡。这是指--绝大部分长话和大部分市话都在互联网上走,电话网日趋萎缩。手机等无线通信手段,属末端接入手段,不仅不会消亡,还会不断发展。但当手机信号进入基站后,就进入互联网了。
《21世纪》:在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这种融合趋势中,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是否将失去原来强大的市场控制力量?
钱华林: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大的电信运营商都在做互联网,而且掌握着互联网最大的那一部分,现在做NGN试验走在前面的还是他们。从心理上说,他们并不愿意做,因为传统电话收入高,但这里又存在一个竞争问题。所以,他们的业务会随着这种融合趋势发生变化,但将来他们的市场控制力量还是很大。
不过,他们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将比电话网减少很多,因为电话网不是谁都能做,不可能谁都能拿到牌照,而互联网的准入限制相比要弱得多,例如教育界、科技界,都有自己的互联网。(记者 杨琳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