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台湾偶戏简介 (1人在浏览)

雪色纸片人

幼儿园
注册
2008-02-21
帖子
1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转载于看台湾新闻网
http://www.kan.tw.cn/v1/html/zoujintaiwan/...80212/4184.html

  传统舞台戏曲渊源流长,以其角色扮演之不同,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以真人扮演角色演出的“大戏”;其二是以偶人扮演角色演出的“偶戏”(“偶人戏”)。此外,东方尚有一种传统的“面具戏”,其角色是以真人戴着面具或假头来扮演,如中国民间的“傩戏”,但未发展成传统舞台戏曲,而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泰国等地,其面具戏均极具艺术水平。
 
  以偶戏制作与舞台型态之不同,可分立体偶戏与平面偶戏,前者演出时使用三度空间之舞台,后者舞台是不具深度的平面。换言之,偶戏乃以一种特定戏偶来扮演角色,由人使用特定操作技术,而具有特定形式所演出之舞台戏曲。以戏偶之制作言,影戏与板戏使用平面戏偶,而其它戏偶则使用立体戏偶,为配合戏偶演出,前者使用平面舞台,后者使用立体舞台。此外,如以戏偶操作技巧来分,则可分为悬提式偶戏与托举式偶戏两类;而托举式偶戏以其操作之不同,又有“手举”与“杖举”之分。
 
  以戏曲之表现言,手操傀儡戏与提线傀儡戏的演出最为细腻,擅长表现抒情与悲剧性效果;掌中傀儡戏操作灵巧,并富于变化,长于表现动作快速之武戏;杖头傀儡戏表现方式较为单纯;手托傀儡戏以手举操作戏偶头部,表演时生动活泼;至于影戏之演出,一般均需透过灯火照射之影窗,适于表现纤细优美,如梦如诗之意境。
 
  中国偶戏的历史相当古老,汉代以降,丧葬礼俗中出现魁※,系仿俑而作。魏晋以后,魁※之发展一分为二,其一成为“宫戏”,用精巧的机关操作,当时称为“水戏”或“水饰”,亦即“机关傀儡”,唐代则有“盘铃傀儡”及“祭盘傀儡戏”,至宋代发展成“水傀儡”;其二是保持魁※以人操作的原始型态,并改进操作方法,至唐代已有杖举与提线操作之型态,宋代之偶戏已有提线傀儡戏、杖头傀儡戏及影戏三种。元代大戏吸收讲唱文学、歌舞百戏及偶戏之精华,逐渐发展成圆熟的舞台戏曲,偶戏因而成为支流,但却在民间茁壮成长,并流传至各地。提线与杖头傀儡戏,历明清两代传延至今,杖头傀儡戏又发展成手托傀儡戏及掌中傀儡戏,前者近代盛行于广东,后者流传南北各地,闽南地区尤盛。影戏则曾在明末盛行于北方,清朝时,名师更云集于北京,发展相当繁盛。(※字左为石,右为垒)
 
  中国偶戏大致可分成影偶戏与木偶戏两大类,如傀儡戏、提线戏、手托戏、杖头戏、杖头傀儡戏、悬丝傀儡戏、木头人戏、布袋戏、木偶戏、掌中戏、影戏、纸影戏、筷子戏、皮影戏等;各地偶戏之名称亦不尽相同,如皮影戏又称皮猴戏,掌中戏又名布袋戏,名称之多,不胜枚举。
 
  影偶戏与木偶戏,两者之戏偶造型与舞台型式皆有不同,影偶戏是用厚纸或动物的皮革镂雕人、物,并以各种服饰、脸谱配合人物性格。它的造型是平面侧影,而后用灯光反射原理,将其影像显现在竖立的窗影上。而木偶戏的戏偶身躯主要部分如头、手多用木头雕制,而后披戴衣冠或其它服饰,一如真人扮演的造型,它表演的舞台亦如传统戏曲的缩影。
 
  台湾偶戏中,以皮影戏历史最为悠久,考其来源,一自中国北方,一自印度辗转传入中土,再由闽南传至台湾;至于布袋戏与傀儡戏,均由大陆北方传至闽南,再从闽南传入本省。而傀儡戏是最富神秘性之剧种,与宗教祭仪关系密切,由于演出时诸多禁忌,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其普遍性不及布袋戏与皮影戏,传承上更是岌岌可危。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