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务院说,年初七要上班了,
而我们有人说:
班是上了,但要过十五才能正常,
大家忙于食年例。
一位外省籍的同事问我:
啥叫年例?
我一时找不出标准答案,
只是说:
我们粤西乡村的习俗,
春节后,各村在以往定下的一个日子里,
请亲戚朋友来食饭饮酒,
每年都例行做,故称年例。
同事又问:
结婚入伙请客和年例请客有何区别?
我说,区别主要有如下:
一是名称不同,前者叫食酒,后者叫食年例,二者不能混淆,
二是食法不同,前者要封包,后者一般白食,本地人俗称“白腊”,
三是筹备不同,做酒有准确的计划准备,有请才去;做年例只能粗略估算客人,你可以随伴去食,不用主人直接请你的。
因此,做年例最突出的矛盾是:
无法准确估算来客数量,
做多了怕少人来,食不去造成浪费,
做少了怕多人来,不够食造成丢假。
(二)
年例,
原本在这一习俗中,
只是亲戚朋友相聚一下,
食一顿饭,见一下面,拉拉家常,
正是:一回相见一回老,来生未必再亲戚!
改革开放后,
人的钱袋丰实了,社会关系也不断拓展了,
请客范围也扩大了,
哪一家来的客人多,小车多,
就被认为面子大,
如果门口还停着许多警车的话,
朴素的村民就会认为这家人打死人不用偿命的。
人生在世,当衣食住行解决了后,
以下的欲望就是得到人的尊重,
而多人尊重就是面子大,
这是人的一个基本需求,
千万不要说谁“好面”,谁不“好面”,
其实,是人都好面的,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
(三)
童年时,
我好喜欢食年例,
几公里范围的的,
没有车,就步行去,
因为当时的确饿。
去之前往往“留肚”,
等到下午二点几,
如果尚未有得食,就会头晕眼花,更会垂涎三尺,
食那一餐也真够狠的,
通常会有站起来解松裤带的动作。
会饱得很久,第二天保证不用食早餐的。
等到发育成熟时,
食年例不光是为了食,
也希望发现一些养眼的姑娘。
参加工作后,
单位没有饭堂,
故我逢叫必去,
食一餐年例就解决了当天的食问题。
如今,
我仍然要去食年例,
不过少去了,
要觉得爽的才去,
现在是联络感情第一,食为第二了,
不会象小时候吞得那么饱。
每年都坚持去的是我“BU 奶”的年例,
小时候困难时得到她不懈的帮助,
现在带着感恩之情去看望她,
封一个利是仔给她,以表寸心。
至于食,只是食二碗豪仔粥就算完成任务。
(四)
现在的年例,
做者辛苦,食者也辛苦,
有一老板准备了一百围,
门庭若市,
而他从早上到晚上,
都是站着的,
迎送客人,
问他的腰酸吗?他坦诚说有点酸,但没法子哟。
我估算,他能认识的客人不到五分之一。大部分是做伴去的。
食者也不是很舒服,
一镇书记说,
今天的年例要去十五只老板家,
去这家不去那家会被人家认为大小心,
只好走马观花,
不叫做食年例,而是叫做搅年例了。
最为辛苦是塞车,
现在汽车多了,
年例期村道非常拥挤,
入要塞三个钟,出又要塞三个钟,
爱车通常在食年例时被擦伤,
怎不叫人不烦恼?
(五)
年例风景线:
村的路口两旁摆满了柑子叫卖,
数以吨计,
一看此情景,就知从这路口入可以食到年例了;
年例期,许多村请剧团来搭台演出,
戏台通常设在公庙处,有没有人来看不要紧,
主要是做给“公”看。
有些村也进行“走公”仪式,将公的神像从庙里抬出来游行巡视一圈;
年例时,有很多“乞食”佬会来串门,说一声“恭喜发财”,你给一点钱他才肯离开。有的还拿着二胡等乐器过来演奏和歌唱,一直吵到你给钱为止。这些人可能有一本年例簿,详细记录了各村的年例日期。
暂写至此,欢迎大家补充。
国务院说,年初七要上班了,
而我们有人说:
班是上了,但要过十五才能正常,
大家忙于食年例。
一位外省籍的同事问我:
啥叫年例?
我一时找不出标准答案,
只是说:
我们粤西乡村的习俗,
春节后,各村在以往定下的一个日子里,
请亲戚朋友来食饭饮酒,
每年都例行做,故称年例。
同事又问:
结婚入伙请客和年例请客有何区别?
我说,区别主要有如下:
一是名称不同,前者叫食酒,后者叫食年例,二者不能混淆,
二是食法不同,前者要封包,后者一般白食,本地人俗称“白腊”,
三是筹备不同,做酒有准确的计划准备,有请才去;做年例只能粗略估算客人,你可以随伴去食,不用主人直接请你的。
因此,做年例最突出的矛盾是:
无法准确估算来客数量,
做多了怕少人来,食不去造成浪费,
做少了怕多人来,不够食造成丢假。
(二)
年例,
原本在这一习俗中,
只是亲戚朋友相聚一下,
食一顿饭,见一下面,拉拉家常,
正是:一回相见一回老,来生未必再亲戚!
改革开放后,
人的钱袋丰实了,社会关系也不断拓展了,
请客范围也扩大了,
哪一家来的客人多,小车多,
就被认为面子大,
如果门口还停着许多警车的话,
朴素的村民就会认为这家人打死人不用偿命的。
人生在世,当衣食住行解决了后,
以下的欲望就是得到人的尊重,
而多人尊重就是面子大,
这是人的一个基本需求,
千万不要说谁“好面”,谁不“好面”,
其实,是人都好面的,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
(三)
童年时,
我好喜欢食年例,
几公里范围的的,
没有车,就步行去,
因为当时的确饿。
去之前往往“留肚”,
等到下午二点几,
如果尚未有得食,就会头晕眼花,更会垂涎三尺,
食那一餐也真够狠的,
通常会有站起来解松裤带的动作。
会饱得很久,第二天保证不用食早餐的。
等到发育成熟时,
食年例不光是为了食,
也希望发现一些养眼的姑娘。
参加工作后,
单位没有饭堂,
故我逢叫必去,
食一餐年例就解决了当天的食问题。
如今,
我仍然要去食年例,
不过少去了,
要觉得爽的才去,
现在是联络感情第一,食为第二了,
不会象小时候吞得那么饱。
每年都坚持去的是我“BU 奶”的年例,
小时候困难时得到她不懈的帮助,
现在带着感恩之情去看望她,
封一个利是仔给她,以表寸心。
至于食,只是食二碗豪仔粥就算完成任务。
(四)
现在的年例,
做者辛苦,食者也辛苦,
有一老板准备了一百围,
门庭若市,
而他从早上到晚上,
都是站着的,
迎送客人,
问他的腰酸吗?他坦诚说有点酸,但没法子哟。
我估算,他能认识的客人不到五分之一。大部分是做伴去的。
食者也不是很舒服,
一镇书记说,
今天的年例要去十五只老板家,
去这家不去那家会被人家认为大小心,
只好走马观花,
不叫做食年例,而是叫做搅年例了。
最为辛苦是塞车,
现在汽车多了,
年例期村道非常拥挤,
入要塞三个钟,出又要塞三个钟,
爱车通常在食年例时被擦伤,
怎不叫人不烦恼?
(五)
年例风景线:
村的路口两旁摆满了柑子叫卖,
数以吨计,
一看此情景,就知从这路口入可以食到年例了;
年例期,许多村请剧团来搭台演出,
戏台通常设在公庙处,有没有人来看不要紧,
主要是做给“公”看。
有些村也进行“走公”仪式,将公的神像从庙里抬出来游行巡视一圈;
年例时,有很多“乞食”佬会来串门,说一声“恭喜发财”,你给一点钱他才肯离开。有的还拿着二胡等乐器过来演奏和歌唱,一直吵到你给钱为止。这些人可能有一本年例簿,详细记录了各村的年例日期。
暂写至此,欢迎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