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08-17
- 帖子
- 70,153
- 反馈评分
- 356
- 点数
- 191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作为有清一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修身砺志、勤奋治学、处世为官之道颇受现代人的推崇。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产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可能有诸多因素,但他广泛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才俊智囊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晚饭后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李鸿章不便打扰,就与那三个人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是惊讶。曾国藩解释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人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人喜欢弄虚作假,我眼光扫过他时他毕恭毕敬,等我一转身,他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气宇轩昂,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他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个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那第三个人便是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他为收回台湾、治理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观人于微”,并且准确率极高,全赖其“积久而有经验”。对于发现、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曾氏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并从中发现了大量人才。
慎用,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勤教,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严绳,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为政四十年,幕僚共计四百多人,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军队和地方的高级高级干部,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曾国藩的重人、识人、取人、用人已成一体,高度体现出了一代宗师的颖悟与睿智。
作为有清一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修身砺志、勤奋治学、处世为官之道颇受现代人的推崇。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产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可能有诸多因素,但他广泛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才俊智囊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晚饭后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李鸿章不便打扰,就与那三个人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是惊讶。曾国藩解释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人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人喜欢弄虚作假,我眼光扫过他时他毕恭毕敬,等我一转身,他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气宇轩昂,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他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个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那第三个人便是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他为收回台湾、治理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观人于微”,并且准确率极高,全赖其“积久而有经验”。对于发现、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曾氏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并从中发现了大量人才。
慎用,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勤教,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严绳,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为政四十年,幕僚共计四百多人,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军队和地方的高级高级干部,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曾国藩的重人、识人、取人、用人已成一体,高度体现出了一代宗师的颖悟与睿智。